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结局

陈元光,陈元光广场的历史

2020-11-06 08:31结局

简介你好 朋友。 陈元光(657—711),字廷炬,唐朝光州浮光山(今河南固始县)人。长博通经史,尤耽黄石公素书及太公韬略。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http://baike.baidu.com/view 陈元光广场的历史...

你好 朋友。

陈元光(657—711),字廷炬,唐朝光州浮光山(今河南固始县)人。长博通经史,尤耽黄石公素书及太公韬略。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

http://baike.baidu.com/view/23259.htm

-

下面是更多关于陈元光的问答

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人物,他们的娃赫地写在史书上,后代却很少他们。相反,一些在史册上缺乏记载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却长期而广泛地在民间流传着。陈元光就是后面所说的这样一位有趣的人物。新旧((唐书》上没有他的事迹记载,但是从闽南到广东的潮汕地区以及台湾省,一千多年来,人们怀念他,崇敬他,并流传着不少动人的故事。他对漳潮地区的开发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陈元光(658--711),字廷炬,河南固始人,父陈政为唐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奉唐高宗命令进戍绥安(今福建云霄),陈元光以鹰扬将军随父戍闽,此后即从事漳潮地区开发。

  唐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反,唐高宗下诏命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为总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3600名,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123员,从其号令,前往七闽百粤交界,绥安县地方,相视山源,开屯建堡,靖寇患病炎方,奠皇恩于绝域”。这道命令要求“莫辞病,病则朕医;莫辞死,死则朕埋”。“斯誓斯言、爰及苗裔”。(唐高宗《诏陈政镇故绥安县  地》)。这可说是一道很严厉的命令。

  陈政父子入闽后对闽南的治理、开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稳定局势时期。这个时期以作战为主。陈政率兵进伐时,寡不敌众,退守于九龙山(今漳州南),奏朝廷请求加派援兵。朝廷命令以陈政兄陈敏、陈敷,领军校五十八姓来援,后来陈敏和陈敷死于道中,他们的母亲魏氏足智多计划,代领其众。援兵入闽后与陈政会齐,击败蛮獠,屯兵于云霄。这是陈政人闽后扎下根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设置地方政权与恢复社会经济阶段。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上表请于泉潮问增置一州变原来的七闽为八闽,并委派地方官吏。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因地为名在漳江旁建漳州,辖漳浦、怀恩二县。并且朝廷令陈元光兼刺史之职,自别驾以下,得自辟置。可见唐王朝对陈元光父子是很信任的。

  建置漳州以后,陈元光“乃率众辟地置屯,招来流亡,营农积粟,通商惠工,奏立行台于四境,时巡逻焉”。从这时起,“从距泉兴,南逾潮惠、西抵汀赣,东接诸岛屿,方数千里,无烽火之惊,号称乐土。”(见《云霄县志.名宦》)这里所描绘的也许有夸张之嫌,但建州之后,陈元光及其部下就着手大力恢复经济工作,这是正常的。这一长期混乱的地区得到治理,老百姓自然十分感激陈元光,因而景云二年(711年)当陈元光作战阵亡时,“百姓哀号,相与制服哭之。”设置地方政权和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是陈元光人漳后的第二阶段的主要活动,用了25年时间。

  第三阶段:巩固与发展经济时期。陈元光死后,他的部下和子孙继续进行开发闽南的活动。陈元光的子陈晌,孙陈酆、曾孙陈谟,历任漳州刺史。据记载,陈谟至元和十四年(819年)卒,也就是说从公元669年陈政人闽至公元819年陈谟卒,在长达l50年的时间里,陈家五代人及其从河南带来的部下们,一直致力于闽南地区的开发,直到陈谟的儿子陈泳到外地做官为止。这是第三个阶段。《旧唐书》记载,到天宝年间,漳州已有5346户,l7949人,更有意思的是陈泳最后的任职是在河南老家当光州司马。

  天一阁本的((嘉靖固始县志》中说:“固始衣冠南渡大较有三,按《闽中记》,永嘉之乱,中原土族林、黄、陈、郑四族先人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一也……王潮之乱,十八姓之闽,二也……又靖康南渡、衣冠文物荡然一空,三也。”其中竟丝毫没有提及陈元光人闽之事。乾隆五十一年撰修的《固始县志》也没有任何地方提到陈元光入闽,这的确是一件不公平的事。其实中原几次南迁,对闽南影响最大的应是陈元光的人闽。从人闽的规模和人数来看,晋代一次人数较少,而唐初陈元光人闽人数却是比较多的,人闽者有先后两批,第一批由陈政带去的,有3600多人,这有文献可考,第二批由陈政的兄长带去的58姓,具体人数却不清楚,但数量必然不会少于第一批,因为这次是聚族而行,兼带家属,数量自然较大。

陈政、陈元光的入闽,实际上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火规模的迁徙。唐高宗的诏书清楚地说明要他们去“相视水源、开屯建堡”,且“斯誓斯言,爱及苗裔”。陈元光等进漳之后,执行命令甚为坚决,并做好了长期驻扎的准备,发展生产是长期扎根的必备物质条件,因此陈元光很重视经济建设,他留下一首《示珦》诗,诗中要他的儿子陈珦“日阅书开土,星言劝驾农”,就是要儿子多督促耕作。这些开拓者从中原带去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方式,而漳潮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这两种条件的结合,使这一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当年从固始随同陈政人闽,并在军中担任军谘祭酒的丁儒,晚年曾写一首《归田二十韵》诗,现摘录部分如下:

  漳北遥开郡,泉南久罢屯。归寻初旅寓,喜作旧乡邻。好鸟鸣檐竹,村黎爱慕臣。土音今听惯,民俗始知淳。烽火无传警,江山已净尘。天开一岁暖,花发四时春。杂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霜雪偏避地,风景独推阂。辞国来诸属,於兹结六亲。追随情语好,问馈岁时频。相访朝与夕,浑忘越与秦。……呼童多种植,长是此方人。

  丁儒是在漳潮地区开发中有贡献的人物,《福建省通志》载有他的事迹。这首诗十分生动地描绘出经过几十年开发后漳潮地区的社会经济和风土人情的状况,也反映了从中原来的百姓已与当地人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在一起。

  近代的人口调查资料,也可以看出陈元光在漳潮地区的影响。以福建省云霄县为例,1946年曾做过人口统计,当时全县总人口为113802人,姓氏8l姓。在族谱中写明先世从河南人闽的有方、吴、陈、柳、王、汤、蔡、林等九姓,总人数约9万人,占全县总人121的百分之八十。九姓中写叫先祖随陈元光人漳的就有方、吴、张、陈、汤、柳6大姓(均有先祖姓名),人口6万余,占全县当时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三。还有一部分是族谱无考的(见《云霄县志》)。陈元光随父入闽时,随从的偏裨将123员,据《云霄县志》中保存的资料,可稽得姓名的95人、姓氏62种(见附录),后来陈敏带来相助的有58姓,则没有具体记载。现在福建的大量族姓,都称其先祖是随陈元光入闽的,不仅写在族谱上,而且刻石留示后代。如汤家的祠堂石柱上就刻有“宗由固始,将军及泽”的字样,至今仍保留着。这批入闽的中原人,先在闽南站稳脚跟并发展起来,然后又向广东发展,潮州、梅州一带的中原移民有许多就是从漳州一带往南播迁去的。(参阅《台湾通志•人民志’氏族篇》)

