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结局

我的1977,与拉玛相会读后感

2020-10-28 01:12结局

简介看完《高1977》这部电影时,我脑有短时间的空白。相当感动。深刻体会到剧本里藏的各种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气韵,尤其放在1977那样一个局势动荡、人性复苏的年代,实在不得不叫人叹为观止。这部 与拉玛相会读后感...

看完《高1977》这部电影时,我脑有短时间的空白。

相当感动。深刻体会到剧本里藏的各种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气韵,尤其放在1977那样一个局势动荡、人性复苏的年代,实在不得不叫人叹为观止。这部电影太好了。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从结构上看,框骨明晰,支架紧实。它的节奏感很好,让人看来,只想一口气看下去,舍不得中断。剧中人物个个鲜活,凸现那个年代知青、政治、生存环境等特性,人物关系也充满了可看性,人与人之间的依托、矛盾甚而叛逆交相辉映,犹如平静湖面下不断涌动的熔岩热泉,动静、冷热之间彰显着人性在那个年代里最本真的东西,实在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我想,《高考1977》这部电影,大概是想通过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在东北某农场发放前后,众知青、农场场长以及与这些知青相关的亲人们的思想、生活随之而发生的各种改变,以及在那个年代特殊的大环境下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高考恢复”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近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义,说明这个改革对于我国近代人才、文化、知识、科技乃至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生、崛起与迅速发展的伟大作用,让我们再次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而这样好的一个剧本中,自始自终只有一个女主角——“陈琼”。

陈琼是一个浓具年代、历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载了大量1977那个年代、恢复高考这个事件之下含合着历史遗迹、政治利害关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着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极端因素,是一个典型中国近代社会的因政治、立场、出身、界限等观念而导致情感、思想陷入极端的悲婉、压抑的女知青形象。

陈琼,既纯真又忧郁、既可爱又压抑、既秀美又沧桑、既善良又可悲、既温柔又古板、既聪慧又自卑、既坚定又彷徨、既朴实又可怜……总之,她是那么的真实、矛盾、压郁而又厚重。

这样的好电影,这样的好角色,再加上这样好的创作主体——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几乎可以吸引每一个观众的眼球。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必须要有推荐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这过程中小根宝不幸的死了,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所感动,支持所有的人去参加高考,而且在他们有困难的时侯,还帮助他们。虽然求学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终的结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现在高考已经持续了30几年,有许多人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现在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的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现在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大学,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追问
我要的是书籍《我的1977》
不满意,我要的是书籍《我的1977》的读后感

-

下面是更多关于我的1977的问答

我找个属鼠的,离婚,现任老公又属鼠,能到老吗 懂得了如何学习,如何尊师重章! 我家30年的变迁

樵夫

过去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意思是说十年在历史上可以成生很大变化的一个时代。这句话被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验证了,也被我家的发展变化验证了。

在农村改革开放前,我们家在农村就算被人羡慕的上等户。爸爸在城里上班,我在公社上班,我爱人和妈妈在生产队劳动。外面有人挣活钱,家里没人吃闲饭。可是没有显出生活比人家好多少。真正好过还是从1980年以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都不断发生了变化。

衣:30 年前,谁家穿衣都比较简单,什么样式、什么牌子,没有人讲究,唯一的标准就是结实就行。所以现在没人爱穿的尼龙化纤的布料,那时可受欢迎了。我平时上班穿的就是蓝咔叽布做的中山装和部队回来的旧军装。我的第一套西服是1987年为接待电视台采访才买的。1980年花了半个月的工资18元钱买了第一双皮靴。(我从1976年到1982年每月工资36元)

食:吃粮不愁曾经是农民最高的奢望。在集体统一分配时,我们村人均口粮只有420斤,其中120斤是小麦,其它是玉米高梁等杂粮。不光细粮少,就是粗粮也不够吃。由于当时没有油水,缺副食,费粮食,不勒点裤腰带真吃不到新粮下来。许多生产队的机动粮实际就是为农民接济口粮用的。那时城里人每月有半斤油票,农民只有靠买肥肉、猪油炼点荤油。为什么说农民买肉愿意要肥的,其实为了炼油。可现在已经反过来了,买肉挑瘦的。记得我1977年由社补干部转正为国家正式干部,每月开始供应半斤油,把我奶奶高兴坏了。现在买啥有啥,没有农民居民的分别。大米白面吃多了,反到想吃玉米面了,闹得老家来人都送玉米面。吃不了只能够再送给邻居。吃油不犯愁了,社区又发计量油壶,为健康让控制吃油。粮食、油不缺了,人倒懒得做饭了。经常找个理由,一家人就出去撮一顿。赶上过年过节,饭店的家宴还定不上。

