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更多关于茶市的问答
发布于:2020-08-28 10:43
浏览了 77次
1
我国大茶市分别是江西九福建福州、湖北汉口,都悠久的茶文化与历史。中史上,曾因大米集中交易而形成了“四大米市”。江西九江、江苏无锡、安徽芜湖、湖南长沙或湖北沙市这四大米市均在江南(沙市位于长江以北),又被称为“江南四大米市”。——基本常识篇。-
最佳贡献者
2
古代四大米市沙市、九江、芜湖、无锡三大茶市江西九江福建福州湖北汉口
3
中国的"四大米市"是在旧时农品经济不发达过程产生的,对促进当时的粮食生流通起到了积作用,给当地的社会发展、农民生活和商业经贸有很大的提高。无锡、长沙、芜湖、九江作为四大"米市",有着共同的沿江交通便利、粮食生产丰富和商贸流通发达的优势。福州与汉口、九江称三大茶市,因处上海与香港的中心点,所以又有两地贸易竞争场之称
4
古代四大米市...沙市、九江、芜湖、无锡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米市.
5
中国近代四市指的是无锡沙、芜湖、九江。
相关介绍
1.无锡:
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
2.长沙:
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
3.芜湖:
芜湖自古享有“江东名邑”、“吴楚名区”之美誉。芜湖明代中后期是著名的浆染业中心,近代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
4.九江:
九江位于江西省最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鄱阳湖北畔,赣、鄂、皖、湘四省交界处,长江、鄱阳湖、京九铁路的三大交叉点,是东部沿海与中部内陆的过渡地带,也是江南的三大茶市与四大米市,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与“天下眉目之地”,有“江西北大门”之称。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上曾因大米集中在某处交易,而形成了“四大米市”。又因四大米市均在江南,所以又被称为“江南四大米市”,这四大米市有的如今依然焕发青春。
“米市”的形成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地处出产大米的中心位置,有广泛的大米来源,便于集中;二是运输便利,水陆交通发达,古时候尤其着重于水路运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四大米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6
九江 九江东枕鄱阳北濒长江,西连幕脉,南屏庐山,人称江西的北大门,是历史悠久的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古称浔阳、柴桑,地于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夏商时期,九江属荆、杨二洲之城,春秋时期属吴之东境,楚之西境,素有"吴头楚尾"之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九江为36郡之一,有"江到浔阳九派分"之说,故名九江,又称江州。自秦朝始,曾使用过九江、柴桑、江洲、浔阳、汝南、湓域、德化共七个名称。明朝以后至今沿用九江地名。古书说九江"据三江之口、当四达之衢",七省通连、商贾集至,亦是我国近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是长江黄金水道十大港口之一,雄蟠赣北,濒江扼湖,山水得天独厚。 九江商品米的来源,一是本地米。九江及附近县为长江、鄱阳湖、修河形成的冲积平原和幕阜山脉的丘陵谷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此为九江米市的主要来源。二是外省客米。主要是与九江市毗连的安徽、湖北两省沿江等地的稻米。这条传统的流通渠道一直延续至今。九江米市的去向,上至汉口,下至上海、浙江的绍兴、金华,其中以上海、汉口销量最大。省会南昌是全省米谷一级集散中心,径由九江分运沪汉各处。故南昌为九江米市的主要供应地和稻加工基地。九江为出口咽候。省外商人到江西购米,多至九江洽谈业务,并在九江海关办理大米出境手续,直至装运出境。九江米市在赣北的转运点有湖口、涂家埠、吴城。这三个城镇都是靠江临湖,水运十分方便。九江所以成为米市,湖口起了很大的作用。涂家埠位于修水与南浔铁路交汇处,是赣北的重点粮区,每年进出粮食数以万斤。粮谷流向,一部份走南浔路径九江出口;一部份走修水至吴城,径湖口出口,远销武汉、上海、南京等地。 九江米市鼎盛时期粮行米店约有130家,可分为三个帮派:一是广东帮,二是南昌帮、三是本地派。