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剧正式定,甘肃省陇剧团就带着洛池》和《旌表记》等剧目赴华华东、西北等大中城市和地区进行交流演出,扩大了陇剧的影响,使陇剧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
随着陇剧的渐渐成熟,它不仅能演出以三小行当为主的悲喜剧和唱工戏,而且能演出情节复杂的现代剧目。所谓“三小”,就是指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行当。陇剧逐渐形成了曲调婉转动听、表演细腻优美、服饰飘逸素雅、布景柔和协调、富有民间色彩的艺术特点。
陇东道情原来没有角色行当,主要是用皮影的不同造型,来表示行当的不同。因此,陇剧搬上舞台后,不像其他大剧种那样有着自己传统的角色行当可以继承。
在这种无章可循的情况下,陇剧的创作者边实践、边摸索,逐渐创立了自己剧种的角色行当。陇剧角色行当参照和模仿陇东道情皮影人的人物造型与皮影表演动作,创立了大体的行当分类和特性。
陇剧搬上舞台后,除少量改编演出了道情原有的传统剧目外,大量演出的剧目是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如萧仙戏、京剧、越剧、昆曲、川剧等。
在排练这些剧目时,大多参照原剧种行当,相对应地设置了陇剧行当,并吸收和融化了那些剧种行当的表演身段,充实并丰富了陇剧行当。
陇剧根据新创作剧目的内容和剧中人物的不同类型、身份、年龄、性格等,参照一般戏曲角色行当的规范,设置了较为适合或接近的行当来表演。
陇剧的第一出戏《枫洛池》的角色行当,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将角色人物进行了重新设计,如将简人同设计为小生,杜若义设计为武生,邬飞霞、马瑶草设计为小旦,牛贵设计为官衣丑,梁冀设计为大花脸。
在陇剧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表现和突出陇剧音乐细腻优雅、抒情缠绵的特色,就以发展三小戏为主,在表演上也以三小为中心。因此,陇剧在行当的建立上,确立了以三小为主、兼顾其他角色的行当体制。
此外,在三小行当的创建中,陇剧除了参考其他剧种如越剧、川剧、京剧的表演程式以外,还从众多民间艺术,特别是陇东秧歌和社火等表演中,提炼、规范、创造出陇剧三小行当的表演程式,如地游子步和风摆柳步等,进一步推动了陇东道情的发展。
1963年,甘肃省第三次对陇东道情进行了系统地搜集和整理。这次活动连同前两次的成果,共征集到剧本63本,各路艺人唱腔200多段,曲牌146首,打击乐谱54种,民歌62首,录音资料达3120米,并汇编成《陇东道情》一书和《陇东道情年考谱系表》等重要资料。
经过系统地搜集和整理陇东道情,创作产生了许多大型原创陇剧,主要剧目有《枫洛池》、《草原初春》、《异域知音》、《燕河风波》、《国恩家庆》、《卧牛奔月》、《老爷世家》、《天下第一鼓》、《敦煌魂》、《胡杨河》、《黄花情》、《黑白人生》、《陇东娃》、《香包情》、《绿叶红花》、《周祖公刘》、《女儿如花》等。
陇剧改编移植的大型剧目有《假婿乘龙》、《谢瑶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杜鹃山》、《盘石湾》、《状元与乞丐》、《徐九经升官记》、《凤冠梦》、《国法人情》、《穆桂英休夫》、《死水微澜》、《五女拜寿》等。
陇剧的折子戏、独幕戏有《挑女婿》、《水斗》、《苏武归汉》、《绝龙岭》、《坐楼杀惜》、《失子惊疯》、《痴梦》、《滑油山》、《鬼怨》、《哪吒习武》、《宝玉哭灵》、《怒沉百宝箱》、《罗成叫关》等。
陇剧积累了200多个剧目,其中《枫洛池》、《刘巧儿新传》、《老孟家的婚事》、《天下第一鼓》、《陇原春》、《陇东娃》、《官鹅情歌》等引起较大的反响,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地域特色。
《陇东娃》取材于甘肃省庆阳市师范学生李勇克服种种困难、常年背着残疾父亲求学的感人事迹。
这出戏在忠于生活原型的创作原则下,进行了必要的合理虚构和扩展,将主人公黎明的生活空间和周围人物,从家庭、学校伸展到社会,从而使人物的个性特征更加典型、集中和可信。