住:我们家在农村时住了八间房(正房5 间,厢房3间),正房是1971年盖的,5间房才买3000块砖,主要是毛石和土坯。杨木的房架泥屋顶,下雨时屋里漏会摆满盆子接水。1988年,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我们全家搬到县城。赶上单位分房,有幸住上了67平米的楼房。从此,冬天不用生炉子取暖,雨天不怕屋漏水。后来我调到市里工作,1998 年全家又搬到市里,单位盖宿舍,分了一个90平米的楼房。位置也好,到奥运村的直线距离200米。

行:在7-80年代,县乡以下的出行手段,主要是步行或骑自行车。1966年我在村里任大队会计,去公社开会18里路,就靠两条腿。直到1969年,爸爸才买了一辆旧自行车。1970年我参军走了,爸爸把这辆旧车又卖了。1976年我退伍回来到公社工作,成天下乡,没有车实在不便,攒了半年的工资,公社书记找供销社主任特批,买了我们家第一辆新自行车。红旗牌加重车,在农村使很皮实。后来买车不再要票,同时家里经济也好转了,1998年我们家已经拥有5辆自行车。现在,只有我还是骑自行车,两个女儿接婚后,先后都成了有车族。我计划自己退休后也要买一辆汽车。30年,我们家的出行由两个轮变成四个轮。2002年,我去波兰开会,接待我们的所长,夫妻二人一人一辆汽车,还很羡慕,现在北京这样的家庭可也不少了。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30年的变化还能够比较。实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许多消费是原来想都不敢想的。比如,现在儿女为孝敬老人,就不少人陪着出国旅游。在国外的旅游点,中国的老人团快成一景了。处处都说明中国的变化太大了。现在不少年轻人不能吃苦会享福,不会挣钱敢花钱,家家吃喝不愁还不知足。从我亲身经历凭心而论,中国发展到现在真是天翻地覆。

我家这三十年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此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

1979 年我们村就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我家是半家户,父亲是包钢合同制工人,母亲一人无力承包责任田就托附给一村之亲戚包了我家的责任田。我家出农业税,秋收分一部分口粮。我们就随父亲暂住在包钢厂区,母亲打零工与父亲一起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和我们三个孩子的学习费用。一日三餐两顿粗粮稀饭,一年才换一身衣服,就这样艰难度日。八年后,政府为了解决像我们家这样的困难特给半家户们落户,我们家从此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家村生活。我是长子,落户之前就考入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分回故乡工作,1991年调回包头。弟弟们相继考工进入包钢成了一名钢铁工人。

俗话说,农村二亩地城市一间房。虽然我们吃饭不成问题了,但一家五口挤在一间不足30平米的土房里憋屈得很,幸好我们都倒班轮流得不在家。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让改革的步子迈得再大一些,包钢也在加快企业改革的同时全力改善职工的生活水平。1994年父亲分得了一套60多平米的福利房,喜庆之余头痛的事也接踵而至——我们哥仨相差两三岁都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房子给谁住这一问题议论了好一阵子,最后我们弟兄仨决定谁也不住这套楼房留给父母,他们辛苦一辈子不容易就留给他们怡养天年吧。1996年包头地震,紧接着震后重建适逢我国住房改革的实施,包头的住房如雨后春笋般拨地而起。我们兄弟都在新世纪到来之前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相继在各自的单位买到了新楼房。从此,一家人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进入21世纪,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人为本,实行科学的发展观,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同步发展。故乡的山更美了水更清了,故乡的人们也住上了新房,收获了希望。我家所在地高楼林立,街市宽畅,美化绿化,鸟语花香。一个文明、美丽、和谐的包头屹立在祖国的北疆。包头,我的家我的天堂。

这三十年是翻天覆地的三十年。祖国这个大家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迅速崛起在世界东方,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台海关系的进一步改善让世人刮目相看。所有的中华儿女意气奋发扬眉吐气,每一个人如凤凰涅磐获得了新生,中国人民开始从温饱向小康迈进!   《雷,“到底什是公正”这个问题在我脑中徘徊了。为什么故事局那个最该死、最该疯的人安然无恙?为什么那么多无辜的人就死的死

  疯的疯呢?

