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电影

雷雨电影,易启学电影艺术欣赏的期末答案

2020-10-16 01:41电影

简介雷雨  作者:曹禺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一发表,就震动了文坛,而此时的曹禺只有二十二岁,此外,他的四大经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千 易启学电影艺术欣赏的期末答案...

  雷雨

  作者:曹禺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一发表,就震动了文坛,而此时的曹禺只有二十二岁,此外,他的四大经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雷雨》资料

  1934年7月,《雷雨》首次发表于由巴金任编委的《文学季刊》上。

  1935年4月,由中华话剧同好会(留日学生戏剧团体)在日本东京神田一桥讲堂首演三场。杜宣、吴天任导演。

  同年8月,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在学校大礼堂演出《雷雨》,是国内首演。之后,上海复旦剧社演出《雷雨》,欧阳予倩导演。与此同时,中国的第一个职业话剧团体“中国旅行剧团”先后在天津、上海、南京演出《雷雨》。

  1936年,日本出版《雷雨》日文版。同年,姚辛农把《雷雨》译成英文,由《天下》月刊出版。

  1938 年,上海新华影业公司拍摄《雷雨》。

  1944年 金光洲把《雷雨》译成朝鲜文,并在汉城连演70场。同年译成越南文,在越南公演。

  1947年,台湾观众演出公司在台北演出《雷雨》。

  1954年2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公演《雷雨》,赵丹导演,演员有王丹凤、汪漪等。

  1954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雷雨》,导演夏淳,演员有郑榕、朱琳、苏民、于是之、沈默、吕恩、胡宗温、董行佶、李翔等。

  1956年,新加坡艺术剧场公演《雷雨》,导演林晨。

  1957年,苏联共有9个剧院落演出了《雷雨》,共计两千余场。

  1959年11月,新加坡艺联剧团公演《雷雨》。

  1981年,上海芭蕾舞团将《雷雨》改编居芭蕾舞剧上演。

  198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再次拍摄《雷雨》,孙道林导演,演员有孙道林、顾永菲、秦怡等。

  1988年2月,新加坡实践话剧团演出《雷雨》,夏淳赴新加坡为该团导演了此剧。

  1999年10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落再次重排《雷雨》,导演夏淳,主演演员有郑榕、顾威、朱琳、周铁贞、韩善续、濮存昕、郑天玮、龚丽君。

  解读<<雷雨>>

  背景

  《雷雨》创作于1933年,两年前,刚刚爆发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的热潮。曹禺也积极投身抗日宣传。《雷雨》中的鲁大海,就有曹禺在保定结识的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轻工人的影子。

  当时,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许多揭露社会黑暗、追求人性解放、妇女解放的优秀话剧,已传入中国。易卜生的思想,对曹禺影响很大。他在清华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用英文写的《论易卜生》,此外,莎士比亚、古希腊的话剧也对曹禺有深刻的影响。

  自然景物、肖像描写

  《雷雨》特别重视音响和色彩效果,不惜用浓墨重彩表现。同时,还注意对人物的声音、气味、眼睛进行夸张的处理。

  蘩漪的形象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不放在眼里。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周冲的两面性

  周冲是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富于幻想、生性浪漫。但他没有韧性,对封建制度的顽固性认识不足,这注定了他悲剧命运。

  鲁大海的性格

  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他作为工人代表,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但是,曹禺毕竟对工人不熟悉,所以,鲁大海的形象与别人相比,还是显得单薄。

  曹禺(1910-1997),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雨到来前后的闷热,其用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而且还在于暗示人物的情绪、心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言:首先,《雷雨》是以高度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从它的台词里,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角色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心理;其次,《雷雨》的语言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言发自人物的肺腑,带有强列的情绪色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身就是没有分行的抒情诗。《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说话的艺术”的魅力。

  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不绝口,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娘疼儿心酸,谁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大哥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渐渐在他心里清晰起来。

  曹禺率清华大学抗日宣传队在保定育德中学进行抗日宣传,演出了《月亮上升》等话剧。这部描写东北松花江群众掩护抗日武装队员过江的话剧,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育德中学附近有个铁厂,曹禺与工厂的工人们座谈,工人们纯朴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曹禺在车上遇到的那位姓赵的工人融合成了《雷雨》中的鲁大海。多少个日日夜夜,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西文阅览室,在清华园的小河边,曹禺为创作《雷雨》简直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这时是1933年8月,曹禺即将从清华大学毕业,并受聘赴保定育德中学任教。

