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结局

舌尖上的中,

2020-12-01 13:16结局

简介《舌尖中国》是由陈执导,中国电视台出品的一部美食类纪录片。该节目围绕中国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该片第一季于2012年5月14日在CCTV1《魅力记录》栏目 ...

《舌尖中国》是由陈执导,中国电视台出品的一部美食类纪录片。该节目围绕中国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

该片第一季于2012年5月14日在CCTV1《魅力记录》栏目首播,于2012年7月在台湾公视播出,2012年9月在新加坡星和都会台播出,10月起在香港TVB翡翠台播出。第二季于2014年4月18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三季于2018年2月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纪录频道同步播出。

扩展资料

《舌尖上的中国》中每一集都是由分集导演根据确立了的分集主题再去找寻符合主题的人物故事拍摄。当每个分集主题确立后,分集导演都需要经过3个阶段才会进行拍摄:

第一个阶段是“文案写作”阶段,即分集导演看大量有关该主题的书、调查、并写文案。

第二个阶段是“调研”阶段确定分集要有什么的美食需要拍摄。

最后是根据单个美食去各个地方进行拍摄,并在拍摄地区寻找适合的人物以表达该种食物,承载这个地区的美食的人物故事拍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舌尖上的中国》

-

下面是更多关于舌尖上的中的问答

舌尖上的中国

在每一种食材、每一种制作工艺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着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深厚传统;同时通过描绘人和食物的故事,展示着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中国幅员辽阔,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第二集 主食的故事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第三集 转化的灵感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第四集 时间的味道为了保存食物,我们虽然已经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却依然有其独特的魅力。第五集 厨房的秘密中国的厨房里,藏匿着什么样的秘密?是食材,佐料,调料的配比?是对时间的精妙运用?是厨师们千变万化的烹制手法?第六集 五味的调和不管在中餐还是在汉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对于“味道”的感知,既起自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第七集 我们的田野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中国有名小吃:

  1、台湾

  台湾小吃,是一系列台湾的街头食物的总狭义而言,仅指发源于台湾的小吃,如:珍珠奶茶;广义来说,亦可以包括那些于台湾兴盛、创新,而于台湾随处可见甚至发扬光大的庶民美食,如:生煎包、蚵仔煎、爌肉饭、肉粽、担仔面、起司马铃薯、卤肉饭、碳烤鸡排、蜜汁烧烤等;至于最广义的定义,甚至可以包括任何在台湾十分普及的小吃,像是台湾葱油饼、臭豆腐、猪血糕等。

  2、成都

  成都风味独特、品类繁多的小吃,与其肴馔一样脍炙人口。从各色小面到抄手、饺子,从腌卤到凉拌冷食,从锅煎蜜饯到糕点汤元,从蒸煮烘烤到油酥油炸,琳琅满目,各味俱全,种类不下200种。成都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小吃店。

  3、西安

  西安著名小吃很多,比如羊肉泡馍,葫芦头,肉加馍,凉皮等等,泡馍要吃老孙家或者同盛祥的,葫芦头要吃春发生的,肉加馍要吃樊记,凉皮都基本一样,另外钟楼西边鼓楼巷子里,是西安回民小吃一条街24小时营业,最著名的有贾三灌汤包子和红红酸菜肉丝炒米饭,还有马永信的黄桂柿子饼和其他烤肉等民族小吃应有尽有,进去转一圈就已经回味无穷了。

  4、重庆

  重庆小吃种类繁多,较为出名的有花溪王记牛肉粉、涪陵小吃老麻抄手、小脑壳特色烧烤、担担面、烫面油糕、莲茸层层酥、面包夹沙饼、鱼籽冬瓜排、蔬菜煎饼、糯米藕、椒盐花生、拔丝香蕉、油炸麻花鱼、棒棒鸡、红油抄手、石柱绿豆面、酸辣汤、鸳鸯火锅、酸辣豆花、麻婆豆腐、魔芋烧鸭、珍珠元子、串串香、涪陵油醪糟、香山蜜饼、酉阳麻辣牛肉片、重庆凉糍粑、忠县香山蜜饼、魔芋鸭火锅、山城小汤圆等。

