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结局

王曾,

2020-10-30 16:04结局

简介 ...

-

下面是更多关于王曾的问答

古人参加科举,望能够高中,然后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宋朝时期,有位郎却十分奇怪,此人比一般状元还要厉害,因为他是连中三元。家乡的百姓知道后,都替他感到开心,并在他回乡时敲锣打鼓欢迎他。可是这位状元郎却选择绕道而行,从别的城门悄悄入了城。他为何要这样做呢?

说起宋仁宗时期的名人,大家瞬间就能想到很多,比如范仲淹、苏轼、苏辙、包拯、欧阳修、王安石等等。但是提起王曾这个名字,许多人就不太熟悉了。但他却是北宋名相,去世后的谥号,还是文人做官都梦寐以求的“文正”。至于王曾为何中了状元还要绕道而行,就让我们一起看下去。

王曾的父亲最初做了一个梦,梦里孔子对他说,要将爱徒曾子传给他做儿子。后来儿子出生,父亲就给他取名为“曾”。在王曾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便在叔父家中长大。好在王曾很有志气,从小就发奋读书,渐渐在乡里也小有名气。

咸平五年,王曾由于连中三元被世人熟知。我们一般说“连中三元”,就是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取得第一,而宋朝这三场考试,分别被称为“发解试、省试、殿试”,不过概念是一样的。当时的著名文学家杨亿,在看到王曾的作品后,都赞叹道:“王佐器也。”

难能可贵的是,王曾并没有被功名冲昏头脑,他给叔父报喜的时候,甚至还说:“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积德,大人不必过喜。”就是说自己有今天的成绩,全靠前世积德,并不值得过于高兴。

家乡的府官听说后,就带了百姓敲锣打鼓准备欢迎王曾回谁知王曾却选择绕道而行,悄悄从别的城门进了城,还改名换姓掩盖自己的身份。等回到家以后,府官才得知消息。

至于他为何要这样做,他自己的解释是,这个状元不过是侥幸得来的,如果要府官和百姓这样来欢迎他,只能增添他的过失。所以他改名换姓回家后,又一个人去拜见府官。府官知道后,也对王曾的人品赞不绝口。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王曾时时都在为百姓着想,后来他入仕为官,也始终保持着初心。在宋真宗签订了澶渊之盟后,便开始沉浸在和平喜悦之中,其他大臣都在对他歌功颂德。于是宋真宗决定封禅泰山,还要修建玉清昭应宫。

此时没人敢去劝谏,唯独王曾站了出来,列出了这样做的五大害处。好在宋真宗也并非庸主,还是听从了王曾的建议,而且对他愈发信任。王曾被称为是“守我宋之家法者”,所以他一直在维护宋朝天子的权益和正统。

宋真宗去世后,由于宋仁宗年纪还小,所以都是太后刘娥执掌朝政。许多大臣都担心刘娥会效仿武则天,但是敢怒不敢言。只有王曾在用实际行动维护宋仁宗的正统,他在为宋真宗拟写的遗诏中注明:“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

这里面的“权”字,是权且、姑且的意思,就是说刘娥是代理朝政,而不是正式执掌朝政。权相丁谓为了讨好刘娥,就要求把“权”字去掉,可王曾说什么也不肯答应。

丁谓见一计不成,又提出宋仁宗只在每月初一、十五这两天接见大臣,其余时间皆由太后和辅臣决定。王曾继续据理力争,最后丁谓因此获罪被革职,王曾成功维护了宋仁宗的权益和正统。

除了关心百姓,维护天子正统以外,王曾还是个是非分明的人。曹利用由于嫉妒他,所以想方设法往上爬,希望能够将王曾踩在脚下。但王曾不以为意,甚至还在曹利用犯错的时候,站出来替他求情。他认为曹利用只是嫉妒心重,却并非什么大奸大恶之人,所以请求对他从轻发落。

王曾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于嫉妒自己的人,他可以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可是对于那些犯错的人,他又能不顾一切直接指出。他始终将百姓和天子的利益放在前面,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难怪连范仲淹都对他叹服不已。

Tags:王曾,王曾连中三元,回乡时百姓敲锣打鼓欢迎,为何他却绕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