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电影
大路电影音乐,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
2020-11-08 00:59电影
简介中国电影史:中国电指涉的历史和地理范围非常之它包括中国大陆、台湾港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海外华人社区。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电影工作者们开始大胆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中国电影获得许多国际大奖,而 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
中国电影史:中国电指涉的历史和地理范围非常之它包括中国大陆、台湾港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海外华人社区。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电影工作者们开始大胆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己。中国电影获得许多国际大奖,而且逐年增多。由于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日益受到欢迎,中国电影工业已经吸引了相当多的外资并且不断地与外方合作拍片。随着电影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中国电影实际是由什么组成的问题也就凸现了出来:它是由中国人为中国人生产的吗?假定关于中国电影的性质已达成某些共识,那么,扎根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而有别于好莱坞现象的这种电影有它自己的特点吗?这些特点又是如何可靠地被国际电影界所洞察与阐释的呢?这些特点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形成有意义的国际对话呢?
回顾中国电影一个世纪的发展,不由使我们想起了一些具有全球意义的历史性事件。一百多年前,1895年电影在西方发明。这不仅是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而且也是清朝政府在战败之后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一年。自从1895年以来,世界范围内视觉技术的发展与中国这个正在形成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内政治事件的联系日趋紧密。1896年8月,西洋影戏在上海的徐园上演。在此后的百年间,引进的西方电影技术在中国本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已成为中华民族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这项研究里,我们把中国电影史的断代精确地界定在这百年(1896~1996)间,并非出自偶然,而是由具有深远影响的全球性事件和民族性事件决定的。我们把1896年作为起点,因为从一年开始,中国电影的消费与销售开始具备跨国家的性质(当然也可以设想以始于1905年拍摄的第一部中国影片或是 1913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作为中国民族电影史的开端)。 我们把对于中国三个地区(大陆、台湾、香港)的电影的探讨下限定在1996年,因为从1997年7月起,香港不再是独立于大陆的地缘政治实体,这一中国历史的全新篇章无疑将会对中国电影,特别是对后殖民的香港电影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预测将来的中国政治和中国电影的形貌还为时过早,但是我们可以在次对中国跨国电影百年史进行一番梳理。我们将探究在中国电影史的整个发展历程中的影像生产与消费的一系列模式:从传统的"影戏"到机器再生产的现代时期的"电影",到后现代时期的电子影像的"仿真"(simulacrum)。我们的假设是,这样一种视觉的历史诗学不可避免地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学相联系,而且深深地植根于跨国资本的经济学之中。自从电影媒体完全整合到经济和文化之中并调和这两者以来,它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和勾画中国文化政治与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两者关系的轮廓的一个很具说服力的例子[1]. 接下来我将简要回顾历史,并对可被称为"跨国的中国电影"(transnational Chinesecinemas )提出一个相关的理论。种种迹象显明,似乎只有在恰当的跨国语境中才能正确理解中国的民族电影。人们必须以复数的形式提及中国电影,并且在影像制作发展过程中把它称作跨国的。中国个案中的跨国主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作观察:第一,19世纪以来,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中国分成了三个地缘政治实体——大陆、台湾、香港——由此而来,这三个地区之间出现了中国的民族电影/地区电影的竞争与合作。第二,在20世纪90年代的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国电影的生产、销售、消费的全球化。第三,电影话语本身对中国及中华性的表述与质疑,即对大陆、台湾、香港和海外华人中个人或群体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族群认同、以及性别认同的交叉检验。第四,一次对中国"民族电影"的重新回顾与审视,就好象是在回顾性地阅读跨国电影话语的"史前史".这一过程旨在揭示民族电影话语的政治潜意识——电影的跨国根基与条件。