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宝殿东西两侧配殿各3间,东西各有御碑一座。东碑阳"乾六年仲冬所立"的《修万寿寺碑记》,以汉、满两种文字刻写;阴面书刻1791年乾隆御笔诗一首。西碑阳面为《敕修万寿寺碑记》的蒙、梵两种文字书刻;阴面书刻清1787年孟夏乾隆御笔诗一首。庭中有古柏两株。
大雄宝殿的西配殿也是万寿寺珍藏佛像的地方,走进殿内门,迎面是一尊宗喀巴大师半米高的坐像。另外还有十几尊铸铜藏传佛像和各种藏传佛教的法器。
清代皇家寺庙,均信奉是藏传佛教。这里供奉着这位藏传佛教中格鲁派的创始人的塑像,说明这里也是信奉格鲁教的。格鲁教是藏传佛教的最大一支教派,历代班禅大师和达赖喇嘛急皆是宗喀巴大师的转世弟子,在佛教界的地位可想而知。
大雄宝殿后面是万寿阁,原名安宁阁,阁有八角,阁前额题"欢喜坚固"。后因不慎失火而被焚毁,只有东西配殿保持原状,东为大圆满殿,西为普度众生殿,皆为面阔3间的歇山顶式建筑。
大禅堂建于明代1577年,清代重修,面宽5间,面阔23.09米,进深15.25米,硬山顶,原为寺内主持讲经说法及全寺僧众诵经坐禅作佛事的场所。
两侧各有配殿各3间,硬山顶,与万寿阁东西配殿间各有廊房7间相连,其进深稍小于配殿之进深。
大禅堂后建有3座假山,假山整体结构分为3组,各寓意南海普陀、五台清凉、峨眉三大佛教名山。
山上分为三大士殿,各有3间小殿,正为观音殿,额题"声闻普遍",悬山雕大脊,木架结构饰以旋子彩绘,金龙枋心。观音像的莲花底座有千瓣,每一瓣都是一尊佛,据说拜此佛便得普天下众佛庇佑。
观音殿左为文殊殿,右为普贤殿,三殿之间有回廊。各殿所在的假山,即象征所传三大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普陀、清凉和峨眉三山。
更奇特的是,三大士殿每一块石头都颇有来历,中间的来自普陀山,西侧的来自峨眉山,东侧的来自五台山,全是几百年三大仙山的灵石堆成,三山间沟壑相连,上以石桥相通,千曲百回,跌宕起伏。
山下又有池、桥,观音殿下假山洞内为地藏洞地藏宫,系四大菩萨之一的地藏菩萨的供奉之所。在这里,可以让人一时间便拜了三大名山之四大佛祖。
佛教三大名山之百年灵石和万寿寺前流淌的"长河"形成前有水后有山的"风水"格局。两棵雌雄银杏古树镇守在山后两侧,饱经沧桑的虬干枝叶高耸入云。山间还有古树十余株,在假山下有仙桥水池,假山后有御碑亭,八角攒尖,饰有旋子彩绘,亭内有碑一通。
无量寿佛殿在假山北,为3间之重檐方阁。无量佛殿两侧原有巴洛克式月亮门两座,建于清乾隆年间,与圆明园之西洋楼同龄,皆为中西结合之产物。门上券顶雕刻繁复精美,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皇家特征。
无量佛殿原供有无量寿铜佛,后已无存。佛坛上后置从原长椿寺内几经磨难辗转而后存于万寿寺的一座13层渗金多宝佛铜塔,乃北京地区罕见的佛教珍品,塔身雕刻有288尊佛像,全塔人物造像共440尊,龙、兽类造像共40尊,形态各异,精美绝伦。
阁之前后,各有六角重檐御碑亭一座,内为1761年乾隆下诏所立之《重修万寿寺碑文》,亭内碑高3.96米,前亭碑刻汉、满两种文字,后亭原告刻蒙、梵两种文字。碑文由清户部尚书翁同龢奉敕敬书。
殿与碑亭均覆以黄琉璃瓦。殿两侧有圆门锦宫墙,分隔庭院为前后两院,前为假山院,后为三圣殿,二层硬山楼,面宽7间。
楼下三圣殿,原额书"法云常住"。三圣殿南面联曰:性海波澄,静涵功德水;
福林萌博,妙涌吉祥云。
三圣殿北面联曰:甘露酒诸天,现清净身,说平等法;
慈航超彼岸,以自在力,显大神通。
这些题额及楹联均为清乾隆皇帝御书,可惜大部已无存。但楼旁设十景亭,为清代后期的雕刻艺术。
最后第七进院是二层木结构的万佛楼,也称藏经楼,面阔7间,进深3间。万佛楼内原供奉5尊坐佛,后已不存在。
在万佛楼前,建有一座1884年光绪皇帝所立之碑亭,是为庆祝慈禧六旬大寿所修,形制与清乾隆御碑亭相同。
万佛楼西侧配殿长生殿内,除一座金身玉观音外,最独特的就算一座"凤上龙下"的慈禧亲书"寿"字石碑了,碑顶为双凤朝阳,碑身随处可见凤纹在上,龙纹在下。
万寿寺东路为方丈院,除南向有门外,可由无量寿佛殿东之侧门入,原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堂和荣堂即接待室等。
西路是行宫部分,为清乾隆年间修建,靠前部分有四小院落,被中间夹道一分为二。左为寿膳房,右为寿茶房,其后是皇帝、太后驻跸之行殿。行殿之后两侧有爬山游廊,通过小亭到后楼。相传,清末慈禧太后曾于此梳妆,故称"梳妆楼"。院内房舍甚多,建筑华丽。
再后有大悲殿及配殿,院中有一井亭,是专为皇帝讲经之所。东路是方丈院。前部有大斋堂,大厨房及僧舍,中为斋堂、前宇、南房,斋堂之后为土山,最后是独院。
清代时,皇室以水陆两路由宫内颐和园和西山游幸时皆在此停留休憩,烧香礼佛。慈禧太后去颐和园,必到万寿寺拈香礼佛,在西跨院行宫吃茶点,故万寿寺有"京西小故宫"之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