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结局

明治天皇图片,阅读下列材料: ...

2020-12-09 09:32结局

简介(1)美北战争国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原因:在美国南方盛行植园阻碍主义经济在全国的发展,围绕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南北矛盾无法调和,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f重大贡献;俄国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资 阅读下列材料: ......

(1)美北战争国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原因:在美国南方盛行植园阻碍主义经济在全国的发展,围绕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南北矛盾无法调和,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f重大贡献;俄国落后的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幕府统治危机严重。  
(2)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加快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成为本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强大后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3)戊戌变法;失败。

-

下面是更多关于明治天皇图片的问答

这题选A。 追问
但伯利克里改革应该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吧
初三上册历史复习要点

第一课:人类源(见世界史上册第一课 2-3页)。

1人类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人类的起源);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南方古猿的性质);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人类形成的时间)。中国的北京人和元谋人属于晚期猿人。直力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世界人种有黄种、白种、黑种人,人种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第二课:古代文明(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 (世界史上册第二课 7-12页)。

2,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埃及国家建立起来,金字塔是埃及国王的陵墓;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者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利益,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一览表

等级名称 社会阶层 职责义务

1婆罗门 祭祀、贵族 掌握神权 统治阶级

2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3吠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二等级 被统治阶级

4首陀罗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第三课:古代希腊和罗马(见世界史上册第三课 14-19页)。

3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共和国,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建立罗马帝国,帝国延续了500年。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的奴隶社会结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于1896年,起源于希腊雅典。

第四课:日本大化改新和阿拉伯的伊斯兰教(见世界史上册第四课 24-26页)。

4日本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制度,时间:七世纪中期;领导者:孝德天皇;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意义(影响、评价):日本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A.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B 622年,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622年是伊斯兰教历元年;C 632年,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

第五课:西欧等级制度和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见世界史上册第五课 29-31页)。

5.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改革,确立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特点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资产阶级的出现:市民阶级——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富裕商人和银行家——早期资产阶级。

第六课: 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见世界史上册第六课 36-38页)。

6.希波战争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希腊和波斯帝国;结果是:希腊获胜。

亚历山大东征的结果是:最远达到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如何理解亚历山大东征:亚历山大东征虽然给被征服地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到2世纪,(相当于中国东汉时期)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第七课:古代文明的交流(见世界史上册第七课 41-43页)。

7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发明的,后来,阿拉伯人对它加以改造,把它传播到西方。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写有《马可·波罗行纪》一书,记述了他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

第八课:古代文化(文字,宗教) (见世界史上册第八课 46-50页)。

8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同一时期,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

世界三大宗教一览表

产生时间 发源地 创始人 经典

佛教 公元前6世纪 古代印度 乔达摩·悉达多

基督教 公元1世纪 巴勒斯坦一带 《圣经》

伊斯兰教 公元7世纪 阿拉伯半岛 穆罕默德 《古兰经》

世界三大宗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原因:A 三大宗教的教义迎合了深处苦难中的下层人民精神上的需要,B 统治者的利用、提倡、扶持。

耶路撒冷被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视为“圣地”

第九课:古代文化(文学,科学,建筑) (见世界史上册第九课 51-53页)。

9《荷马史诗》是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俄底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代表作有《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以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而闻名,“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是阿基米德的名言。麦加大清真寺(图片)位于今天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巴黎圣母院(图片)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基督)教堂。

第十课: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见世界史上册第十课 58-62页)。

10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诗人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长诗《神曲》是她的代表作;画家达·芬奇是文艺复兴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他的代表作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他的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文艺复兴的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新航路的开辟: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新航路的开辟得意义:世界各大洲之间交往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十一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见世界史上册第十一课68—69页)

11.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领导: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其影响是:1.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2.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3.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限制了国王的权利。内容有:1.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2.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该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第十二课:美国独立战争(世界史上册74—76页)

12.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是资产阶级的第一个人权宣言。其内容:1.痛斥英王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2.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3.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

