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乐:出《老子.俭欲第四》:“罪莫大于,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

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典故:

荣启期:《列子 · 天瑞》记载,孔子游泰山时,在路上遇见荣启期,衣不蔽体,但边弹琴边唱歌,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

孔子问他:“先生所以乐,何也?”

荣启期回答:“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己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

孔子连连点头称是。又不无惋惜地说:“以先生高才,倘逢盛世,定可腾达,如今空怀瑾瑜,不得施展,仍然不免遗憾。”

谁知荣启期却不以为然地说:“古往今来,读书人多如过江之鲫,而能飞黄腾达者才有几人?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而死亡则是所有人的归宿,我既能处于读书人的常态,又可以安心等待人最终的归宿,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孔子听了说:“善乎!能自宽者也。”

扩展资料:

关于知足常乐的经典名言

1、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王西彦

2、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3、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4、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5、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6、委心任运,不失其为我。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况周颐

7、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8、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乐矣。

9、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10、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知足常乐”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体现,强调的是个人的心境。“知足”可理解为断绝是非之欲,以达到心静如佛,怡然自乐。

而“不知足常乐”体现的则是一种进取精神,强调在改造世界的劳作中获得快乐。“知足”与“不知足”是人们在同一环境中表达出的不同处世状态。

-

下面是更多关于知足者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知足者出处:《道德经》第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久”,第四十,“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是道家老子所说。

知足者常乐”的典故  

《列子 · 天瑞》记载,孔子游泰山时,在路上遇见荣启期,衣不蔽体,但边弹琴边唱歌,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样。

孔子问他:“先生所以乐,何也?”

荣启期回答:“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己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

孔子连连点头称是。又不无惋惜地说:“以先生高才,倘逢盛世,定可腾达,如今空怀瑾瑜,不得施展,仍然不免遗憾。”

谁知荣启期却不以为然地说:“古往今来,读书人多如过江之鲫,而能飞黄腾达者才有几人?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而死亡则是所有人的归宿,我既能处于读书人的常态,又可以安心等待人最终的归宿,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孔子听了说:“善乎!能自宽者也。”

扩展资料: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解析]

这一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在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兼并和掠夺战争连年不断,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沉重灾难。

对此,老子明确表示了自己的主张,他分析了战争的起因,认为是统治者贪欲太强,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求统治者知足常乐,这种观点可以理解。

但他没有明确区分战争的性质,因为当时的战争有奴隶主贵族互相兼并政权,也有的是地主阶级崛起后推翻奴隶主统治的战争,还有劳动民众的反抗斗争。

因此,在本章里,老子所表述的观点有两个问题,一是引起战争的根源;二是对战争没有加以区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3

西汉时候个农民的孩子,叫。他小时候很想读可是因为家里穷,虽然尚能糊口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供他上学。

他不满现状,励志读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如果匡衡满足现状,可能总重就是会是一个地主家的放牛娃,正因为“不知足着长乐”历史上才有了“凿壁偷光”的美谈。

扩展资料

"不知足者常乐”表明了一种时时进取,不满足现状的积极态度,它引导人们不断向好的方向努力奋斗,锐意进取,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社会是在不断快速发展的,我们的知识的步伐也要跟的上社会潮流。例如我们要在知识的了解上要不知足,因为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一项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再实践基础上经过反复的认识才形成,是一个又浅至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增添新的认识的过程,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认识,就体现了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是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结论的过程。

所以在认识上面要不知足,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常乐。鲁迅的名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也说明了此道理。

人类的发展史证明,当人们看到天空,最初想到用望远镜遥望天际,进而用宇宙飞船在太空游,用无线电信号进行星球对话。当人们看到足下的土地,建立茅棚小屋,进而创造出无数雄伟壮观的建筑。

创造了金字塔、万里长城这样的世间伟迹。正是由于人类的不知足才使世界变得如此包罗万象,美丽斑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4
“知足乐矣”,出自(老子)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乐矣。”意思是知道满足就经常快乐。
5
常乐”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体现,强调的是个人境。“知足”可理解为是非之欲,以达到心静如佛,怡然自乐。而“不知足常乐”体现的则是一种进取精神,在改造世界的劳作中获得快乐。“知足”与“不知足”是人们在同一环境中表达出的不同处世状态,
6
知足者常乐是指一不能有无限的欲望欲满足要适可而止,对物质的追求不能婪的地步,在人生的旅途中要能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去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不是整日都沉浸在不停的满足欲望的追求中,要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感到快乐,要知道满足,这样你才能感到幸福。但知足常乐绝不等于不思进取,而是要懂得掌握一定的度。

