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结局

伊莎贝拉一世,欧洲各君主的名称如伊莎贝拉一世用西语怎么念?

2020-10-30 19:04结局

简介 欧洲各君主的名称如伊莎贝拉一世用西语怎么念?...

-

下面是更多关于伊莎贝拉一世的问答

十五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伊莎贝拉是继承提尔的候选人,又是最富有的女子,因此许多王子都向她求爱。她的同父异母兄长恩里克四世希望她嫁给葡萄牙国王。但是1469年年满十八岁的伊莎贝拉逃出家门,不顾恩里克国王的反对,与阿拉贡王位的继承人斐迪南结了婚。伊莎贝拉这一违命举动激怒了恩里克,他于是便指定他的女儿胡安娜为他的继承人。但是1474年当恩里克死去时,伊莎贝拉宣布继承卡斯提尔王位,这遭到胡安娜支持者的反对,于是爆发了一场内战。1479年2月,伊莎贝拉的武装力量取得了胜利。同年阿拉贡国王胡安二世(1458-1479年)死去,斐迪南成为阿拉贡国王称斐迪南二世(1479–1516年在位)。从此斐迪南和伊莎贝拉共同统治卡斯提尔和阿拉贡的大片江山。

从表面上来看,阿拉贡和卡斯提尔两个王国仍是各自独立,两国的大多行政机构也仍然各自保持独立。但是实际上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所有的决策都是俩人共同制定的,夫妻俩皆尽全力,默契配合,共当西班牙君主。在他俩共同统治的二十五年中,其基本政策是要创建一个统一的西班牙王国,这个王国由一个强大的君主政体统治。他俩的首要目标之一是征服格拉纳达王国——伊比利亚半岛上仍受伊斯兰教统治的唯一地区。征服战于1481年开始,到1492年2月结束,斐迪南和伊莎贝拉取得了收复失地运动的最终胜利。征服了格拉纳达等国,西班牙占据的领土就几乎和它今日的领土一样多。纳瓦拉王国在伊莎贝拉死后,于1512年被吞并。

她的丈夫是阿拉贡王国国王斐迪南二世,他机智敏锐,才干与她不相上下。她的大多数决策都是通过与他商议后才做出的,而且是通过与他的密切合作才得到贯彻执行。他们的大多数重要决策通常是根据她的建议而做出的。

父亲

胡安二世(1405年3月6日-1454年7月20日),卡斯亚国王,特拉斯塔马拉王朝第四位君主,先后立阿拉贡的玛丽亚(斐迪南一世之女)和葡萄牙的伊莎贝拉为王后。

母亲

葡萄牙的伊莎贝拉(1428-1496年8月15日),葡萄牙王国公主,若昂一世的孙女,卡斯蒂利亚王后。

兄长

恩里克四世(1425年1月5日-1474年12月11日),同父异母,阿拉贡的玛丽亚唯一存活的子女,卡斯蒂利亚国王,绰号“无能者”;娶阿拉贡国王胡安二世和纳瓦拉女王布兰卡一世的女儿布兰卡公主(后来的纳瓦拉王国女王布兰卡二世)为王储妃,但在登基前离异,后娶葡萄牙国王杜阿尔特一世之女胡安娜为王后,生有一女胡安娜,为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五世的王后,但官方史料记载此女并非恩里克亲生。

弟弟

阿方索(1453年11月14日-1468年7月5日),同母弟。被兄嫂视为眼中钉,几次加害未遂,但还是在1465年迫于大贵族、大地主的压力将其立为王位继承人。1468年王位争夺战期间病逝,死因可能是鼠疫,年仅14岁。

丈夫

斐迪南二世(1452年3月10日-1516年1月23日),阿拉贡王国国王,卡斯蒂利亚王国国王(称斐迪南五世),那不勒斯王国国王(称斐迪南三世),西西里王国国王(称斐迪南二世),伊莎贝拉一世的共治君主,西班牙统一后的第一位国王;伊莎贝拉一世去世后娶比自己小36岁的埃唐普伯爵之女富瓦的杰曼妮为王后;1509年,斐迪南和杰曼妮的儿子胡安王子出生,并一度有可能继承大统,但不满周岁便夭折。

子女

阿拉贡的伊莎贝拉(1470年10月1日-1498年8月23日),初嫁葡萄牙阿方索王储,阿方索去世后改嫁,成为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王后,后难产而死,其子米格尔两岁时夭折。

胡安王储(1478年6月28日-1497年10月4日),独子,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之女、奥地利的玛格丽特,早逝,无子女。

胡安娜女王(1479年11月6日-1555年4月13日),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继任者,嫁与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之子,奥地利大公、勃艮第公爵、卡斯蒂利亚国王,出身哈布斯堡王朝的腓力一世(美男子);有精神疾病,人称“疯女”,先后被父亲、丈夫和儿子控制,软禁在修道院,因而只是名义上的女王;生有两子四女,其中两个儿子分别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同时也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奥地利大公查理一世,西西里国王卡洛二世,那不勒斯国王卡洛四世,尼德兰领主)和斐迪南一世(同时也是奥地利大公,匈牙利国王,波西米亚国王),女儿们分别为葡萄牙、法国、丹麦、匈牙利的王后。

