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下面是更多关于三河镇大捷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共3982人共3982人共3982人共3982人
3

位于界河(今丰乐南岸,东濒,是庐州西南的重障。该镇原无城垣,太平军占,新筑了城墙,外添砖垒9座,凭河设险,广屯米粮军火,接济庐 州、天京,因而在军事上、经济上都居重要地位。当时太平军的守将是吴定规。

10月24日,陈玉成在江苏六合接到湘军大举东犯安徽的报告,毅然决定回兵救援, 并向洪秀全报告,要求调派李秀成部同往。

11月3日,李续宾率精兵6000进抵三河镇外围。11月7日,分兵三路向镇外9垒发起 进攻,义中等六营进攻河南大街及老鼠夹一带之垒;左仁等三营进攻迎水庵、水晶庵一 带之垒;副右等二营进攻储家越之垒。李续宾则亲率湘中等二营为各路后应。太平军依 托砖垒顽强抵抗,大量杀伤湘军。湘军攻垒愈急,太平军伤亡很大,便放弃镇外9垒, 退入镇内,坚守待援。 在湘军大举进攻三河镇外围的当天,陈玉成率大队赶到,驻扎在三河镇南金牛镇一 带。11月14日,李秀成也率部赶到,驻于白石山。至此,集结在三河镇周围的太平军众 达10余万人,和李续宾部湘军相比占绝对优势。

面对太平军援军的强大气势,李续宾的一些部将十分胆怯,建议退守桐城。李续宾认为军事有进无退,只有死战,并于11月15日深夜派兵7营分左、右、 中三路偷袭金牛镇。16日黎明,当行至距三河镇7.5公里的樊家渡王家祠堂时,与陈玉成军遭遇。陈玉成抓住湘军冒险出击的有利时机,以少部兵力正面迎敌,吸引敌人,另 以主力从湘军左侧抄其后路。正面迎敌之太平军且战且走,将敌人诱至设伏地域。当时, 大雾迷漫,咫尺莫辨,鼓角相闻,敌我难分。陈玉成主力迅速击溃了左路湘军,并乘胜 隔断中、右路之后路。湘军发现归路被断,仓皇后撤,在烟筒岗一带被太平军团团包围。

李续宾得知大队被围,急忙亲率4营前往救应,反复冲锋数十次,也未能突入重围。驻扎于白石山的李秀成部,闻金牛镇炮声不绝,立即赶往参战;驻守三河镇的吴定规也率 部出镇合击湘军。李续宾见势不妙,逃回大营,并传令各部坚守待援。其实这时守垒的 湘军有的已经逃散,有的被太平军阻截在外,因而有7个营垒被太平军迅速攻破。接着, 李续宾的大营也被太平军包围。他督军往来冲突,终不得脱,当夜壮烈殉国(一说 自杀)。之后,太平军继续围攻残余湘军,至18日,全部肃清。这一仗,太平军 一举歼灭湘军精锐近6000人,是太平天国之乱后期一次出色的歼灭战。

三河战役后,太平军乘胜南进,连克舒城、桐城,围困安庆的湘军也闻讯后撤。 湘军三河镇之败,主要是孤军深入,犯险冒进。李续宾仅率数千人自湖北东犯,入 皖之后,连陷四城,处处分兵驻守,结果“兵以屡分而单,气以屡胜而泄”(《剿平粤 匪方略》卷二百一十,第26页)。进至三河镇后,仅剩6000人,当太平军大队赶到时, 已无阻援之兵可派。加之李续宾刚愎自用,拒不接受部将关于退守桐城的建议,终于全 军覆灭。对于湘军这次惨败,咸丰帝闻之“不觉陨涕”。曾国藩更是“哀恸慎膺,减食 数日”。胡林翼则哀叹说:“三河败后,军气已寒,非岁月之间所能复振。”又说: “三河溃败之后,元气尽伤,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 士,亦凋丧殆尽。”(《胡文忠公全集》下册,第694页)可见此战对清廷和湘军的打 击是极为沉重的。

4
英王陈玉成是被清妖杀死的,忠王是战死的,翼王石达开是死在四川,
5
1843年,洪秀全受西影响创立拜上帝教.

1851年初,洪秀全在桂平县金田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后遭到地主武装军封堵,东奔西突.在转战中,洪秀全在武昌东乡称天王.太平军北上,同年秋,攻占永安.天平天国在永安初步建立政权.

1853年春,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正式建立政权.

1853年派林凤祥,李开芳北伐,孤军深入,失败.

同年,派赖汉英西征,在湖南同曾国藩湘军交战失利.