能忍者自安是指一个人要能忍受自身的痛苦,忍受别人带给自己的纷扰,社会给予个人的不平等,这样你才能安安稳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7
1、鲁迅有一句:“不满是向上的”。 2、"不知足者常乐'表明了时时进取,不满足现状的积极态度,它引们不断向好的方向努力奋斗,锐意进取,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3、社会是在不断快速发展的,我们的知识的步伐也要跟的上社会潮流.例如我们要在知识的了解上要不知足,因为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一项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对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再实践基础上经过反复的认识才形成,是一个又浅至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改,增添新的认识的过程,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认识,就体现了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是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结论的过程.所以在认识上面要不知足,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常乐. 4、人类的发展史证明,当人们看到天空,最初想到用望远镜遥望天际,进而用宇宙飞船在太空游,用无线电信号进行星球对话。当人们看到足下的土地,建立茅棚小屋,进而创造出无数雄伟壮观的建筑。创造了金字塔、万里长城这样的世间伟迹。正是由于人类的不知足才使世界变得如此包罗万象,美丽斑斓。 当今世界行进步伐如此之快,人类不可能一劳永逸,这就更需要我们有不知足的精神。 不知足之所以常乐还缘于以下两点。 一是修身之道和生活之道。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同样的艰苦的条件下,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却奋起,因为立志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立志就是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一个有坚定信念的和远大志向的人,会认为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为自己的理想做出不懈的努力。志不立天下则无可成之事。常乐更是无从谈起。 二是成才之道和求知之道。博学多闻总让人敬慕。韦编三绝的孔子,读书破万卷的杜甫,马背书馆的顾炎武,正是由于他们对知识的不知足,才有了成就,才会有爱因斯坦对科学永不停歇。 我对生活常抱乐趣。难道不知足者不应该常乐吗?所以我方的观点是不知足常乐。 们常说:“知足者常乐”。意思是容易满足的人总是很快乐的。我却认为: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中,只有不知足者才会常乐。 物质生活上要想常乐就必须“不知足”。试想,如果原始人对生活都那么知足,就只能停留在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土处穴居的水平,何乐之有?如果人们都有满足于现状,油灯就不会被电灯代替,折扇也不会被电扇代替,更不会出现代替畜力的汽车,生活得不到改善,社会将停滞不前,快乐从何而来?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从何而来?可见,知足者不常乐。恰恰相反,正是有了不知足的精神,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日益积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不断飞跃,使得人们常乐! 对于人生的奋斗目标,则更是不知足者常乐。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一个不断进取的人在工作、学习上永不知足,才能不断前进,取得成就,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而这些,不都是一个人真正常乐的基本条件吗?不知足的精神,这无形的动力,推动人类进步,推动文明前进,推动社会发展,使每个不知足者常乐。当然,不知足者常乐,并不是对成功不予肯定,也不是说让人对私利贪得无厌,而是指不满足现有成绩,不安于现状。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知足而不求发展,就会被淘汰。 只有不知足,才会发展、进步,才会适应自然,才会常乐! 古语有云:“知足常乐。”有了足矣,何需更多。虽然千年古训时常萦绕耳际,但一颗不知足的心还是让我对此颇为怀疑。这只不过是懦弱者的挡箭牌和懒惰者的借口。“知足”是裹足不前,是安于现状,是甘于平庸;而“不知足”才能够以一种持久不灭的热情勇往直前,才能时时鞭策警示自己,不断进取,不断收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借酒消愁,以醉为乐。那酒醒之后呢?又将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中……知足者,乐一时矣。“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不知足者,常乐也。“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如果你是满足于登上东山,看到的将是有限的鲁地,怎能像登上泰山之巅那样把天下尽收眼底,心胸无比宽阔呢?不知足,是一股挑战生活的执著追求,是始终如一的人生信念。 “满招损,谦得益。”秦始皇的一统中国,就是因为无数次的不满足,所以无数次地改革,无数次地完善。倘若总是知足,今天或许还是刀耕火种。追求的过程是快乐的,尽管有坎坷有风雨,但我们总是在往前不断走着,败而无憾。世间,没有哪项伟绩会从天而降,没有哪段人生能一帆风顺。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只有怀揣一颗不知足的心,不懈追求,才得以常乐。 贾岛吟诗,反复推敲。欧阳修行文“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正因为不知足,才百倦不殆地长期磨练,才有了千古绝唱,传咏至今。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种发明。正因为不知足,才不断地钻研,成功。一位奥运会田径老将花十年苦苦训练,仅仅加快了1秒多。对于知足者,这微不足道的1秒钟根本不值一提。但却成就了一位冠军。跑道上一秒的刹那正是用十年的不满足精神底蕴磨砺出来的。不要停止追寻的脚步,不要熄灭前进的灯火。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山外更有山,楼外还有楼,只有永不满足,历史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 知足者,目光短浅;知足者,固步自封。知足,使人愚昧,斗志消磨,给人带来“常忧”而不是“常乐”。“夜郎自大”、“井底之蛙”和鲁迅笔下的阿Q不都是 “知足者”吗?正是这种“知足”铸成了大错。人生,只有不知足,才能超越;灵魂,只有不知足,才能达到一个高度,进入一种境界。 前面是一片未知的空间,不知足者,常乐,常乐者,不知足。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8
体现的是道家思想,是老子说的:知足者常乐也,不知节者损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