《陇东娃》故事说的是一个16岁的山村少年黎明,他既要承受赡养病瘫父亲、寻找生活来源、努力完成学业的沉重负担,又要忍受世俗偏见以及自卑心理带来的精神压力。尽管这样,他却没有悲观,也没有放弃。
《陇东娃》在表演、音乐、舞美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使演出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舞台效果。在剧中,演员的唱、念、做、舞贴近生活,真实生动,很好地体现了全剧以情为主的风格定位。
《陇东娃》的音乐唱腔设计,在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中寻找着一个新的结合点,全剧以情为主的表演风格确定了其音乐唱腔的抒情性,如剧中14支唱段组成的主流板块,有10支唱段属于抒情性和戏剧性范畴。
《陇东娃》的舞台美术,根据环境变化频繁和四季时空交替的要求,采用幻觉手法,设计了6个高大的三角形棱柱体作为舞台主景,每个棱柱体的三面分别画出不同季节或不同环境地点的特征。
该剧在动作设计上也有不少出新之处。例如,《假期打工》一场的蹬三轮车表演就颇有观赏性,他点步跳上虚拟的三轮车,与身后坐车的男女青年形成三角造型。
剧中的黎明在《蹬起三轮把路赶》的演唱和嘛簧声中,三人同时点步,扭秧歌十字步,跳起了躜子舞。随后,剧中人物又根据唱腔内容和音乐的节奏,做起了别步、碎步等不同的舞蹈动作。随着舞台上三棱柱的移动,表示三轮车穿行在高楼林立的街巷之中。
演员们正是通过这种表演,将现实生活状态、戏曲虚拟程式、现代舞蹈技巧和民间秧歌舞蹈动作融为一体,使剧情既有戏曲特点,又有时代新意。
就这样,经过多年的积累,陇剧的角色行当就初具规模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它的主要生角有小生、须生、老生等,主要旦角有小旦、正旦、彩旦、老旦、武旦等,还有大妆净行、二净两行、官衣丑、公子丑、小丑等。其中,丑行都以粉底定妆,勾画丑脸装扮。
陇剧的演唱方式比较自由,曲调流畅,节奏明快,近似说唱。曲调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时称嘛簧。嘛簧悠扬婉转,韵味浓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构成陇剧音乐独特风格的重要成分。
嘛簧在应用上突破了原来两句或四句一送簧的格式,根据剧情和人物感情的需要,突破了无女声的格式,把嘛簧用在最富有感情色彩的地方,使其更具有艺术魅力。依据角色之别和感情之需,分别用男帮男、女帮女、混声嘛簧等形式,丰富了嘛簧的魅力。
嘛簧的应用在独唱、齐唱、合唱、二重唱、男女声腔音区、音域的处理及调式转换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丰富并增强了叙事、抒情和塑造人物的音乐表现力。
陇剧的唱腔没有严格的节拍,比较自由明快,说唱性较强。陇剧唱腔板式主要有弹板和飞板两种。弹板的特点是旋律舒展流畅、优美动听。速度一般是中速、稍慢,更适于抒情和叙事。
此外,弹板的板头和大过门比较规整,唱腔由多种节拍型混合组成,具有特定的规律。小过门的第一拍,一般都重叠在唱句的末尾一字上。
飞板唱腔和弹板有共同之处,也是由多种节拍型有规律地进行。小过门的第一拍重叠在唱句的最后一个字上。飞板的速度稍快,唱腔更富于说唱和叙事性。
陇剧的伴奏音乐属于板腔体式,分伤音和花音两大类。伤音曲调深沉委婉,适于抒发哀怨的情感,因此又称为“苦音”或“哭音”。花音曲调活泼跳跃,善于表达喜悦的情感,故又称“欢音”。
陇剧的伴奏乐器中,管弦乐有四胡、二胡、琵琶、扬琴、笛子、唢呐等。打击乐有渔鼓、简板、水梆子、大罗、小锣、大擦、铰子、堂鼓、战鼓、板鼓、牙子等。
后来,陇剧使用的乐器也有较大发展,增加了扬琴、提琴和一些铜管、木管乐器,极大丰富了陇剧音乐的表现力。
陇剧的动作表演讲求真实,重视从生活出发,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陇剧的表演动作吸收了部分皮影的侧身造型,如侍卫警戒多用大侧身剪影姿势。