  5、香港

  香港被誉为"美食天堂",别具特色的美食区遍布香港九新界,为顾客提供中、意、日、泰、韩、法、地中海、俄罗斯等各地佳肴。

  6、广州

  广州的饮食文化闻名全国。所谓"食在广州"。广州菜的烹调方法有二十一种之多,尤以炒、煎、焖、炸、煲、炖、扣等见长,讲究火候,制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鲜、嫩、脆为主,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时令性强,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较为常见的广州菜色有白切鸡、白灼海虾、明炉乳猪、挂炉烧鸭、蛇羹、油泡虾仁、红烧大裙翅、清蒸海鲜、虾籽扒婆参等。

  7、武汉

  武汉的小吃以早点为主,武汉人又把吃早饭叫"过早"。过早食品有热干面、面窝、米耙粑、鱼汁糊粉、烧梅、欢喜坨、发糕、锅贴饺等。

  8、长沙

  湘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讲求油重色浓、主味突出,尤其以辣、腊、香、鲜、酸见长。在长沙可以亲自品尝正宗湘菜——百鸟朝凤、组庵鱼翅、子龙脱袍、三层套鸡、长沙麻仁香酥鸭等等。长沙的风味小吃如同湘菜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数不胜数。

  9、北京

  北京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北京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或"菜茶",融合了汉、回、蒙、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清宫廷小吃而形成,品种多,风味独特。北京小吃大约二、三百种,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头、爆肚、白魁烧羊头、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点(如小窝头、肉末烧饼、羊眼儿包子、五福寿桃、麻茸包等)以及作零食或早点、夜霄的多种小食品(如艾窝窝、驴打滚等)。其中最具京味特点的有豆汁、灌肠、炒肝、麻豆腐、炸酱面等。

  10、上海

  上海是各种名特小吃荟萃的地方,它的口味,既不同于粤港地区的纯甜味,也有别于四川、重庆的麻辣味,而是以清淡、鲜美、可口著称。上海的小吃,有蒸、煮、炸、烙,品种很多,最为消费者喜爱的,莫过于是:汤包、百叶、油面精。这是人们最青睐的"三主件"。十大小吃:生煎馒头、南翔小笼、三鲜小馄饨、油豆腐线粉汤、开洋葱油拌面、条头糕薄荷糕、海棠糕、蟹壳黄、擂沙圆,排骨年糕。 合金能出门从里面你几号办公出现不少美女获得各样的关系谓快乐还是说说说快点快点快点快点来分类你吃没香蕉虽然简单抗衰老的会计法律是减肥了双方就分了算了飞机飞机高房价多少克股份SD卡过得很快会撒谎福建省内付款时间回家撒规范市场经济的撒军方加快 《舌尖上的中国2》:国际化元素之变 一切都料之中。借美食传人生百味的《舌尖上的中国2》,首集即创下1500万人次的收视纪录,其后引发的美食网购热潮更是持续不减。

与国内观众热火朝天地讨论相比,无论从讲故事方式还是收获的影响力来看,第二季的“舌尖”都明显加强了国际化的痕迹。

走向国际,美食先行。

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这部令吃货垂涎的纪录片,事实上承载的都注定要包括一个国家对外传播方式之变。当满足口腹之需的美味令世界折服的时候,需要思考的显然就不仅仅是令他人“口服”的快感,还有该如何跨越从“口服”到“心服”距离的深层次命题。

对《舌尖上的中国》剧组而言,到目前为止值得骄傲的一点是,还没有哪位看过片花的国外导演或者制片人不喜欢或者不欣赏《舌尖》系列。英国著名导演菲尔•阿格兰对总导演陈晓卿说:“从《舌尖》里能感觉到一种温暖,一种渴望交流、渴望融入世界、渴望被世界认知的中国人形象。”

至此,以食物为出发点、实则展示普通中国人的拍摄初衷,陈晓卿算是做到了。

截至今年4月,《舌尖2》的海外发行预售已有20多万美元入账。“我们很看好这部纪录片接下来的海外市场,相信它能够超过《舌尖1》所创造的单集首轮发行超过7万美元的纪录。”中国广播影视节目交易中心海外营销总监张琳介绍说。

显然,以国外受众接受的方式展现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形象的魅力,《舌尖2》又一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国际化:从制作手法到内容

快50岁的陈晓卿是中国屡次获得国际荣誉的纪录片导演之一。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年轻时注重个人化的表达,而现今则更注重中国纪录片整体的发展。

和《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相同,《舌尖2》探讨的也是食物与人的神秘关系。陈晓卿本身亦是一位美食家,他笑言,《舌尖》系列是自己“事业与兴趣的相结合”。但从导演角度看,《舌尖》系列更是他思考如何与国际优秀纪录片缩短差距的全新尝试。