阿拉贡的玛丽亚(1482年6月29日-1517年3月7日)其姐伊莎贝拉去世后嫁给姐夫曼努埃尔一世,生有七子三女,其中包括日后的国王若昂三世和恩里克一世,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皇后葡萄牙的伊莎贝拉。

阿拉贡的凯瑟琳(1485年12月15日-1536年1月7日),初与英格兰王国国王亨利七世之子,威尔士亲王亚瑟王子订婚,受封为威尔士王妃,婚后数月亚瑟去世,改嫁亚瑟之弟,比自己小六岁的新任王储亨利(后来的亨利八世),并因后者登基而成为英国王后,先后生育六个子女,但只有女儿玛丽·都铎存活,即日后的英国女王玛丽一世;最终因未能为丈夫生下儿子而被休弃、废黜,并遭到自己之前的侍从女官,新王后安妮·博林(伊丽莎白一世的生母)迫害,在孤单中去世。

佩德罗(1488-1490),夭折。

未命名的女儿(1482年6月29日),玛丽亚的孪生姐妹,出生当天夭折。   中国王朝

  (共1位)

  大周圣神皇帝(武曌、武则天)(690年—705年在位)

  年号: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神龙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继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在位15年,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生母,14岁入宫,因美貌和胆识为太宗所赏识,后与太子李治(后来的高宗)有染;649年太宗死,高宗即位,她以先帝嫔妃身份入感业寺出家;651年奉诏重入唐宫;经过一系列宫廷斗争,于655年成为高宗皇后,开始干预朝政,创垂帘听政制度,称“天后”(高宗称“天皇”),掌握实际权力;684年其夫高宗死后先后立其子中宗和睿宗为帝,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继续掌权;690年迫睿宗李旦退位,遂革唐命,自立为女皇帝,称尊号“圣神皇帝”,建立大周,史称“武周革命”;705年因“五王政变”被迫内禅于皇太子李显,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帝”,亦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太上皇;死后谥号多次改动,其孙唐玄宗时定谥则天顺圣皇后。她自从成为高宗皇后起就开始掌握最高权力直到退位,历时50年;在位期间对外战争多数胜利,巩固并拓展了中国的版图;开创殿试和武举,发展了科举制度;继续推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生产;国家较贞观之治时期更有所发展,史称“武周之治”。

  拜占廷帝国

  (即东罗马帝国,共3位)

  伊琳娜女皇(797年—802年在位):

  拜占廷帝国伊苏里亚王朝皇帝利奥四世皇后,君士坦丁六世生母,拜占廷帝国第一位女皇,也是伊苏里亚王朝末代女皇;780年其夫利奥四世死后立其子君士坦丁六世为帝,为皇太后,掌握实际大权;797年又废儿子,自立为女皇;802年被废黜,伊苏里亚王朝告终。她是拜占廷帝国历史上唯一使用阳性的男皇帝(希腊语:βασιλεύς,英语:emperor)而非阴性的女皇帝(希腊语:βασίλισσα,英语:empress)称号的女皇。

  佐伊女皇(1042年—1050年在位):

  又称“正统嫡系佐伊”,拜占廷帝国马其顿王朝皇帝君士坦丁八世与海伦娜皇后之女,皇帝罗梅纳斯三世皇后,拜占廷帝国第二位女皇;其父死后,夫罗梅纳斯三世即位,她与心腹宦官约翰共谋,于1034年杀其夫,同年与出身微贱的帕夫勒戈尼亚人米海尔结婚,助其登位为米海尔四世;1041年米海尔四世死,她立侄儿兼养子米海尔五世为帝;米海尔五世图谋将她排除,但她被忠诚于马其顿王朝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市民拥立,废米海尔五世,作为马其顿王朝正统嫡系与妹狄奥多拉共同在1042年即帝位;同年,以六十余岁之身与君士坦丁九世结婚,三位皇帝共同执政。

  狄奥多拉女皇(1042年—1056年在位):

  拜占廷帝国马其顿王朝皇帝君士坦丁八世与海伦娜皇后之女,佐伊女皇之妹,拜占廷帝国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女皇,马其顿王朝末代皇帝;1042年起与其姐佐伊和姐夫君士坦丁九世作为拜占廷帝国共主,三位皇帝共同执政;1052年其姐佐伊女皇死,与姐夫君士坦丁九世两人执政;1054年君士坦丁九世死后为单独的女皇;无嗣,1056年临终前指定米海尔六世即位,马其顿王朝告终。

  越南

  (共1位)

  李昭皇(1224年—1225年在位):

