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华原名九子山。因山峦奇秀,高出云峰峦异其数为九,故名九子山。唐代大诗人有“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诗,从此更名九华山。它位于安徽青阳县西南,面积100余平方公里,有99峰,以天台、莲花、天柱、十王等9峰最为雄伟。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山光水色,变幻多姿;古刹丛林,遍布其间;晨钟暮鼓,声震遐迩。唐刘禹锡赞其“奇峰一见惊魂魄”,宋王安石誉为“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古人把九华山美丽诱人的景色总结为,五溪山色、桃岩瀑布、舒潭印月、东岩晏坐、平冈积雪、化城晚钟、莲峰云海、九子泉声、天柱仙踪、天台晓日等十大名景。九华山景色绚丽多姿,奇险幽雅,远非十景可以概括,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移目换景,涉步成趣。特别是闵园竹海,面积达千亩以上,山风起处,松声竹韵,溪唱泉吟,别有一番情趣。竹海之中的山道旁,挺立着一棵遐迩闻名的凤凰松。它植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其主干扁平,鳞甲披身,两股枝干一高一低,远望极像一只绿色的凤凰在昂首展翅飞向天台,人称“天下第一松”。

九华山的秀丽风景,引得教徒们纷纷来这里选择道场。佛教于晋代传入九华山。《池州府志》记载,晋隆安五年(401年),有天竺僧杯渡禅师到山传经布道,创立茅庵。唐朝中期,又有僧檀号者居之。唐开元七年(719年),新罗国(今朝鲜南部)国王近族金乔觉渡海来华,上了九华山。他虔诚苦修,影响渐大,时称“洞僧”,唐贞元十年(794年)农历闰七月三十日夜趺跏圆寂,寿九十九。据说三年后开函时,“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时人认为他与佛教传说中的地藏菩萨瑞相相仿,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即地藏王“降世”。于是,称他“金地藏”。据佛经介绍,地藏菩萨是释迦既灭以后、弥勒未生之前,众生赖以救苦大悲菩萨,其誓愿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九华山自辟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后,便大规模兴建寺庙,历经宋、元、明、清,日益兴盛。鼎盛时期,僧尼众多,香火旺盛,出现了“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的盛况,享有“佛国仙城”的美誉。现尚存古寺78座,佛像6300余尊,藏有明万历皇帝颁赐的藏经及其他玉印、法器等佛教文物2000多件。百岁宫内,还供有无瑕禅师的肉身坐像。

九华山的寺庙建筑,颇有匠心,别具特色。从整体布局上,将九华山视为一顶天立地的仙人,以天台为首,东为背,西为面,化城为腹,五溪为足;在局部布局上,又依托山势,一破我国寺庙建筑庄严雄伟、轴线对称的传统手法,从散乱中求和谐,因地制宜地进行大胆而精心的安排,使之具有外形为白墙灰瓦似山居民舍,而内部结构却复杂多变的特点。大小寺庙从山脚下的五溪开始,到九华街形成中心,再过闵园,修上天台最高处。这些寺庙,或依山就势,或居高临下,或高低错落,或回旋曲折,形式各异,有疏有密。它们大多采用当地山村民居的建筑形式,于朴实中见庄严。墙基用条石砌成;墙体多用块石和泥板筑造,白石灰抹光。屋顶除少数大殿采用歇山大屋顶外,都是硬山两落水,覆盖当地烧制的赭黑色陶瓦。寺屋一般为两或三进四合院,设内天井,主要佛殿放在后进。殿内一般木格小窗,窗扇、门个别个槅或个供桌、神龛等制作精细,雕图造型生动细腻。现存具有代表性的庙宇有甘露寺、祗园寺、化城寺、站不住脚栴檀林、肉身宝殿、百岁宫、上禅堂、闵园尼庵、天台寺等。

