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结局

荫昌,清帝退位后清朝大臣 王公贵族住在哪里?

2020-10-27 15:57结局

简介荫 昌(1859—1934)   荫昌,字五楼,后改字午楼,正白旗人,姓氏不详。1859年(清咸丰九年)生于北京城。早年出自国子监学生。1872年入读京师同文馆德语班。毕业后曾在奥地利学陆军,入军队做 清帝退位后清朝大臣 王公贵族住在哪里?...

荫 昌(1859—1934)

 

荫昌,字五楼,后改字午楼,正白旗人,姓氏不详。1859年(清咸丰九年)生于北京城。早年出自国子监学生。1872年入读京师同文馆德语班。毕业后曾在奥地利学陆军,入军队做实习生(如日本之士官生),与德皇威廉二世(时为太子)同队,两人感情甚好。光绪三年(1877年)刘鸿锡出使德国,荫昌以“三等翻译官”被派往德国使馆,并趁机学习陆军,结果连日常德文都不能对付,被降为“四等”。 1879年报捐光禄寺正卿衔。光绪十年(1884年)10月许景澄出使德国,荫昌又被派去柏林,德文还是不行,后入德国军事学校学习军事操作技术,毕业后奉派押运地雷返国,交给北洋新军,曾介绍聘用德武官修筑旅顺炮台。光绪十一年(1885年)6月清政府直隶总督李鸿章创办天津武备学堂,荫昌出任北洋武备学堂翻译教习,因陆军专以德国人为师,李鸿章采纳荫昌之条陈,由荫昌介绍返聘德奥武官数人来华任武备学堂教习,荫昌以候选知府任提调,因履经褒奖,继补道员,升至武备学堂总办,其德文水平得到很大提高;12月袁世凯在小站训练“新式陆军”,请荫昌推荐军事人材,荫昌推荐了在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冯国璋、段祺瑞、梁华殿和王士珍。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四月二十一日,清廷上谕:“现山东与德国交涉事繁多,着裕禄传知荫昌,于北洋学生内,挑选通晓德国语言文字而人品谨饬者,派定二员,由该督咨送毓贤,以备翻译之用。”1900年1月荫昌调至山东佐赞军务,在山东巡抚袁世凯麾下任副都统,参与对义和团的镇压;3月22日,袁世凯委派副都统荫昌与华德铁路公司总办锡巴乐、德军军官布德乐议订铁路章程二十八条,是日正式签定,同时与德国山东矿务公司总办米海里等签订《山东华德矿务公司章程》;本年冬,李鸿章以全权大臣来京与各国议和,荫昌为随员,奉派与八国联军议和,联军统帅瓦德西(德之大将)在本国即与荫昌相识,其中间奔走缓颊之力,以荫昌为最,和约既成,荫昌得优赏(记名副都统,加头品顶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月,清廷授荫昌侍郎衔正白旗汉军副都统;1月14日(旧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清廷谕旨,“醇亲王载沣,着授为头等专使大臣,前赴大德国敬谨将命,前内阁侍读学士张翼、副都统荫昌,均着随同前往,参赞一切,钦此”,前往德国,对克林德之死表示“惭悔之意”,载沣赴德后,争觐见礼节,因荫昌与德皇私人关系而获得转圜;7月17日出任驻德公使,8月8日兼使荷兰。1906年夏,江北提督刘永庆病故,以荫昌继任署理江北提督,加侍郎衔;11月7日清廷实行官制改革,将兵部改为陆军部兼管海军事务,以铁良为尚书,荫昌出任陆军部右侍郎,荫昌剪发最早,在侍郎任内,即系将假发辫钉在所戴的官帽上,因常被太后召见,不得不作如此装束,当时一般旧大官僚认为他不遵朝廷制度,很不以为然。1907年,清政府派荫昌考验第一、五、六等镇,又会同杨士骧校阅第四镇,又会同端方校阅安徽太湖秋操。1908年11月宣统帝继位。宣统元年(1909年)春,清政府又派荫昌出使德国,荫昌任驻德公使时,常与德皇宫廷之宴,杯酒言欢,威廉二世呼其名“荫昌”,随便谈话,极为亲切。宣统二年(1910年)2月,载涛到德国考察陆军,那时荫昌正在柏林,德皇威廉二世对载涛甚为优待,派载涛临时充任禁卫军第四团团长,特给德国皇族颈饰徽章,皆是荫昌从旁参赞传译;3月18日,荫昌回国继铁良任署理陆军部尚书,时摄政醇亲王载沣要杀袁世凯报仇,荫昌曾经多次在载沣面前为袁世凯求情,最后才将袁放逐回籍,所以袁氏全家一直视荫昌为“恩上”,另眼看待;9月21日,清廷命陆军部尚书荫昌兼近畿陆军第六镇训练大臣,荫昌在陆军部时,认为各镇统制、协统(即师、旅长)军事经验虽有,而学识不够,又因载涛赴德一事,深得到摄政王的信任;12月5日实任陆军部尚书,但是荫昌一直未曾带兵打仗,是仗满人血统和德国留学的身份执掌军事大权,在北洋陆军的威信较之铁良相差尚远,部务一切皆倚重副大臣寿勋。1911年3月9日,荫昌被赏为陆军正都统(相当于陆军上将),成为清末新军施行新官制后唯一的陆军正都统;5月8日清皇族内阁成立,奕劻(皇族)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满族)、徐世昌为内阁协理大臣,荫昌(满族)任陆军部大臣;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清廷派荫昌率北洋第一军(总统官荫昌兼,由陆军第四镇和第二镇的混成第三协、第六镇的混成第十一协编成)、第二军(总统官冯国璋,由陆军第五镇、第三镇的混成第五协、第二十镇的混成第三十九协编成)前往湖北意图镇压,蔡德辰与陈雄等谋划在北京站刺杀荫昌未果;10月15日经彰德洹上村见袁世凯,袁世凯警告荫昌切勿轻战,17日荫昌赶到信阳坐镇指挥,但两军均系袁世凯旧部,将士不听命令,荫昌束手无策,起义的烈火迅速蔓延,湖南、陕西、山西、江西等相继独立,10月20日庆亲王奕劻派徐世昌请袁世凯出山,27日清廷招回督师无功的荫昌,派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全权督办湖北剿抚,冯国璋改任第一军总统官,段祺瑞任第二军总统官,荫昌并未返京,而是随第八镇一起参加反攻;11月1日袁世凯组阁,荫昌任军咨府大臣仍暂管陆军大臣事务。1912年1月1日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中国封建王朝结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北洋政府成立,荫昌曾被聘为总统府高等顾问,北洋民国政府与小朝廷之间凡有礼节性往来的场合,都由荫昌以总统特使的身份入宫;10月11日给予一等文虎章;12月15日被北洋政府授为陆军上将,是中国满族上将第一人。1914年5月8日,袁世凯设立“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为政府最高军事指挥机关,9日荫昌被任命为办事处成员之一,兼任总统府侍从武官长;5月28日北京参政院成立,荫昌使参政员之一。1915年1月13日,模范团第一期团员在关岳庙宣誓,总统府侍从武官长荫昌代表袁世凯监誓;5月23日,袁世凯废弃了孙中山颁布的国歌,启用《中华雄踞天地间》为民国国歌,歌曲由北洋重臣陆军上将荫昌作词,词曰:“中华雄踞天地间,廓八埏,华胄从来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勋华捐让开尧天,亿万年。”1915年8月北京成立“筹安会”,袁世凯密谋称帝时,荫昌竭力劝进;10月13日特授以勋三位。1916年6月袁世凯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荫昌任职如故;10月9日特授以勋二位。1917年7月1日张勋拥废帝溥仪复辟期间,荫昌向黎元洪辞民国职,入紫禁城又当上禁卫军统领,十几天的复辟失败后,荫昌进无路退无颜,曾自杀未遂,仍任侍从武官长,处境十分尴尬;10月7日给予一等嘉禾章;12月1日,荫昌被代理大总统冯国璋任命为参谋总长。1919年1月11日免参谋总长,再次特任总统府侍从武官长。1920年2月14日参谋总长张怀芝给假,以侍从武官荫昌兼署,4月20日张怀芝回任。1921年7月1日,大总统徐世昌颁布新国歌《卿云歌》,荫昌作词的《中华雄距天地间》遂告废止。1922年10月11日,北洋政府特授荫昌勋一位;12月末代皇帝溥仪结婚时,荫昌以总统府侍从武官长的身份代表中华民国,以对外国君主礼节向溥仪表示祝贺,还在鞠躬后突然下跪磕头,说刚才代表民国,现在却是“奴才自己给皇上行礼”。1923年6月随黎元洪去职;10月15日,北洋政府授荫昌将军府“庄威上将军”名号。1934年4月11日,荫昌在北京病逝,时年七十六岁。

