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更多关于定陵博物馆的问答
发布于:2020-08-26 23:32
浏览了 61次
1
2
定物馆定陵博物馆为遗址性博物馆,位于北京以北40公里处大峪山脚下,定于明万历十二年-万历十八年(公元1584年-1590年),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为明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皇后的合葬墓。中文名称定陵博物馆
类 别遗址性专题博物馆地 点北京以北40公大峪山脚下竣工时间明万历十二年-万历十八年(公元1584年-1590年)1956年开始发掘定陵,1957年打开地下宫殿,出土文物近3000件,1959年9月30日在定陵原址建立博物馆,郭沫若同志题写馆名“定陵博物馆”,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定陵建筑精巧雄伟,为中国历代皇陵之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瑰宝,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3
1956年务院批准,开始发掘定陵,1957开地下宫殿,出土文物3000件,1959年9月30日在定陵原址建立馆,郭沫若同志题写馆名“定陵博物馆”,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定陵建筑精巧雄伟,为中国历代皇陵之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瑰宝,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个皇帝万历帝及两位皇后的合葬墓。万历帝年仅10岁时即已登基,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当政之初,推行改革措施,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中后期怠于朝政,终年不视朝,致使朝政日趋腐败。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历时6年才完成,耗银八百万两。陵墓建成时万历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如今,定陵已成为北京最著名的旅游点之一,每年都要吸引数百万游客来到这里,人们被这个古老的中国皇陵深深折服,感受着一代皇帝的传奇故事。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项考古计划曾试图解开十三陵所有的秘密,但最终只有一座陵墓的地宫被成功打开,这就是中国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陵——定陵。明代的永乐皇帝朱棣亲选陵址,并起名天寿山。从此,包括朱棣在内,总计有13代明朝皇帝于此修建了陵墓,整个陵区居然比当时明朝北京城的面积还要大…… 十三陵的总体布局就像一棵大树,每个陵墓如同是树枝,大树的主干就是通向陵墓的神道。神道,是进入整个十三陵的必经之路。神道两边排列着十八对巨大的石像,这些文官和武臣的雕像,表示皇帝在死后仍是帝国的主宰。按照中国古代皇陵的陵寝制度,阴宅仿照阳宅,十三陵的地面建筑全部仿照紫禁城的皇宫建造。外围是高大的城墙,城墙内的宫殿也严格地按照一条纵向的中轴线分布。在十三陵每 一个陵墓的后部,都建有一个明楼。明楼下立有皇帝的墓碑,明楼后是皇帝的坟墓。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批准。一次秘密的考古行动在1956年春开始了……对十三陵的考古挖掘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这个计划的,是当时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在挖掘计划中,长陵是首选目标。整个十三陵中,长陵规模最大,保存得也最完整。然而,对长陵的调查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最终,考古队决定,先另找一个陵墓进行试掘。经多方调查,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钧(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进入考古队的视野。1956年5月,试掘工作正式开始。考古队在定陵宝城一处城砖脱落的相应位置挖开第一条探沟。探沟刚刚挖到1米多深,就在宝城内侧的墙壁上发现了一块砌在墙里的石条,擦去石条上的泥土,3个刻在石条上的字显露出来:“隧道门”。十几天后,考古人员在城墙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券门,同时在探沟的两侧发现了两道砖墙,两墙之间形成一个隧道,伸向宝城的深处,考古队判断这就是通向地宫的隧道。