  从《台湾通志》所提供的材料,也可以看出,台湾的居民姓氏主要结构和福建大致相似,这是因为台湾居民大多是由福建播迂到台湾的,尤以漳州和泉州地区移民为最多。据l 9 3 0年台湾统计的人口资料,当时台湾总人数为3751600人其祖籍注明从漳州和泉州二府移去的为3000900人,占当时台湾省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又据l953年一次户口统计资料,当时台湾总户数为828804户,737种姓。户数在500户以上的l00种姓巾,有63姓族谱材料说明先祖在晋末、唐初、唐末这3次从河南迁往福建的。这63姓计有670512户,占全省总户数的百分之八十点九。63种姓中,又有45种姓的家谱记载是先祖随陈元光入闽的。由此可见,陈元光这次人闽,对后代影响极大。

  台湾的移民和开发,主要是伴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过程中进行的,大量的福建、广东百姓随郑成功移屑到了台湾。因此追根溯源,今日台湾居民的大部分,300多年前的祖籍在福建,一千多年前的祖籍在河南(大多数在固始,但也有部分从河南其他地方如汝南、祥符、邓县等地去的)。这支移民队伍,先是由陈元光父子、王潮兄弟从中原徙至福建,又由这批移民后代郑成功从福建徙至台湾,像接力棒一样往前推进。

  陈元光父自率众开辟闽南,在这一一带留下了大量的遗迹。这些遗迹大多在今云霄县境内,因云霄县即古绥安县地,初建漳州的州所在地。

  闽南的地名,至今仍保留陈元光人闽时所取的名字。漳江,是陈元光父陈政所命名。据旧志载,陈政“尝渡云霄”,指江谓父老日:“此水如上党之清漳。”(《云霄县志.陈政传》)因此命名为漳江。其实漳江命名的原因恐怕不仅如此。漳河上游有两支流,一为清漳河,一为浊漳河,到河北省涉县合漳镇汇合而为漳河。漳江也是如此,上游分南北二溪,南清北浊,汇于西林村,潋滟成章,因而称为漳江。(见《云霄县志•地理志.山川》)后来又因江而置州,称漳州。漳州府址虽曾三次迁徙(初建于云霄,次迁于李澳川,再迁于龙溪),而州名至今未改。漳浦也是以江为名,即漳江之旁的意思。因陈元光的活动而命名的地名,在今云霄县还有大、小将军山,东海中有将军屿、将军澳等。

  在遗迹方面,漳江北盘陀岭下留有故城,据传为漳州初建时的城址。云霄及漳州都有传为陈元光驻军的军营遗址;有陈元光所建的巡逻台,此外云霄有演武亭,陈元光军队牧马的马坑,还有两块巨石:一称为磨剑石,传说陈元光曾在这里磨过剑;一为试剑石,传说是陈元光一剑把巨石劈为两半,这些遗迹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在云霄还有陈元光所建的燕翼宫旧址和陈元光为祖母魏氏守制三年于墓侧建的墓庐。陈元光祖母魏氏,陈政夫妇,陈元光夫妇,陈元光女儿柔懿夫人,陈元光随征的一些部将等人的墓地,大都在云霄,有的后迁至今漳州附近。

  闽南各地过去建有大量庙宇祭祀陈元光及其将领的,有威惠庙、灵著王庙、灵侯庙、将军庙、功臣庙、沈李二公庙、祁山庙(见《福建通志.坊庙志》)。还有祭祀陈元光女儿的夫人妈庙(据载其女儿从征,曾立不少战功)等。

  闽南的旧风俗,每年正月十五元宵时,各村抬着陈元光的神像游村,想来是作为驱邪的。由此也可见陈元光在闽南影响之深。

  据史籍记载,陈元光能文善武,13岁就领乡荐第一。他的著作有《玉钤集》。《全唐诗)》中保存有他的三首诗。

  综上可知,唐初由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的中原百姓对漳潮地区的开发,对我国东南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影响极其深远。而陈元光本人,由于他的功绩、组织才能和实际上的领导地位,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应该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给以恰当的评价。

  附录:

  一、从陈政戍闽诸姓氏(据《云霄县志》):陈、许、卢、戴、李、欧、马、张、沈、黄、林、郑、魏、朱、刘、徐、廖、汤、涂、吴、周、柳、陆、苏、欧阳、司马、杨、詹、曾、萧、胡、赵、蔡、叶、颜、柯、潘、钱、余、姚、韩、王、方、孙、何、庄、唐、邹、邱、冯、江、石、郭、曹、高、钟、汪、洪、章、宋、丁,共61种姓。

  二、台湾1955年户口统计资料,在100种大姓中,其族谱记载晋、唐初、唐末入闽的姓氏:(1)晋代入阂:林、黄、张、刘、杨、郑、邱、何、詹、梁、钟、温、巫,共15种姓。(2)唐初随陈元光入闽的:陈、张、李、王、吴、蔡、杨、许、郑、郭、周、廖、徐、庄、苏、江、何、萧、罗、高、卢、余、潘、魏、颜、赵、方、孙、钟、戴、宋、曾、蒋、姚、欧、邹、丁、钱、柳,共45种姓氏。(5)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的:王、吴、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卢、孙、傅、马、董、薛、韩,共27种姓。

(这些内容百度上都有的,自已也可 以查一下)

州县表

泉潮守戌左玉钤卫翊府左臣陈元光言:伏承永年八月一,臣进阶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者,受命战兢,抵官弥惧。臣以冲幼,出自书生,迨及童年,滥膺首选。未及干戈,守至懦至弱之质;惟知饱暖,无曰区曰处之能。幸赖先臣绪业,叨蒙今日国恩,寄身都阃,任事专征。爰从视职以来,不敢少有宁处。况兹镇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馀。原始要终,流移本出於二州;穷凶极暴,积弊遂逾於十稔。元恶既诛,馀凶复起。法随出而奸随生,功愈劳而效愈寡。抚绥未易,子育诚难。

窃惟兵革徒威於外,礼让乃格其心。揆诸陋俗,良由职方久废,学校不兴,所事者?狩为生,所习者暴横为尚。诛之则不可胜诛,徙之则难以屡徙。倘欲生全,几致刑措。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盖伦理谨则风俗自尔渐孚,治理彰则民心自知感激。

窃以臣镇地曰安仁,诚为治教之邦。江临漳水,实乃建名之本。如蒙乞敕,定名号而复入职方,建治所而注颁官吏,治循往古之良规,诚为救时之急务。秦越百家,愈无罅隙;畿荒一德,更有何殊?臣谬居外镇,忝在封疆,所得事宜合奏,谨具厥由,伏候敕旨。

漳州刺史谢表

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进阶前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臣陈元光言:伏奉垂拱四年六月二十九日制,除臣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轻车大都尉兼朝散大夫持节漳州诸军事守漳州刺史赞治尹营田长春宫使者。伏以社稷初开,首有官僚之建;皇天眷命,重兹樗栎之材。山川顿改,人物更生。窃念臣州,背山面海,旧有蛇豕之区;椎髻卉裳,尽是妖氛之党。治理诚难,抚绥未易。

恭惟陛下威振百灵,气消六沴。自东自西,不违於指顾;我疆我理,咸得其区分。民心有系,土俗转淳,觉昨非而今是,必旧去而新更。

窃惟治巨室者不用乎条枚,盖明堂者不参於瓦砾。兹遇陛下日月其明,乾坤其量。知臣朴忠有素,寒松不改乎凋年;膂力犹刚,老马或谙於故道。申命曲加,因邮传赐,宠之以二政之隆,畀之以一州之重。虽则殊乡,还同昼锦。光华奚止於一身,爵禄许推於後裔。人皆为荣,臣独知惧,粉身未足报深恩。万死实难酬厚德,已从此日,望阙谢恩。继当恪守诏条,徵庸俊,平均徭赋,示以义方。持清净以临民,重修前志;守无私以奉国,再砺於衷。展驽骀之力,申鹰犬之劳,庶荒陬蛮獠,尽沐皇风;率土生灵,备闻斯庆。臣无任感恩陨越之至。