1855年,石达开在鄱阳湖打败湘军,进入江西,占领大片土地.

1856年,派秦日纲东征,夺取扬州,攻破江北大营.秦日纲同石达开会师,一举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1856年秋,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分裂.韦昌辉杀了杨秀清,继而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带了一部分人离开了.后来在四川大渡河被清兵包围,全军覆没.

1858年,从新建立政权后,有两个年轻人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跨江北大营.后继三河镇大捷.

后来,湘军将安庆陷落,陈玉成退到庐州.

1862年,有叛徒出卖,陈玉成被害.

1862年春,清军围攻天京,曾国藩坐镇安庆统筹策应.

天京被围,城内缺水缺粮.

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军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6

三河战役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今属肥西县)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

7
太平天国运动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一次伟大的反封侵略的运动,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由于它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时代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义,即在反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同时太平天国的一些领袖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种主张在当时是先进的。 太平天国运动坚持了14年,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开始→稍具规模→全盛→分裂衰败→后期短暂重兴→全局失败的曲折过程。 从发展过程来看,太平天国运动的兴主要包括它的爆发、北上、定都、巩固政权和军事上的东征、西征、北伐。 1851年1月11日,这一天正好是洪秀全38岁生日,洪秀全率众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运动从此开始了。 接着,太平军北上,同年秋,攻占永安。太平军在永安整顿建制。洪秀全在这之前已自称为“天王”。在永安,太平天国颁布了天历。1851年12月17日,洪秀全颁布封王诏令: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太平天国的中央政权组织初步形成,这对于加强领导,发展队伍具有重要意义。诏令还规定,天王以下各王俱受东王节制。杨秀清实际上掌握了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 经过短暂的调整,太平军在清军的包围下艰难突围。之后,太平军向桂林进攻。太平军围攻一个月,未能攻克,于是转进全州,随后又向长沙、武昌、镇江等重镇进发。一路上,太平军坚决镇压和打击维护反动统治的走狗,而且还焚烧衙门、粮册、田契,甚至破除神佛像及孔丘牌位,对封建统治秩序进行了大扫荡,很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在《太平天国》第3册第271页曾提到“所过之处,以攫取衣物献给贫民,……谓将来概免租赋三年”。甚至连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太平军至,“争迎之,官军至皆罢市”,“乡民处处助贼打仗”。(选自《太平天国》第3册及《贼情汇纂》)因此,太平天国起义获得了迅速发展。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破南京外城,斩两江总督陆建瀛。20日,太平军攻占内城,杀江宁将军祥厚等。完成了占领南京的目的。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定都后,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关于产品分配,根据“凡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不过,太平天国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的。在《天朝田亩制度》上有这样一段话:“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衣同穿……”这段话充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这是几千年来农民运动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军进入天京不到半个月时间,清军就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 1853年,太平军北伐,进军北京。但因实力相差太大,北伐失败。北伐将领林凤祥战死,李开芳被捕。(《道咸宦海见闻录》第163页) 在北伐同时,太平军进行了西征。1853年,西征军夺取安徽、湖北的重镇,进入湖南。1855年,石达开指挥西军在鄱阳湖口大败湘军,然后进入江西,迅速攻占大片土地,巩固天京革命大本营。 1856年,太平天国进行了东征,夺取扬州,攻破江北大营。后又与石达开的西军会师,一举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同时也断了清政府东南财路。 经过北伐、东征、西征,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的兴盛,沉重打击了反动封建势力,大快人心啊。 但令人遗憾的是兴马上走向衰。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1.前期的征战使领导阶级瓦解。据《中国近代史》第三章所说,在北上途中,南王冯云山于1852年6月3日中炮弹身亡,西王萧朝贵于同年9月12日负伤死去。