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是:1.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比较民主资产阶级政治体制。2.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推动了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

评价华盛顿:1.领导美国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2.制定了1787年美国宪法。3.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第十三课: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史上册78-81页)

13.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颁布《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是:1.摧毁法国的封建统治。2.传播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3.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政权。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位期间,拿破仑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法典》,对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队,扩大了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比较表

历史事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根本原因 封建君主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封建君主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克伦威尔) 资产阶级(华盛顿) 资产阶级(罗伯斯庇尔)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

重要文件(内容提要) 《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保护国会的权利) 《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人权宣言》(人人生而自由平等,财产权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制定机构 议会 大陆会议

历史作用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使英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同时,迅速波及其他欧州国家,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被誉为“欧洲范围的革命”。 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的独立,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十四课:工业革命(第一次) (世界史上册88-90页)

14.工业革命期间的重大发明:1.英国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2.英国机械师瓦特改进的蒸汽机。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的“旅行者号”火车。3.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汽船。

英国的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的影响有:1.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2.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3.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第十五课:罪恶的奴隶贸易(世界史上册94-96页)

15.西方奴隶贩子所从事的奴隶贸易的路线是:欧洲——非洲——美洲——欧洲。所以称为“三角贸易”。最先从事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国人后来居上,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

第十六课:南美解放斗争和印度民族大起义(世界史上册100-101页)

16.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他解放的是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杰出女英雄是章西女王。

第十七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史上册107-109页)

17.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歌》诞生于巴黎公社革命之后,是欧仁*鲍狄埃作词,狄盖特作曲。

第十八课:美国内战(世界史上册111-114页)

18.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的军队。

美国南北战争的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影响:1.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2.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十九课: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上册119-120页)

19.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内容:1.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2.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3.农奴在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要出钱赎买。

俄国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作用:1.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2.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上册117-118页)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政府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历史上称为明治维新。其内容:1.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作用:1.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2.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强大以后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第二十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上册124页)(上册125-127页)

20.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表现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同时电力也被广泛应用于生活领域(表现为电车、电话、电灯、等新发明的涌现)。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1.电力的广泛应用。2.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1.爱迪生(美国)发明的电灯,并被誉为“发明大王”。2.卡尔*本茨(德国)发明的内燃机和汽车。3.莱特兄弟(美国)发明的飞机。

第二十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上册131-133页)

2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性质)是:三国同盟: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一战最终是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第二十二课: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科学) (上册139-140页)

22.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最著名的是伏尔泰。他的主要观点是:1.反对封建专制制度。2.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3.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4.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影响和意义:1.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在政治上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欧洲的社会进步。3.促进了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上册138页)

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主要成就是1.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2.创建数学上的微积分。3.建立完整的力学体系,发现力学三定律(牛顿三定律)。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其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相对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原始社会时期

一、 北京人: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古人类遗址,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北京人会使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他们已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

二、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1、 南方: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磨制石器,这一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除种植农作物外,河姆渡居民还饲养猪、狗、水牛,使用陶器。他们已会纺纱、织布、缝制衣服。他们掌握水稻种植技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

2、 北方:半坡遗址

半坡在陕西西安,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多年前的黄土高原。半坡居民种植粟等农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他们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羊、鸡。使用经钻孔的磨制石器。陶器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共同之处:他们已过渡到农耕时代,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都处新石器时代。都已会建造房屋(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半坡居民的住房大多是半地穴式的),并过上了定居生活。他们生活的集体,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氏族。一个氏族一般有几十个人,是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他们共同劳动,一起分享食物,没有贫富贵贱差别。

奴隶社会时期

一、 奴隶社会的开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按照禅让制的原则,应当由大家推举的伯益来继位。但禹的儿子启夺取王位,并杀死伯益。从此,中国历史上的“禅让时代”结束,王位世袭制开始,“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联合其他部落,起兵打败了桀。夏朝灭亡。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共存在了400多年。