荫昌是清王朝灭亡后又出仕民国的极少数满族权贵之一,貌似庸俗,而实巧黠,亦颇擅辞令,历事数主,避不卷入政治旋涡,时以“郁茶神垒”讥之,荫昌在武备学堂最久,学生中如冯国璋、王士珍、段祺瑞、曹锟(冯、王、段于开学时即入学,曹较后)皆尊之为老师,他又是袁世凯的四大将军(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荫昌)之一,但其军事才能与政治才能均平平而已;荫昌写字学李北海(唐李邕),写得相当好,他有两个妻室,其一为在德所结识之德女,仅有一子,为袁世凯之孙婿,其名为荫昶,取字音与“荫昌”相同。

-

下面是更多关于荫昌的问答

廕昌(1859—1934) 字五楼,后改字午楼,满洲正白旗人,姓氏不详。清末民初军事政治人物,清末陆军大臣。民国建立后,曾任总统府侍卫长、参谋总长、参议院参议、将军府将军等职。 追问
这是百度百科里面的,我刚看过呢,想知道点百科不知道的东西。
追答
那我就不知了,但他是满洲正白旗人,估计姓像富察,郭络罗,西林觉罗,钮祜禄,乌拉那拉……

1856年,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甫事件”共同发动侵略中第二次鸦争。

英法联军攻入京师,闯进皇家园林-----圆明园。在里面打,砸,抢。夺走了无数财宝。圆明园被洗劫一空。最后竟还被放火烧掉。曾辉煌一时的圆明园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到1860年,英法联军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正在清朝内忧外患之际,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地区,约达六十万平方公里。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合计四十万平方公里。

1860年~1864年间,中俄《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让巴尔喀什湖以东及以南地区,共约四十四万平方公里。

1865年,由于中亚浩罕国派阿古柏侵入新疆,俄国也参与其中,妄图通过阿古柏,吞并整个新疆。这时清廷派左宗棠全力以赴收复新疆。最后只剩下伊犁时,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约七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并索取五千万两白银赔款收回伊犁。

从1858年到1881年间,清朝总共被沙俄割占的国土达150多万平方公里,丧失大量领土、主权和财富,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 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将辽东半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和台湾岛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5亿两。

沙俄认为,日本割占了辽东半岛阻碍了自己向清朝东北的扩张势力,故联合法国、德国强迫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清朝(详见三国干涉还辽),但清朝又必须给予日本三千万两“赎辽费”。 主词条:洋务运动 1861年,咸丰帝去世 ,其六岁之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咸丰帝本任命肃顺等八大臣赞襄政务,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垂帘听政,最后由两宫之一的慈禧太后获得实权。被称为洋务派的奕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部分汉臣在消灭太平军时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并且鉴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为方针展开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

当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随后的北洋通商大臣负责对外关系与自强运动的策划与推行,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建立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建立翻译机构同文馆、新式教育(新学),培训技术人才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日等先进工业国家,培育出唐绍仪与詹天佑等人才。开设矿业、建立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与汉阳兵工厂等等制造工厂与兵工厂,同时也建立新式陆军与北洋舰队等海军。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出现较安定的局面。其间太平天国于1864年灭亡。1865年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八旗兵)中捻军埋伏后全歼捻军,赖洋务派左宗棠与李鸿章分别灭西、东捻,捻乱到1868年为止。1862年-1878年间左宗棠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平定新疆回乱,并收回伊犁 。

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到慈禧太后与恭亲王联合执政的同治年间,清朝在文武齐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现了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其间清朝在西方人的帮助下成功消灭太平军、平定捻军之乱,并收复新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当大的改善。至19世纪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战役中,清军和法军互有胜负。当杀法军74人的镇南关之战传到法国后,法国内阁否决茹费理的“增加军费案有先议权”提案,茹氏内阁倒台,但是之后法国马上就向法军增拨了军费,而且此时台湾已快守不住了。 于是双方停战。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

对外方面,1884年,清朝和法国为越南(安南)主权爆发中法战争。清朝失去藩属国越南,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台湾也宣布建省。1885年英国入侵缅甸,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抗议无效,隔年被迫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承认缅甸为英国所有。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1872年日本强迫清朝藩国琉球改属日本,清朝拒不承认,中日交恶。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最后以清军落败而告终 。 主词条:甲午战争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国王李熙恐慌,向北京告急。四月,直隶提督叶志超奉令率军驰赴朝鲜,清军登陆驻屯于牙山,并按《中日天津条约》之规定电告日本。东学党乱兵闻中日军队已至,不战而溃。五月,袁世凯以东学党溃散、叛乱已平,要求日本同时从朝鲜撤兵。但日政府反要求中日两国留兵,共同改革朝鲜内政,为清廷所拒。北洋大臣李鸿章发觉事态不妙,急调总兵卫汝贵、提督马玉昆率军火速由大东沟登陆,进驻平壤;另调北洋陆军十余营分梯次渡海驰援朝鲜 。

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丰岛悍然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甲午战争。至8月1日清朝政府对日宣战和日本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从1894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战争分陆战与海战双向进行,陆战主要是在朝鲜半岛上的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海军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战场位于辽东半岛,以陆战为主。9月25日,日军在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成功,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被迫撤出阵地。日军攻陷虎山。其他清军各部不战而逃,山县有朋即将第一军司令部移于虎山。26日,日军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同日日军在庄河花园口登陆,10月9日,攻占金州,10日陷大连湾,至此清军在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

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12月24日,镇远退入威海卫时触礁,经抢修才不至下沉,但已不可再出深海作战,管带林泰曾引咎自尽。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军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岸炮台。营官周家恩阵亡,炮台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攻陷威海卫城,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10日,定远号弹药告罄,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随后刘步蟾生吞鸦片自杀。11日,丁汝昌自杀。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在英国籍海军军事顾问建议下,由最年轻管带、日后民国第一任海军总长萨镇冰向伊东中将献降,济远,广丙,镇中等10舰为日军所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随后萨镇冰驾驶康济舰并载着丁汝昌等六人灵柩离开刘公岛。北线日军在海军配合下,一路攻陷凤凰、海城、营口、田庄台,提督宋庆扬言再战不降,被制止。清廷求和心切,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

1895年4月17日,清日签定《日清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赔款二万万三仟万两银即二亿两白银。证明了洋务运动未能根本地改变清的落后。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层面,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 。 主词条:戊戌变法 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公车上书。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各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清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且向日本赔款白银两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和梁启超作出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5月2日,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北京官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光绪帝。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是由各省派送,依照汉代举孝廉乘公家马车赴京接受考核之惯例,对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又俗称为公车,故此称为公车上书。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效果,但是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后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一度得到帝师翁同和和湖广总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 。

1897年底,发生山东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德国乘机侵占胶州湾(今青岛),俄国同时进占旅顺大连,法国进占广州湾(今广东湛江),英国进占山东威海,并且要求拓展九龙及新界。