  即李天馨,本名李佛金,越南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越南李朝第九位也是末代皇帝,李惠宗次女,初称昭圣公主;1224年因惠宗长女顺天公主已嫁,又无男嗣,乃立其为皇太女;同年权臣陈守度废惠宗,立其为帝,时年仅七岁,实际权力掌握在守度手中;1225年嫁守度侄陈日煚(即陈太宗),同年禅位于夫君,降为昭圣皇后,李朝为陈朝所取代;因无子嗣,于1237年被陈守度逼令太宗废其后位,复称昭圣公主;1258年太宗内禅于太子陈晃,是为陈圣宗,圣宗遂娶昭圣公主为皇后,为乱伦之举,同年生子陈昑(即后来的陈仁宗);死后谥昭皇帝。她做过女皇,后又成为父子两代皇帝的皇后,儿子也是皇帝,是越南史上的传奇女性。

  俄罗斯帝国

  罗曼诺夫王朝(共4位)

  叶卡捷琳娜一世(1725年—1727年在位):

  全名叶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谢耶芙娜,俄罗斯帝国第一位皇帝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的第二任皇后,俄罗斯帝国第二位皇帝、第一位女皇;本为立陶宛一农民之女,在大北方战争中为俄军所俘虏,旋为彼得一世所宠,成为他的情妇;1712年正式成为彼得一世的皇后;1725年其夫彼得一世死后得到近卫军支持,成为女皇。在位时间短,政治上无所建树;她与彼得一世育有二子五女,其中二子三女皆早逝,唯次女与此女长大成人,次女即后来的伊丽莎白女皇;死后无男嗣,令继孙彼得二世继位。

  安娜一世(1730年—1740年在位):

  全名安娜•伊凡诺夫娜,俄国沙皇伊凡五世之女,俄罗斯帝国皇帝彼得一世侄女、彼得二世姑母,俄罗斯帝国第四位皇帝、第二位女皇;1710年与库尔兰公爵结婚,但不到三个月其夫死,遂以遗孀身份成为库尔兰女公爵,以后终身未嫁;1740年其侄彼得二世皇帝死后无嗣,遂即位为女皇;在位期间长期对外用兵,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与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亦即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联合对抗波旁王室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并取得胜利,但在南下进攻奥斯曼帝国的战争(第四次俄土战争)中受挫;以风流著称,无后,令其甥孙伊凡六世继位。

  伊丽莎白一世(1741年—1762年在位):

  全名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俄罗斯帝国皇帝彼得一世和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之女,皇帝伊凡六世之舅祖母,俄罗斯帝国第六位皇帝、第三位女皇;1741年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其甥孙伊凡六世,自立为女皇,以彼得大帝合法继承人自居;在位期间鼓励商业发展,使俄国经济有所复苏;资助文学艺术创作,创建莫斯科大学和艺术院;对外参加七年战争,与法国和奥地利帝国结盟,对普鲁士作战屡屡获胜;但她给贵族以特权,使广大农奴处境更加艰难;亦以荒淫著称,终身未婚,死后无嗣,令外甥彼得三世继位。

  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1796年在位):

  即叶卡捷琳娜大帝,全名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俄罗斯帝国皇帝彼得三世皇后,俄罗斯帝国第八位皇帝、第四位也是最后一位女皇;本为德意志一公爵之女,1745年嫁于后来的彼得三世为妻;1762年伊丽莎白女皇死,无嗣,其夫彼得三世即位,为皇后,同年发动宫廷政变,废黜其夫彼得三世,自立为女皇。其在位期间发动第五、六次俄土战争并取得胜利,击败奥斯曼帝国,吞并克里米亚汗国,获得黑海的出海口;与普鲁士和奥地利帝国三次瓜分波兰,使俄国的地位空前提高,成为地跨欧亚大陆的全世界最大帝国,故被尊称为“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大帝”之一(另一个是彼得大帝);与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交往密切,但思想仍旧保守,反对法国大革命;亦以风流著称,男宠众多,两个儿子(包括后来继帝位的保罗一世)都有可能是她与男宠之子(因为其夫彼得三世没有生育能力)。

  日本

  (共8位、10代)

  (这个存在一定争议,因日本自天武天皇才开始改称天皇,在此之前,其正式称号应为大王,所以推古天皇及皇极天皇应不在此列。)

  推古天皇(592年—628年在位):

  钦明天皇之女,敏达天皇妹、皇后,崇峻天皇妹,日本历史上第33代天皇、第一位女天皇;592年其兄崇峻天皇遭苏我马子杀害后被拥立为天皇;即位初立侄儿圣德太子为皇太子,推行改革;在位期间限制贵族权力,推崇佛教,4次遣使团访问中国隋朝,开创飞鸟时代;屡次发兵朝鲜半岛,讨伐新罗,未果。

  皇极天皇(642年—645年在位,重祚为齐明天皇,655年—661年在位):