2012年5月,《舌尖1》登陆央视。这是中国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彼时令中国观众眼前一亮。

“我们看过第一季后,对它的海外市场受欢迎程度是有预期的。”张琳表示,因为从拍摄手法上来讲,《舌尖1》采取了外国观众比较喜欢的镜头语言和“用故事娓娓道来”的方式,“但没有想到,它在国内市场、国内的受众中也引起了轰动。而这种轰动产生的效应又映射到海外,进一步刺激了海外发行。”

有了《舌尖1》的经验,陈晓卿和他的创作团队对《舌尖2》采取了更大胆的国际化尝试。

“总导演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舌尖2》的受众会更宽泛,不限于中国。”《舌尖2》分集导演陈硕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这意味着,《舌尖2》从制作手法到内容的国际化,都是“有意为之”。

这也使得《舌尖2》最后的呈现效果包括:镜头节奏加快、人物故事性加强……于是也使得一些评论质疑:怎么从“舌尖上的中国”变成了“舌尖上的中国人”?

会讲故事的纪录片

但对陈晓卿而言,这种效果是符合预期的。

“现在所有的节目都是快节奏的。不仅在国外,国内也是这样。由于蒙太奇手法的熏陶,观众已经适应了快节奏。”陈晓卿说。而强化人物的故事性,更是中国纪录片与国际接轨的标志之一。

陈晓卿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清楚这个道理的。

他有一位日本导演朋友曾经拍摄了一个关于大白鲨故事的纪录片。纪录片讲述了一只小白鲨离开母亲怀抱、跟随父亲去往遥远深海的故事:小白鲨起初有些畏惧,甚至跟不上大队伍。深海的一些其他鱼类也来欺负它,直到有一天,它一口把一只电鳗咬死,这才恢复了男性的刚毅。

一天,这位日本导演请陈晓卿去他的工作室做客。一进门,各种鲨鱼的模型迎面而来,用陈晓卿自己的话说,他“彻底崩溃了”,“敢情那些呲牙咧嘴的镜头全是做的?”日本导演还告诉陈晓卿,小鲨鱼的故事其实是他自己成长为一个男子汉的故事。陈晓卿听了,更加“崩溃”。但就是这样一部纪录片,后来获得了艾美奖。

美国探索频道曾经播放的一只印度猴子的故事也让陈晓卿印象深刻。这只印度猴子被叔叔赶出家门,后在另外一只猴子的帮助下最终实现了“复仇”——“这不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桥段吗?”陈晓卿说。

“纪录片必须要讲故事。”陈晓卿后来慢慢意识到,在国际纪录片市场,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在不违背真实的情况下,增强纪录片的故事性是普遍做法。享誉世界的纪录片《人类星球》如此,《列国图志》等作品也是如此。

在这样的理念下,《舌尖2》已经播出的《脚步》、《心传》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且因分集导演叙事风格的不同,被网友戏称为一个是“公路片”,一个像“武侠片”。“之后,还会有‘家庭伦理剧’。”陈晓卿毫不介意地说道。

这也是《舌尖1》与《舌尖2》最主要的区别之一。后者更注重突出食物之外的人的故事,注重故事间的衔接与经营。以《脚步》为例,电视讲述了西藏小伙爬数十米高的大树采蜜、职业养蜂人谭光树夫妇颠沛在路上、一位父亲为了女儿花5年时间学捕鱼……结尾处,镜头重新切回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解说词“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意味深长。

多用短句,便于国外观众理解

陈晓卿说,他的国外同行们喜欢《舌尖》系列,就是因为,在中国美食的博大之外,他们透过食物看到了中国人不经常被看到的一面。

为了讲好故事,《舌尖2》的每一个拍摄点都力求做得精细。“平均拍摄素材和成片的剪辑比例是150︰1。”《脚步》的导演陈磊介绍道。

除了内容与镜头,在文案的表述上,《舌尖2》也预先给国外翻译留下了空间。

“总导演提醒我们去繁化简,多用短句,多用外国观众理解的语言。”《相逢》的导演陈硕表示,“比如,1000元一斤,我们需要把价钱换算成公斤;再比如,‘公元20世纪’需要调整为‘一百多年前’。”