这些是任何一个民族电影规划必定要克服与超越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免受实际的或假想的帝国主义的危害,或是为了迫使少数民族保持沉默来维持国家统一。 在此我要以中国电影为例来说明当今世界电影形势的变化。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跨国电影的发展是电影生产、销售、消费这一系列机制全球化的结果。世界电影业的变化发展不仅使人们对"民族电影"这一概念提出质疑,而且使电影话语中"国家性"(nationhood) 的建构复杂化。因此,我所做的中国电影史概可以作为一个世界电影史总体发展趋势的一项个案和范例来阅读。对一个特定的民族电影的研究于是成为跨国的电影研究计划的一部分。 民族电影与现代民族国家 电影作为一种发端于西方的新技术和艺术形式,最早出现在1895年;电影发明一年以后,传入上海。可能是卢米埃尔兄弟的一名摄影师兼放映员,在徐园的游艺会上放映了电影短剧。 接着来到上海的放映人是美国的利卡尔顿(James Ricalton),1897年他带来爱迪生公司的电影在茶馆和游乐场所放映[2].此后直到1949年,中国放映的大多片子为外国电影,放映场所先是在茶馆后是在影戏院。外国影片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的90%,居于主导地位。人们不难料想,好莱坞电影是风头十足。 1905年,任景丰在他的北京的照相馆里拍摄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他拍摄的是著名演员谭鑫培所表演的京剧。郑正秋于1913年拍摄的家庭短剧《难夫难妻》,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故事片。不过,它是由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中国的制片厂、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的。 同年,黎民伟与布拉斯基拍摄了香港的第一部电影《庄子试妻》。布拉斯基后来又把这部片子带到美国,因此它成为最早在国外放映的中国电影。由此可见,中国电影从诞生之初便是跨国资本的产物。 在以后的岁月里,中国的民族电影是在引进的西方的电影技术、意识形态、艺术手段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壮大的[3].程季华等人在1960年代初所写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在这本代表官方观点的著作中,中国的左翼进步电影的发展是在与外国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霸权的斗争中成长的[4].中国民族电影工业所作的生死搏斗与作为20世纪民族国家的中国的困境息息相关。现代性、民族建构、民族主义、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以及新的性别认同都是此类民族电影的中心主题。中国的民族电影已成为锻冶新的民族文化所需的成分。在"软性"娱乐电影(罗曼司、蝴蝶派小说、武打片、鬼怪片、古装剧) 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左翼电影工作者充分利用电影这一新的视觉技术的政治与革命潜力,试图把它发展成为自觉的社会批评的大众艺术[5].正如其他民族电影一样,中国电影也是"国家神话的鼓动者和国家的神话"[6].通过创造一套连贯的形象与意义、叙述集体历史、以及上演普通民众生活的悲喜剧,电影给有可能呈现为异质的实体提供了一个象征性的统一体:"现代中国". 中国音乐发展史:粉碎“四人帮”后最早流传两首作品,一是歌曲《祝酒歌》,唱出了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浩劫后,人们无比喜悦的欢乐心情。另一首是管弦乐《欢庆舞曲》。记得是在1977年7月下旬的一天,国庆办公室的一位年轻人来到我家对我说,今年是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国庆节,天安门广场要举行焰火晚会,各界群众将组成110个舞圈跳集体舞,国庆办公室正在征集舞曲,希望你能参加应征。由于“文革”时期把三拍子的圆舞曲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轻歌曼舞”成为忌讳,所以我们希望这次在焰火晚会上能产生一首新的大家喜欢的圆舞曲。几天后我交出了小样,再几天后通知我写总谱,再十天之后,这位年轻人到我家取走了总谱,中央乐团很快录了音。国庆节的当晚天安门广场一片欢腾,十几万人伴随着《欢庆舞曲》翩翩起舞,兴高采烈,有如奔涌着的欢乐海洋。之后《欢庆舞曲》出唱片,出总谱,还成为中央电视台一段时间内一个栏目的开始曲。转年,国庆办公室又约我再为1978年的国庆晚会写作《欢庆舞曲》的姊妹篇《节日舞曲》,后因那次晚会没有举行,此事也就停止了。但《节日舞曲》被改成了军乐直到现在还时有演奏。 就我个人来说,1977至1979年这三年是我音乐创作中经历的一个高峰期。继两首管弦乐曲之后,又为武汉军区描写陈毅元帅的话剧《东进!东进!》作曲,写了7首陈毅诗词歌曲,紧接着又为叶剑英元帅诗词《八十书怀》、周恩来总理诗词《大江歌罢掉头东》作曲,并于1978年年底接受了中央歌剧院为新中国建立三十周年献礼的歌剧《记住啊请记住》作曲,紧接着又接受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献礼歌剧《星光啊星光》作曲,与此同时,我还担负着八一厂的故事片《雪山泪》,峨嵋厂的故事片《挺进中原》,珠江厂的故事片《梅花巾》的作曲任务。两部歌剧、三部电影同时进行,偶尔还穿插一两首其他的歌曲作品,时间非常紧张。《星光啊星光》初稿46段唱26天就写出来了,音乐构思像开水龙头似的从心中流淌出来。我写出来之后交我同学沪邑同志修改,然后再交由歌剧院一位同志,福空文工团一位同志和沪邑三人进行配器,因为我实在没有时间了,中国歌剧院急等着排练。此剧演出时盛况空前,一票难求,各界观众络绎不绝,非常踊跃。 这次音乐高潮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思想解放,也就是破除“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小平同志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开创新局面》。