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宁灯彩,是中国著名的民艺美术,又是海宁三大文化(灯文化、潮文化、名人文化)之一,以针刺制灯独树一帜,堪称“江南一绝”,誉满海内外。1959年版《辞海》灯彩:“浙江的灯彩,则以针刺花纹著名。”它的起源甚早,“相传源于秦,始于汉,盛于南宋,绵延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南宋朝时,金兵已入寇中原,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偏安于半壁江山,为了粉饰太平,元宵放灯已发展到新的高峰,扎灯、赛灯、赏灯蔚然成风,据《武林旧事》和《乾淳岁时记》等记载,当时,进京朝贡的灯品,有福州的白玉灯、安徽新安琉璃灯、江苏南京夹纱灯、常州料丝灯、苏州罗锦灯、杭州羊皮灯和硖石万眼罗灯等。正是各具特色,争奇斗妍。灯品中尤以针工细密的“万眼罗”最奇,南宋诗人范成大《灯市行》中有“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诗句,点出了它比用轻罗、织锦剪裁结扎的罗锦灯更加精细、美观,当年硖石灯彩进京朝贡,被选为“灯彩精品”而悬挂在临安(杭州)东华门外凤楼前,故许葆翰(1866—1942)《硖川灯市》诗有“东华门外凤楼前,博得虚名非一年”句。

  硖石,古时曾先后是长水、由拳、嘉兴、盐官等县的县城,自唐永徽六年县治南迁后,遂以“双山夹水”改名“硖石”,是浙西诸郡市镇之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们自秦汉以来,一直以制作灯彩为乐,出精品为荣,何论它的造型或样式,绝非他乡的灯品可以媲美!自古以来,在硖石从未有过以买卖为目的之“灯市”,也无靠扎灯为生的专业艺人,这些“灯彩艺术家”都来自丝绸、土布、药材、米业、袜业等商号的老板、店伙,也有医生、画师、教师和手工艺者,还有家居老人,民妇等,其中,不乏“灯彩世家”,都是世代相传,兴之所至。硖石灯彩赛会,历来不重元宵节。许葆翰《硖川灯市》诗云:“紫硖灯夕无定时,十年一度春三月。三月清明谷雨间……”。近代著名学者、里人张宗祥(1882—1965)在其遗著《铁如意馆碎录――硖琐记》中有《纪灯》一文也说:“硖以灯名。灯不在灯节,在正二月、二三月之交。不悬于市,不架为山。小者持之手,悬诸竿,大者数人肩之,周一市,故俗名之曰:‘迎灯’。灯不年年有,即有,不年年盛;即盛,不年年同。”故硖石灯会,自古以来,多数在清明节前后举行,是为了祭奠社稷之神――大禹、秦始皇二神,与全国各地盛行的“元宵灯会”毫不相干,所以说,硖石灯彩决非起源于宫廷,而是来自民间,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对全国乃至世界产生这样大的影响这是可以想见的。-

下面是更多关于海宁灯会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硖石灯彩的历史源流

灯彩主要流传于浙江省市硖石镇,是中国浙江著名的汉族民间工艺,又是海宁三大文化(灯文化、潮文化、名人文化)之一,以针刺工艺独树一帜,堪称“江南一绝”,誉满海内外。1959年版《辞海》灯彩:“浙江的灯彩,则以针刺花纹著名。”它的起源甚早,“相传源于秦,始于汉,盛于南宋,绵延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南宋朝时,金兵已入寇中原,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偏安于半壁江山,为了粉饰太平,元宵放灯已发展到新的高峰,扎灯、赛灯、赏灯蔚然成风,据《武林旧事》和《乾淳岁时记》等记载,当时,进京朝贡的灯品,有福州的白玉灯、安徽新安琉璃灯、江苏南京夹纱灯、常州料丝灯、苏州罗锦灯、杭州羊皮灯和硖石万眼罗灯等。正是各具特色,争奇斗妍。灯品中尤以针工细密的“万眼罗”最奇,南宋诗人范成大《灯市行》中有“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诗句,点出了它比用轻罗、织锦剪裁结扎的罗锦灯更加精细、美观,当年硖石灯彩进京朝贡,被选为“灯彩精品”而悬挂在临安(杭州)东华门外凤楼前,故许葆翰(1866—1942)《硖川灯市》诗有“东华门外凤楼前,博得虚名非一年”句。