1898年(戊戌年),康有为多番上书要求推行新政,但是康有为非四品官,无权力上书皇上。1月29日,康有为的奏折首次转呈光绪,光绪命令允许康有为随时上书。于同日,康有为第6次上书。2月,康第7次上书,再次建议皇帝效仿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改革,并且呈上他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大彼得变政记》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籍。皇帝之后每日阅读,加强了改革的决心。

5月29日,恭亲王奕䜣去世,死前对光绪说:“闻广东举人康有为等主张变法,请皇上慎思,不可轻信小人。”他逝世两日后,康有为以御史杨深秀名义呈上奏折,请求明定国是。6月6日,徐致靖上书《请明定国是疏》(康有为代拟)请求光绪帝正式改变旧法,实施新政。

1898年6月10日,光绪令翁同和起草《明定国是诏》,送呈慈禧审查,得到批准,于6月11日(农历四月二十三日)颁布《明定国是诏》,表明变革决心,百日维新由此开始。

随后,光绪又召见梁启超,并且仅委派其出任六品的办理译书局事务。梁启超获得任命后,离开北京,没有再次参与新政。在整场百日维新中,作为骨干成员的康有为与梁启超,各自仅见过光绪一次。改革深入经济、教育、军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多个层面,希祈清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然而期后遭到慈禧太后与守旧派的反扑,发动了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仅经历了103日就告终。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出中国,许多维新人士被追捕杀害,光绪帝则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太后重新当政 。 主词条: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原为山东省一些学习神打的拳民组织,初为山东巡抚毓贤利用来抗衡教会、威吓教民脱离基督教会;后在各国压力下,清廷改派袁世凯入鲁取缔,义和团乃转移至顺天府、涿州等地,京师亦渐有拳民活动。

当时,慈禧太后信任闭塞愚昧的守旧大臣,竟听信毓贤之言,相信团民能“神灵附体”、“刀枪不入”、“枪炮不伤”,欲借助义和团之力排外;她派军机大臣刚毅往涿州视察,刚毅回奏称:“天降义和团,以灭洋人”。在部分朝廷亲贵支持下,义和拳开始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大举进京勤王,到处杀害外国人及教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并攻进天津租界。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

1900年5月31日,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要求加强保护。英、俄、法、美、义、日六国从天津派水兵及海军陆战队349人登岸,乘火车于当晚抵北京。6月11日,西摩尔率领之联军二千余人,从大沽出发,经天津向北京推进。团民拆毁天津到北京的铁路,又设下埋伏,在廊坊和杨村之间包围联军。数千团民及二千名清军(聂士成指挥之武卫前军)在廊坊袭击联军,联军死伤近四百人,只得就地防守。清廷将此役称为“廊坊大捷”。

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仓皇离京,珍妃遭投井溺毙。慈禧太后等人先逃至怀来县,又辗转逃亡至大同、太原,最后来到西安;在西安,太后以皇帝名义下罪己诏,召庆亲王奕劻和两广总督李鸿章与联军议和。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清。德军在北京陷落之后两个月才到达清国。此后联军陆续增兵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攻山海关、保定、正定等地,甚至进入山西境内。同时,俄国单独调集步兵、骑兵十七万,分六路进占南满洲。 主词条:立宪运动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朝于八国联军后国势大坠,知识分子莫不提出各种方法拯救中国,主要分成立宪派与革命派两种改革路线。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立宪运动,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希望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而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清朝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对清廷的改革失望,他们鼓励推翻清朝,建立中华共和。1894年孙文于夏威夷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4年黄兴于长沙成立的华兴会、1904年蔡元培于上海成立光复会,此外还有其他革命团体。1905年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革命派联合旧有反清势力如三合会、洪门等,在华南地区发起十次起事,并将势力渗入华中、华南的清朝新军。

当时立宪派与革命派为改革方式发生争执,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廷也承诺实行立宪。1907年清廷筹设资政院,预备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1908年7月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内成立咨议局。同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请愿下,清廷宣布把预备立宪缩短三年,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同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皆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1911年5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 主词条:辛亥革命 1911年5月8日,清朝廷成立皇族内阁,显示出清统治者毫无立宪诚意,令各地立宪派大失所望。5月9日,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间出资建造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这一举措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掀起了四省保路运动,尤以四川最为强烈。

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晚,共进会会员士兵程定国与正目金兆龙抱着步枪睡觉,且在身上藏匿子弹。被值夜哨长(相当于排长)陶启胜发现,痛骂“要造反吗?”,金兆龙与陶启胜扭打,程定国背后开枪,击毙了陶启胜,发出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继而深受文学社和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影响的大部分新军共同响应。吴兆麟、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炮击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

10月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咨议局大楼会议厅,新军八镇十五协二十九标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商讨组建军政府和推举都督人选。除革命党人吴醒汉、徐达明等十余人外,还邀请咨议局议长汤化龙、副议长张国溶以及议员,还有旧军官吴兆麟参加。会议请汤化龙主持。吴兆麟提议由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担任都督,立宪派一致拥戴,部分革命党人也因为黄兴、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害,孙武被炸伤,蒋翊武被迫逃跑,没有更好的人选表示同意,因此会议通过了以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

11日上午,武昌全部光复。晚上成立谋略处。在谋略处的主持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公布军政府檄文和《安民布告》,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宣统三年改为黄帝纪元4609年。军政府建立参谋部、军务部、政事部、外交部。以咨议局大楼为办公地,以十八星旗为军旗。谋略处以军政府名义发布《布告全国电》,《通告各省文》等文告通电全国。

10月12日,革命党人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光复汉阳;随后赵承武率起义军攻占汉口。至此,武汉三镇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在武昌起义成功之后,清政府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攻击武汉三镇的江北汉口(夏口)和汉阳,随后启用了早先被罢黜的原北洋军首领袁世凯,以稳定北洋新军。袁世凯在被清廷起复前夕,便会见过来访的革命党人朱芾煌。朱劝告袁世凯同南方议和以换取大总统之位,袁世凯权衡利弊,上台后采取了剿抚兼施的策略,进而准备和南方开始谈判。

11月16日,孙文在巴黎也致电国民军政府,表示同意举袁世凯为总统。1912年1月29日,召开清廷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革命党人的优待条件。2月3日,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

1912年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和逼迫下,宣统帝溥仪的母后隆裕太后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发布《逊位诏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至此,大清帝国正式终结,并被中华民国取代与继承。清朝自1616年开始入主中原,统治了中国长达300年,终于在1912年宣统退位,清王朝彻底结束,国祚296年,标志着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灭亡 。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谭汝霖(?-一七九[]山东潍县(今潍坊)人,字雨岩,谟伟弟潇洒,仪,工诗词,尤精绘事。因慕东南山水之胜,乃治装南游荆楚吴越桂粤之间,遍历名山大川。归来所业益进,于山水花卉俱臻逸品。

蒋作宾

(公元1884~1941年),字雨岩,湖北应城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他的外孙厉无畏现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

出生于一个穷苦的家庭。青年时代看到清朝的腐败无能,立志要革命,推翻数千年封建王朝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富强的中国。

1905年7月,蒋作宾在武昌文普通学堂就读,因成绩优异,作为公费生派往日本留学,不久,与一些革命志士一起,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组织成立同盟会。同盟会成立后不久,孙中山离日去欧美南洋各地。黄兴代理同盟会总理职务。蒋作宾与黄兴见面,共商革命方略,决定回国以后,蒋作宾打入清朝内部,深入敌腹,从上而下夺取政权;黄兴从下而上,领导革命志士,进行武装斗争。1907年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经过充分酝酿准备后,1908年,蒋作宾回国,向清政府报到。先分到保定军官速成学校当教官,在此期间,他不断向学员灌输革命思想,并做些革命组织工作。第二年,全国陆军留学毕业生考试,他名列第二,被调到清廷陆军部军衡司任科长,军衡司也叫军制司,是掌管全国陆军人事勤务及部队编配等业务的部门,地位很重要。不久,由于他将日本的步兵操典译成中文在军中使用,使陆军大臣荫昌等人对他倍加赏识,他便利用此机提出整编全国革命军队的建议。将旧军干部(包括袁世凯的北洋军在内)逐渐淘汰,而换上同盟会员(清廷当然不知他们是盟员)或陆军军校的毕业生。由于清廷害怕羽翼已丰的袁世凯,因此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