不清楚 知识有限 谅解

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开漳立州。他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兴利,对开发漳州做出了卓越贡献百姓所称颂崇拜,并逐步形成民间信仰文化。千百年来,闽南和台湾以及海内外漳籍同胞缅怀陈元光的丰功伟绩,尊称他为“开漳王”。

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居民苦之。诏命归德将军陈政进朝仪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三千六百名自中原南下。是年,陈元光十三岁,领乡荐第一,旋即随父母戍闽。遇阻,退守九龙山,以兵少请援。

咸享元年(670年),陈政之二兄敏、敷奉诏领府兵五十八姓增援,沿大运河南下,经江浙入闽。母魏氏随同万里长征。其子敏、敷及孙元敞、元扬均道卒。赖魏氏继续提兵抵闽南。援军一到,声威大振。经休整后,即循九龙山古道向南推进。府兵以镇抚兼施,终于次年突破薄葵关,越过盘陀岭。政即率军进驻绥安故县云霄营地。为抚慰南下将士怀乡之情,乃指营前大江,对将士们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于是改原绥安溪名为漳江。

陈政将军镇闽九年,披荆斩棘,以致积劳成疾。仪凤二年(677年)四月,殁于云霄住所,享寿六十二岁,谥忠肃。陈元光时年二十一,袭职任佐郎将,代领父众。适广东崖山流寇陈谦联结诸“蛮”,攻陷潮阳,守将告急。陈元光即率兵讨平之。翌年,母司空氏相继辞世,乃就戍地奉敕合葬考妣于云霄山之麓。因葬唐归德将军于此,其后此山遂改称将军山。

永隆二年(681年),群盗复起南海边郡。陈元光再次提兵入粤,日与循州司马高王定配合,突袭敌垒,又获全胜。元光在平乱时采用威惠并济、区别对待措施。至此,岭表悉平,还军于漳江流域之屯营地。继而立行台于四境,时加巡逻,方数千里无桴鼓之惊。事闻,进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时年二十五。

永淳二年(683年)陈元光上奉《请建州县表》,有谓:“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举庠序”,以期长治久安。至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初九日获准于泉潮间增置一州,如请设治所于云霄屯营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下设漳浦、怀恩两县。诏令陈元光兼任刺史。其时年甫三十。随而开村落,并设立“唐化里”,兴农重教,通商惠工。从此变荒榛为乐土,使原来之大片流移地逐步改观。

垂拱四年(688年),陈元光上《请置吏表》,以其知人善任,深受部众拥戴。是年,祖母魏氏卒,享寿九十有三。次年,葬魏妈于云霄半径仙人山之麓。元光以支孙承重,结庐墓左,守制三年。当时漳人称其为半径将军。 陈将军久牧兹土,既有绥靖之功,又重文治,特于州治设员专司文学,后复设立书院。且于政务之余,躬自倡行诗教,著诗赋多首,现存五十三首,有《龙湖集》传世。其影响所及,实为本省区成为东南海滨邹鲁之滥觞。 景云二年(711年),值粤东流寇陈诚复起于潮,十一月初五潜抵岳山。陈元光将军于出巡途中闻警,率轻骑讨之,因步兵后至,为贼将所刃,竟以身殉。同时赴难者,尚有营将马仁等。陈将军终年五十五岁,权葬于云霄之大峙原(原墓遗址犹存)。开元四年(716年)徙州治于李澳川(即今漳浦县城)。迨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迁龙溪(今芗城区),为祭祀之便,乃移陈将军墓葬于州治之北,经迄于今。

回顾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闽南戍地,长达四十二年;其间平定闽粤,创辟州县,倡兴庠序,屯垦安民,堪称四大历史功绩;终因保卫社稷,为国捐躯。百姓哀之。事闻于朝,随于次年,即先天元年(712年)诏增秩赐谥,并于漳江畔之州治所在地为其建立祠庙。开元四年(716年)徙州治于李澳州之后,复有诏重新于治所之西建庙,名“陈将军祠”,俗称西庙,并追封为颍川侯。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迁龙溪,复于州治之松州建庙。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继于州治之城北又修一庙,俗称北庙。从上列三地立庙之先后,即可知州治迁徙之沿革。自唐以来,除于州治所在地为其立庙崇奉外,历代又续有封赠。如五代封广济王;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封忠应侯;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年)追封开漳主圣王;绍兴十六年(1146年)又封灵著王;明初封昭烈侯。以此,漳民咸尊陈元光将军为开漳圣王。可见此一尊称由来已久,唐府兵将士遗裔亦由此地陆续播迁海内外各地。故除漳属各县城乡外,海内外各地亦多有祀奉开漳圣王之庙宇,更见其影响之深远。

溯自唐总章初年,以归德将军陈政为开漳先驱以来,经其子元光为之奠定基业,继由其孙王向 、曾孙酆、玄孙谟蝉联刺史。虽其一家为戍闽而牺牲者先后共达六人,然自陈政将军以下,五代相继,领袖一州,率众启土,遗爱万民。惜唐史略而无传,而勋业幸凭口碑犹得以永垂后世。

陈元光,唐朝前期河东人嘉间《龙溪县志·之三·祠祀一》:“威惠庙。门唐将军陈公元光,河东人,父政以诸卫将军戍闽出为岭南行军总管,平广寇,以左郎将领州事,后战殁于阵,漳人至今思之。庙初建漳浦县,建炎四年始建今所,宋守章大任记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庙食于漳,历年数百祭皿未尝一日平也。”

一,唐林宝纂的《元和姓纂》陈氏条记:“诸郡陈氏,……右鹰扬将军陈元光……河东人。”《元和姓纂》是一部皇命官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权威性。唐显庆二年(657年)农历二月十六日生,幼年时博览经书,贯通子史。长博通经史,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年十三,领乡荐第一。 二,《宋会要辑稿》卷一二三七札二之一一四二:“陈元光父政, 母吐万氏……” 三,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的《全唐诗》记载: 陈元光在歌颂其祖母——太母吐万氏之诗中有“华表谣池冥,清漳玉树枝” 之句。 诗中所指的清漳水源于河东道 太原府,主流域在河东道上党郡涉县(今在河北), 在涉县境内64公里,自西北流向东南,且为山溪性河流,下游为平原。福建云霄当地河流的特点与清漳水完全相似。吐万氏是河东道上党郡涉县人。 “玉树”是一种槐树的别称。唐刘餗撰《隋唐嘉话》云:“云阳县界多汉离宫故地,有树似槐而叶细,土人谓之玉树。杨子云甘泉赋中有“玉树葱葱”句,云阳县即今陕西淳化县,位于长安西北不远,是秦、汉甘泉宫故地。《三辅黄图·汉宫》云:“甘泉谷北岸有槐树,今谓玉树,根干盘峙,三二百年木也。”陈政出身于清漳河畔,河东也是我国槐树的主要产地,陈元光是这一带人氏,熟知当地土人对槐树之称呼。

父陈政为唐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奉唐高宗命令进戍绥安(今福建云霄),陈元光以鹰扬将军随父戍闽,唐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反,唐高宗下诏命陈政为总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3600名,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123员,从其号令,前往七闽百粤交界,绥安县地方,相视山源,开屯建堡,靖寇患病炎方,奠皇恩于绝域”。

仪凤二年(677年)四月,陈政殁于云霄住所,享寿六十二岁,谥忠肃。陈元光时年二十一,袭职任佐郎将,代领其众。会广冠陈谦连结洞蛮苗自成、雷万兴等进攻潮阳,陷之。永隆二年(681),盗起,攻南海边邑,循州司马高王定,受命专政,檄元光潜师入潮。沿山倍道袭寇垒,俘获以万计,岭表悉平。还军于漳,事闻进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