祗园寺,位于九华山化城寺东、东崖西麓,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代几经重修和增建,规模为全山寺院之冠。寺前铺石雕莲花、金钱图案甬道。寺内有弥勒佛、哼哈二将、四大金刚、十八罗汉等大型佛像。大雄宝殿高约13丈,覆以金黄琉璃瓦,飞檐画栋,金碧辉煌。殿内的三尊敷金大佛,均有2丈余高,为九华寺庙佛像之冠。两侧墙边罗列着神采各异的十八罗汉塑像。大佛背后有巨型彩绘壁雕--海岛,宽2丈余,高5丈左右。大殿背后是两丈多高的海岛图。海岛中塑有观音斗鳌鱼等许多佛教故事立体画。抬头仰望,如万顷波涛盖天而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祗园寺前殿入口门上为三层重檐宝塔式建筑,半檐悬山顶,黄绿色琉璃简瓦。入口为一拱门,门上有“祗园禅寺”匾额。四周粉墙在大片红墙衬托下显得十分突出。

化城寺,是九华山的总丛林、开山寺,坐落在九华山中心--九华街上。它背倚白云山,南向芙蓉岭,东有东崖,西为神光岭,四山环绕如城。相传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僧杯渡曾在此筑室为庵。《九华山志》记载,唐代至德二年(757年),青阳人诸葛节等建寺,请金乔觉居之。唐代建中二年(781年)辟为地藏道场,皇帝敕赐匾额,名“化城”。明代宣德、万历皇帝,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均曾书匾额并赐金修葺。现存的庙宇,共有四进殿厅,除后进藏经楼是明代宣德年间的建筑外,其余均为清代光绪年间重建。整个寺院随地势有层次地逐级升高,庄严古朴。寺庙门头悬有“化城寺”匾额,门楣、斗拱和梁柱的镂雕十分精致。特别是正殿天花藻井刻有九龙盘珠,是木雕艺术的珍品。寺前有溪有田有街,圆形的广场中间有一个月牙形的放生池,名月牙池。寺的后进藏经楼,现为佛教文物展览馆,这里陈列有明代万历皇帝圣旨一道,御赐藏经一部共6777卷和贝叶经、金地藏的九龙方印以及其他佛教文物1300余件。

百岁宫,又名摘星庵。这是在东崖摩空岭的悬崖峭壁上建造起来的通天拔地的走马通楼式宏大建筑群。据宫前石碑记载,明万历年间,僧人海玉(号无瑕禅师,原河北宛平县人),由五台山到此山,在摩空岭摘星亭结茅而居,长年以野果为生,活了一百多岁。逝后三年,众僧敬其年高德厚,遂建宫纪念。明代崇祯三年(1630年),皇帝敕封“应身菩萨”,并赐以金粉涂身。现宫内除供有佛像外,还供有无瑕禅师的敷金真身和他生前以舌血拌和金粉抄写的经书。百岁宫的建筑极具匠心,它是随着山岩的高低起伏组织空间,在凹凸散立的悬崖上,盖起了共九十九间半的殿宇。由于屋顶采取同一高度,而基线却随山势高下附于岩石之上,远望轮廓整齐,墙身挺拔有力,犹如一座威严的城堡。其墙壁或长或短,或宽或窄;屋内空间或大或小,或长或方,均依山岩形状的变化而定,安排巧妙,建造精美。它的内部结构更为巧妙,寺庙入口的大雄宝殿为一层,穿过数层依山势渐下,达底层才现五层高楼。大雄宝殴的整座佛像设在一块浑圆的巨石之上,全殿以此为起点展开轴线布局,巨石以原来本色露于佛殿之中,与殿外环境协调一致。这是人工建筑与天然岩石结合为一整体的极好范例。

肉身宝殿,位于九华山神光岭,是一座建在地藏墓地上的宝塔形建筑,又名地藏塔,始建于唐建中二年,今存者为清同治年间重建。宝殿重檐歇山,顶覆铁瓦,壁立红墙,四周回廊石柱环卫,雕梁画栋辉映,誉称“布金胜地”。殿内有7级木质宝塔,高约17米,呈八角形,每级有佛龛8座,内供地藏塑像,塔底层供地藏王大佛像,两侧有十王立像拱侍。塔基、神台、殿内地面均铺以汉白玉。宝殿入口为一凹廊,设长窗,上有“东南第一山”匾额,额上有“肉身宝殿”木雕竖额。殿前有百级石阶(81步)直通山门,又有天桥横跨于百级石阶之上,气势磅礴,极为壮观。