  在育德中学期间,他将此剧本进行了最后的完善。育德中学是同盟会员陈幼云1907年11月在原直隶讷公祠公立高等小学堂基础上创建的一所完全中学,1917年增设留法勤工俭学等工艺预备班,1931年又增设高级普通科,全校高初中合计有20个班左右,学生1000多人。学校要求理科教师要用英语授课,让学生毕业时达到大学预科程度,这样,英文课就颇为重要。曹禺被育德中学聘为英文教员,为学生讲授林语堂开明英语读本,英文经典,英文论说文范等课程。他在到育德中学任教之前,将《雷雨》的剧本送到了《文学季刊》。一部《雷雨》让他苦苦构思了近5年,苦心写作半年,五易其稿。写成后将剧本交给了他在南开中学的同窗好友靳以。靳以与巴金共同负责《文学季刊》的组稿工作,《文学季刊》的主编是郑振铎。靳以人很正直,他觉得曹禺是他的好朋友,就没好意思将《雷雨》剧本向主编推荐,稿子一直放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这期间,曹禺一直在育德中学尽心教学,但他始终放不下心爱的戏剧创作,于是,半年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继续深造。直到他离开育德中学,他的《雷雨》还是石沉大海。

  1934年7月的一天,靳以与巴金一起谈论《文学季刊》的组稿工作,巴金说:我们要注意文坛的新人,组稿面要宽一些。靳以便将曹禺的《雷雨》交给巴金。巴金当晚就读完,被深深打动,把剧本推荐给主编郑振铎,在当年《文学季刊》的第三期发表。之后很快由中华同学新剧公演会在日本东京上演,东京神田一桥教育馆发行了《雷雨》的日译本,成为畅销书。鲁迅看了日译《雷雨》剧本颇为兴奋,对到访的美国记者斯诺说,中国最好的戏剧家有郭沫若、田汉、洪深和一个新出的左翼戏剧家曹禺。正在东京的郭沫若观看了《雷雨》的演出后亲自为《雷雨》的日译本作序说,《雷雨》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力作。曹禺由此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一跃成为中国剧坛的巨星。

  《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雷雨》主要人物

  繁漪、周冲、周朴园、鲁侍萍、鲁四凤、周萍、鲁大海、鲁贵

  《雷雨》主要内容

  30年前的周朴园与女仆梅侍萍相爱,并且生了两个儿子。后来,周家为了与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繁漪)结亲,在大年三十晚上赶走了梅侍萍,强迫她留下了长子(周萍),并且带走刚刚出生三天,病重的次子(鲁大海)。侍萍被逼投河,幸而被救。此后她嫁给了鲁贵,又生了女儿四凤,自己改名鲁侍萍,儿子也改名鲁大海。后来,鲁大海来到周朴园手下做工,四凤则在周家馆做使女。

  周朴园与后妻繁漪有了儿子周冲,而周萍与繁漪早在3年前就有了乱伦的关系,周萍清醒后十分害怕,急于摆脱繁漪,而爱上并且追求四凤。繁漪吃醋,就叫来了四凤的母亲是侍萍要辞退四凤。侍萍来后发现这里的主人便是周朴园,于是她在二人独处的时候用无锡口音引起他的注意,并认出了她。周朴园想用金钱买通侍萍被一口拒绝,侍萍提出他想见见周萍,作为恩断义绝的条件,周朴园答应了。这个时候,工人代表鲁大海来找周朴园谈判,后来周朴园辞退了鲁贵和四凤,鲁贵在家里骂骂咧咧的,鲁大海与其发生了争吵,周冲奉父亲的命令给鲁家送来100元钱,鲁贵厚着脸皮收下,并且要殷勤的款待周冲,而大海得知后却退还了那100块,并且把周冲赶了出去。鲁侍萍决定第二天就带四凤离开,而此时周萍却找了过来。被鲁大海发现,鲁大海要攻击周萍,被侍萍救下,后来,周冲,周萍,周朴园,繁漪在周家客厅发生矛盾,繁漪低声下气的求周萍带她走,却被周萍回绝。繁漪撕掉侍萍的照片,鲁贵和鲁大海先后从外面走了进来,鲁大海跟周萍单独在客厅发生激烈冲突。鲁侍萍找寻四凤而来,却得知四凤和周萍已经有了身孕。鲁侍萍叫周萍带四凤走,从此再无关系。

  这个时候繁漪带着周冲过来,当面公开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因为周冲也喜欢四凤。周萍与繁漪发生冲突,繁涟漪在绝望中叫来周朴园,公开了自己和周萍的关系,周朴园以为繁漪知道了侍萍的身份,便叫周萍叩头认母。在场的人都呆若木鸡,四凤承受不住打击,跑到花园里,周冲为救她,两人双双触电身亡,鲁侍萍痛苦的哭不出来,繁漪又哭又笑,周萍在书房开枪自杀,繁漪和周朴园跑进书房,鲁侍萍晕倒在地上。

