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头

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

2、平定塔火

一般是在每年春节后,元宵节的前三天开始准备和进行,每当这个时节,平定县城内城外的街道上,铺面前,客栈前,所有朝街的工、商、兵、学等行业的门口,都要盘起一座塔火。

就是街市旁的住户也不例外,在平定县的乡、镇、村庄里,大多数人家也要垒起塔火,这种塔火,用煤炭做燃料,燃烧时间长,烧红的炭火红焰鲜亮,气氛热烈。

3、酒宴

宴请必须提前一天下请贴或报请,当天催请一、二次,以示热情礼貌,宴席中要待茶、待酒、待烟,有茶三、酒四、烟八杆的程序。

4、舞龙灯

凡喜庆活动,各村各寨都喜欢组织舞龙灯、狮子及各种花灯之俗。新年舞龙灯、狮子时,常配有各种故事灯、花灯,场面壮观。龙灯,要进入每家每户的堂屋祝贺新春。

5、节禁

春节这天,不动刀、剪、针之类的金属物;不扫地,不倒拉圾,不打水,更不口出恶言或打骂儿女。已出嫁之女春节忌住娘家。

-

下面是更多关于平定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阳泉定县元宵节:塔火

  平定元宵塔火,亦名“火”,是山西平定县境内特有的习元宵塔火,常常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观赏。平定塔火,一般是在每年春节后,元宵节的前三天开始准备和进行。每当这个时节,平定县城内城外的街道上,铺面前,客栈前,所有朝街的工、商、兵、学等行业的门口,都要盘起一座塔火。就是街市旁的住户也不例外。在平定县的乡、镇、村庄里,大多数人家也要垒起塔火。这种塔火,用煤炭做燃料,燃烧时间长,烧红的炭火红焰鲜亮,气氛热烈。塔火,是用黄土合成的泥以及砖垒砌而成的高约一米五左右,用直径一般为五十厘米的木棒槌贴成圆孔形状,因而称之为“棒槌火”。这种塔火,一炉火要装一百五十到二百斤炭块。而且每天装一次。装好点燃后,燃烧的火苗就从这无数个圆孔里喷出来。塔火的顶部,随着十二生肖的年份推移,用黄泥做成兔、猴、虎、马等生肖的造型。也有的用生铁铸成狮子、老虎、宝塔、元宝等造型。塔火的点燃,一般在每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随着正月十五闹红火的街头文艺活动和灯展的活动点燃,互相配合,相映成趣。平定也有时传着另一种民谚:“耍十七、闹十八、十九起来灰塌塌”之说。‍平定的元宵塔火延续多年,至今不衰,这与平定有质量优良的无烟煤供元宵塔火燃烧有关,也与民间正月十五闹红火的习俗紧密联系,点燃塔火是闹红火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更为让百姓奉为神明的,是当地流传的“女蜗补天”的传说,当地百姓把这种点燃塔火的活动,看成是对于“女娲补天”的一种炼石补天的补充。

  