1911年,蒋作宾晋升为军衡司司长,这工作对于实现革命党的中央夺权革命计划很有利。至当年8月,他已将袁世凯的爪牙与旧督抚的鹰犬淘汰了很多,为后来的革命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那年,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大大动摇了清军军心。当时蒋作宾认为,再经过二、三年的组织准备,军权基本上掌握在革命者乒里时,中央革命就可比较顺利地实现。但是,由于汉口出事,革命党不得不提前于10月10日起义。原来的计划打破了。他得到消息后,虽然惋惜却毫不迟疑,立即行动起来。

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北京后,清朝廷聚集兵力围剿起义军。在武昌外调集了七十二门山炮,但炮弹只有二十五发,便命蒋作宾去保定运军火。他领命后,故意把装运炮弹的列车放在后面第五十一序列,使炮弹十天内都运不到目的地(当时京汉线是单轨),山炮成了哑炮,不能发挥作用,大大削弱了清军战斗力。与此同时,他又积极从东北、华北组织兵力,支援起义。当他们到达武昌时,正值革命军在汉阳受挫,黄兴东走上海,他急忙赶到都督府,都督黎元洪等正因战败而痛哭。见此状,他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革命军虽在汉口、汉阳失利,但还有武昌,即使武昌也失了,还有其它地区,这种时候,怎么能婆婆妈妈地哭鼻子呢?希望你们再苦守一星期,我就会调大军来增援。”黎破涕为笑。他连夜赶到江西,调兵增援,不但使武昌形势缓和,又促进了江西统一,并任九江军政府参谋长,后来,荫昌等了解了真象后,都大吃一惊,感慨地说:没想到蒋作宾竟是革命党人。难怪清朝气数将尽啊!

事隔多年后,蒋作宾在讲起辛亥革命时,总是多少有些惋惜,如果武昌起义再等二三年,待袁世凯势力大部分清除,换了革命党人的话,就可能不会有后来的北洋军阀混战。

1912年蒋作宾任南京临时政府的陆军部次长,后又受孙、黄之托,在北京政府内续任陆军次长,他积极建议建立以北京、武汉、南京三点为基础的革命武装,壮大革命军事力量。但是,由于袁世凯的复辟与镇压,这些革命武装均先后遭破坏。1915年他称病辞职,被袁世凯幽禁于北京西山。次年袁死,出任参谋本部次长。1917年9月出国游历。1919年2月返回,参加驱逐湖北督军王占元,之后,他南下追随孙中山先生,准备北伐,任大本营幕僚长。孙逝世后,他继承其遗志,出生入死,积极参加北伐,1926年北伐时,他先后任江西、湖北宣抚使。为了不让张作霖与吴佩孚合作搞所谓北洋大团结,他前往沈阳去说服张。行前,好友劝他,此去凶多吉少,最好别去。他想,北伐是实现统一的前提。统一是强凰富民的保证,为了国家的统一富强,个人生命算得了什么。他毫不畏惧地去了。果然,吴佩孚得知,指使不少军阀致电张作霖,说蒋作宾是赤党说客,要张作霖杀死他。当时上海各报都登载了这些函电。并称蒋作宾必死,他去沈阳后,大义凛然,慷慨陈词,最终说服了张作霖,保证了北伐顺利进行。

北伐胜利后,蒋作宾大声疾呼,应加紧建设,恢复战争创伤。他指出,二十年代末,中国最危险的敌人是日本,全国上下必须团结一致,枪口对外。面对日本威胁日益严重,在北伐胜利之时,他不为自己争官谋利,只为国家前途担忧,决定出国,联络德国(当时是德国社民党兴登堡执政)、前苏联及欧洲诸国,钳制日本军国势力的发展。后来,他被任命为驻德奥公使。赴任途中,涛涛海水犹如他起伏之心潮,国内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下来,上下齐心共建国家呢?

由于蒋作宾是民国政府的第一任公使,所以,德国政府专门开了一辆花车到德国瑞士边境迎接。在柏林站,一些高级官员都出来迎候(后任大使再无此热烈场面)。到任后,他积极开展多方外交。1929年,国民党政府与前苏联断交后,政府中有许多人都认为前苏联是敌人,绝不可联络。而他则认为,前苏联有许多地方可以学习,要钳制日本,必须联络前苏联。他还设法去前苏联实地考察,并回国冒险宣讲,宣传前苏联全国上下团结建国的精神状况。在任职期间,多次与前苏联外长联络,向当局阐述联苏的积极意义,但均未被采纳。

在蒋作宾到柏林前,中国驻德使馆,竟连一辆汽车也没有,遇到外事活动,临时借车,手忙脚乱,不仅误事,也常为人笑话。不仅如此,其馆内外破旧之状也实在令人惊讶。檐壁斑剥,窗帘破旧,椅面碎洞相连,暖气常无,被外人讥笑为“冷宫”。他到任之后,立即着手设计修缮房屋,更换室内陈设,安装对讲机、暖气等设备,使公使馆面貌焕然一新。深秋,在馆内开宴会时,即使袒胸露背的女宾,也都不觉一点凉意。从此,“冷宫”这一绰号再无人提起。他又按当时德国总统兴登堡的座车式样,定做了一辆高大美观的汽车,在柏林外交团体中非常引人注目。三十年代在日本时,类似事例也不胜枚举。驻外使(公)馆,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他很注意在这个窗口树立中国的威望。

1929年,蒋作宾参加了国联(国际联盟,联合国前身)日内瓦第一次裁军会议,过去,国际会议都只用英法两种语言,这次他力排众议,破除惯例,庄严地用华语在讲坛上发言,使许多与会者都大吃一惊。第二天,日内瓦好几家报纸都竞相报道了这一惊人消息:在国联会议上第一次听到中国话!当时虽为列强之一的日本,也不敢破此惯例。会后,在花园散步时,日本代表专门找到他说:“敬佩!敬佩您的勇气。能在国际联盟里用中国话发言。以后我们日本也要援例。”第二年在伦敦举行海军裁军会议时,日本人果然用日语发言了。他在日记中写道:“吾东方语亦渐用至西方,殆余作其俑欤?良以吾国四万万余之大民族语言,无论从何方评论均有可用之价值。望吾同胞勿自暴自弃而自馁也。”后来确实又经过千百万同胞的努力和斗争,华语与中文终于成为联合国正式语言和文字了。

蒋作宾曾提出过一些不凡的见解,令德国及各国使节刮目相看,兴登堡对他评价也很高。对于国内的政治经济许多方面,他也提出不少建议,但很多都未被采纳。就连他关于调停中苏中东铁路之争的有关报告,当局都未及时了解办理,结果让日本人看笑话并从中得利。他在日记中写道:“国内纷乱如此,在外作外交官者颜面真正无处藏匿,安能在国际争得地位也?”他的理想和他的抱负不能实现,曾使他忧虑痛心不已。

如前所述,修建驻德公使馆是需要很多钱的,在去德之前,政府曾给三十六万元特别费,他把这些钱全用上了,还不够,他又掏出自己的薪金及参加国际会议的补贴,这些补贴应属个人所有,按理可以不拿出来。但是他说:“这是公家发给我的,是公款,公款就要公用。”那时,外交部常拖欠使馆公费及馆员薪水,常常四、五十天才汇款一次,这就使馆员薪水无形中大打折扣。为此,他特地制定了一个垫薪制度:馆员按职务定一工资基数,每月不论外交部汇款是否到达,均定期由他私人垫付,待部款汇到后,再酌情扣还。由于部款拖欠严重,扣款数总抵不上他的垫款。结果他的垫款愈积愈多,甚至到他离任回国时,他还嘱咐同仁,以后收到薪水,仍照前例保留定额自用,有超过的余数,再酌情还他以前的垫款。这种关心厚待下属的做法,在当时是破天荒的事。十多年后,他病魔缠身,经济困难,住在重庆乡下陈家桥的一间小屋里,药买不到,营养也跟不上,但他从来也不主动去要回这些欠债,直至去世。这些欠债也就无形中勾销了。