从我个人的亲身经历,特别是创作历程可以看出,当时的创作热情是多么高涨!人民的命运,时代的风云和作者的联系是多么紧密,对一个作者产生了多么深刻的影响。 1983年至1985年汇聚众多文艺界人士、艺术团体创作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以及后来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的“精品工程”奖、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等众多的评奖比赛,也都对新的历史时期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第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到纪念建党80周年是第二次音乐高潮 2001年“5·23”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评选活动,从此创设了我国的第一个音乐大奖,吸引了全国音乐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第一届金钟奖设立了创作奖,分声乐和器乐;表演奖,分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还特别为年届80高龄、从事音乐工作60年以上成就卓著的老音乐家设立了终身成就奖,这在我国和世界上都是首开先河,引起文艺界和社会上的强烈共鸣。结果121部交响乐应征,评出了金银铜奖21部;应征歌曲256首,评出金银铜奖36首;参赛歌手81名,评出金银铜奖18名,老音乐家的终身成就奖评出了27位,颁奖晚会和庆祝酒会盛况空前,热烈非凡,一些与会者激动得热泪盈眶。 纪念建党80周年音乐会,推出的新作品有辽宁的《阳光》,山东的《祖国》,深圳的《希望》等三台大型交响音乐会,产生了交响组曲《阳光下的祖国》,钢琴协奏曲《春天的故事》,交响合唱《希望》等一批精品力作和各类体裁的新歌。同一时期产生的歌剧《苍原》、《党的女儿》也受到普遍好评,这都为庆祝建党80周年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力地推动了音乐创作和音乐事业的向前发展。 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到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再到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形成了第三次音乐高潮 2005年中国隆重地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此,中宣部有关领导专门主持召开音乐创作动员会议。中宣部拨出专款推动这项工作,中国音协积极投入,各省市积极响应,中国音协与广州市委推出了“民族之声交响音乐会”在广州和北京隆重演出。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说:“好久没有听到这样的音乐了,听得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当时中宣部文艺局主持召开了座谈会,给予高度评价。同一时期广东省委宣传部还举办了“时代之声——傅庚辰作品音乐会”。河北举办了《英雄河北》、湖北举办了《三峡回响》以及其他省市的一些纪念音乐会,也都取得了成功。中国音协在人民大会堂组织了隆重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中央有关领导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当晚由中国音协组织举行的冼星海作品音乐会极其成功,当《黄河大合唱》演唱结束时赢得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从2003年至2007年涌现了大批优秀作品:大型声乐套曲《航天之歌》、《小平之歌》、《交响乐2008》,交响诗《红星颂》,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交响乐《圣火2008》,交响合唱《金陵祭》,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木雕的传说》,舞剧《红梅赞》、《闪闪的红星》、《红河谷》、《一把酸枣》、《风中少林》、《南京1937》、《西游记》以及近期出现的交响组曲《乔家大院》、交响乐《巍巍昆仑》、《江山多娇》等。交响乐创作思想、创作道路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中央领导同志对儿童歌曲十分重视,指示中国音协要下决心抓好儿童歌曲创作,并作出部署,成立七部委工作组织。中国音协坚决贯彻中央领导指示,召开词曲作者座谈会,广泛征集作品并与共青团中央、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儿童歌曲电视大赛。经过三年努力,儿童歌曲匮乏的局面有所好转,产生了《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读唐诗》、《司马光砸缸》、《朝霞之歌》、《春天》、《悯农》等一批优秀儿歌。电视剧音乐也出现了《誓言无声》、《江山》、《沙场点兵》、《陈赓大将》、《乔家大院》、《红顶子商人胡雪岩》、《井冈山》、《戈壁母亲》等好作品。第十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评出了《吉祥三宝》、《盖楼的哥们》、《望月》等20首优秀奖歌曲,《永恒的彩霞》等20首入选奖歌曲。民族管弦乐也产生了很多好作品,徐沛东为广东音乐作了新的编配,《国乐飘香》音乐会获得成功。 2007年7月,由中国音协中国文联演艺中心和总政宣传部共同推出的纪念建军80周年军旅音乐作品展演周《革命诗篇——傅庚辰作品音乐会》、《当兵的历史——印青作品音乐会》、《长城长——孟庆云作品音乐会》、《相聚在军旗下——老文艺工作者音乐会》以及北京军区、海军、空军、武警共八场音乐会在首都掀起了音乐热潮。