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上表请于泉(当时泉州为今天的福州,唐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治南安县(福建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入泉州(今天的福州))潮间增置一州变原来的七闽为八闽,并委派地方官吏,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因地为名在漳江旁建漳州,有漳浦、怀恩二县。并且朝廷令陈元光进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兼刺史之职,自别驾以下,得自辟置。

建置漳州以后,陈元光“乃率众辟地置屯,招来流亡,营农积粟,通商惠工,奏立行台于四境,时巡逻焉”。从这时起,“从距泉兴,南逾潮惠、西抵汀赣,东接诸岛屿,方数千里,无烽火之惊,号称乐土。”(见《云霄县志·名宦》)

陈政早年曾随唐军出征临汾、上党(今山西长治市)等郡,对当地清漳河印象颇为深刻。当他入闽后,屯兵中营西林(今云霄县境内)江边时,便借旧喻新以激励士气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遂名西林溪为“漳江”。西林傍江而立,陈元光建州时又为州治,便命州名为漳州。   在唐朝初期陈政陈元光率军南下攻打漳州时曾路过丰州(驻地今福州)莆田县南部。这样史实的记述,在宋代的《仙溪志》(今莆田市仙游县)中,有陈政与陈元光家族在当地居住的史料。 这一史料证明:陈政父子应为唐朝初期派驻泉州(包括泉州所辖的莆田)的驻军首领,他们来自北方,陈政父子应来自北方,因此,其部队的核心应为北方人。现存最早的光州固始县志——明嘉靖《固始县志》,以及后来的清乾隆《重修固始县志》却又只字不提陈元光及其先人。漳州自明嘉靖以后,数历重大兵灾:一是明万历年间,倭寇乱闽沿海;二是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漳州是主战场之一;三是太平军四次入闽,占据漳州,旧族谱和历史资料损失惨重。明嘉靖《龙溪县志·卷之三·祠祀》一记载:“威惠庙。城北门外祀唐将军陈公元光,河东人,父政以诸卫将军戍闽出为岭南行军总管,平广寇,创漳州,以左郎将领州事,后战殁于阵,漳人至今思之。庙初建漳浦县,建炎四年始建今所,宋守章大任记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庙食于漳,历年数百祭皿未尝一日平也。”明嘉靖《龙溪县志》大量引用宋代资料,其可靠性是很高的,明嘉靖官修《固始县志》和清乾隆官修《重修固始县志》中的记、传、表都没有只字记述陈元光和他上下代的关系。 明《龙溪县志·地理志》还明确记载唐朝鲜卑人恭容韦到过漳州,并在蔡公岭(是九龙江北溪东岸)赋诗:“闽越曾为塞,将军旧置营,我歌胡感概,西北望神京。”在明代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其后裔在修纂族谱时,是不可能承认胡人祖先作为一世祖的,相反地只可能精心改选择汉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作为始祖。这样来也就使族谱记载的宋以前的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就很差了,所以明代修史索性不予记载。唐朝永淳二年(683年)陈元光上奉《请建州县表》,至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初九日获准于泉潮间增置一州,如请设治所于云霄屯营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下设漳浦、怀恩两县,漳浦的名字由来是因为唐朝初期陈政陈元光家族曾定居在莆田县南部,几十年后又迁徙到漳州,古代人非常重视曾经定居的地方,比如上面的改原绥安溪名为故乡漳江,所以各取曾经定居的地方——莆田县的“莆”字(“莆”字的繁体字在古代有时写作蒲字)的谐音“浦”和再次迁徙的地方漳州的“漳”字,组成“漳浦”一词;还有设立的漳州最早的几个县之一云霄县的莆美镇,有莆田的“莆”字谐音“浦”,和陈元光部队的驻地火田镇非常近,还有浦南镇的“莆”字谐音“浦”,怀着崇高的敬仰之情,深情缅怀先贤的伟绩和功德。

垂拱四年(688年),陈元光上《请置吏表》,以其知人善任,深受部众拥戴。是年,祖母魏氏卒,享寿九十有三。次年,葬魏妈于云霄半径仙人山之麓。元光以支孙承重,结庐墓左,守制三年。当时漳人称其为半径将军。 陈将军久牧兹土,既有绥靖之功,又重文治,特于州治设员专司文学,后复设立书院。

从明代以前的史志记载来看,陈元光为河东人;陈元光的部下,在宋代的《仙溪志》中,我们找到了陈政与陈元光在当地居住的史料。这一史料证明:陈政父子应为唐朝派驻福建的驻军首领,他们来自北方,因此,其部队的核心应为北方人。陈元光入漳作战,且招且战,其部下应有不少当地土著。陈元光与蛮僚的矛盾,应当看作是定居农业民众与游动不定的蛮僚之间的矛盾,唐代的漳州不过几千户人家,这些人应为唐朝可以控制的农业户口,在他们之外,尚有不可计数的蛮僚生活于漳州山区。陈元光率领定居农业人口与蛮僚为争夺漳州控制权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双方交战的最后结果,定居农业民众控制了漳州沿海一带,而蛮僚控制了漳州的腹地。所以,对唐代漳州的开发程度,不可估计过高。实际上,直到北宋时期,漳州还是属于落后的地区。漳州的发展,是在南宋进入头一个高潮,而其具有全国大影响,则是在明代。   景云二年(711年)十一月初五,值粤东流寇陈诚复起于潮,十一月初五潜抵岳山。陈元光将军于出巡途中闻警,率轻骑讨之,因步兵后至,为贼将兰奉高所刃,竟以身殉。同时赴难者,尚有营将马仁等。陈将军终年五十五岁,百姓哀号,相与制服哭之。权葬于云霄之大峙原(原墓遗址犹存)。事闻于朝,随于次年,即先天元年(712年)诏增秩豹韬卫镇军赐谥,并于漳江畔之州治所在地为其建立祠庙。

开元四年(716年)徙州治于李澳川(即今漳浦县城),诏立庙于治所之西建庙,名“陈将军祠”,俗称西庙,并追封为颍川侯,赐乐器、祭器,建威德,世祀之,坊以表之。

乾元二年(759年)漳州府治又从漳浦县李澳川迁到龙溪县古县城桂林村(古县、半林),陈元光之孙漳州刺史陈酆为祭祀之便又在龙溪古县城再修一座“陈将军祠”, 二十七年后贞元二年(786年),漳州府治又再迁往龙溪县永宁乡唐化里(现在的漳州城),因龙溪古县城“陈将军祠”在漳州城南后来称“南庙”,南庙毁于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

迨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迁龙溪(今芗城区),为祭祀之便,乃移陈将军墓葬于州治之北九龙里松洲之高坡山,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继于州治之城北又修一庙,俗称北庙,春秋飨祀。自唐以来,除于州治所在地为其立庙崇奉外,历代又续有封赠。如五代封广济王;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封忠应侯;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年)追封开漳主圣王;绍兴十六年(1146年)又封灵著王;明初封昭烈侯。

以此,漳民咸尊陈元光将军为开漳圣王。

唐垂拱二686年),陈元光开漳立州。他厉行法重视垦兴修水利,对开发漳州做出了卓越贡为百姓所称颂崇拜,并逐步形成民间信仰文化。千百年来,闽南和台湾以及海内外漳籍同胞缅怀陈元光的丰功伟绩,尊称他为“开漳王”。

现今在陈元光故里河南固始有陈氏将军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在该县中心城区有“陈元光广场”,以为纪念,广场上有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即:“开漳圣地”)所赠圣王戎装马上巨像。