-

下面是更多关于雷雨电影的问答

《雷雨》人物赏析

1,周朴园:周的主人,出身于家庭,曾到德国留学,是一个当时所谓的“有教养”的人。年前,他还个纨绔子弟的时候。他和家里的侍女侍萍生了两个儿子,后来他抛弃了侍萍,变得越来越狡猾和世俗。他不准妻儿们对他有过多的不满。他是酿成家中所有悲剧的罪魁祸首。

2,繁漪:周朴园的妻子,一个漂亮但性情古怪的少妇。蘩漪成了专横自私的伪君子的玩物和花瓶。她得不到爱情,更没有幸福,甚至还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她把自己的爱情、名誉,乃至生命都交给了周萍。她不顾“乱伦”而狂热地爱着周萍。她的狂热的欲望。表现出的是一种原始的野性。

3,鲁侍萍:鲁贵之妻,四凤之母。三十年前,她只有四风那么大年纪的时候,就被周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残忍地遗弃,她被逼得抱着刚刚生下三天的小儿子投河自杀。被人救活后,她嫁给了鲁贵,又生下一个女儿四凤。周朴园露出了残忍狠毒的本来面目。她才又清醒过来,重新激发起对周朴园的仇恨,使侍萍更为痛苦的是,她渴望一见的别离了三十年的亲生儿子周萍。

《雷雨》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

1930年9月禺从天津南开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插入级就读。他从小就喜剧,曾积极参加剧社演出京剧《打渔杀家》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话剧。对戏剧的酷爱使他产生要写一部大戏的强烈愿望,他开始根据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构思话剧《雷雨》。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

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鲁大海的人物形象。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1934年7月,《雷雨》首次发表于《文学季刊》1卷第3期。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0年9月,曹禺从天津南开大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插入二年级就读。他从小就喜爱戏剧,曾积极参加剧社演出京剧《打渔杀家》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话剧。对戏剧的酷爱使他产生要写一部大戏的强烈愿望,他开始根据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构思话剧《雷雨》。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

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鲁大海的人物形象。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1934年7月,《雷雨》首次发表于《文学季刊》1卷第3期。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雷雨》赏析

《雷雨》的戏剧冲突

曹禺的剧作《雷雨》是中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雷雨》是一部艺术结构精巧的作品,它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在该剧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体现。

在《雷雨》第二幕中,鲁周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得到集中的反映。第二幕的前半部分,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相认”。一上场,侍萍就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侍萍。于是,这种一明一暗的关系,一下子就扣住了读者的心,从周朴园那些发号施令、居高临下的语言以及当他怀念起侍萍时的“沉吟”、“苦痛”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是个地位高、权势大的“尊者”,而且似乎是个多情的人物,在侍萍的话里,也可以发现,她虽然看透了周朴园,却因为本性的正直善良,仍希望周朴园能认出她。看来,好像两方面冲突不起来了。然而,周朴园的情感毕竟是虚伪的。当他发现侍萍还活着,很可能会影响他的名誉、地位时,他始则厉声斥问侍萍“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继则用巨额支票收买侍萍,企图以他认为是万能的金钱打动侍萍,周朴园虚伪、冷酷的面貌至此暴露无遗。可是,侍萍是有骨气的,她看也没看,就将支票撕得粉碎,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明告周朴园:金钱弥补不了罪过!表现出对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蔑视。

侍萍和周朴园的冲突,反映了被侮辱被损Φ南虏闳嗣裢

《雷雨》戏剧鉴赏

《雷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也是现代话剧的标志,《雷雨》一发表,就震动了文坛,而此时的曹禺只有二十二岁,此外,他的四大经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雷雨》初看为初中时,躺在床上看完剧本,当时是很震撼的。

  初中生的年龄主要还是为情节所打动,在心中的爱情都是美好青春纯洁的,那时是最最喜欢四凤,与自己年龄相仿,小姑娘的心思总是相似,于是我也随着四凤的喜悲心情起伏。

  不喜欢蘩漪,啊呀,这女人真真讨厌,挡在四凤爱情道上的障碍物,自己已经老去,还要如寄生虫般吸取年青人的精血。

  鲁大海也不好,凶巴巴的,周萍在四风家时,我一直祈祷他不要冲进来,如二郎神般棒打鸳鸯。

  侍萍,可怜的老太太。

  高二时语文学《《雷雨》》片断,那倒是热闹闹的。以前是读小说般看了剧本,这回却是形式丰富多彩了。

  课文选的是周仆园与侍萍,该怎么说呢,时间太久,想不起来书上怎么写的了,说对峙也不好,侍萍不是鲁大海,阶级敌人;说相认,侍萍并不愿意再见到周仆园,所以写到这应该明白是哪段了,此段我们花了两节课,进行了全方位的字字句句的剖析,当然连标点符号也是不可拉下的。虽然这种学法无趣了点,但这段却是我最对全书最透彻了解的一段。侍萍欲言又止,无奈,矛盾,痛苦的心理,周仆园伪善虚假的真面目。终于从现象看到了本质。应该说戏剧的最深刻的意义同样是刻画人物的灵魂。就如曹禺晚年常感叹莎剧剧本的深刻与人物语言的优秀,作为一个戏剧家,最该倾心的就是写“人”,刻画人物。而曹禺在这部《雷雨》中,就极其成功的用人物的语言将把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刻画了出来。