这不仅展示了军旅音乐作品的精华,同时也雄辩地证明,作曲家必须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个人民的音乐家,他的作品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才能受到人民的爱戴,绝不能以“小众”自诩,盲目陶醉在狭小的圈子里。 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是在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后举行的,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战略目标前提下举行的,在总赛区广州之外,增设了长沙、南京、宁波三个分赛区,增设了合唱、民乐、流行音乐、理论评论等奖项的评选,扩大了评比面、受众面、影响面,是对金钟奖的重要改革,推动了金钟奖做强做大,使金钟奖迈入了新阶段。 今年还将举行交响乐百年回顾展。回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中国特色交响乐,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雅俗共赏,二是现代技法中国化。就是要把现代技法的科学原理、科学方法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和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魄、中国特色的交响乐。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胜利,就是因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把马列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离开了中国的实际,脱离了中国人民,就失掉了根基,我们的事业就不能取得成功。 当前,我国的音乐事业如日中天,正处在一个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强大,音乐的影响力、渗透力、震撼力与日俱增,在人民群众中、在文化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出现了空前的音乐热。从城市到乡村,在公园、在广场、在社区,到处充满音乐之声,到处充满着欢乐的歌唱,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充满着歌声激扬着音乐的新时代 -下面是更多关于大路电影音乐的问答
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历史
1930年,从联华公司的<野草闲花>首次启用阮玲玉和金焰在电影院演唱插曲,从此开始有配乐演唱.到1930年后半年明星公司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电影音乐逐渐开始发展起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
华语流行华语歌曲语歌曲、普通话歌曲,是泛指用华语、国语、普通话他北方方言演唱的流行歌曲。它是中文流行音乐中商业性中文音乐类型之一。
主要流行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其他通用华语的社区,且在华人社区外如韩国、日本等地也有一定影响力。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地出现流行音乐 ,1949年以后转到港台地区发展。1977年起,随着对外开放的先声,港台流行音乐开始进入内地 ,并逐渐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核心。21世纪形成了港、台、东南亚和内地的华语流行音乐呈现一种融合、渗透、互相影响的状态。
华语流行音乐亦催生了如邓丽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流行音乐明星。
在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中存在缺乏原创力、法律不健全、盗版猖獗、音乐格调低俗等现象。同时音乐的价值取向也逐渐趋向商业化,以追求利益为目标而缺乏了艺术价值 。同时欧美、日韩流行音乐也对华语流行音乐的市场有较大冲击 ,包括在曲风上也出现了盲目模仿 。有一定数量的音乐人正探索着民族文化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发展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并尽力向全世界推广 。
华语流行音乐是一项具有巨大商业利润的音乐工业,涵盖了亚洲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地区的服装设计、舞蹈编舞、电视、包装和积极的市场营销等,对上述各行业的发展趋势均起著引导作用。
扩展资料
华语流行音乐流行文化:
选秀
“选秀”被湖南卫视成功地用于“超级女声”之后,就产生了令人不可思议的轰动效应,和巨大的经济效益。选秀活动虽然已经受到各方面批评和遏制,仍然大有蔓延之势。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所谓的海选歌手也给歌坛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
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出现后中国大陆各媒体纷纷在2013年推出《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中国好歌曲》等。
网络传播
随着一些网络软件的出现与兴起,降低了歌曲创作的模式,扩宽了创作群体的范围,使音乐创作不在具有局限性,使流行音乐的发展更加平民化,大量流行歌曲被翻唱 [1] 。 《最炫民族风》、《小苹果》、《忐忑》都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式效应,但也遭遇巨大质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中国电影的背景音乐发展现状如何?