建国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流通体制的变革,九江米市经过三次重大演变过程:一、米市初兴。从解放初期到1953年,政府对粮食实行的是在国营商业领导下的粮食自由贸易政策。二、米市封闭时期。从1953年末至1983年,我国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但在粮食上实行了30多年一贯制的统购统销政策一直没有变。三、米市复兴时期。于1984年末到1985年初,恢复了九江米市,其市场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独家垄断,"一条河放水"转变为各种经济、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彼此并存的局面。 九江属中亚热带向亚热带过渡区,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是赣北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交通中心,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130多年前,这里就是对外通商口岸,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长江沿岸开放城市。九江旅游景点分为六区、二点、一线,共计三百余处,其品位之高雅,内涵之丰富,门类之全,密度之绸,实属国内唯一,世界稀有。六大景区:庐山牯岭景区、庐山山南景区,庐山山西景区,永修县景区、浔阳景区、共青城景区;二点:湖口县的石钟山和彭泽县的龙宫洞;一线:长江、鄱阳湖水上游。九江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从江西省的发展看,九江是唯一通江达海的外贸港口城市,是联结全省与长江开发带和沿海开放带的"北大门"。
四、芜湖 芜湖位于安徽东南部,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9度21分、北纬31度20分,全市面积3317平方公里,人口215万,其中市区人口63万。芜湖历史悠久,春秋时代为吴国的鸠鹚邑,作为县名始于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历史上芜湖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颇为发达。南唐时即"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南宋以后,特别是到了元朝,芜湖已是一个相当繁荣的市镇,从明代开始,逐渐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浆染等手工业已闻名遐迩,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就有"织造尚淞江(上海),浆染尚芜湖"之说,形成号称"芜湖巨店"的大型浆染工场。近年,芜湖境内人字洞发现的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石,时间断代约在距今200万至250万年之间,把人类在亚洲活动的历史上溯了四五十万年。境内大工山古铜矿遗址是春秋和汉唐时期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76年,中英签订的"烟台条约"将芜湖与浙江的温州等四个城市辟为通商口岸,这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给芜湖民族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畸形发展的同时,也从此打开了芜湖对外开放的大门。1918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货值就达当年全国对外贸易的3.5%,成为长江通商巨埠之一。以芜湖和上海为起迄点的芜申运河,更把芜湖和苏、锡、宁、杭的经济、文化紧密地连在一起。芜湖开放通商口岸后,大批外国洋行、公司进入芜湖的同时,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刺激了芜湖近代工业的发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业在芜湖建立。1883年芜湖架设了有线电报线路,为全省第一个使用电报的城市;1897年投产的益新(机磨)米面公司,规模居当时全国同类工厂首位;30年代还曾开通民航,飞上海和武汉两市。步入20世纪后,芜湖工商业发展到百余种,五、六千家,成为安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长江流域经济中心之一。由于位置优越、商业鼎盛,历史上曾被誉为"皖之中坚"、"长江巨埠"。 