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民国时代的老百姓眼中,宣武门成了使清朝灭亡的门,换言之,这里也是结束中国封建帝制的最后一座大门。宣武门最早在元代被称为“顺承门”,取自《周易》“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之句,位置在今西单路口南约20米处。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拓南垣,至今前三门一线,城门随移,名称依旧;到了正统四年(1439年)加筑重修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改名宣武门。宣武门与崇文门并列东西,为的是取“左文右武”、“文治武安,江山永固”的涵义。宣武门取宣扬武功之意。宣武门城门面阔五间,通宽32.6米,进深三间,深23米。城楼为两层,连同城台通高33米。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饰绿琉璃脊兽很是气派。如此煊赫重要的宣武门,自然少不了故事。“宣武水平”宣武门瓮城内有砖砌的五火神台。此地低洼,雨季时城内之水多从此经过,流出城外,日久看城门的兵士即以此砖台为记,适时开门宣泄城中雨水,如果水淹没了砖台,则水拥阻城门,无法开启,城内易遭水患。人们将此砖台美称“宣武水平”。“宣武午炮”1924年以后,北京的钟鼓报时声不再响起,取而代之的是在宣武门城楼上鸣炮报时。据说首次鸣炮就震塌了附近的两间民房,还真是一鸣惊人。那时每日中午,放炮一声,声震南城,人称“宣武午炮”。由于鸣炮的开销太大,在延续了30年后,终告停止。“宣武死门”清代刑场设于菜市口,死刑犯押赴刑场行刑要出宣武门。而当时北京的墓地也多在宣武门外的陶然亭等地,所以送葬的人也多出宣武门。因此宣武门又被百姓称之为“死门”。刑部还在箭楼的西侧立了一座写有“后悔迟”的石碑。也留传下来了一句“刑部的碑——后悔迟了”的歇后语。不过再恢弘重要的城门也都难逃一“拆”。民国九年(1920年)到民国十年(1921年)修建环城铁路,宣武门箭楼被拆除。民国二十年(1931年),工务局又拆除宣武门瓮城。解放后1965年拆除宣武门城楼,1966年修建北京地铁时又将宣武门城墙拆除,护城河填平,从此宣武门不复存在,变成了日趋繁华的十字街头。在老北京,宣武的地位非同寻常,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比拟的。在老北京,无论出自文献文本,还是出自老百姓之口,常常会有城南和宣南的称谓,比如林海音先生的作品《城南旧事》。这里的城南有历史特有的能指,具体指的范围大都在宣武,而宣南的“南”,就是城南的“南”,二南同一,绝对不会让老北京人混淆。在北京任何一个城区都可以有地理意义的南北之分,却都不具有宣南这样的历史文化意义之所在。宣武之所以拥有如此厚重的意义,在于历史的馈赠。自明朝从南京迁都到北京,大运河的终点漕运码头,由积水潭南移到前门以南,以后又相继扩建了外城,一直到清朝禁止内城开设戏院,将戏院绝大多数开设在前门外,以及前门火车站交通枢纽中心的建立……这一系列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城南特殊的历史地位与含义。以前门为轴心,辐射东西的城南特别是西侧宣武一带,曾经是北京城商业文化娱乐的中心,其历史的文化涵义,对于建设新北京保护老北京意义深重。不仅对于我,对许多北京人,城南和宣武乃至宣南,是一个情感深重的称谓,从口中吐出这个词儿,会有一种霜晨月夕的沧桑感觉。称宣武文宣武和武宣武,是有道理的,这个道理也源于历史绵延的结果,是宣武这棵大树上结出的两种最有特色的果子。先说文宣武,这里还要说历史。先不说别的,这里只说说会馆,说说会馆和宣武的关系。可以说,文宣武的文化,首先得益于会馆的建立。会馆文化,从某种程度而言,代表着宣武的文化,或者说促成了宣武文化别具特色和意义的发展。明清时会馆大多建在前门外。那时的吏、户、礼、兵、刑、工六大部,都设在前门内的东西两侧,只隔一道外城墙。外地人进京,无论是赶考的秀才,还是办事的官员,住在前门一带,自然方便一些。于是,各地举子或商人、官员,以同乡为单位,纷纷开始集资在这附近盖起大小院落,很像是如今的各地办事处,为的是藉有稽、游有业、困有归,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据说,前门一带会馆有140多家,毫不夸张地说,大部分在宣武。如果现在来选宣武最著名的会馆,还真的有些为难了,因为著名的会馆太多,而且列举出的这些著名的会馆,大都不仅著名于宣武,同样在北京也是著名的。南横街的粤东会馆不著名吗?清末由广东同乡出资,买下康熙年间大学士王崇简父子的怡院一角,占地六亩,足够大的了。戊戌时期,保学会就是在这里成立,变法的风云人物康、梁等人都出入这里。民国元年,孙中山来京时的欢迎会,也是在这里召开的。想那时,出入这里的都是主宰中国命运的风云人物,个个心怀百忧,志在千里,且吟王粲,不赋渊明。珠朝街上的中山会馆就不著名吗?当年被清诗人钱大昕赞美为 “荆高酒伴如相访,白纸坊南第一家”。清末被留美归来的唐绍仪(后在袁世凯当临时大总统时当过国务总理)买下,改建为带点儿洋味的会馆。民国元年,孙中山当了大总统,来北京就下榻在这里,一样地沾满了仙气和灵气。米市胡同的南海会馆呢?当年康有为就是在这里起草万言书的,那该是何等的襟怀。想当年吴稚晖从天津大老远特地到这里,翁同龢从朝廷深院下轿到这里,更不用说戊戌六君子常常在夜深时分来到这里聚议。多少现在听起来如雷贯耳的大人物,都曾经和这里结缘,往来会馆间,搅动着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又该是多么的让人神往,让人充满想象。还有北半截胡同住过谭嗣同的浏阳会馆呢?粉房琉璃街住过梁启超的新会会馆呢?南半截胡同住过鲁迅的绍兴会馆呢?……这样的会馆真的太多。