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更多关于酉阳摆手舞的问答
土家先民经历“图腾崇拜”到先崇拜”到王崇拜”和“土老司崇拜历史过程,这几种主要的崇拜形式构成了土家文化的基本架构。作为廪君即虎巴后裔的土家人,因“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之故,最先产生了血祭白虎图腾的崇拜形式,所谓血祭即人祭,这是一种古老而残酷的崇拜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祖先崇拜”形式所替代;对“八部大王”的崇拜是“祖先崇拜”的主要内容。“八部大王”又称“八部大神”,传说是靠喝虎奶长大的八个神人,他们的名字分别为:熬潮河舍、西梯佬、西河佬、里都、苏都、那乌米、拢此也所也冲、接也会也那飞列也。酉阳县酉酬镇的巴柯村建有“八部大王庙”,现仍存“八部大王之位”残碑一块。由于他们神力无边,战功显赫,有德于民,成为土家族崇拜的远古祖先;“土王崇拜”是在土司制度实行以后才产生的一种崇拜形式,均以姓氏为纽带,具有明显的宗族色彩。“土老司崇拜”是“土王崇拜”的又一形式。土老司,土家语称为“梯玛”,是土家人信奉的本民族“巫师”。土家人把“梯玛”看成是人神合一的统一体,在原始落后的社会环境下,特别是在土司制度时期,“梯玛”是土家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崇拜对象。他头戴凤冠高帽,身穿八幅罗裙,运用八宝铜铃、牛角、司刀、卦子、令牌等法器,从事“摇宝宝“、”还牛菩萨愿“等法事,主持大型祭祖和摆手舞活动,以”梯玛跳神“的形式替人消灾除病,祈求吉祥。”梯玛“是土家先民进行”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王崇拜“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具体实施者,作为土家文化模式的主要角色,”梯玛“在婚丧嫁娶、摆手祭祖、敬神驱邪、治病消灾、祈求幸福吉祥等社会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在土家地区”梯玛“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甚至土司们也敬畏几分。
酉阳地处古代五溪之首的酉溪地带,属土司统治时”九溪十八峒“原始部落。自上古时期就”巫风盛行“,古籍所载昔日这里”言语侏俚“、”连腰踏蹄“、”喜鬼尚巫“,故酉阳州志有”土人面对篝火歌舞膜拜以祀神“的记载。毋庸讳言,在摆手舞的形式和内容中,都具有十分突出的”巫文化“色彩。”巫“的产生具有极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它是伴随着人类对事物的模糊认识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一文化现象在中原地区逐步消失,却在相对落后的武陵山区得以长期保存并渗透于各种文化形态之中。土家先民在进行”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土王崇拜“和摆手舞祭祖等活动中,都强烈地表现出了对先祖的祭祀和崇拜之情。无论是摆手祭祀歌,还是摆手舞本身都贯穿着祈求神灵庇护和祭祀先祖的主题。土家人用这种歌舞的形式来实现”娱神“和自娱的目的。 酉阳土家摆手舞植根于武陵腹地、酉水之滨这片深深的沃土,赋有灵性的黄天厚土孕育了这一灿烂的民族文化。它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流露,感情深刻而真挚,艺术表现鲜活而生动,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和加工,成为极其精美的优秀叙事诗篇,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质朴、厚重之美酉阳土家摆手舞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十分古朴,所反映的内容涉及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宏大而又精细。从形式上看,因举办时间、举办地点和祭祀主体的不同,又分为”大摆手“形式和”小摆手”形式。“大摆手”一般为“三年两头摆”,地点大多在“大摆手堂”或“八部大王庙”举行,祭祀主体主要是“八部大王”,举行“大摆手”时,在摆手坝的中央设置丈余高的“龙凤大旗”,以示感谢“龙哺乳、凤羽温”之恩,还要在摆手场的四周插上许多旗幡,以此烘托和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历史上,“大摆手堂”都是分地域设置,届时不分州、县,四乡八寨的土家人均汇集到“大摆手堂”前,参加这一民族盛会。而“小壁手“则是以村寨或姓氏为单位每年都举行的祭祀活动,一般在”土王庙“或”爵主宫“进行,祭祀主体主要是”冉、杨、田“或”彭、田、向“等三姓土司和历代先祖。相对于”大摆手“而言,这一形式更为实用、方便。