  舒明天皇皇后,孝德天皇姐,日本历史上第35、37代天皇、第二位女天皇;642年其夫舒明天皇死后被权臣苏我虾夷拥立即位;645年其子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发动宫廷政变,灭苏我入鹿,乃内禅于其弟孝德天皇;654年孝德天皇死后于次年重祚,而实权掌握在儿子中大兄皇子手中;统治后期奢侈挥霍,广营宫室;在位最后一年发兵朝鲜半岛,支援百济,对抗新罗和大唐联军,未交战先病逝。两年后(663年),日本、百济联军在白江口之战中大败。

  持统天皇(690年—697年在位):

  天智天皇之女,天武天皇侄女、皇后,日本历史上第41代天皇、第三位女天皇;686年其叔兼丈夫的天武天皇死后临朝称制;689年其子草壁皇子死,乃于次年正式即位;697年内禅于其孙文武天皇,称太上天皇;统治期间日本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开始了白凤时代。

  元明天皇(707年—715年在位):

  天智天皇之女,持统女帝妹、儿媳妇,草壁皇子姑母、太子妃,文武天皇姑祖母、母亲,日本历史上第43代天皇、第四位女天皇;707年其侄孙、也是儿子的文武天皇死后,由于其侄儿兼丈夫的草壁皇子早逝,乃即位;715年内禅于其女元正女帝,为太上天皇;710年迁都平城京,开创了日本历史上的“奈良时代”;715年内禅于女儿元正女帝,为太上天皇。

  元正天皇(715年—724年在位):

  草壁皇子与元明女帝之女,日本历史上第44代天皇、第五位女天皇;715年其母元明女帝内禅,乃即位;724年内禅于其侄儿圣武天皇,为太上天皇。

  孝谦天皇(749年—758年在位,重祚为称德女帝,764年—770年在位):

  圣武天皇与光明皇后之女,日本历史上第46、48代天皇、第六位女天皇;749年其父圣武天皇内禅,乃即位;758年内禅于远房表弟淳仁天皇,为太上天皇,仍掌握实际大权;764年因藤原仲麻吕之乱,废黜淳仁天皇,重祚;在位期间多次派遣唐使出使中国,是“奈良时代”的全盛期;晚年宠信道镜法王,颇多弊政。

  明正天皇(1629年—1643年在位):

  后水尾天皇与德川和子之女,日本历史上第109代天皇、第七位女天皇;1629年其父后水尾天皇内禅,乃即位;1643年内禅于异母弟后光明天皇,为太上天皇。

  后樱町天皇(1762年—1770年在位):

  樱町天皇之女,桃园天皇姐,日本历史上第117代天皇、第八位也是至今最后一位女天皇;1762年其弟桃园天皇死,由于桃园天皇之子英仁(后来的后桃园天皇)尚幼,乃即位;1770年内禅于侄儿后桃园天皇,为太上天皇,继续辅政。

  印度帝国

  (共1位)

  亚历山德丽娜•维多利亚(1877年—1901年在位),

  即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之维多利亚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第一任英属印度皇帝,英属印度唯一的女皇,也是英国历史上唯一获得“女皇”称号的君主,英国国王威廉四世的侄女;1837年其伯父威廉四世死后即位为英国女王;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击败大清帝国,签订《南京条约》,开西方列强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之先河;1877年接受“印度女皇”称号;其在位期间英国空前强盛,经济、科学、文学、艺术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殖民统治方面,使大英帝国进入全盛时期,成为第二个“日不落帝国”(第一个是西班牙帝国),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如今世界上许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等都是以她的名字来命名的;其子女众多,与欧洲各国王室联姻,有“欧洲的祖母”之称。

  阿比西尼亚

  所罗门王朝(今埃塞俄比亚,共1位)

  佐迪图(1916年—1930年在位):

  阿比西尼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私生女,埃塞俄比亚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正式称号是“众王之女王”);1913年其父孟尼利克二世病故,其异母姐妹之子埃雅苏五世继位;1916年埃雅苏五世被废,遂即位为女皇,以堂弟塔法里•马康南亲王摄政并立为皇储;后与摄政王在改革还是守旧的问题上发生分歧,秘密策动前夫发动地方叛乱,但被摄政王镇压;1930年4月在惊恐中病逝;摄政王即位,即阿比西尼亚末代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

  [编辑本段]其他

  在历史上还有些朝代中也有权力超越了皇帝但并未篡权称帝的皇后、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被称为临朝称制,自武则天以后又叫垂帘听政,最典型的例子是吕后和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是同治、光绪两朝大清国的实际统治者,甚至被称为“无冕女皇”。

  其他例子如西辽的感天后和承天太后,蒙古帝国的乃马真后和海迷失后等,她们临朝称制时皇位空缺,成为实际上的一国之主,虽然未称帝,但一般把她们作为君主甚至准皇帝,最典型的标志就是以她们的名字和年号来纪年。