为减轻挖掘工作量,考古队没有继续第一条探沟的挖掘,而是在第一条探沟的延长线上挖开了第二条探沟。但是一个多月过去了,第二条探沟一直没有新的发现,在第一条探沟中曾经出现的隧道砖墙也奇怪地消失了。进入9月,挖掘工作才出现新的转机。一天,在第二条探沟的深处,一个参与挖掘的民工意外地发现了一块带有刻字的小石碑,上面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明朝人把地宫的墓墙称为“金刚墙”,这块石碑明确提示了地宫的具体位置。考古队在通向宝顶中心的方向开挖了第三条探沟。到第二年5月,考古队穿透厚厚的土层,找到了坟墓的外墙——金刚墙。在金刚墙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梯形开口。它应该就是万历皇帝入葬时的入口。中国古书上记载,许多皇帝为了保护自己的陵墓不被盗掘,都在坟墓中设有复杂的暗器机关,一旦有人进入就会瞬间丧命。疑虑与担心在考古挖掘人员中蔓延……十三陵中所有的地宫都被深埋在陵墓最隐秘的位置。白万玉是考古队中最富有经验的考古专家,也是现场的实际指挥者,在打开金刚墙时白万玉也很担心会有意外发生。为了保障安全,考古队决定先把梯形开口最上面的几层砖拆下,金刚墙很快就被打开了一个缺口。经过谨慎的观察,考古队决定先派一个人进入地宫。白老决定派考古专家庞中威下去。庞中威回忆说:“我当时也害怕。给我在腰上拴了一条大麻绳,然后我背着一个手电筒就下去了。下去以后,弯着腰,躬着身,精神特别集中,心里也很紧张。”等他出来以后大家才松了口气。之后又有几个人跳了进去,借助手电筒和马灯,他们找到了地宫的大门。第二天,考古队决定彻底打开金刚墙。墙砖很快就被全部拆下,用整块的汉白玉石雕凿而成的地宫大门完全暴露在考古队面前。这是一座全部用巨大的条石砌成的石头宫殿,沿着一条纵向的中轴线分布着三个大殿:前殿、中殿和后殿。考古队员最先进入地宫的前殿。前殿的地面上铺满了条状的已经腐烂的木板,这是当时入葬时为避免棺椁压坏地面而使用的垫板。考古队员穿过前殿进入中殿,摆放在中殿内的座椅全部用白石雕刻而成,座椅上雕有龙的图案。座椅前面是用来祭祀的器皿,一口盛满了黄蜡的大瓷缸,即民间传说中的万年灯。仿照紫禁城中的东西六宫,定陵地宫的左右有两个配殿。配殿通过狭窄的甬道与主殿相连。这里应是留给妃子陪葬的墓室,但空荡荡的棺床显示这里没有被真正使用过。考古人员继续前进,最终找到了隐藏在地宫最深处的后殿,对应于紫禁城中的皇宫,后殿相当于皇帝生前居住的寝宫。挖掘定陵之前,人们已经知道定陵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合葬墓,地宫内三口棺椁的发现印证了文献的记载。 万历皇帝生活在公元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明朝末期,他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其漫长的帝王生涯却充满了悲剧色彩。在这座墓室中,同死者一起埋葬的还有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1572年,年仅10岁的万历继承皇位。万历的母亲希望他成为一个有为的君主,于是万历必须把大量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儒家的传统经典,生活枯燥而乏味。在他有足够的能力独立处理朝政时,又处处受到大臣的牵制。压抑的宫廷生活,只有聪明伶俐的郑贵妃给万历带来唯一的乐趣。万历想把皇位传给郑贵妃生的儿子,但遭到了大臣的反对。万历无力改变,便采取了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方式进行对抗。万历在位48年,其中30年一直隐居在紫禁城的后宫,最后20年,他几乎拒绝和所有的大臣见面,国家政务陷于瘫痪。定陵的建造历时6年,花费白银800多万两。定陵即将竣工的时候,万历最后一次亲自到这里视察,然后默然返回北京。1620年,万历和自己的一位皇后先后病死并同时入葬定陵,另一位早年病死的皇后也被迁来合葬。郑贵妃于10年后死去,她被大臣们看作是给国家带来祸患的女人,最终未能获得入葬定陵的权利。万历终于没能与自己最心爱的女人葬在一起。定陵中的出土文物不仅让人联想起万历的人生,同时也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明朝发达的社会经济和手工艺取得的惊人成就。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烂。在精心的准备后,考古人员打开了万历的棺椁。这是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被考古学家打开的皇帝棺椁。打开棺材以后,人们看见它凸凹不平,上面盖着一层金被,金被也部分糟朽塌陷了。考古人员开始对棺椁内的文物进行逐层清理,一直清理到第11层,才找到了万历的尸体,尸体已全部腐烂,只留下了一个干枯的骨架。地宫中出土的文物达3000多件,其中除少量祭祀用的礼器,绝大多数都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随葬品里有被称为冕的皇冠,还有一些为皇帝专用的铠甲、腰刀和弓箭。在棺椁中发现的金冠,需用150根细如丝发的金线,经非常复杂的工艺才能制作完成,这说明明朝的手工业者已掌握了高超的贵重金属制作工艺。定陵中还发现了4顶皇后戴的龙凤冠,用黄金、翡翠、珍珠和宝石编织而成,其中一顶镶嵌着3500颗珍珠和各色宝石195块。定陵中出土最多的是丝织品。整匹的丝织品在出土时依然色彩艳丽。出土的衮服采用中国传统的缂丝工艺织造而成,据说即使是最熟练的织匠,要织完这件衮服,也需要10年的时间。随葬品里的皇后穿用的袍衫,采用的是复杂的刺绣工艺,整个袍衫总计使用了4种昂贵的丝线和11种不同的刺绣方法才全部完成。2003年,包括定陵在内的整个十三陵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昔日的皇家陵园最终成了全人类共同的遗产。