芜湖素有全国"四大米市"之首的美誉,而米市的启动点和发祥地是今日的马塘区。马塘区因为地处青弋江注入长江的南岸,俗称河南。沿岸人烟密集,集市贸易相当繁荣,管辖皖南地区的"徽宁池太广道"也设在这里。1948年芜湖《江广米行重建会所纪念碑》:"逊清光绪八年,李文忠公(李鸿章谥号文忠)请准将粮食市场,由镇江七浩口移到此地。"李鸿章扶植米市是事实,但具体操作者是张樵野(张荫桓),同治年间他就结识了广东督粮道李瀚章(鸿章之兄)。光绪八年(1882),李瀚章任湖广总督,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荫桓任芜湖关道。李瀚章怂恿张荫桓出面,打着繁荣芜湖商埠的旗号,向李鸿章献策,依靠朝廷的力量,令镇江米市迁至芜湖。李鸿章主张让米商自迁才是上策。商量结果,定下具体优惠措施,使米商有利可图,自会见利争迁。张荫桓亲自到镇江,利用同乡情谊大拉关系,对广潮米帮许诺:由芜湖关道发给专营米业执照,在芜有代办专利;米粮打包费用由卖方支付;外轮水脚银不另加价,即由芜运来至沪仍按照镇江运沪力资计算。果然引动广潮米帮纷然至芜投资开设米号。接踵而来的是宁、烟帮共20多家。四大米帮是支柱,促使"堆则如山,销则如江"的米市兴起。 李鸿章之子李经方立即抓住这大好机遇,在沿河路开设源德裕砻坊;在河南富民桥(今中山桥)建恒丰粮仓,可堆存二、三万担租稻。李瀚章之子李仲浩开有鼎玉典当铺,宝善长钱庄,在上海、汉口、广州设立分支机构,几乎包揽了米商借贷、汇兑申票、粤票的业务。李仲浩又是芜湖招商局总办。大宗米粮经其轮运出口,而且垄断了漕运。在八百里皖江地区,尤其是江北一带,李氏家族拥有数以万亩计的庄田,租稻转化为商品粮,水到渠成。总之,米市给李氏家族带来商机和巨额利润,也拉动了相关行业的勃兴。场面盛大的米市是沿着长河两岸铺展开的,城南米市尤其繁荣,县志云:"自南关至浮桥皆米行,谓之南市"。从富民桥南口东至芜关监督署,粮食仓库林立,还有道台衙库房,形成一条街,库子街之名由此而来。 "地址在来远铺南街,前至官街,后至阳明书院地。"在江口北岸横街也有个"米业公所",是以客籍四大米帮为主干的米商组织。张荫桓坐镇河南关道署,采取有效的公关措施,制订并落实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启动了芜湖米市,有益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其功不可没。 现代芜湖大米市场于一九九四年一月十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芜湖大米市场位于芜湖市九华北路金湾米市大厦内。西邻芜湖长江大桥、东邻芜湖机场、区内有5000吨粮食专用码头,交通便利,占地2.1公顷,建筑面积1.6平方米,年服务成交粮食500万吨。 芜湖地处长江下游,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环水绕、襟江带河的大自然环境,风光宜人,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萧绎)即写下了《泛芜湖》诗,歌咏芜湖山水。唐代诗人李白、温庭筠、杜牧等,宋代文学家梅尧臣、王安石、沈括等,都有咏芜湖的传世之作。宋、元时传统"芜湖八景"已经形成。近年,芜湖人继往开来,又创建了新"芜湖十景"。 新世纪初始,芜湖经济建设已驶入快车道,诸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电子电器等均呈兴旺发达的趋势。以境内青弋江为界,北片有经济技术开发区,众多知名大企业云集于此。南片有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文教、科技为重点项目建设已全方位推进。在南、北两大片之间,以鸠兹广场、中山路步行街为轴心辐射的商业区,店铺林立,商机无限。芜湖人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城市,必将在中国的长江之滨闪亮登
7
三、九江 九江东枕鄱,长江,西连幕阜山脉,南屏庐山称江西的北大门,是一史悠久的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古称浔阳、柴桑,地于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夏商时期,九江属荆、杨二洲之城,春秋时期属吴之东境,楚之西境,素有"吴头楚尾"之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九江为36郡之一,有"江到浔阳九派分"之说,故名九江,又称江州。自秦朝始,曾使用过九江、柴桑、江洲、浔阳、汝南、湓域、德化共七个名称。明朝以后至今沿用九江地名。古书说九江"据三江之口、当四达之衢",七省通连、商贾集至,亦是我国近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是长江黄金水道十大港口之一,雄蟠赣北,濒江扼湖,山水得天独厚。 九江商品米的来源,一是本地米。