  女性临朝称制在中国的各个朝代历史中较常出现,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孝”,即虽然不允许,但亦以孝心和容忍来对待女性的干政。

  日本传说中和历史上也出现过帝位空缺而皇后称制的现象,如神功皇后,在明治维新以前,她也被视为天皇或准天皇。

  日本南北朝时期,在足利尊氏的策划下使北朝方面完全没有任何天皇坐镇朝廷(天皇、上皇、法皇皆无),因此由后伏见上皇的女御-西园寺宁子,以国母(光严天皇及光明天皇生母)的身分代行天皇职权,成为实际上的治天之君。

  在日本历史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女帝”例子,她就是开创德川幕府江户城大奥的首任御年寄-春日局夫人,因为她的权力足以左右幕府政策,又间接迫当时的后水尾天皇退位,因此被部分人喻视为女天皇。

  [编辑本段]受争议的中国女皇帝

  公元528年

  北魏殇帝

  (元姑娘)

  年号:武秦 在位不到1年

  北魏殇帝(元姑娘):公元528年,北魏孝明帝元诩被胡太后杀死,国不可一日无君,胡太后遂从后宫抱来一个女婴,假称是孝明帝之子,让女婴做皇帝,改元“武秦”,不久胡太后为了避免被众人知晓此事,于是杀死该名女婴,另立元晖之子元钊为帝,是为北魏幼主。因此该名女婴在胡太后的操纵之下,匆匆登位又匆匆死去,故历史上连她的名字都没留下,一般可称“元姑娘”,胡太后之后匆匆给女婴加上谥号殇帝(一般正史不可见),所以北魏元姑娘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公元653年

  文佳皇帝

  (陈硕真)

  年号:无 在位不到1年

  陈硕真(?—653),女,唐代睦州雉山梓桐源田庄里(今浙江省淳安梓桐镇)人,早年丧夫,有些书上又写作陈硕贞,是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起义军的女首领。陈硕真自称“文佳皇帝”,建立政权,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般的勇气。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领导起义的女英雄中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比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称帝的时间也要早了几十年。

  公元1164—1178年

  西辽承天皇帝

  (耶律普速完)

  年号崇福 在位14年

  耶律普速完:西辽仁宗耶律夷列之女,公元1163年,仁宗病死,由于太子耶律直鲁古年幼,遗命耶律普速完称制;公元1164年,耶律普速完正式称制,改元崇福,号承天太后,后由于公爹萧斡里刺和驸马萧朵鲁不的控制,耶律普速完号称皇帝,称承天皇帝,不到几天,消息走漏,耶律普速完被杀,耶律直鲁古即位。耶律直鲁完谥号“承天太后”,她也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位女皇帝。 由各电影叫易莎贝拉 第一次婚姻

八于格林威治的普拉森舍是亨利七世和王后约克的伊莉萨白的第三个孩子们同胞七人夭折三人,另剩下阿瑟(封韦尔斯亲王)、玛格丽特和玛丽。1493年,他受封多佛堡总管和五港同盟长官,1494年,受封约克公爵,之后又获得英国纹章院院长(Earl Marshal)和爱尔兰总督头衔。他接受一流教育,能流利使用拉丁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原先由于其兄长阿瑟是王储,亨利可能被安排入教会。1502年,阿瑟突然去世,他继任韦尔斯亲王,成为王储。

英国当时已从一欧洲偏远小国发展为有影响的大国。亨利七世积极进行睦邻,两个女儿嫁给苏格兰和法国的王储,长子阿瑟娶了西班牙公主阿拉贡的凯瑟琳(费迪南德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之女)。阿瑟病世时,西班牙正与法国不和。亨利七世想两面友好维持中立,因此要次子迎娶西班牙籍长媳凯瑟琳。

然而在当时,如此的婚姻违反天主教教规,除非得到教皇特许。凯瑟琳因此宣称其婚姻并未圆房,无需教皇特许,只要宣布婚姻无效即可。后来英西合意教皇特许仍是必要,以建立再次结婚的合法性。凯瑟琳的母亲伊莎贝拉一世遂求得教皇发布教皇训令(Papal bull)表示允准。凯瑟琳在第一任丈夫死后十四个月,与只有 12 岁的小叔订婚。

1505年,亨利七世失去与西班牙联盟的兴趣,其次子乃宣布并未同意这项婚约,英西进行外交斡旋。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同年 6月11日,两人正式结婚,6月24日在伦敦的西敏寺加冕。

宗教改革及第二次婚姻

凯瑟琳为亨利八世生育了几次,但只养大一个女儿玛丽(后来的英王玛丽一世),其余都早夭。情势对她非常不利,因为英国未曾有过女王,而且圣经说弟娶兄嫂者无后代。1525年,亨利认定凯瑟琳不能为他生下继承人,且和女侍官安妮·博林(又称安·波林)发生婚外情。于是他指使亲信枢机主教托马斯·沃尔西(Cardinal Wolsey)向教皇申请离婚,并派遣大臣威廉·奈特前去罗马教廷游说,理由是凯瑟琳与阿瑟的短暂婚姻里有圆房事实。这给教皇克勉七世出了大难题,因为他不想得罪势力强大的西班牙(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是凯瑟琳的侄子),况且此一婚姻是前任教皇亲自批准的。

