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二三事
-下面是更多关于踏青节的问答
清。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
扩展资料
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上巳节,春游踏青也成为民俗活动。据《韩诗》:“三月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拂除不祥。……续汉书礼仪志曰: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涤祓除宿垢,为大洁”。这时踏青活动的主题,突出了“招魂续魄,拂除不祥”的“沐浴祓禊”。
据《论语·先进》记载:“莫(暮) 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王充《论衡·明雩篇》解释为:这是一种多人在渡沂水时表演像龙一样的行列舞蹈(另一种解释:是描写几个大人与儿童在沂水中游泳,然后到舞雩台上吹风的情景)。舞雩是在暮春时举行的一种祭礼,含有龙崇拜及祈雨等多种内涵。这里不仅记载了祭祀性的“舞雩”, 还描写了当时的春游踏青活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清明节。
踏春日郊游,也称“”,一般指初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
扩展资料
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上巳节,春游踏青也成为民俗活动。据《韩诗》:“三月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拂除不祥。……续汉书礼仪志曰: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涤祓除宿垢,为大洁”。这时踏青活动的主题,突出了“招魂续魄,拂除不祥”的“沐浴祓禊”。
据《论语·先进》记载:“莫(暮) 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王充《论衡·明雩篇》解释为:这是一种多人在渡沂水时表演像龙一样的行列舞蹈(另一种解释:是描写几个大人与儿童在沂水中游泳,然后到舞雩台上吹风的情景)。舞雩是在暮春时举行的一种祭礼,含有龙崇拜及祈雨等多种内涵。这里不仅记载了祭祀性的“舞雩”, 还描写了当时的春游踏青活动。
民俗二三事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因而踏青节也就有先有后。农历二月二为福建一带的踏青节,三月三为陕西一带的踏青节。北京、东北由于春来得特别迟,到了五月初五才开始踏青。由于踏青是一项有意义的习俗,因此代代流传。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于花草返青的春季,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并进行各种游戏以及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中国的节日主要有春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社日节(二月二)、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1、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元宵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3、社日节
社日节,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4、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活动,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5、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绿的,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也有地方称清明节为鬼节,因为清明节也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由于民间有早清明晚十月一的俗语,所以大部分人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提前去扫墓,它的传统活动也为扫墓。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