九江及附近县为长江、鄱阳湖、修河形成的冲积平原和幕阜山脉的丘陵谷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此为九江米市的主要来源。二是外省客米。主要是与九江市毗连的安徽、湖北两省沿江等地的稻米。这条传统的流通渠道一直延续至今。九江米市的去向,上至汉口,下至上海、浙江的绍兴、金华,其中以上海、汉口销量最大。省会南昌是全省米谷一级集散中心,径由九江分运沪汉各处。故南昌为九江米市的主要供应地和稻加工基地。九江为出口咽候。省外商人到江西购米,多至九江洽谈业务,并在九江海关办理大米出境手续,直至装运出境。九江米市在赣北的转运点有湖口、涂家埠、吴城。这三个城镇都是靠江临湖,水运十分方便。九江所以成为米市,湖口起了很大的作用。涂家埠位于修水与南浔铁路交汇处,是赣北的重点粮区,每年进出粮食数以万斤。粮谷流向,一部份走南浔路径九江出口;一部份走修水至吴城,径湖口出口,远销武汉、上海、南京等地。 九江米市鼎盛时期粮行米店约有130家,可分为三个帮派:一是广东帮,二是南昌帮、三是本地派。建国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流通体制的变革,九江米市经过三次重大演变过程:一、米市初兴。从解放初期到1953年,政府对粮食实行的是在国营商业领导下的粮食自由贸易政策。二、米市封闭时期。从1953年末至1983年,我国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但在粮食上实行了30多年一贯制的统购统销政策一直没有变。三、米市复兴时期。于1984年末到1985年初,恢复了九江米市,其市场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独家垄断,"一条河放水"转变为各种经济、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彼此并存的局面。 九江属中亚热带向亚热带过渡区,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是赣北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交通中心,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130多年前,这里就是对外通商口岸,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长江沿岸开放城市。九江旅游景点分为六区、二点、一线,共计三百余处,其品位之高雅,内涵之丰富,门类之全,密度之绸,实属国内唯一,世界稀有。六大景区:庐山牯岭景区、庐山山南景区,庐山山西景区,永修县景区、浔阳景区、共青城景区;二点:湖口县的石钟山和彭泽县的龙宫洞;一线:长江、鄱阳湖水上游。九江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从江西省的发展看,九江是唯一通江达海的外贸港口城市,是联结全省与长江开发带和沿海开放带的"北大门"。 四、芜湖 芜湖位于安徽东南部,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9度21分、北纬31度20分,全市面积3317平方公里,人口215万,其中市区人口63万。芜湖历史悠久,春秋时代为吴国的鸠鹚邑,作为县名始于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历史上芜湖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颇为发达。南唐时即"楼台森列","烟火万家"。南宋以后,特别是到了元朝,芜湖已是一个相当繁荣的市镇,从明代开始,逐渐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浆染等手工业已闻名遐迩,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就有"织造尚淞江(上海),浆染尚芜湖"之说,形成号称"芜湖巨店"的大型浆染工场。近年,芜湖境内人字洞发现的远古人类制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石,时间断代约在距今200万至250万年之间,把人类在亚洲活动的历史上溯了四五十万年。境内大工山古铜矿遗址是春秋和汉唐时期中国最大的铜生产基地,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76年,中英签订的"烟台条约"将芜湖与浙江的温州等四个城市辟为通商口岸,这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给芜湖民族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畸形发展的同时,也从此打开了芜湖对外开放的大门。1918年芜湖海关进出口货值就达当年全国对外贸易的3.5%,成为长江通商巨埠之一。