肉身宝殴内和它的文物展览室中,珍藏有许多珍贵文物,有的还为皇室赠品,非常难得。唐至德年间铸造的螭龙金印、“利生”玉印,明万历年间铸制的龙印,都是封建帝王给肉身宝殿的赠品。此外,这里还有明代皇宫中佛像前用过的铜供器,万历年间雕刻的石金龙,明代制作的能敲出八种声音的“八音石”;清康熙年间铸造的金地藏渡海坐骑地听(又名独角兽,长三尺,宽二尺,高二点五尺,重五百斤),等等。至于铜、瓷佛像、各种朝珠、念珠,以及佛教经典,这里也收藏得不少,堪称一座佛教文物宝库。

九华山,既是佛教圣地,又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两全其美,珠联璧合,成为中外游人和善男信女向往的理想胜地。特别是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王生日)传统的庙会,全国各地的僧尼和香客到这里举行佛事、敬香等活动,并聚集在肉身塔周围为地藏王守夜;附近城乡居民也纷纷上山交流商品物资,进行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游客、香客成千上万,经声佛号昼夜不歇,香烟缭绕,鼓乐阵阵,持续多日,呈现一派盛典景象。

-

下面是更多关于九华山简介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力于图书、影视IP

关注

九华山,原名九子因山峦奇高出云表,异状,其数为九,故名九子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诗,从此更名九华山。它位于安徽青阳县西南,面积100余平方公里,有99峰,以天台、莲花、天柱、十王等9峰最为雄伟。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山光水色,变幻多姿;古刹丛林,遍布其间;晨钟暮鼓,声震遐迩。唐刘禹锡赞其“奇峰一见惊魂魄”,宋王安石誉为“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古人把九华山美丽诱人的景色总结为,五溪山色、桃岩瀑布、舒潭印月、东岩晏坐、平冈积雪、化城晚钟、莲峰云海、九子泉声、天柱仙踪、天台晓日等十大名景。九华山景色绚丽多姿,奇险幽雅,远非十景可以概括,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移目换景,涉步成趣。特别是闵园竹海,面积达千亩以上,山风起处,松声竹韵,溪唱泉吟,别有一番情趣。竹海之中的山道旁,挺立着一棵遐迩闻名的凤凰松。它植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其主干扁平,鳞甲披身,两股枝干一高一低,远望极像一只绿色的凤凰在昂首展翅飞向天台,人称“天下第一松”。

九华山的秀丽风景,引得教徒们纷纷来这里选择道场。佛教于晋代传入九华山。《池州府志》记载,晋隆安五年(401年),有天竺僧杯渡禅师到山传经布道,创立茅庵。唐朝中期,又有僧檀号者居之。唐开元七年(719年),新罗国(今朝鲜南部)国王近族金乔觉渡海来华,上了九华山。他虔诚苦修,影响渐大,时称“洞僧”,唐贞元十年(794年)农历闰七月三十日夜趺跏圆寂,寿九十九。据说三年后开函时,“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
3
一、特色及说明:

九华山位于安徽州地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因唐代大诗人李白见此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赋诗更名为九华山。唐开元年间,新罗国(今韩国境内)国王近亲金乔觉卓锡九华,潜心修持7599岁圆寂,佛门认证他是地藏菩萨化身,九华山由此被辟为地藏道场,明、清鼎盛时期,寺院多达360余座,僧尼四、五千人。“胜境层层别,高僧院院逢”,香火之盛甲于天下。现存古寺庙94座,佛像1万余尊,文物2000余件,僧尼700余人。九华山山势雄伟,群峰竞秀,植被繁茂,瀑飞泉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佛教气氛融为一体,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二、线路行程:

早6:10分左右专车自黄山风景区汤口出发,途经“黄山情侣湖”-太平湖、青阳县至九华山,遥观龙池瀑布,参观佛教博物馆、地藏王宝殿及肉身宝殿;中餐后,游九华街、大悲楼、祗园禅寺朝圣,当天返程或宿九华山,游完后送至黄山风景区各大酒店结束行程。

旅游九华山,四季皆可,但以每年春、秋两季为最佳。

4

四周环山如城,是九的开山主寺,历悠久又是地藏菩萨,是九华的“总”。 始建于唐,至 德初年(公元756年)当地乡绅请新罗僧人金乔觉入居,贞元十年 (公元794年)金乔觉99岁圆寂后,僧众视为地藏菩萨化身,化城寺遂辟为地藏王道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 僧人杯渡曾在此筑室为庵。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