  前文说到我们学的热闹是我们将此剧排演出来,虽然并不是全剧,但也让我们深陷其中语言之痛快凌厉(并且人物语言声情并茂,读起来真的很过瘾)。我又将整个剧本读了几遍,于是对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周家三父子,周冲,周萍其实便是周仆园的少年与青年时代,周冲无疑是可爱的,是当时新思潮的先锋学生,一个理想主义,心地善良的孩子。至于周萍,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周仆园的影子,父子俩何其相似,竟然都与家里的下人相恋,他与蘩漪之间的爱,他称为当时年少不懂事,其中细品,就是在说当时是蘩漪引诱了他,以我现在的爱情观,听周萍讲这段话,觉得他是一个很不负责的男人。他与蘩漪,先不论怎么开始,但他们真的是相爱过的,当然,人总是向好的,有了四凤,可以说是纯真的爱情,于是就想摆脱不光彩的过去,甚至根本不愿承认那段感情。这样的男人,我觉得蘩漪看错了,四凤也看错。他们预备私奔,又可跑到哪去,周萍仍是个学生,两人最后至多《伤逝》的结局,被周仆园寻回来,则几十年后又是另一个周仆园了,虚伪残酷的资本家(他竟要人打鲁大海),至于若干年后假如再遇到四凤,他现在可以对蘩漪讲年少不懂事的话,那时便可以对四凤讲出比周仆园对侍萍那段更残酷的话。至于他最后自杀了,主要是当时一下子发生了太多的突变,四凤周冲死了,又看到自己的亲生母亲,侍萍的身份是他一时接受不了的,所以一激动就自杀了,若当时被拦下来,过阵后他便又解释当时一时气盛了。

  至于蘩漪,突然觉得她是一个很可爱的人,爱情,在他心目中是美好的,所以她渴求爱情给予他新生命,可是被周仆园几乎是囚禁在家里,所以她只好将爱情的梦寄托在周萍身上,可是周萍又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而且两人又有道义上的母子关系,所以她的爱情注定会失败。可是她真的很死命地想抓住周萍,甚至用了各种不合道义的手段,可是我始终原谅她这个的不到爱情的可怜女子。

  老师让我们看了八十年代版的,其中孙道临演的周朴园,秦怡演的鲁侍萍,张瑜演的四凤,马晓伟演的周萍,顾文菲演的繁漪,都是很老一辈的艺术家,看语文老师激动地介绍那些人,我们真的是一脸茫然。但是有碟可以看,大家都热呵呵的去多媒体教室,真的演的很好,无论是主配角都很到位。到最后戏剧冲突最剧烈的那一部分,我环顾了整个教室,大家都是屏住呼吸紧张的看着画面,其实都知道结尾,眼看着周冲跑出去四凤跑出去,忐忑不安地等着他们的尖叫声。结束时,大家都是静静地,沉默的走出教室。

  到了大学,其间看了本《世界戏剧史》,看到三一律(即一个完整的情节,在一个地方发生,不超过一天),《雷雨》是严格按照这个定律的。作为经典,几个老师又提到《雷雨》,还看了九七年排的那个话剧版本,其实觉的真的不如八十年代的,但大家还是看的很紧张,下课时,仍有些惊惶惶的,还未从那种紧张中缓过来。我一直觉得很奇怪,同一个剧本两批演员为什么看完后如此大的反差。后来突然想到,我们这次将首尾部分舍去没看。 《雷雨》的“序幕”和“尾声”是处于同一时间段、同一场景中前后连续的情节,是发生在“本文”之外又与“本文”相连接的附属故事。看剧本时,觉得有无此部分也无大关系,但这毕竟是话剧剧本,是要表演出来给观众的。冬天这个让人感到缓慢的季节,总是让人陷入回忆,于是故事被这样很自然地导入,在强烈的戏剧冲突后,又回到序幕的那一天,外面远处有钟声。教堂内合唱颂主歌同大风琴声,这些都是很让人心灵平静的,甚至带着诗意,于是观众得到了惊恐和紧惧后的平缓。而对人物的描写,三位老人的现状,又给故事的结局一个交代。那么首尾便是曹禺突破三一律后,为《雷雨》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闪光点。

Tags:雷雨电影,电影《雷雨》的艺术鉴赏,易启学电影艺术欣赏的期末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