  阳泉平定县丧葬习俗

  【丧葬】装裹人断气后,换装三、五、七件,停放门板上,置口含钱两枚,用红布蒙脸,随后放炮三响,即向村邻报丧,左邻右舍始上门帮办治丧。 入殓前,孝子及死者亲友拜祭,行入棺仪式。遗体入棺时,儿女要给铺褥子,近亲晚辈要给盖覆面,并放岁数钱于棺内。 装裹死者后,因事主家境及当时气候条件不同,续仪有别。有继则入棺、入殓者,亦有继则设灵堂讨孝、祭奠者。凡灵堂多设于正堂、主房,布置花圈挽帐、纸草仙鹤、金山银山、大纸大香、雪柳花束、供菜灵牌,猪头三牲等;香烛烟火不断,孝子轮番于灵柩前日夜跪守,停柩末日,多行“上饭”大供礼。旧社会礼节繁缛,多则守灵四十九日至一百天,多则三、五、七天不等,皆因事主家况而定。新中国成立后,一般停灵三五日即葬。 入殓俗称合盖。先由死者亲属及生前友好瞻仰遗容,继而子女用新棉花沾酒为死者净脸,再死者生前最喜爱之小物件殓入棺内,征求众亲友意见后即行合棺。合棺前孝子不哭,意在不使亡灵招泪(累)而去。钉斧响,孝子大哭,示决别大哀。 出殡俗称“发丧”、“埋人”。擒材出丧房至门外起丧,县城附近是棺材小头朝前,别处有大头朝前者。穷人四人抬棺,更穷者二人抬一薄棺,俗谓“二人抬材一根杆”。至于席片卷尸、入土为葬者也不罕见。富户出殡,则松柏棺木油漆彩绘,并扎制金银斗、童男女、仙鹤、宅院、戏楼、纸幡等铺陈悬挂,请僧道动乐,唪经诵忏,超度亡灵。午后出殡,由怀殡人指挥,鼓乐开道,神主引轿前行;合家孝眷披麻戴孝、拄孝棒拉灵;后随亲友簇拥龙头棺罩送殡。抬棺者或24人或32人不等,所经街巷、路口,间有亲友设供路祭,沿途哭声、炮声不断,直至送灵出村。确是“没钱的埋人,有钱的埋钱”。灵柩进坟,再行葬礼。当晚,富豪人家行虞祭礼,上四套供、三八供不等,一般人家供菜次多,但均将桌裙、蜡烛换为红色。 服三、做七、做周年出殡后三日上坟祭奠,谓“服三”。从死者去世起每七天为一七,逢七上坟祭奠一次,谓“做七”。“七七”终了叫“尽七”。是日,亡人亲友同去坟墓烧纸供奉,中午由主家宴请。周年至,亲友再上坟祭悼,谓做周年。北部乡村在三周年时,还要请吹鼓手坐门哀奏。送纸楼上坟,礼仪之重,不次于出殡。 <新中国建立后,丧葬旧习时有改进,又屡有反复。70年代曾平坟为地,80年代又筑墓为丘。 民间殡仪时兴臂戴黑纱,胸佩白花,送花圈挽联,开追悼会。诵经绝迹,但一度废除的殡丧迷信习俗和奢办之风时有起伏,丧礼鼓乐时有时无。 【葬法】本县自古通行土葬深埋,80年代后倡导火葬,但全县仍盛行土葬。一般以家族采坟,个别乡村有氏族公坟。 土葬掘土七尺,挖洞成“冥堂”;也有的要“碹葬”,即用砖石将土洞砌碹。棺木入土后,大头朝里,将刻有死者姓名、生卒年月的祭砖置于棺木小头前,用砖石垒封“冥堂”,俗称“垒垭门”。然后合土起丘,或立碑于墓丘,或置一大石于墓头。这种葬法,有寄埋、进正穴与合葬之分。 槐树铺乡固驿铺村子柏井乡柏木井村有“李氏公文”,相传为唐代袁天罡、李春风采定,俗称“绵羊坟”,意为子繁孙衍,家业兴旺。该村凡李氏家族之死者,都在公坟掘坑埋葬,墓丘排列不分长幼,不论辈数。“文化大革命”期间,村中其他姓氏者也埋入此坟。今仍袭旧俗。 公坟在县城西沙坡、城北河下等地,曾有杂姓公坟(乱葬坟),旧时异地士兵、商贾或乞丐死后皆葬于此。“文化大革命”期间,巨城、岔口一带建有集体公墓。马山、王家庄等地曾实行废棺葬俗:全村备置公用插底棺材一顶,出殡时殓尸抬棺出村,至公墓,抽其底,棺底随尸入葬,乡人称之为“无底棺材”。 除土葬外,本县个别边远之土瘠山村,有将棺木置于山崖半空之天然罅缝、石洞者,谓“崖葬”或“悬葬”。
3
4
山西省辖:11个地级23个区、11个县级市、85个