教廷迟不批准离婚,沃尔西也无能为力,安·波林却已经怀孕。亨利着急起来,遂采取多项行动。1529年,他撤职并拘禁大法官沃尔西。但继任者托马斯·摩尔爵士为人正直且忠于罗马,仍不愿配合。亨利继续提拔其它逢迎的人,如托马斯·克兰麦和托马斯·克伦威尔。这两人都支持安妮·博林,也同情当时欧洲大陆兴起的新教改革风潮。克兰麦建议寻求大陆的神学院支持。

通过贿赂和施惠,此一策略获得成功。1530年,英国国会提交了有利亨利的报告。他投桃报李任命克兰麦为皇家法院特使,进而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沃兰死后让其继任。克伦威尔是亨利的亲信谋臣,其建议更加大胆,要他废除教皇在英国的崇高地位并取代之。另方面,即使亨利威胁不缴交教廷的什一税,教皇仍不改初衷。他于是下定决心决裂。

1533年1月,亨利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英国国会随即立法脱离罗马教廷,大主教克兰麦接着宣布亨利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与安的婚姻合法。6月1日,安加冕为英格兰王后。三个月后,她生下女儿伊莉萨白(后来的英王伊莉萨白一世)。同年7月,教皇废除亨利教籍,但史学家对于具体日期有争议。

1534年春,克伦威尔力促国会通过一系列法案:「上诉限制条例」禁止英国教会法庭上诉到教皇、禁止教会不经英王允许发布规章;「教职任命法案」规定教会必须根据英王指定的候选人推选主教;「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唯一最高权威;「王位继承法」宣布凯瑟琳的女儿玛丽乃是私生子,安的女儿伊莉萨白则为顺位继承人;「叛国罪法案」规定不承认英王的最高权威即是叛国罪,可判处死刑;并且取消给教皇的献金(Peter's Pence)。

英国教会从此转变为圣公宗。它是基督新教的一个独立教派,也是改革最不彻底的,因为其目的只放在合法化亨利与安的婚姻。圣公宗和旧教天主教没有理论原则的任何分歧,只是不承认教皇权威,再简化部份的礼仪。很关键的《王位继承法》否认「外国的王室和君主」对英国王位有继承权,英国成人都必须宣誓承认该法案条款,拒绝者将处以终身监禁;任何人出版或印刷文字宣称亨利与安的婚姻非法,必然处以叛国罪,可以处死刑。亨利进而快速镇压对其宗教政策不满的人。部分不妥协的修士被拷问并处死,一些拒绝立誓的主要异议者被判处叛国罪,于 1535年在泰伯恩刑场斩首。包括罗彻斯特主教约翰·费施尔、前任大法官托马斯·摩尔爵士。

亨利新创一个职位「宗教特使」(Vicegerent in Spirituals)给托马斯·克伦威尔,授权他访问修道院。表面为了确保法令实施,实际则在评估修道院财产。1536年,国会通过法案,授权亨利剥夺小型修道院(年收入少于 200 英镑)的财产。这项压迫引发反抗,尤其同年 10 月在英格兰北部的求恩巡礼事件(Pilgrimage of Grace)。亨利宣布要宽恕叛乱者,并感谢他们提出值得注意的问题。他邀请其首领罗伯特·阿斯克(Robert Aske)参加皇家宴会,当场请对方写下事件情况以便改进问题。阿斯克相信亨利言行一致,乃解散叛乱团体。亨利却认定其叛乱为叛国,无需遵守承诺。叛乱于是再生,但声势已弱终被镇压,其首领都被拘捕且以叛国罪处死,包括阿斯克。当初他书写的资料成为其认罪书。1539年 4月,亨利再依据国会新法案先后解散较大的修道院。

亨利为了迎娶新王后,激进的改革宗教,但很快两人的关系就已冷却。主因是她生下伊莉萨白公主后,再两次的怀孕失败,一次流产,一次死产,打击到亨利寻求男性继承人的希望。可能是托马斯·克伦威尔鼓动,亨利下令拘禁安,罪名几乎都是叛国罪,但极可能都是编造。包括:以巫术诱使国王结婚、与五个男人通奸、与兄弟乔治·波林乱伦、伤害国王、阴谋杀害国王,和试图毒害亨利八世的私生子亨利·菲茨罗伊。

审判法庭由安的舅舅托马斯·霍华德主持。1536年 5 月,法庭宣判安及其兄弟死刑,由国王决定是火刑或斩首。两人很快被斩首。安在最后弥撒时,对牧师和其它见证人坚称自己无罪。四名通奸男子判处车裂,后来减刑为斩首。

