自媒体 > 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数据输出分别占多少? 自媒体的市场占比?

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数据输出分别占多少? 自媒体的市场占比?

2020-05-09 22:13阅读()

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数据输出分别占多少?

1

2

自媒体的市场占比?

自媒体市场的占比很大,其中,使用最多的应该搜索企鹅号了,

企鹅号联动腾讯看点,平台发起“春风计划”,针对优质创作者、行业达人、短视频电商、在线直播推出四项助力举措,尤其强调对特定内容的全新奖励政策。对于传播正能量、居家娱乐等高质量的假期特定内容,平台将为创作者提供定向流量扶持,携手合作伙伴共克时艰。

3

目前用的比较多的自媒体平台有哪些?受用人群年龄占的比例是多少?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企鹅号,本着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依托,企鹅号为创作者带来创作方向、自我成长的激励、指导与扶持,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内容中台在服务创作者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而从长远来说,企鹅号在内容和创作者等领域的新政策也将推动社会内容生态向原创、优质、多样化升级。

4

自媒体视频占领市场,你认为自媒体的发展趋势怎么样?

我觉得自媒体的发展趋势非常的好,现在已经能够碾压很多纸质报纸。

5

截至目前国内主流自媒体平台有哪些?

微博,微信公众号,QQ,博客和论坛,还有去年才推出的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搜狐自媒体等等。未来移动端的阅读必定会大火,因为它快捷方便,符合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具有碎片化阅读的优势。所以微信公众号好好利用起来。另外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搜狐自媒体这三个平台相当于新闻源,阅读量也很大,只是现在不好注册了。论坛建议放弃,很少有人玩论坛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6

现在收益最好的自媒体是哪个?

一直以来说自媒体就会想到头条号,现在的头条号的确是占据着很大的市场份额,所以人们想做自媒体赚钱总是想着它。头条的确不错,也是目前推荐机制以及数据反馈最完善的平台,所以很多新手想要运营自媒体都会从头条号开始,觉着会运营头条号了就会运营其它的平台了。

不过头条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做自媒体的唯一选择,其实除了头条号外,还有不少平台都值得做。

头条号单价低是硬伤

虽然头条号的推荐机制完善,流量也比较大,但头条号的单价相比其他平台是比较低的,基本上一万阅读只有3块左右的收益。就算好不容易做到原创号,那么单价也就是12块而已,而想做到原创号却并不容易。有很多人转正后阅读也一直不高,每篇文章要么是几千阅读,要么最多几万,可以说每天只领着几块钱的收入,渐渐做不下去了。

所以运营自媒体平台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而是要多寻找一些自媒体平台去运营,其实除了头条号外,这些自媒体平台的实力也是不容小看的。

大鱼号

大鱼号是阿里旗下的平台,运营大鱼号也比较简单,基本上一两天就能转正,转正后5星或者爆文,获得原创标识就可以开收益了。

大鱼的单价也是比头条号高的,一万阅读可以有10块左右的收益,这单价是非常不错的,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入驻,可能你的文章更适合大鱼也不一定。并且大鱼号还有计划,随时有可能可以获得10000万的奖金,入驻15天就可以申请了,这也是一块不错的收益

企鹅号

企鹅号是腾讯的平台,目前这个平台发展也相对不错,流量也很高,是做自媒体必须要布局的平台。目前平台也趋于成熟,收益基本稳定。

企鹅号转正后的单价一般是10块这样,当然也不排除有的新号一万阅读只有一块,对于这样的号你就需要养回来了。目前很多新号单价都不正常,不过只要你原创内容的话基本上单价还是会正常的。

乐观号  http://www.myleguan.com/

很多人误解乐观号是自媒体平台,其实乐观号是为自媒体平台服务的平台,也是自媒体作者约稿的平台,乐观号带来自媒体作者的收益比较简单也比较轻松,不像其他自媒体平台是按照阅读量也算收益的,而是按照单篇计算的,不管你发布的文章是0阅读也好,单篇价格也会在30—50之间,这是很多自媒体平台达到上几十万阅读的收益的。

目前乐观号也在逐渐的完善,不过暂时乐观号的单子可能会比较少,但是乐观号单价的收益是目前最可观的。

百家号

百家的话现在也有新手期了,只有升到初级才有收益。平均一万阅读的话会10块左右的收益,如果达不到,那就是文章达不到要求,所以文章里没有放入广告,自然也不没有收益。

总而言之,想要在自媒体这个行业上赚钱,不能只在头条号上捣鼓,一篇文章你可以分发到比较多的平台上,这样你才会发现你的文章更适合哪个平台。

这样可以获取多份收益,实现收益最大化。做自媒体也是不可能保证每一篇都是爆文的,而多入驻平台,你就会发现文章可以是头条不亮大鱼亮,企鹅不亮百家亮,百家号不亮乐观号肯定是亮的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您哦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7

如何区分自媒体和新媒体?