二、 西周分封制

1、 目的:巩固周朝统治(或:加强对西周全国的统治)

2、 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王室亲属(占大部分)、功臣和古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保卫王室,定期朝见周王。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也进行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

3、 作用:通过实行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封建社会时期(战国时期至1840年)

一、 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战国时期的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1、 政治上,创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掌管政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他们彼此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并且必须绝对服从皇帝。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直接由皇帝直接任免。以上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制度,长达2000多年。

2、 经济、文化上,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推广了隶书。作用:巩固了秦朝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3、 思想上,焚书坑儒。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六国的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著作,百姓只可以保留秦国的史书和医药、占卦、种树之类的书籍;如有人再谈论儒家诗书,就判处死刑。此后,还有一些儒生和方士批评他的治国政策,即被他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危害:钳制了思想,对古代文化是莫大的危害。

4、 军事上,北伐匈奴,派军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派兵征服南方的越族地区,开凿灵渠,设立三郡(即桂林、南海、象郡)。

二、 西汉

(一) 汉武帝大一统

条件:经过汉初几代人的努力,到汉武帝初年,西汉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促成大一统局面的措施:

1、 削弱地方诸侯国的势力。允许地方诸侯王的国土除嫡长子继承外,还可由皇帝分封给侯王的其他子弟,形成新的侯国。新侯国归当地的郡管辖。这样,王国越分越小,力量越来越弱,再无力与中央抗衡。汉武帝还采取其他措施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后来,诸侯国基本被铲除了。

2、 加强对官员的控制与监督。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和富豪的控制,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派刺史去监督和考核他们。刺史级别较低,直接向皇帝报告。中央和都城地区的官员,由司隶校尉负责督察。

3、 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4、 思想上,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斥其他各家学说,以儒家学说为治国指导思想。从此,儒家学说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

5、 教育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太学成为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6、军事上,先后三次大规模对匈奴的战争,解除边疆威胁,不断拓展疆土。

作用:西汉王朝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西汉进入更加繁荣时期。

(二) 张骞通西域

西域范围:汉代,人们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广大地区叫做西域。

1、 张骞通西域的原因:西汉初,西域各族为匈奴所控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受差遣前往西域。

2、 经过:张骞受汉武帝差遣,在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先后两次前往西域。

3、 影响:(1)巩固与拓展了西汉的疆域。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

(2)促进西汉与西域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张骞通西域后,这些国家相继派使者访问长安,学习汉朝的先进文化。后来,汉朝的使者、商人频繁西行,“丝绸之路”逐渐形成。

三、政权分立与民族融洽: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1、 改革背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顺应这一政策,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改革,推行汉化政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黄河流域地区)的统治(或说: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

2、 迁都洛阳:494年,为了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减少鲜卑族保守势力对改革的干扰,孝文帝将都城迁往洛阳。迁都洛阳后,开始改革。

3、 改革的主要内容:改变鲜卑族落后生活习俗,积极接受汉文化。规定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法治理国家。

4、 改革影响: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使拓跋鲜卑族与汉族迅速融为一体,北方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社会

(一) 隋唐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1、 创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的优劣。当时开考的科目有明经、进士等。科举考试对考生的出身没有特别的限制。这样,科举制在隋朝正式诞生了。

2、 完善: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得到发展和完善。唐太宗非常重视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以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不但增加了进士科的录取人数,而且开创了殿试制度,还创立了选拔军事人才的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重要内容。

3、 影响:(1)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任官三者结合起来,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也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唐朝后来科举考试重诗赋,这对唐诗的繁荣也起了促进作用。

(2)科举制度对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对欧洲文官考试制度的确立也起了积极作用。英国在工业革命后,借鉴中国考试办法,推陈出新,创设了文官制度。

(补充: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已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科学技术完全被排斥在各级教育教育和科举考试内容之外,客观上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至此,科举制在我国实行了1300多年。)

(二) 繁荣的唐朝

两个代表性时期:唐太宗、“开元盛世”