正是由于这样多的会馆汇集于宣武,才使得宣武的文化气息得天独厚,那么多的文化领袖都出入在这里的会馆之间。无论革 命舆论,还是新文化运动,还是报刊业的发展,宣武都走在北京乃至全国的前列。宣武虽沾一个“武”字,但说宣武是文宣武,当不是自夸,而是实事求是,是历史使然。再说武宣武。宣武本身就有一个“武”字,前面再加一个武字,在我看来,和传统意义上的文治武功并不是一个意思。而应该特指它含有武术和功夫以及舞蹈戏曲在内的舞台艺术。从本质而言,这里的“武”字,是“舞”的同音变体,和文宣武的“文”字是一个意义上的并蒂花开对仗的两枝,是文化的另一种形式。也就是说,宣武从根儿上说,是崇尚文化和艺术的,或者说文化和艺术,是宣武的立身之本的两条最重要的根系。宣武的这个“武”字所代表的艺术,主要来源于天桥和八大胡同两支。天桥所代表的是北京最正宗的草根艺术,撂地摊的艺人,个个有一手惊人的绝活儿,他们所创造的市井俗文化,至今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北京的文化遗产。而八大胡同的历史真正面貌一直在被扭曲或遮蔽,是的,八大胡同确实一度娼 妓泛滥,但是,如果说八大胡同就是娼 妓的代名词或符号,起码是不全面的。从某种意义而言,它也曾经是中国京剧的重要发源地。乾隆下江南之后,带回来四大徽班,是京剧繁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刻。这四大徽班的主要演员,一开始都落户在八大胡同。首先进京来的三庆班,住进了韩家潭,以后,四喜班住进了陕西巷,和春班住进了李铁拐斜街;春台班住进了百顺胡同。号称清同光十三绝的主要名角,大多也都住在八大胡同一带,如四喜班的老板兼须生时小福,住在百顺胡同,春台班的老板兼须生俞菊笙,王瑶卿、姜妙香的老师陈德霖也都住在百顺胡同,俞振亭和他办的斌庆社住大百顺胡同,就连后来梅兰芳从李铁拐斜街的老宅搬出,也在百顺胡同里住过;在我国首拍电影《定军山》的谭鑫培也在大外廊营盖上的西式小楼安居,那里就在韩家潭的身后。我猜想,大概是韩家潭百顺一带已经住不下,才另毗邻为居的,逐渐发晨到它们的外围。所以,后来有民谚说:“人不辞路,虎不辞仙,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这是对那些情景最为形象的概括。和清末民初康有为、梁启超、鲁迅、李大钊那么多的文人志士聚集在宣武的会馆里,才有了宣武的文脉一样,如此众多且重要的京剧名角住在八大胡同,有历史的偶然和必然,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个意义,使得宣武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之脉,或者我们概括为宣武的武(舞)脉。和天桥的草根艺术对应着,这一脉艺术则是中国最古老最高雅的艺术,当时是属于官廷和士大夫的艺术,可以说,是经历了八大胡同时代的历练,进而在大栅栏和珠市口等众多戏园子的演出,才使得这门艺术步入民间,并且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谈中国京剧史,就绕不过宣武,这是宣武值得骄傲的资本。和它可以列数那些文坛叱咤风云的人物是宣武的骄傲一样,也可以尽说这样一批艺术大家名角,也曾经在宣武的地盘上,为宣武扬名扬威。文宣武,武宣武,宣武如此丰腴厚重,应该格外珍惜才是。这种珍惜,不是简单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是直接地让历史成为今天的侍从和门童,而是要认真研究、仔细把握住宣武这得天独厚的文化与艺术的两根脉。它们是宣武支撑和发展的根,不要急于将它们挖出去当值钱的老人参来卖。-下面是更多关于北京宣武门的问答
辽代在南京北郊。金代在中都城东北角,光太门之南,属坊。元代在大都城南承门之南。明永乐年间修建北京城,将大都南城南移另筑新墙,在正对大都城南垣顺承门之处设一门,仍名顺承门。明正统四年(1439),增建门楼、箭楼与瓮城,改称宣武门。门楼高30余米,为三滴水檐歇山式重楼建筑,两边靠城垣内壁一侧分别有马道与城内通达。箭楼在门楼之外,略低于门楼,设有箭孔80个。瓮城呈长方形,长83米,宽75米,将门楼与箭楼连接为一体。门楼以西设有一水关,城内雨水与污水可沿明濠顺此排入南护城河。城外护城河上还有一石桥。清代的城楼规制基本沿袭明制,仅加以修葺,至民国年间箭楼已不存在。1966年修建地铁时将门楼与城墙拆除,护城河被填平,辟为宣武门东、西大街。
宣武门后演化为地片名,泛指宣武门东、西大街,宣武门内、外大街附近。北为西城区辖界,南为宣武区所属。宣武门东大街长800米,宣武门西大街长1470米,同为西城、宣武两区界路。宣武门内大街全长798米,元代为顺承门外官道,明、清时称宣武门大街,1965年定为现名。宣武门一带有北京市三十一中、中国木偶艺术剧团、北京市第二医院、昆明市人民政府驻京办事处、新华通讯社、中国证券报社、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北京外事服务职业高中、顺城街第一小学、宣武门小学等单位,有又一顺饭庄、北京雕漆厂、北京益利快餐厅、北京金工建材经营部、北京市童装三厂、北京现代包装制品商场、北京市电影器材公司、北京市通讯设备公司等企业单位。地域内与近代文化、宗教相关的文物保护单位众多,其中宣武门内大街南端的南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国会议场、天主教圣母会法文学校、原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清学部旧址、中华圣公会教堂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元大都城没有在金中都基础上扩建,金中都毁成那样也没法再扩建了。于是元朝人只好在旧金中都城的东北处另起炉灶修建全新版的新城。