在原计划将于5月16日播映的《相逢》中,陈硕将讲述一个有关1949年国民党军队撤退到台湾的故事,通过食物去讲述台湾的族群融合。为了便于外国观众理解,陈硕简化了解说词中对迁徙背景的历史介绍,将之转换成一句简单通俗的语言:“中国军队带了一批人去台湾……”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陈硕与另一位分集导演曾赴法国留学,他因此还介绍其他分集导演赴巴黎进行外景拍摄。尽管最后成片只有十几秒的镜头,但取景巴黎以及与台湾的摄影师和灯光师合作,这都是《舌尖1》中未曾有过的尝试,客观上也构成了《舌尖2》国际化探索的一个注脚细节。

据了解,《舌尖2》的海外版制作(包括英语翻译、配音)将于近期陆续展开。与《舌尖1》时不同,《舌尖2》的海外推广其实伴随着央视纪录频道海外版的落地。据张琳介绍,纪录频道已于去年开通在海外的频道,但《舌尖2》会在国内上映一年后登陆频道的海外版。与此同时,央视西语、法语、阿语、俄语等外语频道也将实现在海外落地。“这可能会影响《舌尖2》海外版权的销售金额。”张琳表示,但比《舌尖2》更重要的,乃是作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中国媒体“走出去”的大势所趋。

呈现现实问题和中国故事

那么,问题又回到内容“把关人”身上——中国故事靠什么吸引人?

两年前,《舌尖1》播放带来的高收视率,一度让媒体认为“中国纪录片的春天已经到来”。但陈晓卿今天仍说,“春天”还有点远。

他对久负盛名的BBC(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推崇有加。在他为年轻的分集导演们开列的“书单”上,《人类星球》、《美丽中国》、《列国图志》等都是BBC的作品。

“什么时候我们(像BBC一样)有一批忠实的纪录片观众,而不是某一部或者某两部纪录片受追捧;什么时候我们的观众愿意掏钱买票进电影院看纪录片,那时才能说纪录片的春天来了。”

“这至少是中国软实力输出的一种最简便的方式。”但陈晓卿厌恶把这种方式称作纪录片的“人文关怀”。“知识分子对老百姓,政府对老百姓可以叫‘人文关怀’。我们都是苦命人,不配。”他说,自己只是在拍摄中看到一些东西,站在和被拍摄者一样的立场上去呈现。

“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每个人看都不一样,《舌尖》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以《舌尖2》新的视角,人们发现少了些《舌尖1》中其乐融融的团圆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包括乡村留守儿童的孤独,包括为孩子打拼的一直行走在路上的夫妇、为挣点钱靠双手割麦的“麦客”……“可能后面还有更心酸的。我们觉得多多少少要更真实一点。否则就真是春晚了。”陈晓卿说。

他对中国纪录片未来的看法与对中国形象对外输出的看法一脉相承。他认为,如果让世界看见中国,中国必须更加开放,能够允许不同的纪录片存在。“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讲输出,而是多元化的、能够允许别人来挑刺。”

为此,他和创作团队特意在《舌尖2》中让泪水多过口水,将现实的社会问题隐含在亲情、隐含在美味中。《舌尖2》开播之际,他写下这样一段话: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经历着无数的苦痛和喜悦,只是中国人善于把痛苦藏在心里,而把喜悦用四季的食物呈现在餐桌上。

美国《华尔街日报》转引一位在美华人的话说,“都不用说瞥一眼这部片子,光是看网上的评论就足以让她这样假装高端冷艳国际化的人显露出真实的爱国情怀。”

这是陈晓卿想让世界看到的:中国人的坚韧、勤劳与苦中作乐。他告诉记者:“你对这个社会的看法,决定了这部片子的气质。”(记者 邓媛) 中文名《舌尖上的中国》 外文A Bite of China 出品:2012年 出品公司:CCTV制区:中国大陆导演:陈晓卿集数:7集 类型:纪录片上映时间:2012-5-14 22:40 播出频道:CCTV-1《魅力纪录》栏目 语言:汉语普通话字幕:简体中文 单集时长:50分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有《一城一味》,《行走的餐桌》很好看,很赞!  1、这个需要你自己仔细观看视频,记下具体细节,按照别人的操作步骤来完成。

  2、《舌尖上的中国》简介: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通过对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本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制作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在网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片于2012年7月在台湾公视播出,2012年9月在新加坡星和都会台播出,2012年10月起在香港TVB翡翠台播出。第二季已确定于2014年4月18日播出(详情请参看词条《舌尖上的中国2》)。

  《舌尖上的中国》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历时13个月拍摄完成,这也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摄制组行走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位剪辑师剪辑完成。

  3、视频:

  http://jishi.cntv.cn/program/sjsdzg/

Tags:舌尖上的中,求舌尖上的中国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