分都是导演找的自己喜爱的音乐人来做,比枪找窦唯做这种。目前太多大师级的影视配乐,三宝老师算是最牛的了吧,其他董冬冬老师,樊凡等等也在这条路上算是走的比较远。但能不能达到三宝老师的成就,还有待观察。这个也跟国内电影也不像好莱坞那么发达有关吧。音乐的发展史
第六章 浪漫主音乐 音乐中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词的含义,原来是罗曼语(Roman)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首先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中。在作品里,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完全不受限制地表现出来。就是说,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在理论上相对立。古典主义的音乐是线条式的而且是鲜明的,浪漫主义的音乐富于色彩和感情,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实际上在古典主义音乐中,已含有浪漫主义的因素,而浪漫派的作品中,也多有古典式的内容。 二、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 : 初期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与同法国大革命有关的自由民主思想,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约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都可划分为浪漫派。从时代上来说,十九世纪中叶是其全盛时期。 三、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事实上,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后期作品中,就已经明显地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 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作为代表初期的浪漫派作曲家,可举出舒伯特和柏辽兹这两人。他们都是从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传统出发,而又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高峰,这一系列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在音乐史上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四、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地位 : 浪漫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不但这一时期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个“宝库”。 浪漫主义音乐也是一座桥梁:韦伯接受了格鲁克和莫扎特的传统,传至近代的瓦格纳;舒柏特在器乐方面是贝多芬的继承人,但是他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经过舒曼和沃尔夫传到现在;柏辽兹的标题音乐出自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后来又与近代法国的印象主义发生联系。 第七章 民族乐派 一、民族乐派的形成 : 在十九世纪中叶,东欧、北欧和俄罗斯的许多音乐家虽然深受西欧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影响,但他们实际上更重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因而此间产生了一大批表现本民族的国民性格、愿望和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正是他们,建立和发展了这一相对独立的音乐派别——民族乐派。这一乐派并不属于某一时间范围,而是由于这一乐派具有共同的美学准则,而在音乐史上划归为一个整体。 狭义上的民族乐派仅包括四位代表人物,即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挪威音乐家格里格以及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广义的民族乐派范围稍大一些,除了上述四位音乐家之外,还包括俄罗斯音乐家格林卡和俄罗斯“强力五人集团”(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穆索尔斯基、鲍罗丁和居伊)。有的音乐理论家甚至认为俄罗斯音乐家柴科夫斯基、波兰音乐家肖邦和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等人应兼属浪漫乐派和民族乐派。 可以这样说,只要一个作曲家把他的音乐建立在他本国的民间歌曲和舞蹈上,或者努力用各种音来表现它的传奇或风景的时候,他就是在创作叫做民族主义音乐的东西。 