1、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君明臣贤,励精图治,农民负担较轻,唐朝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祥和安定的气象,国力增强。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善于用人和纳谏,如重用房玄龄、杜如晦及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等。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2、“开元盛世”:在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达到鼎盛阶段,史称“开元盛世”。

原因(措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如先后作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璟等为宰相,裁汰冗员,强调以才以功授官,注意考核地方官,尤其是基层县令的政绩。反对奢侈浪费,提倡勤俭节约。重视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三)玄奘西行

玄奘是唐朝著名高僧。贞观年间,他从长安出发,历尽磨难,到达天竺(今印度),遍访名寺,多处讲学,极受欢迎。归途带回大量佛经,并进行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工作(“印度”这一名称是他翻译时确定下来的)。他根据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它是研究中亚、印度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1300多年以来,中印人民都 把他视为两国友好的象征。

五、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正式南移)

宋代南方生产发展的商业繁荣:

1、繁荣的商业都市。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后,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人口超过百万。市内买卖兴隆,极其繁华。成都、鄂州(今武汉)、建康(今南京)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城市。宋代城市的一大变化是打破了以往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割的界线,繁华的商业街市到处可见。

2、货币变化,开始出现纸币。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货币的变化。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一种用纸印刷的铁钱代用券,叫做“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期,政府发行纸币“会子”,与金属货币并行使用。

3、海外贸易频繁。宋朝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在广州等地设置了“市舶司”,负责管理海外贸易。与南宋有通商关系的国家达50多个。广州、泉州和明州是当时的主要贸易港口。

六、元朝建立及民族关系的发展

1、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

2、民族关系的发展:

(1)背景: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周边民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融合。

(2)概况:不少汉族人迁徙边疆,与各民族杂居,促进了民族融合;大批边疆民族包括蒙古人迁入中原和江南,加强了同汉族的融合。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与汉族人民的长期共同生活,同汉族已没有什么差别,都叫做“汉人”了。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外国人迁入我国,和汉、蒙古等民族长期通婚、杂居,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七、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一)郑和下西洋

西洋:明朝时期,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沿岸地区叫做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明朝建立后,大力发展生产,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前期,国力雄厚,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为了加强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和宣扬国威,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3、经过: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远洋航海,人数多,规模大,经过亚非30多个国家与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并且越过了赤道。

4、影响:(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其规模可算当时世界第一,时间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2)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后,亚非各国纷纷遣使与中国通好,进行贸易。郑和远渡重洋,增进了中国对亚非国家和地区人们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了解,丰富了海外地理知识,开阔了人的眼界。

(二)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727年(清朝雍正年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乾隆时,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并监督班禅和达赖继承人的产生过程。清朝还规定,班禅和达赖的继承,要报中央政府批准。这些措施有力地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也有利于西藏的安定和国家统一。

(三)郑成功收复台湾

1、 郑成功收复台湾:1624年(明末),荷兰殖民者开始占领台湾。1661年(清初),郑成功率部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打败了荷兰殖民者。1662年,荷兰投降,台湾回归。

2、 台湾府的设置:1683年,康熙派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这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对加强和巩固我国东南沿海的国防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1、 原因: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统治者保守自大的思想很严重,对别国的长处视而不见;主观上出于抵御外来侵犯的需要及隔离东南沿海的抗清武装,从根本上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清政府采取了限制与国外往来的闭关锁国政策。

2、 表现:(1)对外贸易上,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严禁商民出海贸易。后来,对本国商人出海,清政府作了种种限制,限制船只规模及出口货物数量等。对西方商船也予以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地点也作严格限制。从1757年(乾隆年间)开始,下令关闭其他口岸,只留广州一处口岸与国外通商,并对外商和华商活动作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这就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它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2)文化交流上,清朝统治者盲目地夸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看不到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性,把西方的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拒绝引进吸收。

3、 影响:(1)它对早期西方国家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2)闭关锁国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我国对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吸收,阻碍了中国经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这种政策的长期推行,进一步导致了国家的闭塞,也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大大落伍于世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闭关锁国状态被敌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