在那些困难的年月里,蒋作宾常劝慰大家:“抗战期间,响一炮要花多少钱啊!国家有困难,我们就克服克服,节约些吧!我宁可不吃什么好的。”有一天吃饭时,有位亲戚来看他,见桌上没什么菜,就说:“你做了一辈子官,现在吃得这么差,过得这么苦,早为什么不抓几个钱呢?”他坦然地说:“我不是贪官,干嘛要抓钱?”“哪个象你这样穷官!”“穷官好,心中无愧,站得稳,睡得着,对得起国家民族。我革命又不是为我私人发财,是为民富国强。国好,我好,国穷,我穷。现在正是抗战,是困难时期,大家如果不节约,国家哪来的钱呢?”

1938年,在蒋作宾结婚时,他说:“现在抗战开始,黄金国有,就不买金首饰了。”一样金饰也没买。他还嘱咐妻子,不能单独乘坐他的车,更不准子女动用他的车,说“战时一滴汽油等于一滴血”。他就是这样处处想着国家。平时,他无一不良嗜好,不抽烟,不喝酒(宴会时喝少量啤酒),不打牌,不进戏院看戏(政府及集团活动除外),只喜欢散步,故在日本时有“散步大使”的绰号。

为祝贺英王乔治六世加冕(公元1937年),同时前往德国接洽一项贸易协定,政府派财政部长孔祥熙前往。为了将此事办好,孔决定让蒋作宾(时任内政部长)的长子蒋硕民一同前往。这种好

国民政府内政部长蒋作宾(1935.12-1937.11)[1]

差使一般人都会争着去的。但蒋作宾坚决反对,他认为蒋硕民在德国是学数学的,而这项工作应派学经济贸易的人去才合适,在他的推荐下,派了曾在德工作多年、柏林大学经济博士王家鸿前往。他说:“我没有小组织,人才是国家的。”

1941年,在瑞士读书的儿子蒋硕治来信说他只剩下两周的饭钱了。无钱在市场上购买外汇,有人建议去找孔祥熙,说通过孔可以用十分之一的钱买到官价外汇。但是蒋作宾不肯去,宁愿儿子挨饿,也不求孔。后来,一位原驻德使馆的同事来看他,听到此事,又知道还有许多同事借的钱至今尚未还清,就主动向他们讲了雨岩的近况。于是他们凑钱才使蒋硕治渡过难关。后来蒋硕治自己又去做工,才将所有学业完成。

蒋作宾青年时期参加革命,二十八岁当了陆军部次长。他深知人才对国家兴衰有重要作用。他爱护青年,爱人才也注意培养人才。

1927年1月,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生为庆祝北伐胜利和囯民政府迁都武汉,在江汉关英租界前进行宣传活动。英国水兵竟冲出租界寻衅,刺死一人,重伤五人,造成惨案,遂引起市民公愤,群起赤手空拳与英水兵搏斗,并向英租界冲击。蒋作宾闻讯,想到如果让事态发展下去,英方可能进行弹压,这些热血青年势必将会有更大的流血牺牲。于是在征得当局同意后,他立即以民国政府代表名义(与另一名代表一起)亲赴现场,劝说青年离开,宣布政府将循外交途径与英国当局谈判,收回租界。果然两天后,在武汉市各界群众的支持下,囯民政府宣布收回了汉口英租界。

早年在上海居住时,董必武、李汉俊、张太雷等常到家中做客。1936年董必武长征到延安后,还给蒋作宾捎来一封信。1929年廖承志在德国参加革命活动被捕,适逢蒋作宾在德任公使,曾想方设法将他救出,后来何香凝还向他表示感谢。他认为“人才是国家的”,应该为国家保护、营救人才。1931年,留日学生共产党员何定华,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日本当局逮捕,由于何定华曾在驻日使馆搞过翻译,蒋作宾觉得这个青年很有才气,得知何被捕的消息后,他暗自请了律师为何辩护,并找人作保,将何定华保释出狱。他也未按政府旨意将何定华引渡回国。他知道,引渡回国肯定会被杀害,可惜了一个人才。等到何定华登轮离开日本后,他才报告政府说何定华已被人保释,不在日本了。后来何定华平安抵达上海,又辗转去了延安。

蒋作宾既不揽权,又不敛财,是公认的“清官”。他的工资收入,除用于工作、生活外,其余都用来培养子女,为的是能为国家多尽一些力。对出国留学的子女,要求他们学成后回来为国效劳。他们大多都是这样做了,有的还成为世界知名人士。个别子女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回国,但也在努力为祖国做一些贡献。

北伐之前,蒋作宾已看出日本对中国的威胁。1928年,二次北伐途中,发生了“五三济南惨案”。5月3日,擅行开驻济南的日本军队,突然包围中国民革命军队并对济南城狂轰滥炸,屠杀中国民革命军民近万人,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挑衅示威。北伐军总司令蒋中正于5月5日离开济南,绕道北伐。而雨岩(战地政务委员会主席)却坚持到9日,才冒着枪林弹雨离开济南北上,他对此事终生不忘,认为这是他“平生最大的耻辱,矢志必有昭雪”。北伐一完成,他多次大声疾呼,团结起来,枪口对外,日本是最危险的敌人。他个人无法制止内战的继续,他不愿意打共产党,不希望国内再有战争。他反对当时流行的只有世界大战才能解决问题的观点,反对空等国联来解决中国问题的消极态度,为了能最大限度钳制日本军国主义力量,他积极联合欧洲诸国,尽管当时国民党政府与前苏联断绝了外交关系,他仍冒风险,极力主张与苏复交、联合。敌人绝不是前苏联,不是共产党,而是日本,日本是最大的威胁。但是,他的呼声,他的一些措施,不能得到蒋中正政府的重视和采纳。直到1931年,事态日益严重,政府将他从德国召回,任驻日公使(后为大使)。他觉得,现在才采用外交途径挽救危局,为时已晚。因为日本国内,温和稳健派已逐渐被少壮强硬主战派代替,再想用谈判方式,功他们改变侵华战争企图,已不可能。

蒋作宾一面在谈判桌前据理交涉,另一方面又穿梭活动于日本国内进步人士及同情与支持中国的各国外交使团之间,希望从内部到外部形成对日当局有影响的力量。但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急速发展,要想获得谈判成功,是不可能的。加上国内政府软弱无力,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他出使日本四年,耗尽了他的心血,他忧虑,他愤懑,他心力交瘁,回国时两鬓斑白,血压高得吓人了。

之后,蒋作宾的健康每况愈下,但还尽力为国效力,从不怠慢。1941年,重庆大隧道惨案发生,两万多无辜百姓被闷死在防空洞内。他知道后难过得哭了,指责防空司令对工作不负责任,为什么警报解除后不马上开门救人,却要让他们闷死呢?来告诉他的人说:“进去的人只晓得抢黄金财宝,哪里还去抢救快断气的人?他们用耙子把人们拖出来,往卡车上一扔,拖去埋掉了事!”他气得跺脚:“把人当狗一样,真岂有此理!”