二、俄罗斯民族乐派: 俄国是一个广阔的国家,覆盖着整个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在北方,亚麻色头发的巨人们,唱着孤独的歌曲,在冰海里打鱼,并且在冰冻的海里猎貂来为世界上的名国王子做皮袍。在南方,深色皮肤的人们从亚细亚来到这些山里,带着他们那些古怪的、粗野的舞蹈。这一贫富分化、内战连绵不断的民族,古往今来都给人以“多灾多难”的印象,正是这样的命运,使这一民族具有了独特的性格:深沉而忧郁的气质、热情奔放的民间文化、争强好胜的民族精神。 从“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开始,经过“俄罗斯乐圣”柴科夫斯基,一直到本世纪不断活跃在音乐界的不计其数的俄籍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他们创作或表达的音乐语言,无不渗透着俄罗斯民族的精华。 三、捷克民族乐派 : 捷克这一国家处于中欧和东欧交界之处,境内山川纵横,景色优美,民族舞蹈也兼有中欧和东欧的特色。从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这两位大音乐家的作品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于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他们的作品深受本民族舞蹈音乐的影响,用浓厚的色彩、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祖国的山川大地等自然景色。 除了两位大师以外,捷克还产生了诸如菲比赫(1850-1900)、杰那克(1854-1928)、苏克和德尔德拉等著名音乐家。 四、北欧民族乐派 : 这一乐派也称为“斯堪第纳维亚民族乐派”,其代表为格里格和西贝柳斯。 挪威的格里格深受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结合本民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以描写自然为主,虽然充满民族音乐特色,却从不照搬任何一首民歌的旋律,而是把激情融于创作,从真实的创作中体现出民族性格。 芬兰的西贝柳斯则是一位充满爱国激情的音乐家,他的重要作品大多反映出争取民族独立的倾向,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和鼓动性。他崇尚贝多芬,作品中常表露出类似贝多芬音乐性格的“斗争性”。后人认为,西贝柳斯是继贝多芬之后最重要的交响乐作曲家。 五、其他民族乐派: 每个国家的民间音乐中都有一些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别的国家的曲调和节奏。例如:一旦我们逐渐熟悉了西班牙的音乐,以后再听到那些以响板和脚跟舞的咔嗒声为标志的令人兴奋的节奏,我们就绝不会误认它是任何别的音乐。西班牙是舞蹈的国土,像探戈舞、霍塔舞、波勒洛舞、阿拉冈涅兹舞、玛拉归纳舞——似乎有一种魅力,而且这类音乐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作曲家们。伟大的西班牙作曲家法雅、阿尔贝尼兹、格拉纳多斯以及被后人誉为“吉它音乐史上的肖邦”的吉它演奏家泰雷加等人,都在创作中大量融入了西班牙民族音乐的特色,成为西班牙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到本世纪上半叶,和西班牙民族乐派密切相关的拉丁美洲民族乐派也对世界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代表人物为墨西哥作曲家庞塞、巴西作曲家魏拉-罗伯斯、委内瑞拉作曲家劳罗等人。 第八章 近代音乐 : 从十九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音乐史上可称为“近代音乐”时代。在这一时期,以印象主义音乐为代表的几种音乐流派,实现了音乐史上从晚期浪漫主义向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过渡。 一、印象主义音乐的形成: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这一流派的音乐家与此前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有很大区别,他们并不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而更多的是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 集印象主义音乐之大成的两位音乐家都是法国人,即德彪西和拉威尔。此外,法国作曲家杜卡和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也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 二、法国印象主义音乐 : 象别的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一样,德彪西的音乐是标题音乐而不是绝对音乐。十九世纪末,在法国有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因此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这种印象主义艺术家所画出的并不是生活的美,而是梦幻的美,象彩虹的终端的一大堆金子那样的远处的美。在使用新的和声和音乐方面,德彪西是现代音乐的先驱。 