八、古代科学技术

(一)、中医

1、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他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的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人遵奉为医学经典,至今仍是中医的必读书。张仲景被后人誉为“医圣”。

2、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李时珍是明朝时期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写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该书出版后,陆续译成多国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对世界药物学和生物学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麻纤维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亦叫“蔡侯纸”。传播:造纸术发明后,不断向各地传播。蔡侯纸发明不久就流传到西域、和日本。8世纪造纸术西传到阿拉伯,11世纪以后,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作用:随着造纸术的传播,引发世界书写材料的巨大变革。造纸术的改进,大大方便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有力地推动了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2、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术。北宋时的毕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

作用:印刷术的传播,改变了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加快了文化的传播。

3、指南针:战国时我国发明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期,人们制成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普遍应用于航海,同时传到阿拉伯。13世纪初,指南针传入欧洲。

作用:指南针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及世界航海的发展,它为宋元时期我国航海事业的发达、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重要条件。

4、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孙思邈《丹经》中第一次记载了火药的配制方法。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在战争中广泛使用,出现了突火枪、火炮等管形武器。

传播及作用:13世纪中期,火药传入到阿拉伯,后来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这对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推动欧洲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三)辉煌的工程建筑

1、长城: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灭六国后,为了防止匈奴南下侵扰边境,秦朝在原秦、燕、赵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总共1万余里的长城。

秦朝以后,许多朝代都修筑过长城。明朝建立后,对长城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修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长城,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它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绵延一万二千余里,是人类建筑史上一个奇迹。万里长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大运河:605年,隋炀帝时开始开凿,长达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目的:为了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方便从南方运输粮食和布帛。

路线: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自北到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注意路线图)

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方经济、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

九、思想文化

1、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学说,主张对人要有爱心,要尊重人体贴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人(“已之不欲,勿以施人”)。这就是他的“仁爱”思想。他还强调“礼”的重要性,就是君主、臣下、父亲、儿子的行为,都要适合自己的身份地位。政治上,他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以“德”去教化人民(“为政以德”)。

教育:孔子之前,学校由贵族垄断。他创办私学,求学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为他都招收培养(“有教无类”)。他很注意因材施教;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要求学生经常复习学过的内容,以便有新的体会(“温故而知新”);提倡人们相互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还认为,学习需要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才能学好。

影响: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西汉“独尊儒术”后,《论语》成为古代学生的必读书。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2、 唐诗

(1)李白:盛唐时期杰出诗人。其诗想像丰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洋溢着饱满的爱国情感和浓郁的浪漫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被称为“诗仙”。

(2)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年代。他的诗生动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被称为“诗史”。“三吏”“三别”是他诗史中的代表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鞭挞腐朽政治的千古名句。他写诗,要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艺术技巧炉火纯青,思想情感博大深厚,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3)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主张诗歌创作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他的诗歌具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纯朴自然的独特风格。《秦中吟》《新乐府》是他的代表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也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3、 宋词: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兴起于唐朝,到了两宋时期,成为最具特色的文学形式。宋词风格多样,通常分为“豪放派”(如苏轼)和“婉约”派(如李清照)。早期词多属“婉约派”,从苏轼开始,创作风格发生变化,“豪放派”逐渐成为主流。

(1)苏轼:北宋时期著名词人。其凭吊古代人物,描绘村野风光,抒发爱国情怀,笔力纵横,气势雄浑,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名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

(2)李清照:两宋之际著名的女词人。她前期的作品委婉含蓄,感情真挚,用女性的独特视角描写了她对生活的体悟。中年以后,在战乱和丈夫死亡等打击下,作品多流露出伤感和忧国忧民的色彩。

(3)辛弃疾:南宋时杰出词人。他发扬光大了词的豪放风格。其作品大多以抗击金兵进扰、收复中原为主题,气势磅礴,感情真挚。代表作有《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4、 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达到成熟阶段。其中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合称“中国四大古典小说”。