特别是它的啼哭动作更为别致,这个动作的表演程式是人物左袖垂射,右手以袖掩面,大侧身晃动腰肢,前俯后摇,抽搐而泣,因此很有特色。
陇剧演员的服装摆脱了戏曲传统风格,打破了蟒袍、霞帔上盘龙舞凤的传统纹样,重新设计了花纹式样。改良后的舞台服装裙子、箭衣、开路等都以素净绣边为主,款式稳重大方,色彩简洁淡雅。大靠和铠甲等则以庙宇中神像的装束为蓝本,大体和秦兵马俑的衣甲相类似。
在舞台美术方面,定型后的陇剧旦角化装舍弃了传统的大包头造型,以皮影人的高髻燕尾为基本式样,又糅合甘肃敦煌壁画中唐代妇女的发式,设计出单髻、双髻、弯髻、环髻等多种独特的燕尾发髻式样,前贴鬃角,后拖伞辫,大体接近古代妇女的化妆扮相。
陇剧的舞台美术特点还有布景和道具保留了皮影砌末的风格,使用夸张的技法为剧情服务。砌末是指除皮影人物之外的所有造型统称,又叫“砌马子”。它包括动物造型、各种景片和道具造型等,这些都大大丰富了陇剧的艺术特点。
改革开放后,甘肃省将原环县文工团改建为环县陇剧团,庆阳地区有关部门又成立了庆阳地区陇剧团。此外,甘肃省各地的秦剧团也常常演出陇剧,甘肃省艺术学校还设有陇剧班,先后培养了三期学员。
陇剧《燕河风波》和《异域知音》两剧在北京巡回演出时间为期一个月,共演出18场,首都再次刮起了陇剧风。
后来,陇剧《燕河风波》和《望子成龙》被改编成戏曲电视连续剧,并在多家电视台播出,使越来越多的观众认识了陇剧特有的魅力。
以兰州太平鼓为题材创作的大型现代陇剧《天下第一鼓》赴云南昆明参加了第三届中国艺术节,轰动春城。《天下第一鼓》成功地将太平鼓擂出了甘肃。
《天下第一鼓》主要情节是兰州农民太平鼓队为了赴北京献艺,他们破除了许多传统习俗。同时,两位鼓王在协同排演的过程中,他们将太平鼓的技艺和绝活融合在一起,使太平鼓艺更加精湛了。
这出剧以太平鼓为核心,展现了新一代农民像太平鼓一样阳刚热烈的性格,以及几代人的坎坷经历和新旧不同的命运。剧中以陇东道情为底色的陇剧唱腔音乐,使该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着西部的苍凉氛围和黄土高原特有的阳刚气息。
新编大型历史陇剧《官鹅情歌》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这部戏的特点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土”字,就是本土剧种、本土作家、本土题材和本土演员。就是这几个“土”字所代表的深深的甘肃烙印,使这部戏达到了我国戏剧艺术的巅峰。
《官鹅情歌》取材于流传在甘肃陇南官鹅沟的一个传说,故事讲述了古时候发生在陇南羌族与氐族间一个以爱化仇、团结和谐的感人故事。
甘肃省陇剧院根据这段情史创作演出的陇剧《官鹅情歌》,成为甘肃省第二部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的剧目。有关专家称赞这出戏:
选材好、主题好、剧情好,称得上是我国西部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官鹅情歌》故事说的是古代宕昌氐族首领的儿子官珠为复仇潜入羌族金羊寨,与羌族首领的女儿鹅曼一见钟情,两人沉醉在热恋中,由此演绎了一段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
最后,两个部族的年轻人用自己的爱情,化解了两个部族为争夺草原而积结的世代仇恨,从此以后,两族和睦相处。为了永久纪念官珠和鹅曼,当地人们把他们最美丽的地方命名为“官鹅沟”。
在这出戏中,最值得称道的是,陇东道情中一唱众帮的嘛簧在剧中不但得以传承,且能根据人物感情和舞台气氛的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对传统的两句一送簧进行了革新创造,派生出齐唱、重唱和合唱等多种伴唱形式。
嘛簧好听还好学,听上两遍,人就不由自主地在心里跟着哼。《官鹅情歌》在北京演出时,开场没多久,很多第一次听陇剧的观众已经在台下跟着唱嘛簧了。陇剧这个小小的地方剧种,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下面是更多关于陇剧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