在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硖石灯彩即已誉满江南,南宋时,被列为朝廷贡品。清代乾隆年间,硖石形成了演灯、顺灯、斗灯的盛况,下东街的“塔灯”、横港桥的“凌云阁”、横头的“梅亭”等灯会层出不穷。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硖石民间制灯、迎灯盛行,灯彩的制作工艺和造型形态亦有较大突破,出现了“龙舟”、“采莲船”等品种。

“九陌联灯影,前门共月华海”。 农历正月十五,在海宁市硖石镇举办的民间元宵灯会,素以灯彩针工之精细,良宵迎灯之盛况,享有“江南第一灯会”的誉称。

3

为什么海宁“灯彩”不叫“彩灯”?

灯彩———为什么叫“灯而不叫彩灯呢?海宁博物馆吴德健先生解释说,这是因为硖石的灯并不是以彩为主,而是以灯为主,以灯透彩。

1913年春,久负盛名的浙江硖石灯彩来到古都南京,在“南洋劝业会”工艺

品展览中获得大奖,这是硖石灯彩第一次参加国际大展并获奖。时隔90年,硖石灯彩再次赴会南京,在马年新春佳节点亮“金陵第一园”———瞻园公园,在那里举办“浙江硖石灯彩展”的新春游园会。

硖石灯彩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它采用竹篾为骨架造型,糊纸绘图,完全用手工针刺花纹,精心制作,巧夺天工。早在唐代,它已经闻名遐迩,从宫廷到民间,无不以灯彩装饰为时尚。到了宋代,硖石灯彩被列为皇宫贡品。而在清代,康熙两次到海宁,乾隆四次到海宁,硖石灯彩在迎驾盛典上更是大放异彩。

在“硖石灯彩工艺社”的制作现场,笔者看到,硖石灯彩兼取南北制灯工艺之长,既有北方扎画、剪纸等技法,又有南方裱糊、粘贴之特点。它以刺纹精巧细美见长,集书法、绘画、刺绣之大成,寓诗情画意于其中。一旁的老师傅比划着介绍,硖石灯彩有“针、拗、结、扎、刻、画、糊、裱”八大工艺技法,尤以第一道工序针刺铲刻最见功夫。工匠在五层宣纸裱成的纸面上,用刻刀和针把图案以外的空隙一刀一刀铲除,一针一针刺透。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针刺花纹,即采用多种针法,完全用手工针刺,工笔绘画。一盏灯彩少则要刺几十万个针孔,多则数百万个针孔,诗人曾用“万窗花眼密”来形容。针刺后的灯彩在灯烛的辉映下,玲珑剔透,构画出一幅幅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立体图画,有“尺幅神功传妙态,若比丹青觉更妍”之誉。

有灯就有会。听当地人介绍,海宁硖石灯会作为一种“迎灯寄希望,张灯报平安”的地方风俗,早已形成了演灯、顺灯、斗灯的盛况。每逢五谷丰登时,民众便有迎灯之举,历代相沿,蔚然成风。硖石灯会的特点是静态的张灯、挂灯与动态的迎灯、游灯相结合。迎灯之夜,街头巷尾张灯结彩,人们手提肩舆各式彩灯,在丝竹、管弦、鼓钹之乐中载歌载舞;迎灯队伍长达数里,观灯群众人山人海,一片欢腾。这些都使硖石灯会享有“江南第一灯会”的美称。