4
我有一个中国十三陵定陵博物纪念币哦
5
中国十三陵定陵博物馆纪念章24K镀金,国内艺术品市场上见到过,一般在300元左右。
6
一、金丝翼善冠
出自侧的一个圆盒内。冠重826克24厘米,直径17.5厘米。此冠虽属于皇帝常服,但制作工艺技巧登峰造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此翼善冠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全系金制。其前屋部分,以518根0.2毫米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由于当时的工匠技艺纯熟,所编花纹不仅空档均匀、疏密一致,而且无接头、无断丝,看不到来龙去脉,有如翼翼罗纱轻盈透明。后山与折角也全用用金丝编成,编织形式同前屋。后山部分组装有二龙戏珠图案的金饰件,其中二龙的头、爪、背鳍和二龙之间的火珠,全部采用阳錾工艺进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龙身、龙腿等部位则采用传统的掐丝、垒丝、码丝工艺进行制作,每个鳞片均以金丝搓拧成的花丝制成。然后码焊成形。由于工匠焊接时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如此复杂的图案装饰,却不露丝毫焊口痕迹。这样绝妙的技艺的确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二、凤冠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定陵出土的凤冠共有四顶,分别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四顶凤冠制作方法大致相同,只是装饰的龙凤数量不同。它们造型奇巧,制作精美,并饰有大量的珍珠宝石。六龙三凤冠,通高35.5厘米,冠底直径约20厘米。龙全系金制,凤系点翠工艺(以翠鸟羽毛贴饰的一种工艺)制成。其中,冠顶饰有三龙:正中一龙口衔珠宝滴,面向前;两侧龙向外,作飞腾状,其下有花丝工艺制作的如意云头,龙头则口衔长长珠宝串饰。三龙之前,中层为三只翠凤。凤形均作展翅飞翔之状,口中所衔珠宝滴稍短。其余三龙则装饰在冠后中层位置,也均作飞腾姿态。冠的下层装饰大小珠花,珠花的中间镶嵌红蓝色宝石,周围衬以翠云、翠叶。冠的背后有左右方向的博鬓,左右各为三扇。每扇除各饰一金龙外,也分别饰有翠云、翠叶和珠花,并在周围缀左右相连的珠串。整个凤冠,共嵌宝石128块(其中红宝石71块、蓝宝石57块),装饰珍珠5449颗。由于龙凤珠花及博鬓均左右对称而设,而龙凤又姿态生动,珠宝金翠色泽艳丽,光彩照人,使得凤冠给人端庄而不板滞,绚丽而又和谐的艺术感受,皇后母仪天下的高贵身份因此得到了最佳的体现。三、衮服衮服,简称“衮”,与冕冠合称为“衮冕”,是古代最尊贵的礼服之一。定陵出土的万历衮服共有五件。其中刺绣三件,缂丝二件。它们均饰十二章图案,即龙、日、月、星辰、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团龙左右两肩各一、前后身各三、左右两侧各二。日、月亦分布在两肩,星辰、山分布于后,华虫饰于两袖,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分别饰于前后襟的团龙两侧。据载,十二章图案起源甚早,早在周朝以前即已成为天子礼服上的装饰。十二章图案各有深刻的寓意:日、月、星辰称为“三光”,取其“照临”之意。山,能行云雨,人所仰望,取其镇重之意。龙,变化无方,取其神。华虫为雉,文采昭著,取其文。宗彝,为宗庙祭器,绘虎、 二兽,取其祀享之意;又有一种说法认为,宗彝绘虎,是取其严猛,绘 (一种长尾猴),是取其智。遇雨以尾塞鼻是其智。藻,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文,取其洁。火,取其明,取其炎向上。粉米,即白米,取其洁白能养人。黼作为斧形,刃白而銎黑,取其能断之意;又有一说,按八卦方位,白为西方之色,黑为北方之色,黑白之交(即西北方)为八卦中的乾位,乾为天、为阳,故象征刚健能断。黻形为“ ”,一说认为是古“弗”字,取“拂弼”之意;另一说认为,是两“己”或两“弓”相背,取臣民背恶向善之意,亦取君臣离合,去就之理。这十二间图案,虽然古人释意不尽相同,但都具有美化王权的政治意义。定陵出土的五件衮服,织造之精不同凡响。以缂丝衮服为例,此种工艺起源于汉魏时期,织造时不用大型织机,而是采用通经断纬、小梭挖织的技术,故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所用织造材料尤为珍贵。