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主要采用的就是完全没有半音关系的“全音阶”和许多在空气中根本听不见其振动的“泛音”。他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带有闪烁性的音响效果。起初人们还被他的音乐所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样理解它,但是一旦他们听惯了,就会非常喜欢它。 仿效德彪西的最重要的作曲家就是他的同族拉威尔了,但是拉威尔并没有象德彪西那样对全音音阶和听起来奇怪的和弦使用得那么多。大概从来也没有另一个作曲家象他那样更懂得如何从管弦乐队里抽取这么多音色的深浅明暗度的了。例如在《波列罗舞曲》中,那节奏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那旋律是重复一遍又一遍。在这首西班牙舞曲形式中的变化和趣味是来自拉威尔对力度的纯熟使用(从轻到响或从响到轻的变化)和对音色的巧妙结合。 三、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 印象主义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桥梁之一,虽然这一乐派主要集中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法国,但这种风格对于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后来的二十世纪音乐中的“表现主义”、“十二音体系”以及“序列音乐”等几种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第九章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 在历史上,从来也没有一个时期象二十世纪那样,有这么多的迅速变化。两次大战改变了各国的边界和人们的思想方法,科学正在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把我们推向一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未来。在反时代精神的策动下,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刻、文学、戏剧和音乐,正在冲破着各种旧的形式,试图表现新的生活方式。 一、现代音乐的特点 : 在每个国家,本世纪的作曲家们都在对音乐的诸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曲式——进行着实验。 本世纪杰出的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曾经说过,他赞成这样一种音乐,在其中,所有的主题都绝对不出现重复,每个小节都应当同前面所有的小节完全不同。 许多作曲家都对节奏进行实验。有的作曲家写出了既没有小节线,也根本没有节奏型的乐曲。其他现代作曲家们正在制造一种音乐,在其中,一个管弦乐队或合唱队的两个部分有完全独立的节奏。这些现代派也许没有认识到:这种不同节奏的同时使用早在美国印第安人的音乐里就可以找到。 作曲家们也正在在旋律上,即各音的横向安排上做出同样令人惊讶的改变。有些作曲家回到了古希腊人和早年教堂神父们的调式上去,还有的作曲家从东方人的滑行音阶那里取得灵感,将“四分之一音”和比“四分之一音”更小的音程差别运用到了乐曲之中,有些人甚至发明了一架能弹出四分音而不是半音的钢琴。虽然这种音乐并没有得到发展,但它的确有助于使音乐家们更注意半音阶音乐,即利用所有半音的音乐。这种对半音的运用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的十二音音阶。在形成一个旋律时,这种十二音音阶(由钢琴上的一个八度范围内的所有白键和黑键组成)的每个音都必须逐个用过一次以后才能再用。当然,这种音乐没有特定的调子,因此被叫做“无调性的音乐”。 至于和声,即在不同的音同时发音这一方面,也有一些惊人的新发展。那些恢复古代调式的作曲家们往往也重新运用了古代的和声,例如多少世纪以来,曾经被传统和声学认为“用起来太僵硬”和“听起来太别扭”的平行四度和五度进行。 在现代音乐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叫做“多调性音乐”的东西——即同时用两个调子写的音乐。例如,一个旋律或主要的主题可能是C调的,而它的伴奏或助奏声部却可能是升F调的。 二、美国爵士音乐 : 可以这样说,在本世纪所有基于民族和社会习俗的音乐中,没有哪一种比美国爵士音乐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了。由于它那狂热的节奏和古怪的不协和音,从某方面讲,它似乎是新时代的一种表现。爵士音乐有许多对职业音乐家们产生吸引力的特色,例如其中带有小三度和小七度的音阶,以及基于小三度和小七度音阶的七和弦等等。 可是,最具强烈感染力的爵士音乐特色,是它那独具特色的节奏。在爵士音乐这里,有一种新的切分音——“多节奏性”,即同时有两种很强烈的节奏型相互对立,例如一个三拍子节奏加在一个四拍子节奏上。这种错综复杂的多重节奏显然是原始民族的音乐特点,因此爵士音乐的兴起,无疑是人类对于自然的一种理性回归,这是本世纪各种艺术形式的共同趋向之一。 职业的音乐家们也被那些不常使用乐谱的、甚至事实上常常不会读谱的原始爵士音乐演员们所迷住。在一时的冲动之下,这些自发的爵士音乐演员可能在一个旋律上即兴演奏出最复杂的变奏曲。 我们在本世纪初美国杰出的作曲家乔治·格什温的代表作《蓝色狂想曲》中,可以找到爵士音乐在节奏上、旋律上和和声上最好的扩展运用。