(1)《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最早、影响最大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为基本素材,生动地描绘了各政权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水浒传》: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艺术地再现了北宋末年官逼民反的历史,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行,赞颂了农民起义,成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3)《西游记》: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它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它取材于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想象奇特,语言诙谐,闪耀着浪漫雄浑的光彩。

(4)《红楼梦》:作者是清朝的曹雪芹。它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一群青年女子的悲惨命运,抨击了传统礼教。小说通过贾氏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揭示了传统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文学杰作,也是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

5、 两部史学名著

(1)《史记》: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所写。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由本纪、列传、书等部分组成。本纪记载了以历代帝王为主的国家大事,列传是历史人物的传记,书以典章制度为主。在这些体例中最重要的是本纪和列传,所以后人通称之为纪传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并成为以后编写史书的范例之一。

《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在书中肯定了陈胜、吴广等历代人民群众反对暴政的斗争,如实地评价汉高祖、汉武帝等人,非常难能可贵。

《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语言通俗易懂、简洁优美,人物刻画形象生动,感染力强。鲁迅先生曾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资治通鉴》:北宋时期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它按照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全书取材广泛,考证翔实;体例严谨,脉络分明;文字简练优美,叙事生动,是编年体史书的典范。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要以史为鉴,为统治者提供治国安邦的经验。当时的皇帝宋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资治通鉴》)

http://hi.baidu.com/lunge2008/blog/item/01708426d293bb1d8b82a137.html

下册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课:俄国十月革命

1. 1917年3月,俄国爆发“ ”推翻了 统治,其性质是 革命。革命后,俄国出现 和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其中 掌握主要权力。

2.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指挥部设在 ,领导人是 ,胜利的时间是公历 年 月 日,俄历为10月25日,故称十月革命。

3. 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是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

4.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新型的 ;颁布《 》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同 、 议和退出一战。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 迁到 。

5. 年苏俄粉碎了外国 和国内 ,取得国内战争胜利,巩固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 政策。 年苏联成立,当时加入苏联的有 、 、 、 ,后来扩大到 个加盟共和国。 - 年苏联解体。

2. 苏联第一五、二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 国变成强盛的 国,同时,苏联也加快了实现 的步伐。

3. 在全国基本实现 化和 化的基础上,苏联在 年宣布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 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 ”。这一体制存在着着严重的弊端。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 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开了会议,这就是 。会议的操纵者是法国总理 ,英国首相 和美国总统 。他们被称为 。

2. 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 》,在军事上禁止德国实行 。政治上德国承认并尊重 的独立。

3. 1919——1922年,协约国还分别与 、 、 、 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这些和约与《 》一起构成 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 - 、 、 统治新秩序。

4. 国际联盟于 年成立,由于 没参加,所以它被 、 控制。

5. 巴黎和会后,帝国主义在 、 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 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在华盛顿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 、 、 三国。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 》,实际上为 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6. 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 、 的统治秩序,通过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 体系”。

4课:经济大危机

1. 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 年— 年间,资本主义世界基本上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2. 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从 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 世界。其主要特点有 ; ; 。

3. 危机中,资本主义世界失业人数超过 ,但垄断资本家为保持 ,维持 ,宁愿大量 产品。

4. 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 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年,美国实行 ;而德、日则建立了 专政,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5. 美国新政的目的是在 内部进行调整,加强 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 。中心措施是 ,通过《 》。

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阶级矛盾,以 为首的法西斯组织 党,趁势发展势力。 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总理大权于一身,称为 。他的上台标志着世界大战的 策源地形成。纳粹党利用“ ”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还掀起迫害的 狂潮。

2. 日本 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支持者和集中地,1936年日本军部的 发动兵变失败,结果军部内主张建立“ ”加速侵略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日本 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 策源地形成。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 希特勒上台后,吞并了 ,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 。英、法希望以牺牲 利益,求得一时太平。 年9月, 、 、 、 四国政府首脑在 签订协定,规定 在10天内把割让给 ,史称 。它把 政策推向顶峰。