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区别和特征

8

自媒体行业未来有哪些发展趋势

自媒体行业未来有4种趋势:

趋势之一:内容专业化----更垂直、更长尾、更可信

首先是从业者更加专业化,草根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随着国内传媒行业继续洗牌,预计将有更多传统媒体人投身于自媒体,他们将把更多新闻专业主义的规范注入到自媒体的内容生产中来。未来,类似高晓松的“晓说”、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王凯的“凯子曰”、迟宇宙的商业人物、秦朔的“秦朔的朋友圈”等专业化运作方式将成为头部自媒体内容的主流生产方式,并且不断塑造自媒体公信力,而那些主要靠文摘、资讯整合的生产方式注定会没落。

其次是内容生产更垂直。目前,从互联网金融、母婴到旅游,几乎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已形成一批少数头部自媒体。未来,这些头部自媒体预计仍将保持内容的高度垂直,并在专业度上继续提升。相比以整合既有资讯、以搞笑逗乐为主、带有浓厚草根气息的自媒体,聚焦高质量原创性内容生产的自媒体将更容易获得资本注意,并赢得更高估值。

最后,内容开发更长尾。自媒体的内容生产还将进一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类似餐饮老板内参这样,把上游供应商、下游餐饮实体店与用户全产业链打通的做法将得到更多同行的效仿和升级。此外,基于内容的周边产品开发也将更加活跃,比如关注二次元文化的自媒体将更多地进入到电商领域,关注情感问题的自媒体还有可能与线下心理咨询沙龙相互结合。

趋势之二:组织结构化----从个体户走向公司化

与第一代自媒体大都以个体户方式的生产内容相比,未来自媒体若想更为稳定地生产高质量内容,还需要搭建完整的团队,以机构化的方式运作,以便为后期的商业化提供各种组织接口,在组织形态上将朝公司化的方向转变,并且一些头部自媒体将加大从传统媒体引进人才的力度,以壮大其内容生产实力。

以视频类自媒体“二更”为例,该自媒体目前的运营团队已超过100人,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多地设有分公司,已经接近一家传统新闻类周刊的人员规模。未来,除了少量头部自媒体继续保持个人化运作之外,绝大多数头部自媒体将朝公司化、机构化方向发展,在组织架构上将日益接近新媒体公司。

与此同时,一些从传统媒体也开始推出一些类似自媒体的账号,比如《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侠客岛”,《北京青年报》的“团结湖参考”,都是传统媒体试图建立人格化、试水粉丝经济、与自媒体争夺用户的尝试。但是自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文本表达的更加自由、激励机制的完善。

可以预见,在人格化、粉丝经济的道路上,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必将狭路相逢,而非渐行渐远。

趋势之三:投资常规化----更多优质自媒体将被投资

目前,在新媒体的阵营中,自媒体仍然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资本的介入。腾讯科技企鹅智酷调查表明,2015年自媒体对微信公众号的投入力度加大,2014年约53%的运营者对公众号进行投入,201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4%,且各个投资区间的投入都有所上升。这说明自媒体正经历着优胜劣汰的过程,且资本的投入在不断加大,只有投入资本、增强实力,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分析已获投资的自媒体发现,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自媒体融资成功率更高。第一个特征是专业垂直,相比较而言,垂直自媒体更容易获得融资,最近半年,已经有12缸汽车、有车以后、车早茶、玩车教授等四家汽车类自媒体获得了融资。第二个特征是创始人有媒体高管经历,“一条”创始人徐沪生曾担任《外滩画报》执行主编、“新榜”的徐达内曾担任《东方早报》副总编、“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曾是央视《对话》制片人、“大象公会”创始人黄章晋曾担任《凤凰周刊》副主编、“商业人物”创始人迟宇宙曾任《中国经济周刊》主编等。从总体上看,投资界对自媒体仍然处于零星投资状态,其中由吴晓波牵头成立的狮享家新媒体基金表现最为活跃,多投资于垂直自媒体的第一名。

趋势之四:强化内容授权与平台自律

自媒体经历较长时间的野蛮生长,“侵权者生,不侵权者死”已经不再是主流自媒体团队的共识,随着司法、行政以及微信公众号等主流平台治理力度的强化,正版化与合规运营已经成为自媒体商业化的主旋律。自媒体由“野蛮”走向“文明”,既是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与内容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是自媒体持续发展与升级迭代的必然趋势。

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等国内自媒体平台均不断建立完善其平台的侵权通知删除制度,强化了版权授权与利益分享机制,持续加强自媒体知识产权保护。另外,微信公众号平台于2015年1月公测上线“原创声明功能”,通过相似文本比对技术以及快速处理机制构建原创保护生态,推动自媒体内容保护由被动时代跨入主动时代。并且,微信还将其技术能力向外输送,帮助其他内容平台上的用户更便捷的向微信进行版权侵权投诉,知乎与豆瓣都相继开通微信公众号侵权投诉渠道,带动了自媒体知识产权生态的整体净化。同时,可以看到,更多的自媒体自发进行内容授权与付费转载,法律自媒体高杉LEGAL、法律读库、知产库等均建立了完善的内容授权付费机制,在平台自律方面起到良好的标杆作用。

未来,在新型互联网治理机制中,自媒体将更多地完成从传统的“治理受体”向“治理主体”角色的转变。

9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