  周朴园,故事的源头,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资本家,言行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图和阴险狡诈。假如当初他没有抛弃鲁侍萍,那鲁四凤、繁漪就不会出现,那么周萍的两段恋情就不会发生,那么惨剧也不会发生。可这只是个假设,事实上因为他的贪婪,他的无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导致悲剧的发生,但是到了最后,鲁四凤、周冲、周萍死了,鲁侍萍、繁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唯独他完整无缺。可我们知道事实上他失去了一切……

  那么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从一直随身带着的旧家具一直保留着夏天关窗的习惯,到几十年都一直穿着的旧衬衣,都可以看出,朴园对侍萍仍有感情,可事实朴园爱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几年前那个美丽温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现在他眼前的这个女人。周朴园所期望的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实际上它是一个丑陋的、混乱的家庭。妻子繁漪与他感情不和,处处与他针锋相对,并且与大儿子周萍有私情。二儿子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实际又敬又怕,不愿与他多接触,周朴园在这个家里,空有家长的尊严却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间的真情。所以当年那个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托。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心,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资本家的势利、狡诈暴露无疑。他认为侍萍会来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旧帐,害怕自己的名誉和财产受到威胁。这样,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便把他的嘴脸暴露了出来,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

  曹禹最喜欢繁漪这个角色,但他没有刻意美化她。 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疯。我也很可怜她,两个男人都抛弃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毫无头绪地磕碰,也许她只有这个下场,也是因为作者怜惜她,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可怜的女人!

  矛盾的冲突穿插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也由矛盾的驱使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下场,似乎唯独周朴园的例外,可我还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苟活。试问如果有一天地球大爆炸,到底是死的人可怜,还是活着的人可怜呢?他看着身边的人都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那最受煎熬的就是他了,可能曹禹先生要的就是这个感觉吧! 《盗靴》是由求版社出版的。

梁晓山东荣城人,生于哈尔滨过知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北京电影制厂编辑、编剧,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以知青文学代表作《雪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雷》蜚声文坛。《父亲》等作品曾三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中篇小说《学者之死》获《小说月报》百花奖。《民选》、《讹诈》、《婉的大学》、《表弟》、《又是中秋》、《母亲》等作品获中篇小说选刊奖,自1984年起.其名字一直被载于美、英、澳三国的《世界名人录》。其多部作品在港台出版,并被泽为英、法、俄、日等国文字。

《盗靴》内容简介:人类生活中最温馨最富有诗意,能使人类情感得到净化并趋向美好的部分,源于女性。上善若水,人性亦然。人性似水,似天下之水的无穷变化。但是水啊,它有多么美好的一些状态呀!人性也可以的。思想者和阅读者是同样美好的时光。读而不必非是经典,想而不必执求深刻——于是便在享受着了。

《盗靴》写的是一个十六岁的农村少女芊子深深迷恋上了一个戏子,文革中,她在出嫁时路遇并救下了被批斗的戏子,又为解救他被迫失身,身败名裂后嫁于一个傻子为妻,待戏子三十年后明白了原委去寻访了她,在她生命终结时为他演了一次许仙。

读的写式和要求: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写内容提纲,一种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写读后感要点: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找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

《玛相会》内容简外星人不请自来,这是期待却又不敢相信的事件22世纪的某一这样的事件终于发生了——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自外太空悄然而至。它的到来解答了困扰人类多年的那个问题:茫茫宇宙之中,我们并非孑然独处;除我们之外,这里还有其他智慧种族,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我们。人类将它命名为拉玛,派遣了自己的飞船与它会合。但种种迹象表明,拉玛似乎已是一艘死船,仅在自动程序引导下继续着目的不明的飞行。它的船员们无影无踪,只留下无比宏伟的遗迹,让人感慨、惊叹。然而,正当人们陷入迷惑之时,拉玛复活了。它改变轨道,直奔地球……

与拉玛相会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与拉玛相会》是亚瑟•克拉克所作拉玛系列四部曲中的第一部,并同获1977年雨果奖与星云奖。整个故事并不复杂,一艘外来人工飞船进入太阳系,牛顿船长和他的努力号被派去调查,解决了一个核弹危机后,各自返航,皆大欢喜。故事精妙的在于对拉玛飞船内部的描写,尤其在不知何故整个飞船系统启动后,两天之内从毫无生命的一锅有机汤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Tags:我的1977,《我的1977》读后感,与拉玛相会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