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结局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有哪些特点?

2020-11-02 16:25结局

简介特建筑风格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黄河及其支流两台地上,接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丧葬习俗马家窑文化的墓 马家窑文化有哪些特点?...

建筑风格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黄河及其支流两台地上,接源、土壤发育良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

丧葬习俗

马家窑文化的墓葬,经发掘的有2000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邻,流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规则,多数为东或东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葬式因时期和地区不同而有变化,一般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二次葬。

扩展资料

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文化类型,从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情况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从以往发现的资料就可以看出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相承、相似的因素很多,关系密切。

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过去限于资料太少,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有人曾主张将马家窑类型单独称为马家窑文化,与半山--马厂文化分开。康乐边家林、兰州关庙坪出土的陶器,补充了马家窑到半山类型发展的中间缺环,这些陶器无论是器型还是花纹都有马家窑类型的一些遗风,而且还反映出了半山类型的一些特色,过渡性的特点非常突出,从而表明半山类型是从马家窑类型演变而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家窑文化

-

下面是更多关于马家窑文化的问答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达,其彩陶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又延续发展数百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未有的高度。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它不仅是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同时它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它神奇辉煌的艺术魅力至今还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马文化的四个主要类型:石岭下类型、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马家窑文化早时间上是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发展而来的,晚期与齐家文化相接;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四个阶段,大约延续了近1250多年(公元前3300―公元前2050年)。下面就马家窑文化的四种类型的特征、花纹、器型做阐述。 

一、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1947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武山县城关镇石岭下遗址而得名。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地层之下和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地层之上过渡性遗存。其主要特征是:出土器物的陶质以泥质红陶为主。另有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多呈橙黄色和砖红色,有少量橘红色。动物鲵鱼,变体鸟纹及形式多样的几何纹是其主要纹饰。器形有敞口碗、卷沿盆、侈口细颈瓶、小口尖底瓶、彩壶、彩陶罐等。其中细颈瓶器形、变体鸟纹和漩涡纹的彩饰,与马家窑类型比较接近;而砖红色,疏朗的构图和很少“内彩”又与庙底沟类型近似。因此,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类型: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该遗址已于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多次考证,其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前2900年。从大的范围讲,马家窑类型遗存主要分布于陇东山地、陇西平原、宁夏南部和青海西北部、西至甘肃武威家窑类型彩陶多为橙黄色,彩绘花纹,全部为黑彩。最大特点是许多器物在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里面都绘有优美的纹饰。花纹中几何纹主要为幛纹、漩涡纹、水波纹、圆圈纹、桃形纹、草叶纹和多层三角纹。动物纹主要为各种造型的鱼纹、鸟纹、蛙纹和蝌蚪纹。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器物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图案花纹繁缛;线条流畅,多用等粗的线条构成,均匀对称,浑然一体;自称韵律;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到了晚期,彩陶的纹饰多用较粗的笔道,出现了大锯齿纹及大漩涡纹,标志着其已向半山类型过渡。 

  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924年发现于甘肃广河洮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为包括半山墓地在内的许多居址和墓地的总称。其分布范围为陇西河谷和盆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部。半山类型彩陶的器型主要以小口鼓腹瓮、单把壶,双耳罐和钵为主,造型特征主要为腹部向外鼓出,弧度饱满,近似球形。彩陶的纹饰色彩鲜明绚丽,色调明快热烈,花纹精细雅致,构图繁密绚丽。纹饰最鲜明的特征是在橙黄色的土陶上,用红黑两色相间的线纹或锯齿纹,或粗或细、或宽或窄、或直或曲,组合成漩涡纹、平行带纹、水波纹、葫芦纹、菱形纹等各种图形,同时也有大量的变体蛙纹和棋盘格纹。其中特别是由锯齿纹构成的漩涡纹、菱形纹和葫芦纹,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最鲜明特征,后来凡发现与此风格相同的陶器,均被称之为半山类型陶器。到了半山类型晚期的陶器,纹饰更加精美繁丽。如有代表性的旋形纹,纹饰中心逐渐扩大,并在其中饰以更加精细的各种花纹。这种花纹中套花纹的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使得半山类型的彩陶不仅繁密富丽,而且达到很强的工艺性装饰效果,从而将中国彩陶的纹饰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四、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其地域分布与半山类型大致相仿,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年~前2050年。马厂类型的彩陶是半山类型的承续和发展,因此,其保留了半山类型的富丽优美;有许多的变化和创新;总体风格上呈现出简练质朴、粗犷刚健的特点;其彩陶陶质较粗糙,半山彩陶中典型的锯齿纹,在这时已基本不见,除了黑红两色相间并用之外,这一时期又发展出了一条黑线两边各镶一条红线的画法,外表附有一层红色陶衣。早期以较宽的黑边紫红条带构成圆圈纹、螺旋纹、波折纹和变体蛙纹等,晚期则用单色线条,以黑色为主,间或单用红色,构成波折纹、菱形纹、编织纹和变体蛙纹、雷纹、回纹等。最典型的当为各种几何图案,其中的方格纹往往是由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细密的平行线组成的,每一条线条之间间距小但又互不粘连,细密精湛,准确严谨,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较高水平。其器型绝大部分脱胎于半山类型,以小口鼓腹瓮最典型,新发现的器型主要是单把筒形杯。夹砂陶器也多饰有条带较粗的附加堆纹。值得一提的是马厂类型晚期的双耳罐,耳部加长,以菱形纹和编织纹为基本母纹,以单一的色彩绘出各种变化多样的纹饰,成为后来齐家文化彩陶纹发展的主要摹本。

马家窑文化

大的分为三个类型:马家窑、半山、

马厂

细的分为六个类型:石岭下、马家窑、边家林、半山、辛集、马厂

马家窑类型为水崇拜;半山类型为土地崇拜;马厂类型为蛙崇拜!

Tags: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的特点,马家窑文化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