特别是大量地采用赤圆金织纬,是历代缂丝织物中极少见的。而大面积地采用孔雀羽绒制龙纹,则使衮服金翠相映生辉,倍显华丽。此外,衮服还用了蓝、红、绿、黄等28种彩绒。其中经线全为强捻丝线。每厘米的地子用22根;纬线全为不加捻的彩绒。每厘米多达100根。经过这样的色彩搭配和工艺处理,衮服的色泽更加富丽堂皇、庄重大方,从而达到了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四、百子衣定陵孝靖皇后的“红素罗绣平金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和“红暗花罗绣‘万寿’字过肩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是两件难得的刺绣艺术精品和艺术瑰宝。这两件百子衣,均方领,对开襟。从图案的设计看,所绣百子画面精彩生动。各组画面上的童子从1至6人数不等,共组成40余个场面。每个场面儿童的嬉戏方式和神情各不相同,有的斗蟋蟀、戏金鱼,有的练武、摔跤、踢毽子,有的爬树摘果,有的站凳采桃,有的放风筝、玩陀螺,有的放爆竹、捉迷藏,有的扮作教书先生处罚弟子,有的学武松打虎姿态揪打花猫……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此外,两衣的前后襟及两袖还以金线绣有九龙,其姿态有升、有行、有坐,富于变化,体现出了明代宫廷艺术中龙的造型特点。百子图案之间,则点缀以象征吉祥如意的金锭、银锭、方胜、古钱、宝珠、犀角、珊瑚、如意等杂宝图案,以及由桃花、月季、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花卉组成的春、夏、秋、冬四季景。整个图案变化多彩,寓意着皇家子孙万代、多福多寿。衣料的配色尤见匠心独运。整体色调以正色为主,在朱红色的地上配以枣红、水红、粉红、普蓝、藏青、浅蓝、月白、艾绿、黄绿、茶绿、孔雀绿、中黄、宫黄、驼黄、山茶黄、驼灰、浅褐、牙白等不同色调,取得了金彩夺目的艺术效果。从两衣的刺绣技术上看,其针法的运用,包括有穿丝针、抢针、网绣、铺针、平金、斜缠、盘金、松针、打籽、扎针、擞和针等11种,丰富多变的针法大大加强了刺绣的艺术表现力。五、金盖金托玉碗出自万历帝棺内西端北侧,白玉制成。敞口,弧腹,圈足。玉质细腻、莹润,洁白无瑕。镂空金盖,弧面形,短沿外折,从沿到顶呈阶梯状分作三层,顶部饰一莲花形钮,连云纹圆钮座,钮中心嵌红宝石一块。沿上浅刻连云纹一周,盖面以镂空云纹为地,下层饰三龙赶珠,中层及上层各饰二龙赶珠纹。龙姿矫健优美,作腾空飞跃状。金托盘,沿边外卷,浅弧腹,平底,底部正中由外壁向内压出一圈足形碗托。盘腹内壁刻八组整齐的云纹图案,盘底为沙地,刻二龙赶珠及云纹,正中碗托内刻云纹,托外饰浮雕式连云纹一周。碗高7厘米、直径15.2厘米、圈足径5.9厘米,重337.5克。盖高8.5厘米、口径15.7厘米,重148克。托高1.6厘米、口径20.3厘米、底径16.7厘米,重325克。
7
三陵定陵(7张) 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定陵是以明十三陵营建的第陵墓而建的遗址博物馆。明十三陵是明朝自迁都北京后,定陵十三位故去皇帝的埋葬之处。十三座陵寝构成的皇陵建筑群均依山为陵,规模宏大、气势磅薄。明十三陵从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营建长陵始建,到清朝顺治初年营建思陵时止,筑陵时间长达二百余年。各陵名称以营建的顺序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 定陵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皇后的陵墓。建于1584到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明楼檐下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阶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明楼内石碑上刻有“大明”和“神宗显皇帝之陵”。明楼的正后部是陵墓的主体——地宫。 定陵地宫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 地宫共出土各类文物3000多件,其中有四件国宝:金冠、凤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定陵的地宫全部用石砌成,多为青石,面积为1195平方米。内无梁架,为石拱券,相当高大。地宫中有7座4吨重的汉白玉石门,设计巧妙,开闭灵活。地宫中又分为正殿、配殿、前殿,和地上建筑完全一样。中殿原状陈列着祭器,那里三个汉白玉石座,座前各有一套黄色琉璃五供和一个青花大瓷缸,缸中原来盛满长明灯灯油,供点长明灯用。后殿的棺床上停放着朱诩钧和两个皇后的棺木,棺旁放着装满陪葬品的26个红漆木箱。http://baike.baidu.com/view/76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