还有另一位美国当代作曲家格罗菲,也成功地借鉴了爵士音乐的特色,结合他那超凡的配器才能,描绘出一系列美国自然风景的音画。他那《大峡谷组曲》就是用来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和情调感的一个令人目眩的乐器调色的展览会。 三、乐器方面的变革 : 随着本世纪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艺术也受到很大冲击,电声乐器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对传统乐器提出了挑战。不过,那些至今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的电子乐器,如电风琴、电钢琴和电吉他,在音色上并不是新的乐器。头两种乐器只是模仿原有乐器的音色,而第三种乐器只是扩大了原来乐器的音量。后来由于电子合成器的出现,人类终于可以演奏出人声、风雨声等传统乐器所不能实现的音色。 对新效果的最戏剧性的追求是在打击乐器上进行的。从前,打击乐器几乎只是由定音鼓组成的,偶然由鼓和钹加以加强。现在,打击乐器组已经变成一个任何地方似乎都可以接受的东西——例如一个打字机、一个发电码的键、一个锤子、一张铁片、或一条沉重的铁链。 四、纷繁复杂的现代音乐流派 : 正如二十世纪的其他艺术形式那样,音乐艺术也趋向于多样化,众多的流派各成一体,都完全脱离了古典的美学传统。比较典型的几个音乐流派为:以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原始主义”;以亨德密特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以勋伯格、韦伯恩为代表的“十二音主义”;以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本世纪中叶以后,还出现了“序列音乐”、“偶然音乐”、“具体音乐”等略显“怪异”的全新流派。 无论文学、美术还是电影、音乐等各个艺术分支,许多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作品刚刚问世之时,总难免遭到非议,其原因或者是与传统美学相悖,或者是难以理解。但是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经过时间的推移,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而成为现代艺术中的名作。 第十章 未来音乐展望 通过观察当前音乐的某些倾向,我们就能在某种程度上预测未来的音乐。 一、电脑音乐的崛起 : 电脑音乐的出现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也不过十多年历史,但其发展之迅猛,是以前任何一种音乐制作形式所无法匹敌的。 传统的音乐制作过程大多较为复杂。以前的音乐家在作曲时,要先亲自写好乐曲的总谱,再由专门的抄谱人员按照各个乐器抄好分谱,其后还要请一个与乐曲体裁相应的乐队来进行排练演奏,作曲家听过演奏之后,再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样复杂的作曲程序,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显然与日趋紧张的快节奏现代生活不相适应。 本世纪由于电子音乐的出现,终于使作曲家可以在同一个键盘上演奏出不同乐器的音色,而录音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各种音色的合成变得轻而易举。有了这些工具,作曲家们不必再依赖乐队了,在一间小小的录音棚内就可以随意作曲和编曲。 八十年代以后,电脑技术的日新月异使音乐制作者又多了一件“超级武器”,在电脑硬件方面,高品位、多功能的声卡层出不穷,不但越来越逼真地模仿出各种乐器的音色,还能模仿出各种音响效果;在软件方面,各种音乐制作软件已成为当代音乐家们必不可少的作曲工具,其功能也日趋完全。 电脑音乐刚刚问世之时,即拥有人类所无法达到的“准确性”,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过于准确使电脑音乐不具有任何“感情”因素,平淡而机械。但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革新,作曲者已经可以随意调整每一个音符的音量、力度以及乐曲播放过程中的整体速度变化,如今的电脑音乐,已日益具备生命力了。当然,电脑音乐真正走向辉煌的时代,还并未到来。 二、从当前音乐流行趋势预测未来音乐 可能影响下一代的音乐的一些当前流行倾向是: 1.对旋律、节奏、和声和乐器学的新形式的实验反映出新的能源形式和各种新的机械发明对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有力影响。 2.对音乐的民族性格的更大强调,伴随着更广阔的国际听众,导致所有国家的人民之间更深刻的了解。 3.通过运输、交通和音乐复制工作手段的继续进步而不断成长着的潜在听众。 4.音乐教育的普及不仅协助那些在音乐上有天赋才能的人们达到最高的发展,而且也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分享未来音乐的光荣奇遇。Tags:大路电影音乐,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历史,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