与以往的彩灯制作相比,现今的硖石灯彩更是体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电、声、光技术结合的特色。笔者踏进海宁馆灯彩陈列室,亲身领略了硖石灯彩的风韵———

精湛细致的针孔刺花,醇厚典雅的江南书画,观赏硖石灯彩能给人“采云笼月魄,宝气绕星芒”的传神感受。在讲解员小姐的指引下,一幅大型灯彩“珠帘伞”浮现在记者眼前。它是由大凉伞演变而成,灯面一般用6层宣纸糊裱,后用针按图案纹线条,刺成连续的细圆孔,形似帘珠,灯如伞状。整座灯高达2米多,由6面伞片合成,每面伞片上、中、下均由3幅书画组成,下面悬如帘,上用布制顶,可冠以荷花灯或花篮灯。灯面图案内容丰富,有历史故事、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画面秀丽灵动,栩栩如生。在电声自动控制的五彩灯光辉映下,光亮从花纹细孔中折射出来,若隐若现,幽雅柔美。看着眼前的胜景,观众如同来到仙境一般。

马年初一,硖石灯彩又一次走出浙江,让更多的中外观众一睹其万千风情,从钱塘江畔来到了秦淮河边,此番出行南京,共展出中国传统特色的挂灯、宫灯、走马灯、龙舟灯180盏,其中有针刺1000万孔、堪称世界之绝的“珠帘伞”灯,有刚从海外参展归来的3米高的“聚宝盆”灯,还有形态逼真的象灯、虎灯、狮灯等大型摆灯18组。浓郁的乡土气息,撩人的灯市风情迷醉了数十万南京市民,人们扶老携幼前往观赏。这真是“天下一绝到金陵,瞻园灯彩醉游人”。

http://www.snweb.com/gb/people_daily_os/2002/03/01/b0301008.htm

4

海宁的三大特色是文化是什么

  浙江省海宁县,公6000多有人类生活、农耕于此。夏时属“天下九之一州域内;春秋时先后归吴属越;东汉末年始建县,称盐官县,后因居户增多升为州;公元1329年易名“海宁”州,意为江海永远安宁,属杭州府。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宁县,设立海宁市。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富有特色的海宁“三大文化”,即“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

  天下奇观涌起“潮文化”

  海宁潮,又称浙江潮或钱江潮,以“一线横江”被誉为“天下奇观”。海宁观潮之风汉时已蔚然,唐宋时盛。北宋词人潘阆所唱“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的真实写照。海宁潮是在月亮、太阳的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形成的。海宁潮每日有两潮,农历初一、十五子午潮,半月循环一周,尤以农历初一至初五、十五至二十潮为大,一年有120个观潮佳日。

  海宁是观潮胜地,这与海宁独特的地理有关。钱塘江到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出海口东面宽达100公里,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形成了陡立的水墙。 海宁潮形成了“一潮三看四景”的追潮旅游。在盐官镇东约8公里的大缺口观看“双龙相扑碰头潮”,在盐官可以看到“江横白练一线潮”,在盐官镇西约11公里的老盐仓观看“惊涛裂岸回头潮”,在夜间可观看“月中齐鸣半夜潮”,同时可享受听潮之妙。

  世界一绝的海宁潮,千百年来无数名人游客为之倾倒。白居易、李白、苏东坡等历代名人墨客在一睹奇观后留下千余首咏潮诗词。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四次到盐官观赏海宁潮,赋诗10余首。孙中山、毛泽东等一代伟人也曾来海宁观潮并留了诗文。浩瀚的海宁潮撞击了许多文人墨客的灵感,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潮文化”资料,凝成了一部特殊的历史教材。

  近年来,海宁市努力改善观潮环境,修复古迹,新建景点,拓展潮文化的内涵,举办盛大的国际观潮节,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轻罗万眼映出“灯文化”