陈元光(657—711),字廷炬,唐朝前期河东人(今山西)。长博通经史,尤耽黄石公素书及太公 韬略。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 被世人尊为“开漳圣王”的唐代首任漳州刺史陈元军,是漳州的创,这是不争的史实。但是、旧《唐书》上均未为其载立传记,这未免让后世人感到疑惑和遗憾。其实,纵观历史长河,正史无传的历史名人不独陈元光一人,比陈元光职位更高,且也于野史、方志、家乘不乏记载,但却同样是正史无名者大有人在。陈元光唐史阙载的原因分析起来,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漳州”只不过是大唐帝国在其广袤疆域东南边陲“炎荒”之地的新置州郡,堪谓海滨僻壤,鲜有“知名度”可言,其档案资料亦较难存入数千里外的都城长安;更何况陈元光之祖、父辈,原为隋代归附于唐的“前朝降将”,也难免有人另眼视之;再者唐代“刺史”一职亦仅位列四品,当然算不上为“显贵之身”。鉴于上述多种因素,后代史官未必能了解到“开漳”之由来,以致陈元光于“唐史无人修列传”。但是,凡有史识者应不致认为唐史无传而去怀疑有否陈元光其人及其伟大的功勋。唐史虽然阙载“开漳”名贤陈元光及诸部属的事迹,但却又明确记载了漳州郡的“漳浦,垂拱二年十二月与州同置于治所”(见《旧唐书·地理志》);又如《新唐书·地理志》亦记述:“漳州以南有漳水(在云霄)而为名”(笔者按:《新唐书》刊行于宋,其时漳州治所已经再次北迁至今芗城区又越四百年,故书中言“漳州以南”)。及北宋,有一位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漳籍人吴舆(官至奉议郎、潮州府通判)著有地理与政区专著《图经序》,较明确地记载:“皇唐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平靖蛮、潮寇患,奏置州郡。敕割福州(唐中期改称隋闽州为福州)西南地,置漳州。治初在屯所漳水北,因水名州……”细思吴舆著《图经序》之时,上距陈元光殉职只不过三百余年,时间甚近,其所采用的史事、人物当然不谬,应是毋庸置疑的。迨南宋末由中央政府史官辑纂的官方文书档案分类汇编《宋会要辑稿》,其中的《礼类·二十》,有一篇近300字之多的《陈元光祠》,又较详尽地记载了宋代自神宗熙宁八年(1113年)六月追封陈元光为“忠应侯”始,此后多位宋皇又先后对陈元光及其父、母、妻、子、曾孙等人追赠的封号。此篇所载之事,迄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九月,加封陈元光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同时还概括性地记录了陈元光生为名将,惠泽子民,殁享庙祀,奕代馨香的光辉形象和升华过程,资料弥足珍贵。此部官书档案《宋会要辑稿》的成书年代,距陈元光在世时间亦不过四百五十年,尤其属官书档案集,其所载之事更具权威性,固然可为信史。此后的近百年元代时期,汉文化曾遭严重毁废,文献资料散佚不少,尤其是地方文献更是首当其冲,能幸存的多是残缺不全。造成后人研读地方史事常遇文献断层,不得已而求助于族谱家乘、口碑野史。直至明季中期,社会基本稳定,各地官府复萌“盛世修志”活动。于是正德七年(1512年)由“赐进士、四川布政使、莆田周瑛纂修,赐进士、漳州府知府、武陵陈洪谟校行”的《大明漳州府志》出版,可惜印量较少,传世甚为珍稀。查阅今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所存的图书总目,仅记录了明正德版《大明漳州府志》已成海内孤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笔者尝两度随团赴台参与民俗文化交流活动,得便亲睹并浏览了此部“孤本”漳州府志,还托人把此志书中的许多资料如《大明漳州府志·卷十四·礼纪·陈元光传》等篇章进行拍照,并复印返原携归进行研读。该篇传记对陈元光其人其事作概括性记述与评价,是迄今所见记载陈元光传略的最早官方文献资料。阅该部志书之《序》,方悉书中资料有不少是采撷于“旧志”、“宋志”。由然可推测唐、宋时期都曾编修过漳州府志。莫道至今“古志”全无踪影,就连明代正德之初州官修志之时,也仅能获得“旧志”、“宋志”中的部分遗篇残稿。所以说,正德本《大明漳州府志》中录载的陈元光传记,极有可能直接沿自“唐志”、“宋志”,决非后人臆想杜撰。此后的明万历至清乾隆乃至之后,福建各级地方政府陆续成书的《闽书》、《八闽通志》、《福建通志》、《漳州府志》等多种版本的地方志书中的有关开漳史事,特别是对陈元光的行状纪略,则多采录于氏族中所编的谱牒资料(或因“旧志”缺佚所致)。较之“正德志”所载,尽管有详略之异,但这些地志家乘,对陈元光“开漳”、“建漳”的历史功绩之肯定与彰扬,却是一致的。而追寻陈元光的故乡河南光州(梁置光州,领定城、光山、仙居、固始、殷城五县)固始县,却由于开漳史事《唐书》阙载,其故乡亦仅存陈元光的前几代祖宗坟墓与祖祠于该县陈集乡(据正德版《大明漳州府志》记载,陈元光的原祖上辈原籍“河东”,后居固始),还有固始县安阳山顶的大庙,祀陈元光祖母魏敬(今称“云霄庙”)。豫省文献上现存的最早记载是清乾隆《光州志·忠义烈传·陈元光》,始见载述“陈元光、字廷炬,弋阳人(光州曾于隋代一度改称弋阳),生于显庆二年(公元657)二月十六日”。此外还有粤省于清代及近代所编的《潮州府志》或《陈氏家谱》等资料,亦记载着陈元光的史事,对其功绩的褒扬与闽省诸书基本一致;唯对陈元光之籍贯却说为广东。经查核相关资料,知其误将同时代的番禺县另一位同名姓的陈政,臆想为陈元光之父,故有粤籍之错谬。其实此说并无任何可靠资料堪为佐证。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历史上确有陈元光其人其事,他被后世尊为“开漳圣王”是有因有据,名副其实的。(方群达)(责编:冯川叶) 开漳圣王陈元

  时代: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唐睿宗景云(公元711年)。

  主要人物:

  陈政——左郎将归德将军、岭南行军总管、征闽总督大元帅(五十四——六十二岁)。

  陈元光——陈政之子,陈政死后,代领父职,接替了岭南行军总管之职,唐封开漳将军,民称开漳圣王(十四——五十五岁)。

  李伯瑶——将校副将,平闽六大将军之一(二十八——七十岁左右)。

  沈世纪——将校副将,平闽六大将军之一(二十——六十多岁)。

  许天正——将校副将,平闽六大将军之一(三十——六十多岁)。

  马 仁——将校副将,平闽六大将军之一(二十五——六十多岁)。

  张伯纪——将校副将,平闽六大将军之一(三十岁——七十岁左右)。

  欧 哲——将校副将,平闽六大将军之一(三十——七十岁左右)。

  丁 儒——原闽南地方驻军偏将,后受封漳州司马。

  魏 妈——陈元光的祖母(七十——九十五岁)。

  陈怀玉——陈元光之女(十六岁)

  种氏夫人——陈元光之妻。

  张赵胡——闽南唐人,为军前偏将(二十——七十岁)。

  蓝奉高——蛮獠首领(二十——六十多岁)。

  苗自成——獠军将领。

  雷万兴——獠军将领。

  唐军、獠军,闽南地方驻军、百姓等。

  地点:闽南一带。

  场次:

  序幕

  一、教场点兵 二、张赵胡投军

  三、梁山鏖战 四、魏妈增援

  五、兵阻飞鹅寨 六、大破飞鹅寨

  七、魂飘将军山 八、骆宾王说反

  九、智取潮阳(陈怀玉之死) 十、同化唐化里

  十一、设置漳州府 十二、遗爱千秋

  尾声

  序幕

  (幕开,战火冲天,狼烟滚滚,刀光剑影,杀声不绝。在胡角羯鼓声中,难民扶老携幼四散而逃。獠王蓝奉高、苗自成、雷万兴率蛮獠追杀唐朝地方残军、难民而过。残军、难民横尸于九龙江之滨。蓝奉高、苗自成、雷万兴等蛮寇哈哈大笑。难民中一老者仰天大呼:大唐啊,快快救救你的子民!