合并韦尔斯及第三次婚姻

安被斩首的第二天,亨利与她的侍女珍·西摩订婚,十天后正式结婚,并以新通过的第二部王位继承法[7]宣布新王后的子女将是顺位继承人;之前的子女玛丽和伊莉萨白乃私生子,剥夺其继承权;国王且拥有以遗嘱重新指定继承人的权利。来年的 1537年,珍生下儿子爱德华(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却在同年 10月24日因产褥热逝世于格林威治。亨利哀悼了比较长的时间,因为珍生下他渴望已久的唯一男性继承人,被他视为唯一「真正的」妻子。

亨利与珍结婚同时,国会通过《韦尔斯法案》将韦尔斯并入英格兰,并指定英语为其官方语言,给韦尔斯众多使用韦尔斯语的人带来不便。1537年,亨利命令坎特伯雷大主教交出奥特福德宫(Otford Palace)。1540年,亨利拆除天主教圣徒的一些圣地。1542年,英格兰剩余的修道院都解散了,其财产收归皇室。

修道院和隐修院在英国上议院的席位取消,只有教会的大主教和主教能保留席位。上议院神职议员(Lords Spiritual)的席次首度少于世俗议员(Lords Temporal)。克伦威尔则因此功劳受封新创的头衔埃塞克斯伯爵。

第四次婚姻

小荷尔拜因为克里维斯的安妮作的画像亨利急于再婚,以确保男性继承人无虞。克伦威尔推荐安妮,她是德国克里维斯公爵(Duke of Cleves)的姐姐。公爵信奉新教,是亨利对抗罗马教廷的重要盟友。他派遣画家小荷尔拜因去给安妮画像。画得很美,朝臣也争相赞美,于是亨利同意结婚。但安妮抵达英国后,他对其外貌大为失望,她脸上的痘印则完全没画出。据说他私下批她为 「Flanders Mare」(法兰德斯的梦魇)。然而,两人还是于 1540年1月6日结婚了。

亨利事后急于结束这桩婚姻,不仅由于个人审美喜好,也基于政治考虑。因为此时公爵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睦,亨利不想夹缠其中。安妮王后很识时务的配合,顺势声称两人并未圆房,他仅每晚到她卧房吻一下额头而已。这桩婚姻于是被宣布无效,理由是安妮已和另一欧洲贵族订婚。她被授予「国王的姐妹」荣衔,亨利还赠予她安·波林家族旧宅希佛堡(Hever Castle)。埃萨克斯伯爵克伦威尔则因此失宠被剥夺财产,1540年 7月28日斩首。其担任的宗教特使一职此后没有继任者。

第五次婚姻

埃萨克斯伯爵被斩首当天,亨利迎娶安妮·博林的表妹凯瑟琳·霍华德。他对新王后很满意,但她婚后却和朝臣托马斯·卡尔佩珀(Thomas Culpeper)发生婚外情,还任命从前情人弗兰西斯·迪勒姆(Francis Dereham)为秘书。大臣托马斯·克兰麦一向不喜天主教的华德家族,遂向亨利密报王后通奸。他起初不相信,但克兰麦调查获得有力证据。凯瑟琳也承认婚前与迪勒姆有婚约,这让她与亨利的婚姻无效。她又声称受到迪勒姆强迫才与之通奸。迪勒姆则揭发她和卡尔佩珀的奸情。这项婚姻于是被宣布无效。但既然婚姻无效,则通奸罪名理应不成立。但这一点被忽略了。1542年 2月13日,凯瑟琳很快就被处死了,当时只有 22 岁。

晚年及第六次婚姻

1543年,亨利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结婚,妻子是富有的寡妇凯瑟琳·帕尔。她的宗教观点激进,亨利却是保守派。两人经常争论,几次险些让她丧命,但她总能及时让步。受到王后影响,亨利和两个女儿玛丽、伊莉萨白和解。1544年,国会通过第三部《王位继承法》[7]重新赋予她们次于爱德华王子的王位继承权,但仍被视为私生子。亨利则获授权以遗嘱重新设立继承人。

亨利晚年严重超重,腰围达 54 英寸(137 厘米),也可能有痛风。他超重始于 1536年。亨利在一次马上长矛比武发生意外,大腿受伤,从此无法运动。其去世或许跟该伤口的溃烂有关。他去世 100 年后,传言甚广他患有梅毒。近世更有说法,其三个子女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伊莉萨白一世均有梅毒症状。亨利身体状况渐差之后,也越发残暴。

史学家何林塞(Raphael Holinshed)声称,从 1513年的第三任沙福克公爵埃德蒙·德拉·波尔(Edmund de la Pole)到 1547年的萨里伯爵亨利·霍华德(Henry Howard),他总共处决 72,000 名政治犯。