  海宁硖石灯彩是著名的工艺美术品。始于唐盛于宋,经历千百年的锤炼,形成了以手工艺、书画为一体的地方民间文化特色,具有高度的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宋代被列为皇宫贡品。

  海宁硖石灯彩以针刺纹精巧细美见长,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金石、刺绣等艺术门类之大成,寓诗情画意于内。工艺有“针、拗、结、扎、刻、画、糊、裱”八大技法,除了有与各地制作灯彩相同的工序外,还在书画既成的纸面上以极其细致的针刺和铲刻把书画图案以外的空隙,刀刀铲除,针针刺透,一个灯彩少则刺几十万孔多则刺千万余孔。针刺后的灯彩在灯烛下透明发光,五彩十色。

  有灯必有会。在海宁,元宵举行灯会时农历正月十三为上灯,十五元宵最盛,十八为落灯,统称“灯节”。海宁硖石灯会作为一种地方风俗,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形成了演灯、顺灯、斗灯的盛况。每逢五谷丰登、社会升平时,民间自发迎灯之举,历代相沿。迎灯时,人们手提肩舆各式各样的彩灯,伴以丝竹管弦、鼓钹之乐,欢声笑语,穿街走巷;迎灯队伍长达数里,观灯群众人山人海,通宵达旦。近年来在灯彩工艺上展现了近代特色,如灯内配以电珠、电灯、日光灯、霓虹灯和现代灯光艺术,灿烂夺目。特别是造型古今兼具,引人入胜。

  海宁硖石灯彩是吴越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为使这古老的灯彩艺术发扬光大,海宁成立了“灯彩研究会”,在老艺人的悉心指导下,汇聚了近百名的灯彩艺人,使这古老的艺术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辈出人才汇成“名人文化”

  海宁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自唐至清末,海宁共有进士366人。清代海宁陈家,“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簪缨科第之盛,千百年来海内数第一。

  在海宁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东晋学者干宝,唐代忠臣许远、诗人顾况,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明代戏曲家陈与郊、史学家谈迁和查继佑,清代三阁老(大学士)陈之遴、陈元龙、陈世倌,诗人查慎行,棋圣范西屏、施定庵,书法家陈奕禧、查升,藏书家吴骞、蒋光煦、蒋光,医学家王士雄,数学家李善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穆旦,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佛学家太虚法师、印顺法师,学者、书法家张宗祥,训诂学家朱起凤,铁道学家徐骝良,文史学家宋云彬,红学家吴世昌,戏剧家沙可夫,教育家郑晓沧,植物学家钱崇澍,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电影艺术家史东山,版本目录学家赵万里,漫画家米谷,科学家沈鸿,英语教育家和翻译家许国璋,美术理论家吴甲丰,香港实业家查济民,作家金庸、陈学昭,古书画鉴定家徐邦达,篆刻书画家钱君等一大批名人,为海宁积淀了名人文化的独特领域。

  近年来,海宁修复、开放了陈阁老宅和王国维、张宗祥等名人故居,成立了名人研究会,先后召开了海峡两岸王国维学术研讨会、徐志摩学术研讨会、史东山电影艺术研讨会、金庸学术研讨会、吴世昌学术思想研讨会、郑晓沧逝世20周年纪念会、陈学昭逝世10周年纪念会等等,成功主办了“海宁杯”王国维戏曲论文奖颁奖大会,摄制发行了反映海宁陈家的31集电视连续剧《江山为重》。名人文化的研究,营造了清正高雅的文化氛围,打造了文化产业化的新平台,促进了海宁文化产业的发展。

引自: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5

海宁灯彩,硖石灯彩,西山紫微阁,徐志摩故居怎么翻译?在线等

Flower Lanterns of Haining

硖石灯彩Flower Lanterns of Xiashi

西微阁Ziwei Pavilion of Xishan

徐志摩Xu Zhimo's Old Residence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6

形容海宁灯彩的诗句

东华门外凤楼前,博得虚名非一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