新城的形状也是矩形,南北略长,东西略短。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筑而成,其中有竖柱和横木用来加固城墙。这样的城墙,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冲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在城墙顶部用苇衣和管道防水。全新版的城,用的却是简易版的城墙,难怪明朝的时候非要拆它不可。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个门。现在建国门南侧的观象台,就是元大都城东南角楼的旧址。 明朝皇帝决定把现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其面积为62平方公里。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墙往里缩了2.5公里,又把南城向南推进到前门一带。城门起名叫: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和阜成门等,这些名字到现在还在用,只是见不着城门楼了。明1564年,又修筑了包围在南郊外面的外罗城,也就是从前人们所说的北京外城。明朝时全城的中心南移。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为中轴线的起点。整个城墙围绕着中轴线呈现一种平衡对称的审美格局。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没有做新版,只是沿袭明代格局。和明代不同的,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崇文门内。顺治八年(1651),重修承天门,改称天安门。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北京作为封建王朝帝都的历史从此结束。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中国文明记》中对于当时的城墙有这样的描述,书中说当时的北京城分为内外城,它们“均有坚固之城墙环绕”,那时游北京者“定先登上城墙”,书的作者被“城墙之壮大所惊倒”并赞美说:北京的城墙“真正之金城铁壁”,站在城墙上“最能将北京之大观收入双眼,最引人注目者,乃城内中央与正阳门相接之皇宫。”
民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1949年1月,在原国民党时期20个区的基础上临时划定32个区,4月将32个区合并为26个区,6月接管任务完成后调整为20个区。
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和平协议,率领25万国民党军队投向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市,北京和平解放。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1952年,北京市由华北行政委员会领导。7月,将河北省宛平县全部及房山、良乡2县部分地区划归北京市。
1956年~1958年间,将河北省昌平、良乡、房山、大兴、通县、顺义、平谷、密云、怀柔、延庆等县划归北京市,形成今北京市行政区域。
1956年3月9日,撤销昌平县,将昌平县所属行政区域(高丽营镇除外)划归北京市,并命名为昌平区。将河北省通县所属的金盏、长店、北皋、孙河、崔各庄、上新堡、前苇沟等7个乡归北京市。
2002年2月7日,北京市撤销怀柔、平谷两县,设立北京市怀柔区、平谷区。2010年7月1日,北京市撤销原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撤销北京市原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
2015年11月17日,北京市撤销密云、延庆两县,设立北京市密云区、延庆区。至此,北京告别县治时代。
扩展资料:
北京,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所在地。
北京地处中国华北地区,中心位于东经116°20′、北纬39°56′,东与天津毗连,其余均与河北相邻,北京市总面积16410.54平方千米。
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下辖16个市辖区。截至2018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4.2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32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4万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在此后的30多年里,北京历经苦难:先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使当年的帝都变得衰微破败;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古城在血与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这座城市。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生的共和国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