以芜湖和上海为起迄点的芜申运河,更把芜湖和苏、锡、宁、杭的经济、文化紧密地连在一起。芜湖开放通商口岸后,大批外国洋行、公司进入芜湖的同时,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刺激了芜湖近代工业的发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业在芜湖建立。1883年芜湖架设了有线电报线路,为全省第一个使用电报的城市;1897年投产的益新(机磨)米面公司,规模居当时全国同类工厂首位;30年代还曾开通民航,飞上海和武汉两市。步入20世纪后,芜湖工商业发展到百余种,五、六千家,成为安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长江流域经济中心之一。由于位置优越、商业鼎盛,历史上曾被誉为"皖之中坚"、"长江巨埠"。 芜湖素有全国"四大米市"之首的美誉,而米市的启动点和发祥地是今日的马塘区。马塘区因为地处青弋江注入长江的南岸,俗称河南。沿岸人烟密集,集市贸易相当繁荣,管辖皖南地区的"徽宁池太广道"也设在这里。1948年芜湖《江广米行重建会所纪念碑》:"逊清光绪八年,李文忠公(李鸿章谥号文忠)请准将粮食市场,由镇江七浩口移到此地。"李鸿章扶植米市是事实,但具体操作者是张樵野(张荫桓),同治年间他就结识了广东督粮道李瀚章(鸿章之兄)。光绪八年(1882),李瀚章任湖广总督,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荫桓任芜湖关道。李瀚章怂恿张荫桓出面,打着繁荣芜湖商埠的旗号,向李鸿章献策,依靠朝廷的力量,令镇江米市迁至芜湖。李鸿章主张让米商自迁才是上策。商量结果,定下具体优惠措施,使米商有利可图,自会见利争迁。张荫桓亲自到镇江,利用同乡情谊大拉关系,对广潮米帮许诺:由芜湖关道发给专营米业执照,在芜有代办专利;米粮打包费用由卖方支付;外轮水脚银不另加价,即由芜运来至沪仍按照镇江运沪力资计算。果然引动广潮米帮纷然至芜投资开设米号。接踵而来的是宁、烟帮共20多家。四大米帮是支柱,促使"堆则如山,销则如江"的米市兴起。 李鸿章之子李经方立即抓住这大好机遇,在沿河路开设源德裕砻坊;在河南富民桥(今中山桥)建恒丰粮仓,可堆存二、三万担租稻。李瀚章之子李仲浩开有鼎玉典当铺,宝善长钱庄,在上海、汉口、广州设立分支机构,几乎包揽了米商借贷、汇兑申票、粤票的业务。李仲浩又是芜湖招商局总办。大宗米粮经其轮运出口,而且垄断了漕运。在八百里皖江地区,尤其是江北一带,李氏家族拥有数以万亩计的庄田,租稻转化为商品粮,水到渠成。总之,米市给李氏家族带来商机和巨额利润,也拉动了相关行业的勃兴。场面盛大的米市是沿着长河两岸铺展开的,城南米市尤其繁荣,县志云:"自南关至浮桥皆米行,谓之南市"。从富民桥南口东至芜关监督署,粮食仓库林立,还有道台衙库房,形成一条街,库子街之名由此而来。 "地址在来远铺南街,前至官街,后至阳明书院地。"在江口北岸横街也有个"米业公所",是以客籍四大米帮为主干的米商组织。张荫桓坐镇河南关道署,采取有效的公关措施,制订并落实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启动了芜湖米市,有益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其功不可没。 现代芜湖大米市场于一九九四年一月十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芜湖大米市场位于芜湖市九华北路金湾米市大厦内。西邻芜湖长江大桥、东邻芜湖机场、区内有5000吨粮食专用码头,交通便利,占地2.1公顷,建筑面积1.6平方米,年服务成交粮食500万吨。 芜湖地处长江下游,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环水绕、襟江带河的大自然环境,风光宜人,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萧绎)即写下了《泛芜湖》诗,歌咏芜湖山水。唐代诗人李白、温庭筠、杜牧等,宋代文学家梅尧臣、王安石、沈括等,都有咏芜湖的传世之作。宋、元时传统"芜湖八景"已经形成。近年,芜湖人继往开来,又创建了新"芜湖十景"。 新世纪初始,芜湖经济建设已驶入快车道,诸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电子电器等均呈兴旺发达的趋势。以境内青弋江为界,北片有经济技术开发区,众多知名大企业云集于此。南片有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文教、科技为重点项目建设已全方位推进。在南、北两大片之间,以鸠兹广场、中山路步行街为轴心辐射的商业区,店铺林立,商机无限。芜湖人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城市,必将在中国的长江之滨闪亮登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