[编辑] 死亡及继承人

亨利八世1547年死于怀特霍尔宫1547年 1月28日于怀特霍尔宫,亨利在他父亲亨利七世 90 冥诞那天去世,埋葬在温莎堡的圣乔治教堂,与第三任妻子珍·西摩合葬。约 100 年后,查理一世也被葬于此。亨利八世死后十来年间,其三个合法子女都坐上英国王位,但都没有子嗣。

亨利唯一的合法儿子爱德华根据第三部《王位继承法》[7],继承其王位成为爱德华六世,是英国历史第一位新教君主。他当时仅九岁,无法施政,16 位执行者依据亨利遗嘱代议政事直到他满 18 岁。珍·西摩的兄长爱德华·西摩被遗嘱指定为护国公(Lord Protector)。爱德华之后的顺位继承人是阿拉贡的凯瑟琳之女玛丽及其后代;若玛丽无后,她死后由安妮·博林之女伊莉萨白及其后代继位;若伊莉萨白无后,她死后由亨利八世的妹妹玛丽·都铎的后代继位。因为亨利姐姐玛格丽特·都铎(苏格兰王室)的后代已被剥夺对英国王位的继承权。

事实却是,亨利的三个子女和玛丽·都铎的儿子都没有后代。伊莉萨白一世去世后,王位传给她表侄女的儿子、苏格兰王室的继承人詹姆士一世。都铎王朝从此终结。 郑海及其他明朝航海活动主要是足政治性需要,正如李隆庆先生,“这种暂时性的政治因造成的原因,决定了它必然是临时性的措施”,但随着“明王朝凌驾万邦之上的政治欲望得到了满足”,“推动郑和出使的原因归于消失”,“他的远洋航海也就达到了最后的终点。这正是郑和七下西洋以后,明帝国官方大规模航海活动遽然中断的根本原因。”[1]郑和航海活动难以为继,自然就不能像西欧地理大发现那样带动整个外贸及经济的发展。

2、“地理大发现”航海活动的主要动因和目的是经济上的

与郑和下西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洲航海家进行“地理大发现”航海活动的主要动因和目的是经济上的,而非政治上的。他们航行的主要目的是“绕过东地中海地区的穆斯林势力,开辟到印度、东南亚、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新航路,直接与他们做生意”[2],获得黄金和香料。而支持他们的国王们也期望从航海活动中获得巨额财富。从1492年哥伦布与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签定的五条协议和麦哲伦与西班牙国王查里一世订立的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我们就可以看到航海突出的经济目的。

1492年哥伦布与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签定的五条协议内容包括

任命哥伦布为他所发现或取得的所有岛屿和大陆的元帅,他和他的继承人永远享有这个职衔及相应的一切权利和特权;任命哥伦布为这些岛屿和大陆的总督和省长,他可以对每个下属官职提出三个候选人,以便西班牙国王选任其一;哥伦布保有这些领地所出产、交换而得和开采出来的一切黄金、白银、珍珠、宝石、香料和其他财物的十分之一,完全免税;凡涉及到这些财物或出产品的任何诉讼,由哥伦布或他的代表以元帅身份掌握审判权;哥伦布有权向开到这些“新领地”去联系经商的任何船只投资八分之一,取得利润的八分之一。[3]

麦哲伦与西班牙国王查里一世订立的协定主要内容有:

特责成你们在属于朕(朕是统治者,在朕的分界线内)的海洋里发现丰富的香料以及朕最需要而且使我国获利的其他东西,……考虑到由于你们的效力,使朕获得很多福利以及扩大我们卡斯提王室的版图,为补偿你们的劳绩和面临着的危险,朕愿下令赐给你们,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损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你们的子孙与合法的继承人”。[4]

事实上,哥伦布自己也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5]。

正是由于具有强烈的经济目的,“被一种内在的经济力量所推动”,西方航海活动才持久不断,也才会产生强大的影响力。李隆庆先生认为,“西方航海之所以持续不绝,历两百余年而未衰,关键在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是其最根本的推动力。其最终目标,在于寻求新的财源,从满足国库和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为新兴资产阶级事业开辟广阔的活动场所。……西方航海的最初成就,尚未产生显著的经济效应,仅只为国库收入的增加和资本原始积累拉开了序幕。奢侈没落的封建主、欲壑难境的大商人和雄心勃勃的资产者,对于物质财富有着贪婪无厌的追求,决不会沾沾自喜于几箱黄金、数船香料。随后而来的殖民征服、海盗劫掠、商业战争、欺诈贸易和奴隶贩卖以及对殖民地的开发等等,旷日持久,尚待后举。随着西方航海殖民事业的发展,其动力不仅未消失,而且受到既得利益之刺激,愈益显示出其威力。所以,西方航海最初的‘发现’,不仅不是其终点,恰恰相反,而是它的新起点。这正是西欧航海事业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6]

Tags:伊莎贝拉一世,伊莎贝拉一世的候选人,欧洲各君主的名称如伊莎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