  火光烟尘隐没,难民、蛮寇下,灯光大亮,一唐朝将士身背文书,策马急上而过;再一唐朝将士身背文书,策马急上而过。打出字幕: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闽粤泉、潮二州间发生“蛮獠啸乱”,蛮獠攻城克池,斩将夺旗,把地方政权冲得七零八落,社会动荡,“生民苦之”,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朝廷。)

  (幕落)

  第 一 场

  教场点兵

  时间:唐朝初年:总章二年(公元669年),

  地点:长安较场。

  人物: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时年五十岁左右,简称政)

  陈元光(时年十四岁,简称光)

  沈世纪(时年二十岁左右,简称沈)。

  李伯瑶(时年二十八岁左右,简称李)。

  许天正(时年三十岁左右,简称许)。

  马 仁(时年二十五岁左右,简称马)。

  许 陶(时年三十五岁左右,简称陶)。

  李 汝(时年四十岁左右,简称汝)。

  李 汝(时年二十岁左右,简称林)。

  裴 炎(时年六十五岁左右,简称裴)。

  狄仁杰(时年五十五岁左右,简称狄)。

  唐军若干。

  (幕启。较场演武厅东首立一长竿,长竿上挂一先锋印;演武厅西首立一长竿,长竿上挂一锦袍。战鼓声中,陈政父子、众将士上,皆戎装披挂,依队伍而立,政白)升帐。

  (众将士)威——

  (政阅兵,唱)兵戈忽起南闽地,烽火连天烧边陲。

  告急文书如雪片,朝野震惊人心危。

  奉旨兴兵除啸乱,拯救生民解敌围。

  较场选兵挑虎将,要使唐军更雄伟。

  (白)本帅,归德将军陈政。我朝立国以来,八方宁静,四海晏然,黎民乐业,五谷丰登,喜遇太平时世,兵无锋镝之忧,将无甲胄之苦。不意闽地敌酋蓝奉高贼心不死,作乱南闽,占我州县,杀我臣民。相国大人裴炎向万岁推荐我挂帅平闽,圣上是否准奏,今日就有下落。陈某自到较场操练军队,做好准备,等候圣旨颁发。

  (唱)将军但闻边患起,抚剑呼啸自请缨。

  食君之禄当报国,尸位素餐枉作臣。

  若是万岁龙恩授,一身封挂元戎印。

  陈某即赴南闽除獠乱,凯旋之日报君恩。

  (坐帐,白)我平生韬略未立奇功,若是万岁命我为平闽总督,我将奋身一往,誓扫闽贼以救万民於水火之中!今日先操演将士,并将于诸将中,挑选一武艺拔萃者,挂前部先锋印,统领三军先行,征讨蛮獠。众将士,

  (众吼:到)本帅即将奉旨平闽,尚缺一位先锋。今日欲在你等寻一位先锋。本帅以令军士在演武厅东首,远一百八十步地上插一长竿,将先锋印挂在竿头;演武厅西首,也远一百八十步地上插一长竿,将一锦花战袍挂在竿上。先射印,后射袍,有能两箭射落袍印者,即授先锋之职。只候圣旨一下,择日进军南闽。平叛獠乱。

  (闪出一员少年大将,生得眉清目秀,一表堂堂,状貌魁梧,上前躬身,白)小将沈世纪,愿试取先锋印。

  (政白)小将军,你若射得,就授你先锋之职。

  (沈白)领命。(沈于演武厅东首立定,弯弓搭箭,飕地一箭,先锋印早已坠下。众军士一齐喝彩,鼓角齐鸣。沈又跑过演武厅西首,一眼瞄着锦袍,扳满弓,搭上箭,口里喝声道:“着!”一箭射去,锦袍落地,众军士又一齐喝彩。)

  (政笑白)好箭!先锋印、锦袍已中,宜任此职。

  (言未毕,只见左队门旗影里闪出一员大将,气宇昂昂,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握拳奋臂白)沈将军,可将先锋印留下,让我来挂。

  (沈白)此印我已夺了,元帅已委我先锋职,你又何要来抢夺?

  (政打量李,白)原来是卫国公李靖之孙李伯瑶。李将军,沈将军已射落先锋印与锦袍,你又有何手段夺得先锋一职?

  (李白)平地一箭一箭射之,何以为能?当年太宗圣皇轻骑出游,途中曾遇贼中骁勇有名者三人。三人举枪而逼近,我祖父卫国公李靖劝陛下稍避,陛下不从,等贼人将到时连发三箭击毙三人,此连珠箭术亦称大唐绝艺矣!某愿走马连发两箭射之,把锦袍与先锋印一同射下,方显本领。

  (政白)说得有理。李将军,你不妨就在马上连射两箭,让本帅看看你的手段。

  (李白)领命。(有军士在东首长竿上挂上先锋印和锦袍。李纵马演武厅东首,对着长竿连射两箭。只见先锋印、锦袍跌落尘埃,金鼓大震。)

  (政笑白)两位将军袍、印俱射得,都准为先锋。李将军为左先锋,沈将军为右先锋,恁两人须奋勇当先,逢山便要开山岭,遇水还须搭水桥。待日后论功升赏。两位将军箭法如神,何不把武艺演示一番,以服军心。

  (沈、李白)领命。(两人手提长枪,在教场中演示武艺,各把七十二路枪法,一一使起,那看的兵将个个喝彩,喝声如雷。)

  (比试中,幕后伴唱)杀气腾腾李伯瑶,深山猛虎添双翅;

  威风凛凛沈世纪,出海蛟龙腾云天。

  弓开满月流星坠,夺取金印先锋士。

  百步穿杨显英杰,今日再见养由基。

  人又英雄马又骁,恰似二郎神下凡扶京畿。

  (两人停止比武,沈白)李将军箭法如神,武艺高强,沈某自愧不如。

  (李白)沈将军年纪虽小,箭法、枪法超群,李某佩服。

  (两人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李白)沈将军,李某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沈白)李将军,同是陈元帅帐下之将,有话尽可相告。

  (李白)李某想与你结为八拜之交,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沈白)将军将门之后,家门显赫,小弟出身微贱,怕高攀不起。

  (李白)我与你同朝为将,今又要一同南下平闽,有缘有分,缘是忠心报国,分是情投意合。今日你我既有缘分,怎论贵贱?李某主意已定,贤弟切莫推辞。

  (唱)愿学汉时刘、关、张,要效桃园三结义,

  一生一世如手足,胜似同胞永不离。

  (沈白)将军厚爱,沈某愧受了。较场之中,没有香烛,咱不妨撮土为香。不知将军年纪若何?

  (李白)李某虚度光阴二十八,将军呢?

  (沈白)愚弟二十岁。如此,你就是兄长。兄长,请受愚弟一拜。(两人对拜)。

  (李白)贤弟!他日生死与共,若有非心,天神共鉴。

  (沈白)兄长!你我二人,今日同盟共誓,愿结刎颈之交,虽各异姓,实胜同胞,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富贵共享,患难相扶。皇天后土,鉴察此情,如有负心,死于乱箭之下,身首异处!