太原市 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人民政府驻杏花岭区新建路。

杏花岭区 小店区 迎泽区 尖草坪区 万柏林区

晋源区(晋源街道)

古交市

阳曲县(黄寨镇) 清徐县(清源镇) 娄烦县(娄烦镇)

大同市 辖4个市辖区、7个县。市人民政府驻城区迎宾西路。

城 区 矿 区 南郊区(口泉乡) 新荣区(新荣镇)

大同县(西坪镇) 天镇县(玉泉镇) 灵丘县(武灵镇) 阳高县(龙泉镇) 左云县(云兴镇)

广灵县(壶泉镇) 浑源县(永安镇)

阳泉市 辖3个市辖区、2个县。市人民政府驻城区南大街。

城 区 矿 区 郊 区(荫营镇)

平定县(冠山镇) 盂 县(秀水镇)

长治市 辖2个市辖区、10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城区八一路。

城 区 郊 区

潞城市(潞华街道)

长治县(韩店镇) 长子县(丹朱镇) 平顺县(青羊镇) 襄垣县(古韩镇) 沁源县(沁河镇)

屯留县(麒绛镇) 黎城县(黎侯镇) 武乡县(丰州镇) 沁 县(定昌镇) 壶关县(龙泉镇)

晋城市 辖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城区。

城 区

高平市(东城街道)

泽州县(南村镇) 陵川县(崇文镇) 阳城县(凤城镇) 沁水县(龙港镇)

朔州市 辖2个市辖区、4个县。市人民政府驻。

朔城区 平鲁区(井坪镇)

山阴县(岱岳镇) 右玉县(新城镇) 应 县(金城镇) 怀仁县(云中镇)

晋中市 辖1个市辖区、9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榆次区。

榆次区

介休市

昔阳县(乐平镇) 灵石县(翠峰镇) 祁 县(昭余镇) 左权县(辽阳镇) 寿阳县(朝阳镇)

太谷县(明星镇) 和顺县(义兴镇) 平遥县(古陶镇) 榆社县(箕城镇)

运城市 辖1个市辖区、10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盐湖区。

盐湖区

河津市(城区街道) 永济市(城东街道)

闻喜县(桐城镇) 新绛县(龙兴镇) 平陆县(圣人涧镇) 垣曲县(新城镇) 绛 县(古绛镇)

稷山县(稷峰镇) 芮城县(古魏镇) 夏 县(瑶峰镇) 万荣县(解店镇) 临猗县(猗氏镇)

忻州市 辖1个市辖区、1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忻府区。

忻府区

原平市(南城街道)

代 县(上馆镇) 神池县(龙泉镇) 五寨县(砚城镇) 五台县(台城镇) 偏关县(新关镇)

宁武县(凤凰镇) 静乐县(鹅城镇) 繁峙县(繁城镇) 河曲县(文笔镇) 保德县(东关镇)

定襄县(晋昌镇) 岢岚县(岚漪镇)

临汾市 辖1个市辖区、1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尧都区。

尧都区

侯马市(路西街道) 霍州市(鼓楼街道)

汾西县(永安镇) 吉 县(吉昌镇) 安泽县(府城镇) 大宁县(昕水镇) 浮山县(天坛镇)

古 县(岳阳镇) 隰 县(龙泉镇) 襄汾县(城关镇) 翼城县(唐兴镇) 永和县(芝河镇)

乡宁县(昌宁镇) 曲沃县(乐昌镇) 洪洞县(大槐树镇) 蒲 县(蒲城镇)

吕梁市 辖1个市辖区、10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离石区永宁中路。

离石区

孝义市 汾阳市

文水县(凤城镇) 中阳县(宁兴镇) 兴 县(蔚汾镇) 临 县(临泉镇) 方山县(圪洞镇)

柳林县(柳林镇) 岚 县(东村镇) 交口县(水头镇) 交城县(天宁镇) 石楼县(灵泉镇)