山河破碎,当局腐败,百姓遭难,他伤心极了,病情日益加重。1941年12月24日,蒋作宾满怀忧虑,两袖清风,病逝于重庆,终年五十八岁。1943年6月12日追赠为一级陆军上将军衔。国民政府明令褒扬,以上将军衔葬于重庆南岸砂罐窑。198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曾修葺其墓。 现在二环的胡同里!当然解放后,他们的府邸又成了新中国王公贵族的府邸! 追问
真的?那醇王府呢?为什么不让清朝贵族永远住下去?
追答
呵呵,明朝灭亡,清朝的大臣 王公贵族不也一样占了明朝前辈们的府邸嘛!树倒猢狲散了!没准现在二环拆迁时,某哭天抹泪的小老头、小老太还是前清的王爷和诰命呢!

醇王府在康熙年间是清初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宅第。末代皇帝溥仪出生于此。溥仪成为继嗣皇帝后,末代醇亲王载沣受任监国摄政王,因此,当时的醇亲王府也称摄政王府。

辛亥革命后,载沣避居天津。1949年醇亲王府被收归国家。现在归人民所有了!
清年的君主立宪思潮是一大批代方的思想志士试图将比较开明的君主立宪制度引入中是一次温和的变革,对后来推动中国的制度进步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以致使后来激进的革命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革命的方式终于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这一切都对中国的长远发展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基础。

御花园的东南南角分别有琼苑东门和琼苑西东、西六宫(俗称宫六院”――编者注)相通。后三宫两侧以东、西六宫为主,形成内东路、内西路。东六宫(钟粹宫、承乾宫、景仁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之南为斋宫、毓庆宫、奉先殿,以北为乾清宫东五所;西六宫(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启祥宫〉)之南为养心殿,以北为重华宫、漱芳斋。东西六宫均为永乐时建造,现在看到的多为明代建筑,每一座宫都是一座院落,有前后殿和配殿,墙高院深,门户严密,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有些宫中还有庑廊回转相连,并有树木花卉与建筑交相辉映。现其中有室内原状陈列,参观者可以想见当年后宫的日常生活。

  琼苑东门南转为长康左门,从此往南经近光左门直到内左门的一条街称为东一长街。街东由北至南有大成左门、广生左门、咸和左门、仁祥门。

  进入大成左门内有钟粹宫,原名咸阳宫。咸丰帝幼年时曾随母亲孝全成皇后在此居住,后慈安太后也曾在此住过。这里现辟为玉器馆。陈列的玉器展示了我国玉器从距今五六千年至清代的发展脉络,将其艺术造诣、时代面貌作了扼要介绍。

  广生左门内的承乾宫,明代时是东宫贵妃居住的地方。进入咸和左门有景仁宫,康熙帝就出生在这里。

  此三宫之东为东二长街,北端千婴门,南端麟趾门。街西由北到南有迎瑞、履和二门;街东有昌祺、德阳二门。

  昌祺门内有景阳宫,富藏图书。后殿为御书房,东配殿称静观斋,西配殿称古鉴斋。景阳宫现辟为珐琅器工艺馆。展品从宫廷4000多件珐琅器藏品中鉴别精选,按年代为序,基本反映了金属胎珐琅器在我国的生产制作和发展概况。

  德阳门内有永和宫。出麟趾门东有凝祥门,内有延禧宫,清末欲改建成水晶宫。拟用金属搭架,玻璃为墙体、地板,宫殿四周凿水池蓄水,身在其内,如在水晶宫中。然而开工不久清朝灭亡,工程遂止。

  东六宫东面的小街称东小长街,北通乾清宫东五所,当初为年少的皇子所居住,后自东向西将收藏古玩器皿的古董房、收掌御用衣物的四执库、支给年赏的敬事房、寿药房和宫廷画工所在地如意馆迁移到此。街东,北有祭祀昊天上帝的天穹宝殿,是道教活动场所,南有茶库、南果房、缎库和祭神库。街南端是一条东西向的横街,东端是苍震门,门外南北向的长街就是东筒子;西端为咸和左门。

  东一长街仁祥门内的斋宫,是清帝为表示诚意在重大祭祀典礼的前两天住宿斋戒之处。斋宫后有诚肃殿。景运门东前星门内有宽广的惇本殿,殿后的毓庆宫是明清两代皇子的住所。

  景运门东诚肃门外原有侍卫值房,立旗守护。内“工”字型台基上豪华的奉先殿中,原供奉清代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等重大庆典前,都要在前殿大祭;遇先帝、先后圣诞和祭辰及清明、中元等日在后殿行礼。每年皇帝木兰秋狝亲射的鹿獐等物,先到此进献,以告慰先帝、先后。琼苑西门南转为长康右门,往南经近光右门直到内右门的一条街称为西一长街。街西从北至南有大成右门、咸和右门、遵义门。

  大成右门内的储秀宫初名寿昌宫。慈禧初封兰贵人时就住这里;晋升懿嫔后,在此生下同治帝载淳;为庆祝50岁生日,已经住到长春宫的慈禧,又搬回这里,修建宫殿耗银63万两,院内游廊墙壁上的题词就是当时大臣为她祝寿的《万寿无疆赋》。

  储秀宫后面是丽景轩,曾经是溥仪夫妇的西式食堂。前殿体和殿原是翊坤宫后殿和储秀门旧址,慈禧当政时改建,这使储秀宫与翊坤宫相连成为四进院落。慈禧住储秀宫时,在翊坤宫(原名万安宫)接受妃嫔朝拜;在体和殿用膳,寿膳房每天需用50两白银,每餐有主食十几种,菜肴二三十种,另有各式茶点。慈禧还在此为光绪主持选皇后、妃子的仪式。

  体和殿南咸和右门内有永寿宫,曾用过长乐宫等名字。顺治的恪妃、嘉庆的如妃都曾在此居住。现今故宫博物院常在此处举办一些临时展览。

  此三宫西为西面二长街,北端百子门,南端螽斯门。街东有长泰、崇禧二门,街西有咸熙、敷华两门。从这些门的名称中,可以看出皇家希望子孙万代,又渴望能够长治久安的心情。

  咸熙门内咸福宫后有同道堂。敷华门内长春宫里,乾隆朝的孝贤皇后以及慈禧都在此住过。其后有座宫殿称作怡情书史,存放后妃册宝。南面的体元殿是晚清拆除太极殿后殿的长春门时,在旧址上建造的,与殿后檐相连的戏台是长春宫戏台。慈禧50寿辰时与宫内妃、嫔、命妇在此看戏半个月之久。再往南的太极殿原名未央宫。 

  百子门以北原为西五所,也是少年皇子居住地,乾隆时改其西面两所为花园,东三所为重华宫(乾隆作皇子时住此,后升为“宫”)、漱芳斋。

  以重华宫为主体的建筑群分三路,中路正对西二长街。重华门内崇敬殿、重华宫、翠云馆,装饰精美,格调高雅。东路以漱芳斋为主,后殿内有“风雅存”室内小戏台,院子里有紫禁城内第二大戏台漱芳斋戏台。现在这里是贵宾接待室。西路原来是重华宫厨房。

  太极殿西侧有延庆门,内为延庆殿,立春时,皇帝在这儿九叩迎春为民祈福。北出广德门,就是建福门,前殿抚辰殿,是每年宴请来朝番部的地方。正殿是建福宫,收藏历代皇帝像。殿后有惠风亭。

  这些建筑西北有建福宫花园,其中的静怡轩、延春阁、中正殿、宝华殿和梵宗楼,都在1923年建福宫火灾中烧毁了,只有西侧的雨花阁幸存。雨花阁是三层楼的建筑,楼垂脊上有雕龙,十分华丽,是典型的藏传佛教建筑,其中系统完整地保存了佛教密宗四部修习的教规和法器。2000年4月,在建福宫遗址上开始了复建工程。