  (齐唱)八拜定金兰,终身重然诺。宁存管鲍心,俯仰无愧怍。

  (内唱)不因此日恩情重,怎得他年义气浓。

  金兰八拜成莫逆,胜似同胞千古颂。

  丹心一片佐元帅,万里征战逞威风。

  任你蛮獠三百万,有谁敢挡两先锋。

  (政站起,离帐唱)世纪有冲天气,伯瑶有盖世威。

  宛然玉树临风双虎将,方显大唐男儿魁

  蛮獠人马虽猛勇,天朝将军更强伟。

  大唐旭日一如朝阳送光辉,国运昌盛,边陲危机能挽回。

  (后台声,报,圣旨到。)

  ......

  开漳历史名人之陈元光:一门忠烈 万古流芳

  2010-02-02 09:01:50 华夏经纬网

  相关专题:

  唐初,闽粤之交发生“蛮獠啸乱”,“生民苦之”。总章二年(669),年方13岁的陈元光随父陈政将军奉诏南下,驻兵于古绥安县地(今云霄县一带),由此,谱写了以陈元光为代表的开漳先贤建漳创业的壮丽历史篇章,至今在海内外影响深远。为丰富开漳历史文化之研究,本文试述陈元光祖籍世系、祖父辈入闽前的活动情况,以供参考。

  一

  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公元657年二月二十六日出生,光州固始人。《固始县志》载:固始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豫皖两省交界处。南依大别山,与安徽省金寨县接壤;北临淮河,与安徽阜南县隔河相望;东部与安徽霍邱县毗邻;西部、西北、西南分别和淮滨、潢川、商城三县相连。史称“地域宽广,峰峦峭拔,控扼荆楚,襟带史淮,中州之势,是邑称首”。其建置沿革,可上溯到颛顼时代。颛顼时,固始县域属安国,《路史》记载:“高阳氏封子庭坚于安。”高阳氏即颛顼。夏、商时代,固始属蓼国地;西汉初年,置寝县,固始称“凤凰城”。《后汉书》载:东汉建武二年(26),光武帝刘秀封其妹婿大司空李通为固始侯,拜大司农,时“通与帝首事,欲其坚固初始欤”。固始称谓便由此而得之,至今已近2000年。

  固始地处中原南北要冲,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兼具南北物产之丰饶。水运、陆路交通方便,人口资源丰富,成就了固始成为中原移民肇始地和集散地。固始,古来风俗敦厚,重教化,尚礼仪,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春秋以来,就有英雄豪杰、名流学士光耀中华,名垂青史。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祖父辈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谱牒记载,陈元光先辈世居光州故始地,为浮光陈氏,因此闽、台及海外陈氏祠堂多以“故始”、“浮光”、“浮光世泽”为标记。关于浮光陈氏的起源,我们可以从《百家姓书库•陈氏源流说》以及唐元和年间进士、户部郎中潘存实受陈元5世孙则黉所托为其《陈氏本源谱记》撰写的序文、大宋庆元间《陈氏族谱》、《云霄陈氏族谱》、霞漳陈氏世系等史料中综合看出,陈姓是黄帝8世孙舜帝后裔。《百家姓•陈姓汇纂》记载:舜在当天子之前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居住在“妫”这个地方。舜死后,传位给禹,禹封舜的独生子商均到虞(今河南虞城县)。商朝末年,商均的32代孙遏父投附周围,担任陶正(官名),因制陶技术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欢心,姬昌的儿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为侯爵。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满,其子孙以国为氏,就是陈氏。传到陈闵公53世,亡于楚,历时588年。传到陈孟琏,任固始侯相,为74世。传到陈实为81世。陈实,字仲弓,为太丘令,封爵颍川郡,德高望重,为颍川陈氏一世祖。传至陈霸先为98世。霸先,字兴国,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下若里人,南朝陈的创立者,即陈武帝,建都建康(江苏南京)。陈国传到南朝后主陈叔宝,历5帝,33年,于开皇九年(589)为隋所灭。族谱记载,霸汉为太邱陈武帝霸先之族兄,生果仁,为99世,果仁先克耕为100世,克耕生三子:敏、敷、政,为101世。敏生元敬,敷生元扬,政生元光,为102世。又据清《光州志•忠义烈传》记载:“宋孝宗时加封陈元光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命有司春秋祀之。其系本于胡公满后裔,子孙以国为姓,遂易妫为陈。汉建武间,有祖孟琏者,为固始侯相,薨葬于浮光山之麓,子孙因而留家焉。”由此可见,自汉以来,光州固始就是陈姓氏族繁衍传宗的定居之地,陈元光系出浮光陈氏的脉络也是清晰的。又因当年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87姓近万名将士及军眷,大都留在闽南一带,和当地民众和睦相处,世代相传,成为现在多数闽南人的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开漳裔孙不断繁衍与迁徙,他们的后代甚至漂洋过海,遍布世界各地。所以,海内外陈氏开漳后裔,都尊称陈政为开漳始祖,陈元光为开漳二世祖。

  二

  元光曾祖父陈果仁,系陈武帝霸先族兄汝宁王陈霸汉之子,公元562年七月初五日出生,字育德,号月溪,因避隋初乱世,隐居在固始浮光山下。后出为大司徒,平寇战死浙江。宋绍兴二十年(1150)追封为忠烈王。元光曾祖母叶氏追封为衍惠贞烈夫人。

  元光祖父陈克耕,字犊,号介翁,公元598年正月初一日出生,自幼从军,英勇善战,屡建功勋,有“小王子”之称。父战死浙江后,退至光州固始界,就地隐蔽,以图再起。“克已自持,躬耕而食”,更名“克耕”。他组织训练乡里青壮年,维持乡土社会治安,使陈家军声名远扬。隋杨广称帝后,荒淫无耻,民不聊生,各地揭竿而起。陈克耕组织的固始义军,发展迅速,实力不断壮大,成为一支反隋的重要力量。在隋末各地农民起义军争权夺利,互相残杀时,有人鼓动陈克耕自主为元帅,号召天下义兵抗击隋朝暴政,恢复陈王朝。魏氏夫人力排众议,认为“集乱民以御他寇,保身家则可;昧福祸而肆吞并则不可”。后来陈克耕毅然率部归顺唐王,辅助李渊、李世民兴唐开国,转战南北,攻上党、克临汾,立下赫赫战功,有开国元勋之称,被封为左玉钤卫翊府中郎将、怀化大将军。李渊特赐“开国元勋”,并赞曰:“伟哉陈公,命世之雄,为时所劫,尊以元戎。深知天命,不萃其躬,师徇霍邑,率众来同。威行冀北,名震河东,斩朱说李,困杜擒充。缉熙帝畿,不自为功,万世而下,人慕休风。”公元649年五月初二日逝世,享年52岁,敕葬河南光州铁翁峰(“七星拱月”墓地)。宋绍兴二十年(1150)追封济美嘉庆侯。