2. 年9月1日,德军对 发动突然进攻, 、 向德国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40年德国向西欧发动大规模进攻,占领包括在 内的西欧、北欧许多国家, 也遭到德国飞机的轰炸。 加入德国一方作战。

3. 年6月,德国突然发动对 的侵略战争,二战规模扩大。苏军取得 胜利,打破了不起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 ,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4. 二战期间,号召人民坚决同法西斯作战的英国首相是 ,苏联领导人是 。

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 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 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家代表在 举行会议,各国签署了《 》,标志着 正式建立。

2.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其主要内容有: ; ; 。二战的转折点是 战役, 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 登陆成功,开辟了打击德国的第二战场。 年5月,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3.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 和 投下原子弹,苏联也对日宣战,出兵 和 , 月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月 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1. 二战后,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 和 发展尤其迅速,70年代,由于中东国家 ,引发了 年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中期以后,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90年代,美国进入 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和 。

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1. 20世纪60年代 和 等西欧国家成立了“ ”,1993年,在此基础了成立了 ,简称 ,其成员国将逐步使用单一货币—— 。

2. 20世纪末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 。

3. 二战后, 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 政策。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 ”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 大国的欲望开始膨胀。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 1953年, 任苏联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 体制。1964年, 被迫下台。

2. 1985年上台后,首先把 改革作为重点。80年代后期,他又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 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 转变为 ,国家权力分散。

3. 1989年8月19日,苏联发生“ 事件”,这次事件后, 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与能力,俄罗斯领导人 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4. 年底,苏联解体,苏联从 年成立,共存在了 年。

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其中, 的改革较为突出。1968年, 试图摆脱苏联控制的改革,被苏联出兵镇压。

2. 20世纪年代,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 的经济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 。

3. 从 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由于执政党的改变, 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东欧剧变后, 一分为五, 一分为二, 与 合并,实现统一。

第六单元:亚非拉的独立与振兴

12课:亚非拉的奋起

1. 年, 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 和 两个国家,实行 ,后来分别成立共和国。 、 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

2. 二战后,非洲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最先在 ,1952年埃及爆发了 革命,以 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赢得真正独立 年埃及宣布将 收归国有。 年一年非洲就出现了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 ; 年3月 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 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3. 年古巴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 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 道路。 年,巴拿马收回运河的全部主权。

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1. 一战后, 获得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二战后,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 国家和一个 国家的决议。

2. 1948年,犹太国家国建立。1948—1973年, 国家和 国家之间发生四次战争,史称 战争。

3. 耶路撒冷被 、 、 和三大宗教奉为宗教圣地。中东问题的关键是 冲突。

4. 对中东和平问题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有 、 、 。

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4课:冷战中的对峙

1. 美国带领西方 国家,对苏联等 国家,采取的 的敌对行动,以“遏制 ”。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2. 年3月, 在国会上发表常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 ”的使命,以“ ”。要求国会拨款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 、 。他提出的“ ”、 、 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 ”。

3. 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年, 的出台;结束的标志是 年, 的解体。

4.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的成立。

5. 冷战在政治上表现为 ;经济上表现为 ;军事上表现为 。美苏对抗的两大政治军事组织是 和 。

6. 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的典型事件是 ,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 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美国深陷 之中, 实行战略收缩,苏联出兵占领 ;80年代,苏联领导人 提出全球缓和战略,从 撤军,美国经济遭到 和 的激烈竞争,美国同意实现有限缓和。 年底, 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冷战结束)。

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 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 ”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 方向发展。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 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 、 、 和 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 、 、 。

3. 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将是 、 的斗争过程。 亚历山大二世

1862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林肯

南北战争

解救黑人运动

颁布了

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

明知天皇

明治维新

倒幕运动

Tags:明治天皇图片,图一 林肯在演讲会上 图二 亚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