  西一长街遵义门内的养心殿是“工”字形建筑,分前后两殿,自雍正朝始,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之地。西暖阁内,皇帝批阅奏章,审阅殿试考卷,与军机大臣商议军政大事。东暖阁内,同治、光绪幼年时,两宫皇太后慈安、慈禧在此垂帘听政;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溥仪在此召开“御前会议”,作出了退位决定。养心殿内正中有“中正仁和”的匾额,表现了皇帝的执政理想。西暖阁有两小房间,乾隆开辟这里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询《伯远帖》,三帖为稀世珍宝,故名三希堂。养心殿东有体顺殿,院内有巨大的水晶石,寓意光明磊落、纯洁无瑕,西有燕禧堂,南有御膳房,专做皇帝用膳、各宫馔品和各处供应节令的宴席。

  东筒子街东有蹈和、履顺二门,东侧的建筑现称宁寿全宫,宫西墙有保泰门和钦禧门。乾隆为了不超越祖先康熙皇帝在位的年数61年,曾经表示在位年数到了60年就传位给下一代,退而作太上皇。为给乾隆当太上皇做准备,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仿大内中轴的殿宇规制,在原宁寿宫的基础上修建了这组规模宏大、气魄宏伟的建筑群。

  其中,锡庆门内南墙上有九龙壁,是皇极门的照壁(大门外对着大门做屏蔽用的墙壁),用琉璃砖瓦建造,上面饰有九条蟠龙戏珠,在波涛云气之中,九龙姿态生动,色彩和谐,壁顶端采用黄瓦庑殿顶,下部为汉白玉须弥座,所谓须弥座。是指刻有凹凸线脚和文饰的底座,工艺水平相当高。

  皇极门内正殿为皇极殿,是乾隆准备作太上皇时举行典礼的地方。嘉庆元年,乾隆在此摆设千叟宴,5000多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应邀赴宴。慈禧七十寿诞时,在这里举行典礼并接见10多个国家的使臣。这里现辟为珍宝馆。展品充分展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家华贵堂皇的气势,是华夏文明辉煌的结晶。

  皇极殿后有宁寿宫,仿坤宁宫形式重建,是准备用于太上皇祭神的宫殿。宁寿宫后建筑分为三路。 

  中路养性殿是乾隆归政后的寝兴之地,实际并没住过。乾隆年间曾在此赐宴群臣,慈禧一度在其东暖阁用膳。殿内气氛肃穆、布局庄严。西暖阁有墨云室,是因为乾隆喜爱毕沅进呈的一方雕刻云纹的古墨而得名。

  养性殿后为乐寿堂,慈禧晚年曾居住过。殿后有颐和轩,乾隆起这个名字预祝自己晚年幸福,殿中有匾“太和充满”。西庑墙上嵌有敬胜斋石刻。轩后为景祺阁。

  养性殿往东可进入东路的阅是楼区域,这里是紫禁城内最大的看戏、演戏场所。坐北朝南的是阅是楼,两层。每逢元旦、万寿等重大节日,帝后在楼内看戏,王公大臣分列于两侧回廊。这里现有宫廷戏剧展览,展出宫中剧本、道具、戏装、原状景观以及当年宫内演戏的剧照和有关绘画,反映了清宫演戏的情况。阅是楼对面是朝北的畅音阁,是宫中最大的戏台,台分上、中、下三层,分别称为福、禄、寿台。寿台台面有地井和天井,井旁有绞盘,这些设备便于演出神仙鬼怪上天入地的剧目。阁后有扮戏楼,旧时每逢在这里演出,演职人员须由扮戏楼进入。

  阅是楼后寻沿书屋有座垂花门直通院内,那里的宫殿称为庆寿堂,往北是景福宫,乾隆即位49年,欣喜地看见第五代玄孙出生,御题“五福五代堂”匾悬挂于此。宫殿西北的佛日楼、梵华楼是供佛的地方。

  养性门西有衍祺门,里面就是宁寿宫花园,是宁寿宫后西路的建筑,又称乾隆花园。园内有亭台楼阁,苍松翠柏,玲珑堆石,曲径通幽,布局疏朗,景色秀丽。古华轩内悬挂的匾额全是御笔;禊赏亭中意趣古雅;遂初堂、符望阁则取周甲(六十年)禅位,天遂人愿的意思;玉粹轩、竹音馆幽雅别致;倦勤斋内小戏台匠心独具。倦勤斋东有珍妃井,珍妃是光绪的宠妃,同情支持变法维新,慈禧扼杀戊戌变法后,将其打入冷宫,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在仓惶出逃前命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推入井中淹死。珍妃井正北就是贞顺门,是宁寿宫区域的北门。

  宁寿宫建筑群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前后有别,功能各异,亭台楼阁一应俱全,从打理庙堂之事到日常生活休息,皆得其所,是大内的“具体而微者”。

  紫禁城中的西侧隆宗门外有以慈宁宫为中心的大型建筑,皇帝去世后,留下的妃嫔等按不同等级被安置于此。宫殿前的花园内,昔日各种建筑与花草树木、游鱼飞鸟共成幽雅环境。西面有寿康宫,西北面有寿安宫、春禧殿,英华殿前有两棵菩提树,相传是明神宗的母亲亲手种的。

  紫禁城的西北角,是从前宫中的城隍庙,由内务府掌管其中的祭祀。庙东有为御用马匹祭祀的马神庙,还有皮库的一部分。

  由此往东,顺贞门正对的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又称玄武门。因避讳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烨”而改名。门楼上设有钟鼓,用来起更报时。另外,昔日选秀女也在此处。神武门城楼上现在有紫禁城宫殿建筑展览,以大量的照片、实物和模型形象生动地展示紫禁城宫殿建筑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紫禁城内四角,均有角楼,用于瞭望和戒备,多角交错的建筑形式,在防御的同时极富装饰效果。

  紫禁城宫殿的命名在清代可以概括为三类,一类为沿用明代的旧称;一类为皇帝根据宸制亲自撰拟;一类是当宫殿落成,由南书房翰林拟出几个名称,列单呈进,由皇帝御笔圈定。宫殿名称含义丰富,极尽祥瑞之意,既好听,又好看。