太平军失去了2位重要的领导。 2.中期的巩固大本营使领导核心分裂。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因掌握了大部分军政实权,所以“东府集团”势力最大。这些集团之间争夺权力斗争日益尖锐。1856年9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了公开的分开。据《李秀成自述》影印本记载,杨秀清骄傲专横的倾向日益严惩地表现出来,“威风张扬,不知自忌”。1856年8、9月间,江南大营被打垮,天京被包围的形势暂时解除,杨秀清乘机进一步扩大势力,“逼天王到东王府封其万岁”。洪秀全命韦昌辉率部于9月1日赶到天京,包围了东王府。次日杨秀清及其眷属全被杀光。接着天京城内发生混战,太平天国优秀将领和战士两万多人死亡。后韦昌辉控制了天京,独揽军政大权。11月,洪秀全又命石达开杀死了韦昌辉及其心腹200多人,结束了韦昌辉对天京历时2个月的统治。在这之后,洪秀全又逼迫石达开出走,后石达开被清军围困全军覆没。这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历称“天京变乱”。 有人认为其根本原因还有几点: 1.初期的封王,一开始就埋下祸根,东王占有绝对的军政大权,导致野心的扩大,想取代天王。 2.《天朝田亩制度》的共产化。像分配时的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原则只适用于下层的农民、商户、士兵。对于上层领导人,每天是用几人共用的钱,吃几人共吃的东西,穿的,住的都比下层人民好许多。体制的不均等性也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统治者日益腐败,脱离民众。据《中国近代史》上记载:太平军进入南京后,立即大兴土木,把两江总督衙门扩建为天王府,拆毁了大批民房,动用了成千上万的男女劳工,“半载方成,穷极壮丽”,旋因大火烧毁。1854年又在原址复建,周围十余里,宫殿林苑,“金碧辉煌”、“侈丽无匹”。东王府的修建也是“穷极工巧,聘心悦目”。至如冠履服饰,仪卫舆马等,都备极奢华。此外,天王还不断选取民间秀女入宫。这些情况表明,太平天国领袖们在进入天京后,生活上的奢侈腐化已经相当严重。 又据《太平天国》记载:太平天国领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原来“寝食必俱,情同骨肉”,变为“彼此睽隔,猜忌日生”,宗派色彩日益明显。洪秀全僻处深宫,把许多精力用于宗教神学的著述,脱离了斗争实践,脱离了广大群众。 4.领导者彼此的明争暗斗,不信任也是促成失败的原因。 在后期,太平天国也有短暂的重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分裂后,形势顿挫。洪秀全提拔了与清军血战多年的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等为各军主将领。他们领导太平军奋力战斗,力挽危机局势。 据《中国近代史》第二章所载,1858年8月,陈玉成、李秀成会集各路将领,在安徽枞阳镇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采取联合作战方针,同心协力解除清军对天京的围困。9月,陈、李两军在滁州境内会师东进,攻破浦口,再次击溃江北大营,歼敌万余人,并进占江浦。浦口一带战斗的胜利,打通了天京与江北的交通,解除了江北清军对天京的封锁。 正当太平军主力进攻江北大营时,湘军主力李续宾部在攻陷九江后,乘势攻入安徽,进逼庐州咽喉三河镇。11月初,陈玉成闻讯自江浦挥师西援,直插三河镇东南的白石山和金牛岭,包抄湘军后路。李秀成奉洪秀全之命,率部赶来支援。太平军乘大雾发起猛攻,李续宾部乱成一团,拼死突围,终不得出。经过激战,太平军摧毁湘军全部营垒,击毙曾国藩之弟曾国华等文武官员400余人和湘军数千人,李继宾自杀。这给曾国藩的湘军以沉重打击,他不得不承认:“三河之败,歼我湘军殆近六千,不特大局顿坏,而吾邑士气亦为不扬。”(选自《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7。据研究“殆近六千实为三千左右)。 三河镇大捷后,太平军士气重新旺盛起来。陈玉成、李秀成率部乘胜追击,围困安庆的清军不战自溃,皖北复为太平军所有。在皖南,1858年12月,李世贤于宁国湾 镇大破清军,扭转了不利的局面。在江西,杨辅清于1858年12月攻占景德镇,并屡败湘军张运兰部,牵制湘军兵力。天京上游局势,至此时得到稳定。这就是后期的短暂重振。不过因为元气大伤过于严重,重振很快走向灭亡。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主观方面。它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2.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联合绞杀。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太平军与清军实力相距太远,没有先进武器装备。 太平天国的悲剧充分说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要完成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就要一口气推翻它,不能给它恢复期。在反封建的同时,还要反对资本主义列强,只有既反封建,又反对资本主义列强,才能完成救国救民的任务。后来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的开辟正是吸取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的失败教训,取得了最后胜利。太平天国的光辉业绩,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
8

1856年9天京内讧,太平天国的革命形势开始急下。1857年5月,石达开受洪秀全猜忌,出走,带走数万精兵良将,更使太平军元气大伤,整个战争形势也随 之急剧逆转。清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重整旗鼓,于1858年1月重新建立江南大营,包围天京。江西战场上,湘军由防御转为进攻,于1857年10月26日攻陷湖口和梅家洲。

9
湖口大捷 --主帅 石达开

三河镇大捷 --主帅 陈玉成 李秀成

青浦大捷 --主帅 李秀成

慈溪大捷 --主帅 李世贤(李秀成堂弟,侍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