这两种形式都反映了土家先民用”一年一小摆,两年一大摆”的祭祀活动来表达对神灵的祈求和先祖的崇敬;从内容上看,“大摆手”主要表现人类起源、神话传说、古代战争等宏大场面,表演时手持长矛或齐眉短棍,身披“西兰卡普”,以锦代甲,其舞姿剽悍、劲勇,在中途还要穿插表演更为原始古老的土家族“茅古斯”舞,在“茅古斯”表演中除了有神话传说、祭山狩猎等主题外,还突出地表现了土家先民的“生殖崇拜”的文化现象,即“男根”崇拜。“小壁手“则主要表现民族迁徙和生产生活画面等,舞姿轻柔而细腻,表演时很少运用道具,也不受服饰限制,但所反映的内容十分细致,如:栽秧、薅草、打蚊子、抖屹蚤、牛擦背、打糍粑等等。质朴的表演形式和厚重的表演内容构成了酉阳土家摆手舞极其深遂的民族文化内涵,表现了土家人对先祖的崇敬和热爱生活、战胜自然、祈求五谷丰登的朴素信念。歌舞乐结合、自然之美原始摆手舞中既有歌、又有舞,还有打击乐的伴奏,三者浑然一体,互为补充,自然流畅。《摆手歌》的演唱分为两种形式:一种由土老司演唱,歌词内容大多为祭祀先祖、民族历史和迁徙故事等,一般安排在摆手舞进行之前演唱。如流传在酉阳县下寨村一带的以反映民族迁徙为主要内容的原始摆手舞,最先就要演唱《古根歌》,歌中唱到:”讲古根来唱古根,讲起土家有原因,想起土家过去事,土家人哟泪淋淋。……为了感谢先祖恩,土家人呀唱古根,山寨修建土王庙,摆脚摆手进庙庭……“这不仅表现出了浓郁的祭祀色彩,还回答了为什么要跳摆手舞的由来;另一种是由表演者自己演唱,歌词大多反映生产生活情景,一般穿插在摆手舞中进行。如流传在酉阳县可大乡、后溪镇一带的以表现农事劳作为主要内容的原始摆手舞,就要用土家语演唱《农事歌》,歌中唱到:”利古嘛写昔岔也,私里子媚结嘎也……“,其汉语意为:”秧子嘛栽得好,大米饭吃得饱“,同时还要穿插土家语对白,其形态十分原始古朴。而原始摆手舞中的纯打击乐伴奏形式则是摆手舞的又一特色,拌奏乐器为大鼓和土制大锣,声音浑厚、低沉,气氛庄严、肃穆。动作夸张、粗拙原始之美酉阳土家摆手舞在情感的表达上十分自然、真挚,既追求生活的真实,也表现艺术的真实,土家先民从生产生活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许许多多细小而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原始动律,它直接反映了土家人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是历代土家人对生产生活的形象概括和真实情感的升华,情绪自然朴实,感人至深。酉阳土家摆手舞的基本动作都从不同的层面上表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结合,例如:手脚同边的”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动作,正是适应肩挑背磨和行走山涧小道的土家先民对真实生活的艺术夸张,或者说是在强烈的生态压力面前所表现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又如:”抖疙蚤“、”叫花子烤火“等动作,形态十分丑陋,但它却反映了土家先民在迁徙途中的辛酸和苦难,时刻教育后人不要忘记民族的历史;再如:”磨鹰闪翅“(即岩鹰)等动作,是土家先民对盘旋和翱翔在武陵上空的岩鹰的原始摹仿,它反映了土家族人民渴望展翅飞翔和冲出大山、搏击蓝天的美好愿望。挖掘推广自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以来,酉阳县委、县政府将土家摆手舞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提炼、升华和普及,推出了集观赏性与普及性于一体的广场壁手舞和相关舞蹈精品,使酉阳广场摆手舞成为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群众性广场舞蹈。1956年,从事民族事务工作的着名教授潘光旦先生,从北京来酉阳考察时, 被蕴藏在这片神奇土地上丰富多采的土家文化深深吸引住了。他建议地方政府应该尽快组织专业队伍,尽快抢救,挖掘、搜集、整理这一批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酉阳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将收集整理工作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1982年初开始对蕴藏在本县境内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门类,特别是对酉阳土家摆手舞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普查、摸底和采风工作。1984年,根据国家文化部《关于收集、整理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通知》精神,酉阳土家摆手舞被作为重点收入集成。