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以秀甲天下的自然山水著称,而一座具有两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物古迹众多,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秦代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桂林都有许多文物古迹留存,仅摩崖石刻就约有3000多件。其中刻于城北鹦鹉山的《静江府城池图》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城图,反映了当时桂林城池建设的科学和险固。遍布桂林名山崖洞密集而众多的摩崖石刻,为我国南方城市所仅见。全市现存从旧石器时代至今的文化古迹有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摩崖造像、石刻、中国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物共552处,其中以史前、唐宋、明清和近现代的文物最为丰富。古迹中,远古文化以距今约7500年到9000年的宝积山、甑皮岩洞穴遗址为代表;水利文化以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的古代三大水利枢纽工程之一的兴安灵渠及临桂古柳运河为代表;明代藩王文化以明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山水文化以摩崖石刻、山水诗词为代表;抗战文化以西南剧展为代表。桂林众多的摩崖石刻、山水诗词等文化古迹,使之享有桂林文化城的美称,也是桂林有别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之处,并以此成为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标志。
自隋唐以来,桂林这座南方小城,以“甲天下”的山水风光令无数文人学士所倾倒,与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所谓“人因地而扬名,地因人而增色”。历史上许多著名诗人如王昌龄、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虽未到过桂林,但都写下了赞美桂林的诗篇。还有一批“中州伟人硕士,或择迁之经从,或宦游之侨寓”,在桂林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褚遂良、宋之问、李渤、柳宗元、元晦、李商隐等,或吟诗作赋,或题名纪胜,或营建园林,为桂林山水增光添色,初步形成了桂林独特的山水文化。“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桂林山水的灵性也孕育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名人雅士。唐代有被称之为“桂林二曹”的著名诗人曹邺、曹唐,有广西的第一个状元赵观文;清代有著名的画家石涛,一代重臣名儒陈宏谋;有被称为“临桂词”派的词家王鹏运、况周颐;现代有民国桂系首脑人物李宗仁、白崇禧,我国留德学生中第一个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的大学者马君武;有“新儒学”代表人物梁漱溟等。
明清时期,桂林是岭南的文化中心。明代,桂林为朱元璋所册封的靖江王藩地,今存独秀峰下的藩王城是明代12个藩王城中至今保留最为完整的藩王府。明清时期,桂林书院增多,士子如林。广西各地都有人到此读书。清代出现了“粤西词派”、“岭西五家”、“杉湖十子”等文学大家。
民国时期,桂林为风云际会之地。孙中山曾在王城设大本营誓师北伐。民国新桂系以桂林为中心统治广西长达13年之久。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的文物遗址有蒋翊武就义处纪念碑、中山纪念塔、仰止塔、八路军办事处旧址、《救亡日报》旧址、广西省立艺术馆、抗日救亡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中共城工委旧址等。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成为中国大后方著名的抗战文化中心。当时在桂从事文化与创作活动的文化人有1000人,全国知名的有近200人,如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艾青、柳亚子、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等。在桂的出版社、书店有220家,出版报纸杂志260多种,各类图书2000多种,抗战书籍印数占全国出版总量的80%。期间,举行了千人抗战歌曲大合唱,万人火炬歌咏大游行和持续3个多月的“西南剧展”等大型文化活动。桂林因此享有“文化城”的美誉。俗称调子、彩灯、花鼓、花调、采茶等,是由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 对子调 。形成于明末清初,为广西代表性剧种之一。彩调最初为 双簧蛋 形式,单人表演男女两个角色,而 对子调 则由男女同台表演。多从神话传说、章回小说、市井轶闻中取材,积累剧目500出。彩调音乐分唱腔、伴奏曲牌、锣鼓牌3类,唱腔约300种,伴奏曲牌有40种,鼓锣牌有近20首。彩调《刘三姐》最具代表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