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当政时,为颂扬对外战争的胜利建起了一系列纪念性建筑,占据了巴黎市中心最重要的位置。这些建筑被称为“帝国风格”——拿破仑的帝国披上了古罗马建筑的外套。这些大型建筑常常照搬罗马帝国建筑的局部或整体,如演兵场凯旋门(1807年)完全模仿罗马赛维鲁斯凯旋门,雄师柱则是罗马帝国图拉真纪功柱的复制品,而军功庙则完全是一座罗马式围廊的庙宇。1799年,拿破仑决定把已建完基础的巴黎抹大拉教堂废掉,在原地建一座陈列战利品的军功庙,并明确指出,它“应该是庙宇,而不应该是教堂”,应该是“可以在雅典见到的那种建筑场”。
军功庙正面有八根柱子,侧面有十八根,柱高19米,为科林斯式。庙宽44.9米,长101.5米,基座高7米,大面积的粗石墙,不加装饰,烘托出庄严、沉重的气氛。值得一提的是,军功庙大厅由三个扁平的穹顶覆盖,穹顶用铸铁作骨架,堪称是最早的铸铁结构,是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的产物。
拿破仑时代建造的雄师凯旋门坐落在巴黎旧广场中心,它与拿破仑建造的演兵场凯旋门遥遥相对,构成了贯穿巴黎市中心的大轴线。
雄师凯旋门是拿破仑为纪念1805年打败奥俄联军,取得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而建。设计者为查尔格林(1739-1811年)。1806年动工,拿破仑被推翻后停工。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又重新复工,直到1836年始竣工。雄师凯旋门高49.4米,宽44.8米,厚22.3米,正面券门高36.6米,宽14.6米,两侧券门较小。因从协和广场到凯旋门的爱丽舍大街是一条凹形道路,越接近凯旋门地势越高,故凯旋门更显得雄伟高大。在凯旋门的两面有“马赛曲”、“1810年的胜利”、“和平”、“抵抗”四组浮雕,浮雕上的人物高度有5米~6米,很具感染力。
凯旋门与绿树成荫的爱丽舍大道相通,它建成后,周围开拓了圆形广场,十二条大道辐辏环列,凯旋门建筑的比例尺度巨大,构图简单。再加上周围环境的映衬,显得非常庄严和雄伟。应该说这是学习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成功的范例。19世纪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已基本巩固,工业革命已经实现。巴黎市中心的建没也已基本完成。其中比较重要的建筑是巴黎歌剧院(1861—1874年),被称为法国折衷主义的代表作。它是世界最大的歌剧院之一,建筑面积为11360平方米。
其中舞台和休息厅占用的面积很大,是马蹄形多层包厢剧院中最成熟的一个,共有两千多个十分宽适的座位。歌剧院的立面为意大利晚期的巴洛克风格,并采用一些古典主义的手法和洛可可的装饰。内部和外部的装饰十分华丽,门廊里有许多象征诗歌、音乐、戏剧的雕刻。休息厅内部用金色和大理石装饰,天花和墙面饰以绘画、浮雕等,像一个布满了珠宝翡翠的首饰盒,耗资六千二百万法郎建起的这座歌剧院。
古典的复兴位于英国索尔茨伯里城以北11公里处的斯通亨奇环状列石,是英国巨石建筑的著名遗迹。
据考古学家推断它建于公元前2500—前1500年,经增建改造,历时约一千多年。它不仅与宗教崇拜有关,而且具有测算历法的作用,在原料采制、运输及构筑方法上均显示了高超的技术水平,应是英国最早的建筑遗存。现存的巨石遗迹,石环直径30.4米,在竖立的三十块长石上架有横梁石块,使整个圆圈联为一体,形同栅栏。
石圈内还竖有五个用三块巨石搭成的门形石构。在两块长石上架一横石构成,其中最高大的一个三石门巨石高达9.1米,重约50吨。据考证,这些石料采自距斯通亨奇以北30公里的莫尔伯勒山。在几千年前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但是,英国建筑历史的发展是缓慢的。直到16世纪,英国主要的建筑是一些贵族的庄园府邸,当时的国王轮流住到贵族庄园去,没有正式的宫殿。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