1993年,县委、县政府邀请四川省成都市歌舞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导张瑜冰,四川省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琚渝安,成都市歌舞剧院曲作家陈大德三同志,以酉阳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基础创作素材,编创了土家族特色浓郁大型乐舞《摆手祭》,并推出了酉阳第一套广场壁手舞。1994年,《摆手祭》在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上摘取“特别奖”,第一次唱响了酉阳土家摆手舞这一民族文化品牌。此后,酉阳在土家摆手舞的提炼工作中,不断推出新的文艺精品。1998年,以酉阳原始摆手舞动作“岩鹰展翅”为基本素材创作了舞蹈《岩鹰颂》;1996年由鲁小伯同志根据“打绕棺”和摆手舞打击乐为基本素材而创作的土家族吹打乐《欢乐的毕兹卡》在重庆市首届民间吹打乐比赛荣获二等奖;1999年又推出《酉阳广场摆手舞》加快了摆手舞的推广和普及。2001年3月,酉阳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摆手舞之乡“。 1999年,由酉阳县编排的土家摆手舞,代表重庆市赴香港参加国际旅游节展示,受到香港同胞和海外人士的青睐,同年,还赴北京参加了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的比赛并荣获铜牌奖;重庆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台《走进生活》、《魅力12》、《文艺天地》等栏目多次赴酉阳拍摄摆手舞专题节目和人物专访,并将酉阳摆手舞在1998年重庆电视台与香港凤凰卫视联合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播出;2001年10月3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同志回酉阳看望老区人民时,在城北桃花源广场与各族群众同跳酉阳土家摆手舞,后欣然题词:”酉阳——土家摆手舞之乡“。在2002年5月,文化部把酉阳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摆手舞)“。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把酉阳土家摆手舞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酉阳土家摆手舞的普及工作已深入千家万户,普及率达80%以上,群众文化、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得到加强,为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主要的标志性文化形态。民间自古就有“北跳丧,南摆手”的说法。其是以摆手为基本特征的祭祀性舞蹈,是土家人祭祀神灵、酬报先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
电影《摆手舞》围绕“摆手展开一个风花雪月事,讲述了一人和一个女人之间斩不断理还乱的半世情缘,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将催人泪下。 影片将结合励志故事、青春爱情、乡土风情、传统舞蹈等元素,以唯美影像、动听旋律、轻喜剧风格,及独特的表现方式展现酉阳风情主题,彰显和谐之美。
覃秉坚30岁,在大城市做销售,工作和生活都很疲累,患上了绝症。他默默的在为为自己离开人世而“准备”着:辞去了工作,把房子委托给代理公司售卖,也没有和朋友打招呼,独自回老家酉阳龙潭镇去了。长途车上,覃秉坚遇到了精神恍惚的廖云。下车歇脚时,廖云晕倒在地,覃秉坚救了她。回到家中的覃秉坚,很快融入到大家庭的生活中,他照看起了家里在镇上开的小店。尽管覃秉坚的身体一天天在恶化,但他的店铺却越来越热闹,儿时的伙伴、初恋的女友、老师等得都来吃和玩。廖云也来了,气色已好了很多。她在镇上小学做音乐老师,教跳摆手舞和唱山歌。覃秉坚也没问过廖云为什么回到镇上,以及过去的事情。而廖云对覃秉坚心存感激。两人还发现,原来打小就是朋友,一起耍过,学过摆手舞和山歌。后来,一个去大城市上大学,另一个去了舞蹈学校。廖云家里只有一位老爷爷,是老土司,就是跳摆手舞时用歌声指挥的那位老人家。覃秉坚小时候的摆手舞和山歌也是他教的。廖云对覃秉坚很有好感,但覃秉坚知道自己来日不多,回到酉阳只是为了享受生活,不愿拖累别人。廖云表达了爱意,但覃秉坚并没太多反应,因为他无法拥有这份难得的幸福,面对死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一个人会悄然哭泣。一个凄美而荡气回肠的故事由此展开,两个人在土家族特有的“摆手舞”中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却最终没有结局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