  元光祖母魏敬,字玉珏,号云霄,隋中书魏潜之女,河南汝宁人,公元599年正月十一日出生。自幼习文学武,聪慧刚毅,有文韬武略之才。18岁与克耕成婚,力劝克耕以5万精兵帮助李渊建立唐王朝。许天正《开国元勋陈克耕夫人魏氏墓志》载:“府君开国之功,魏氏劝戴之力也。”《固始县志•陈元光传说》载:魏夫人荣归故里后,居住安阳山北麓(今陈集乡)。在这段时间里,魏夫人办了几件大事:一是剿灭山寇,为民除害。安阳山在固始城东25里,属大别山余脉。由于战乱连年,教化不及,当时山上庙宇中聚和尚数百人,与盗匪勾结,不遵王法,施暴乡里。魏夫人查实后,表奏朝廷,征调府兵,分三路荡平巢穴,使地方安定下来。二是教文授武,培养爱孙。魏夫人对元光关爱有加,尽心培养。元光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经书,贯通子史,少负胜名,13岁领光州乡荐第一,跟祖母的教督导是分不开的。三是居安思危,积蓄军备。魏夫人奉旨建立安山养马场,培育固始良马,并在陈集林场采伐木料,制造战船,于乌龙潭操练水兵。四是组织动员乡亲,发展生产。大力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使百姓衣食无忧。她关心百姓疾苦,深得朝野人心,享有崇高威望。本来,魏夫人完全可以在安阳山颐养天年,但国家有难,闽南频频告急,魏夫人送走儿子陈政远戍南方之后,第二年,又以71岁高龄,偕子挂帅南援。她率领固始58姓府兵8000余人,调集战船,出泉河,入淮河,转运河,直抵浙江。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行军至浙江江山县时,军中将士水士不服,瘟疫横行,病亡者甚多。魏夫人强忍着失去爱子爱孙及将士的巨大悲痛,统领大军,继续南下,辅助陈政息乱安邦。公元677年、678年,陈政夫妇相继病逝,魏夫人又强忍晚年丧子之痛,鼎力支持元光继承父业,建立郡治,鞠躬尽瘁。天授二年(691)魏夫人逝世,享年93岁。当时的漳州别驾许天正为魏妈撰写墓志铭。铭文记载了魏夫人临终时的安详镇定:“獠氛日远,生齿益繁。魏氏曰:‘三子俱亡,不意一孙克集功业,门祚将光大于南矣!吾年止。’命婢开镜,端容沐浴,整衣坐于后堂,宴诸僚佐,饮毕而逝。”陈元光以支孙承重,葬祖母于云霄竹塔半径山仙人峰,结庐守制,以报慈恩。守墓期间,陈元光回忆祖母的从小谆谆教导,以及祖母亲率授军解九龙山之危,协助创建漳州郡治等业绩,哀痛不已,深情地写下《半径庐居语父老》、《半径题石》等诗篇。“乔岳标仙迹,率玄扃妥寿姬。乌号悲岭海,鹤仰向京师……万里提兵路,三年报母慈。剑埋龙守壤,石卧虎司碑……”云霄竹塔村至今犹存“唐开国元勋夫人陈太祖母魏氏神道”碑。魏太夫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平凡的女性,云霄人民尊称她为“魏妈”,并多处立庙祀之。

  唐天宝年间(742~756),陈元光孙陈鄷回乡重建将军府,并修建奶奶庙。《光州志•仕贤列传》记载:“陈元光孙陈鄷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举秀才,授辰州宁远令,见李林甫、杨国忠柄国,无意仕进,访弋阳旧第,川原壮丽,再新而居之数年。后又奉诏人闽领漳州事。”固始将军府,因陈克耕父子授将军职位而得名,位于固始陈集乡安阳山西北、泉河东岸,面向安阳山主峰浮光顶。原建筑规模宏伟,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现存将军府——“陈氏将军祠”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房屋26间,分正堂、厢房、前房等。祠联:“闽粤千秋歌圣哲,乡祠百代祀将军”。正堂塑陈元光像,上方匾额“威震闽粤,尘净东南”,楹联“开闽数十年,烽火无惊称乐土;建漳千百载,香烟不绝祀将军”。两侧厢房分别奉祀陈克耕、魏敬、陈政、司空氏。2004年,被批准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将军府前一弯池水,名曰“月牙塘”。月牙塘东南不远处是浮光陈氏“七星拱月”祖茔地,陈元光先辈安葬于此。奶奶庙亦称“云霄庙”,位于安阳山顶,面向东南。安阳山也称“浮光山”、“大山老顶”、“浮光顶”,主峰419.4米,与云霄将军山的高度425.9米基本相等。“常有浮光缭绕,飘光逸霞,为固始八景之一”。相传,当年魏夫人携元光登上老顶,极目远望,风光无限,仰天赞叹:“此灵山也,百年之后当葬于斯。”后来风云突变,岭南烽烟屡起,魏夫人及陈政、陈元光等开漳先贤入闽后再也未能返回故里。陈鄷代祖父遂太祖母心愿,也在情理之中。奶奶庙历经千年,今又修葺一新。站在庙前广场,心潮澎湃,感叹万千。魏太夫人以古稀之年,万里赴戎机,建功立业,仙逝他乡,其懿行美德,自当垂范后世。宋绍兴二十年(1150)追封为济顺昭德夫人。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曾为之题词曰“巾帼英杰”。

  元光伯父陈敏,字一时,中郎将,怀远大将军;二伯父陈敷,字一贯,右郎将,云麾将军。公元670年,陈敏、陈敷奉命率援军入闽,行军万里,日夜兼程,至浙江江山县病故。至福建之浦城,元光堂兄元敬、元扬亦染病而亡。浦城县志记载有唐墓葬群200余座,其墓主人大概就是当年入闽增援的将士。

  陈元光之父陈政,字一民,号素轩,公元616年九月十五日出生。年轻时以良家子弟从征,常年驰骋疆场,攻克霍邑、临汾等地,转占山西、河东等地,帮助李家建立唐王朝,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总章二年(669),泉潮间“蛮獠啸乱”,闹得闽粤一带民不聊生,请求朝廷派兵平定啸乱。54岁的陈政,由于刚毅果断,谋事谨慎持重,被任命为朝议大夫,兼任征讨大军的最高军事长官,统率3600名府兵,副将许天正以下123员将校,前往绥安县(今云霄一带),修建城堡,垦荒拓土,安营扎寨,平定啸乱。陈政统率的中原府兵,经淮河,入大运河,取道江浙,过浙江、福建交界处仙霞岭,沿浦城、建阳、南平、古田、仙游、惠安抵龙溪。隔年,“结筏渡柳营江”,攻占盘陀岭(汉时称“蒲葵关”),进入云霄平原,屯兵于漳江之畔云霄火田地域,并“作宅于火田村居焉”。陈政将军在云霄的8年,是艰苦卓绝的8年,“百凡草创,备极劳瘁”。他平定啸乱,惩办首恶,恩威并施;他披荆斩棘,开屯建堡,建立“唐化里”,安顿流离失所之众;传播中原文化和农耕技术,为建立漳州郡治进行了早期准备。这次行动,巩固了唐王朝东南边陲的安定,维护了大唐疆土的统一,并把中原文明传播到了遥远的南方。公元677年四月十五日,陈政积劳成疾,带着无限的遗憾病逝于火田住所,享年62岁。许天正为他撰写生平事迹,泉州刺史曹秉亨为他撰写墓志铭。次年,陈元光母亲司空夫人辞世,享年62岁。元光奉敕葬父母于云霄将军山东麓。 1300多年过去了,闽南百姓感念陈政将军的恩德,为他立庙祭祀,馨香俎豆,香火不绝。陈政墓园至今保存完整,朝拜者络绎不绝,已成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8月,又以陈政墓园为历史文化信托,建成占地86公顷的将军山公园。云霄,已成为海内外开漳后裔寻根认祖的“开漳祖地”。

  综上所述,陈元光先辈们在当地的历史条件下,秉承儒家文化精髓,忠君、爱国、惠民,为江山统一而前赴后继,始终如一。他们以报效国家,维护社会安定为已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人物,“戍土卫疆功勋卓著,一门忠烈万古流芳”,他们的历史功绩和地位应予以充分肯定。

  〔陈耀国:福建省云霄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云霄县根亲文化研究会会长。〕

  来源:固始网

Tags:陈元光,陈元光历史,陈元光广场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