5

截至2016年,山西省共辖11级市,包11个县级市、85个

太原市——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交市;

大同市——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

朔州市——山阴县、应县、右玉县、怀仁市;

忻州市——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原平市;

阳泉市——平定县、盂县;

吕梁市——文水县、交城县、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县、岚县、方山县、中阳县、交口县、孝义市、汾阳市;

晋中市——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介休市;

长治市——长治县、襄垣县、屯留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潞城市;

晋城市——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泽州县、高平市;

临汾市——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蒲县、汾西县、侯马市、霍州市;

运城市——临猗县、万荣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绛县、垣曲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永济市、河津市。

扩展资料:

山西,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东以太行山为界,与河北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毗连。

山西又称“三晋”,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山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6

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11个地级市,省会市居山西省中部,其10个市从北到南分别是:大同、朔州、忻州、阳泉、吕梁、晋中、长治、晋城、临汾、运城。

1、太原市

山西省会,位于山西省中央腹地。太原古称晋阳,简称并(州)。自春秋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简子筑晋阳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6959平方千米,辖6区3县1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

2、大同市

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境内建筑于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是国内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同九龙壁是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龙壁。辖4区6县:新荣区、平城区、云冈区、云州区、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 

3、朔州市

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千年木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有集中体现金代建筑艺术成就的朔城区崇福寺,边塞文化是朔州文化的一大特色。总面积10662平方千米,辖2区3县1市: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右玉县、怀仁市。

4、忻州市

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境内五台山是5A级景区。总面积25180平方千米,辖1区12县1市:忻府区、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原平市。

5、阳泉市

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侧。境内有万里长城第九关、唐代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有冠山书院、女作家石评梅故居、中山国古长城等。总面积4451平方千米,辖3区2县: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盂县。

6、吕梁市

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名人有一代女皇武则天,宋朝名将狄青,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诤臣名相孙家淦,革命英雄刘胡兰。总面积21143平方千米,辖1区10县2市:离石区、文水县、交城县、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县、岚县、方山县、中阳县、交口县、孝义市、汾阳市。

7、晋中市

位于山西省中东部。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有乔家、王家、常家等晋商巨贾大院,有被誉为“中国彩塑艺术馆”的平遥双林寺。总面积16408平方千米,辖1区9县1市:榆次区、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介休市。 

8、长治市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传说均发端于长治,被誉为“中国神话的故乡”。总面积13864平方千米,辖4区8县:潞州区、上党区、屯留区、潞城区、襄垣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 

9、晋城市

位于山西省东南端。拥有古文化遗址6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处。尤其是现存宋、金时期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古建筑46处。总面积9484平方千米,辖1区4县1市:城区、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泽州县、高平市。9

10、临汾市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10万年前人类诞生之源在临汾,5000年华夏文明之宗在临汾,600年大槐树移民之根在临汾,元代以前地上文物资源占山西的30%。

总面积20589平方千米,辖1区14县2市:尧都区、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蒲县、汾西县、侯马市、霍州市。 

11、运城市

位于山西省西南端。是关公故里,境内闻喜裴氏家族曾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史称“将相接武、公侯一门”。总面积14106平方千米,辖1区10县2市:盐湖区、临猗县、万荣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绛县、垣曲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永济市、河津市。

扩展资料

山西省行政区划中的一些地理知识:

1、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中,辖区最大的是忻州市,最小的是阳泉市;

2、117个县级行政单位中,辖区面积最大的是吕梁兴县、忻州原平市、朔州平鲁区,最小的是临汾曲沃县、临汾侯马市、阳泉矿区。

3、山西省共辖1398个镇、乡、街道(564个镇、632个乡、202个街道),建制村28079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7
全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共

85个县,11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省会太原,省政府驻太原市府东街。
8

共辖11个地级市,119级行政区划单位(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

1、太原市

太原,山西省省会,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国际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历史,2500年建城史,“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都。

总面积6988平方千米,总人口437.97万(2017年)。其中太原市区总面积1460平方公里,2012年底太原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40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369万。