  故宫博物院是在这些宫殿遗址及明清收藏的基础上建立的全国最大的博物馆,既是皇宫遗址博物馆,又是综合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1961年,故宫博物院被国务院首批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列入“世界遗产清单”。它每年都在热情地接待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参观者,让他们赞叹流连,为人类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人民日报海外版》 )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满清王这样灭亡的 ----辛亥革命是满汉冲突的总爆发 先解一下满清统治的基它靠的是: 1。的威慑 2。满族和汉族仕绅之间的利益共同体 清朝统治的初期靠的武力的威慑,而后呢满族的统治还必须靠和汉族仕绅阶层形成的某种程度的利益结盟,仕绅阶层起的是满族统治者和汉族底层民众桥梁作用。关外来的满族享有超乎其他民族之上的权利,可只要汉人承认满人的治权,不造满人的反,满汉之间就可以相安无事。八旗贵族人人享有奉禄,可世代从军、世代为官,而汉族人也能通过科举进入官僚阶层(当然不可能爬到很高的地位,最终还是满人说了算),如果汉人的期望不高,默认了这种社会升迁规则(流动机制),那么满清的统治就没有什么风浪。虽然时不时有局部地区的汉人造反,但最终都没能形成气候,都被武力镇压下去了。 而清末的情形是怎样的呢? 先来看汉族仕绅的政治立场。 一九零五年的日俄战争给了满清皇室很大的刺激,日本以君主立宪小国战胜专制强国大国俄国。日本的胜利使满清政府意识到非改不可了。同年满清的五个大臣分别到欧美日本考察宪政,回来的结论是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之后呢一个个很带有进步意义的政策相继出台,当年9月清廷接受袁世凯等人的奏请,正式下令,立即停止科举。 科举的废除意味着这千年以来社会下层流向上层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旧的流动机制没有了,那么新的替代机制是什么呢?新时代的官员该怎么选拔?功名的获得现在靠的是什么途径?这些就是原来寒窗苦读的千千万万立志走科举路的士贡生们(也就是候补官僚们)必须考虑的大问题了。 他们从满清政府那里得到答案了吗? 没有。科举教育之后被学堂教育取代。未进入学堂学习的“数百万老举人,老秀才,一旦尽失登进之路”。(梁启超语) 而新式学堂的学生出路有是怎样的呢? 科举废除前(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第四章《学生出身》尚有学堂学生学成之后的安排说明:“恭绎历次谕旨,均有学生学成后赏给生员、举人、进士明文。此次由臣奏准,大学堂预备速成两科学生卒业后,分别赏给举人进士。” 而小学毕业则给予附生文凭,中学堂毕业给予贡生文凭,高等学堂毕业给予举人,大学堂毕业生则“侯旨赏给”进士。 而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增加太快,每年都大批学生从学堂毕业,他们理所当然地要求清庭满足他们进入仕途的要求,而由于名额毕竟有限,这种要求注定得不到满足,这种挫折感便形成学生群体性的不满。要消解这种不满,就必须要求绝大部分的新式学堂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期望由做官向别的方向转变。该怎么转变,向什么方向转变,对这些问题他们是茫然的。仕途之路受阻,所以他们对清体制不再留恋。他们中其中的一部分走上了出国留学的道路,思想备受海外同盟会的影响,许多日本军校毕业回国参加了新军,成为新军的中下级军官。 以上是清末候补官僚阶层的处境。 再来看相对保守的汉族中层官僚利益集团的立场。 1906年,清政府施行了一些预备立宪措施,准备设立咨议局和筹建资政院。到了1909年,各省(除新疆外)咨议局先后成立。咨议局是省级准立法机构,由地方士绅选举产生,可以就本省的预决算、税收与公债、地方性法规、资政院成员的选举及其它改革事宜作出决议。如果督抚对决议无异议便可执行;如督抚表示异议时,则需重审;如双方始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时,则需征求资政院的意见。督抚有权召开、中止或解散咨议局的会议。因此,咨议局还算不上是一个立法机关,只能算是绅士们的表达意见册场所。但是,咨议局对各省督抚已形成约束,因为,绅士在地方上有重要的影响,他们是督抚在地方社会和经济的支柱,就是在以前,督抚们也不敢轻易得罪他们。咨议局的成立,给督抚的压力无疑是增大了。 而他们的政治期望也随着清政府对立宪的承诺水涨船高,他们要求能尽快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于是各地方的绅士阶层开始互相联络,形成了当时极有影响的立宪派。 1909年清廷宣布在九年内立宪。而这个时间表显然不能让立宪派满意的。 1910年,立宪派为推动清政府速开国会,掀起三次规模巨大的国会请愿运动。第一次参加者达20万人,第二达30万人。其结果都是被拒绝了。 这时候满清皇室对与日俱增的汉族官僚们的政治要求渐感不安起来,立宪以后满贵族的权力会不会旁落呢? 1911年5月8日,焦躁不安的满清皇室宣布建立内阁制。内阁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院负责。13位阁员中,满族占九名,奕劻、善耆、载泽、载洵、绍昌、溥伦、寿耆等7人是皇族,分别控制着总理、民政、库支、海军、司法、农工商、理藩等大臣职位。另满族贵族那桐、荫昌则任协理、陆军大臣。汉人只有4位,掌握些不重要的部。这就是所谓的“皇族内阁”,试图“君权不至为民权所抑”。这种维护满族君权的行为和绅士阶层的立宪期望相差太大。一时间,举国哗然。清廷的信用危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越来越多的人对清政府感到失望和不满,他们的政治取向也开始改变。这时革命在他们心中,逐渐由反对变为默许或支持,希望革命成为向清朝施压以使之改弦更张走上真立宪的手段。当武昌起义于爆发后,各地的咨议局不是响应,就是观望。 这是汉族中层官僚这时候的政治取向。 当然,以上两个利益集团的离心离德虽然切断了满族和汉族仕绅之间的利益联系,还并不足于导致满清的垮台。因为即使他们起来造反,清廷仍然可以派军队镇压。 那么军队里满汉关系是什么样的情形呢? 满清的正规军队原来是由以从军为生的八旗军和绿营兵组成,太平天国兴起后,清政府先是把它精锐的八旗和绿营兵将调到南方战场和太平军作战。可是这些正规军太缺乏作战能力,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因而清廷不得不争取汉族豪绅的支持,让他们在本乡本土建立地方团练和太平军对抗。于是曾国藩的湘军便应运而生了,李鸿章组织了淮军,左宗棠也成立了楚军。他们平乱的胜利标志着清体制内汉族军事强人的崛起。 这些地方团练镇压内乱有一手,有一定战力,可它们和西方日本的现代军队的差距还是太大。湘、淮军在甲午陆战中的屡战皆败,让清政府意识到了必须一支建立拥有西式装备和受过西式训练的军队。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实权操在会办大臣袁世凯手中,总理练兵事务。到1905年,袁世凯编练成北洋六镇新军。为了为新军训练军官,还派遣学生到日本士官学校留学。 这时,位高权重的袁世凯渐渐使满族皇室大为不安。因为袁毕竟是个汉人。1907年,皇室为“裁抑”袁世凯及其北洋势力,免去了袁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削去了兵权。改调他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第二年,光绪帝与慈禧先后死去,宣统皇帝继位,摄政王载沣监国,以袁世凯有足疾为名,勒令袁回河南彰德养病。此外载沣宣布成立禁卫军,由他统率,同时设立贵胄学堂以培养满族的高级人才;又代皇帝为全国陆海军大元帅,并成立陆海军联合参谋机构军咨处,派满族大臣毓朗、善耆、载泽、载涛、载洵等主持建军事务;派载洵赴欧美各国考察海军,载涛赴德国考察陆军,荫昌为陆军部大臣接统北洋各镇;宣布陆军武官任用制度,近畿各镇由陆军部直接统辖,裁撤京畿督练公所;成立海军部,以载洵为海军大臣。后来军咨处扩大为军咨府。军咨府的性质等于参谋本部,以载涛、毓朗为军咨大臣。新军卅六镇的高级将领都由贵胄学堂毕业生担任。 满族皇室的这些排挤汉族高级军官的举动,使得军队里上下层流动机制变得不顺畅。可以想见的会在以汉人为主的中下级军官酿成不满情绪。本来汉人能指望干得好的话还能有希望升上袁这样的高位,现在看来因为自己是汉人而变得越发不可能了。这时,原来在日本留学就深受同盟会影响的中下级军官们就越发倾向革命。 这样,满族亲贵和汉族各阶层的日益疏远,他们之间的激烈冲突只需通过一个偶发事件引发出来。1911年四川发生了以保护地方利益为目的的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 清廷令大部驻扎于武汉的新军入川平叛,武汉清军兵力减弱,同盟会趁机和部分新军中的下级军官发动起义,而后南方各省由咨议局领头纷纷宣布独立。本来清廷可以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北洋军加以弹压,可是新上任的陆军大臣荫昌发现自己调动不灵,清廷不得已只好请袁世凯出山,这时被排挤过的袁世凯对清廷的忠心已经大不如前,已不可能成为另一个挽救大清江山的曾国藩了。矫奸巨滑的他大耍两面手法,最后成了压死大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总结:满清最后覆亡是因为满族亲贵的防汉行为引起的,这一系列防汉措施把满族以外的汉族各阶层统统推向了反清阵营。清朝的存在依赖于满族和汉族士绅阶层的同舟共济,是汉族官僚的全面反叛导致了满清王朝的迅速解体。 说穿了,满人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13位阁员中,满族占九名,奕劻、善耆、载泽、载洵、绍昌、溥伦、寿耆等7人是皇族,分别控制着总理、民政、库支、海军、司法、农工商、理藩等大臣职位。另满族贵族那桐、荫昌则任协理、陆军大臣。汉人只有4位,掌握些不重要的部...

Tags:荫昌,晚清时代,辛亥革命时候清朝朝廷里的大臣荫昌姓什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