2、大同市

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

据2017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344.2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5万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4.0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2‰;死亡人口2.04万人,死亡率为5.96‰;自然增长率为5.96‰。

3、阳泉市

古称“漾泉”。位于山西省东部,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阳泉市北接忻州市,东隔太行山与石家庄市相望,西接太原市,南邻晋中市。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属于山西东部山地,境内地貌以山地为主,其余为丘陵和平原。

截至2017年底,阳泉市常住人口为140.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2万人。全市全年出生人口1.3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46‰,比上年提高0.59个千分点;死亡人口0.81万人,死亡率为5.74‰,比上年提高0.6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3.72‰,比上年下降0.07个千分点。

4、长治市

古称上党、潞州、潞安等。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

截至2017年底,长治市总人口为345.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万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4.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69‰。死亡人口2.1万人,死亡率为6.01‰。自然增长率为5.68‰。性别比(女=100)为104.63。

5、晋城市

古称建兴、泽州、泽州府,是山西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全境居于晋城盆地,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美誉。

2017年末晋城全市常住人口为233.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2万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2.3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26‰;死亡人口1.17万人,死亡率为5.03‰;自然增长率为5.23‰。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2.33(以女性人口为100)。

6、朔州市

位于中国山西省西北部,桑干河上游,西北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扼雁门关隘,地貌轮廓总体上是北、西、南三面环山,山势较高,中间是桑乾河域冲积平原,相对较低,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2017年常住人口177.6万。

7、晋中市

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依太行山,西临汾河,北与省会太原市毗邻,南与长治市、临汾市相交,东北与阳泉市相连,西南与吕梁市接壤。

截至2017年底,晋中市常住人口336.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万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3.7万人,人口出生率10.89‰。死亡人口2.0万人,死亡率5.87‰。自然增长率5.02‰。

8、运城市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

截至2016年末,运城市常住人口为530.52万人,比2015年末增加3.0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36(女性为100)。全年出生人口5.95万人,出生率为11.24‰;死亡人口2.96万人,死亡率为5.59‰;自然增长率为5.6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7.65%,提高1.53%。

9、忻州市

古称“秀容”,简称“忻”,别称“欣”。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北倚长城与大同、朔州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相望,东临太行与河北接壤,南屏石岭关与太原、阳泉、吕梁毗连,总面积2.515万平方千米。

据2017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1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万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3.2万人,人口出生率10.2‰;死亡人口2.1万人,死亡率6.6‰;自然增长率3.6‰。

10、临汾市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延安、渭南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

截至2017年底,临汾市常住人口448.15万人,比2016年末增加2.35万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4.7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68‰;死亡人口2.42万人,死亡率为5.42‰;自然增长率为5.26‰。人口性别比为103.18。

11、吕梁市

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西隔黄河同陕西榆林相望,东北与省会太原市相连,东部、东南部分别和晋中、临汾接壤。

据2017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87.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万人,增长0.62%。全年全市出生人口4.3万人,人口出生率11.12‰;死亡人口1.9万人,死亡率4.91‰;自然增长率6.21‰。

扩展资料

山西又称“三晋”,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山西省下辖11个地级市,117个县级行政单位。 截至2017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14973.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557元,按2017年平均汇率计算为6007美元。常住总人口3702.35万人。

山西省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彝族、苗族、土家族等53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9

市名:大同州、忻州、、吕梁、晋中、长治、晋临汾、运城。

县名:晋、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山阴县、应县、右玉县、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平定县、盂县、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

襄垣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泽州县、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蒲县、汾西县临猗县、万荣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绛县、垣曲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

扩展资料

山西历史

山西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并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根据中国最早的史书《禹贡》记载,山西地区最早为冀州之域,后为并州、以及司隶校尉部之西北境。

山西又称“三晋”,古称河东,省会太原市。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米以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

参考资料

山西人民政府-行政区划

山西人民政府-山西历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