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建,不但以它吉祥、动地名令人神往,更因为它是郑和西洋的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而闻名遐迩。

  郑和当年在长乐刊立的《天妃灵应之记》碑上铭记:“若长乐南山之行宫,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据史料记载,长乐是郑和下船队在远航出国前停泊的最后一个补充给养、招募水手的基地。在前后28年中,郑和舟师至少6次驻扎于此,短则2个月,长则10个月。

  伫立在当年郑和庞大船队驻泊的长乐太平港,遥想桅杆如林、风帆如云的磅礴气势,不禁要问:中华天然良港比比皆是,郑和为何对长乐情有独钟?

  查阅明弘治《长乐县志》,内载:“太平港,旧名马江,本朝永乐中遣内臣郑和使西洋,因海舟皆泊此改名。”但史料没有点明郑和何以慧眼挑中长乐。

  让我们透过漫长的时空,去揭开这个“谜底”。

  挑选驻泊良港,无疑是诸多要素中的重中之重。长乐郑和研究会的专家告诉记者,太平港地处福建最大河流闽江入海口的南岸,是全国少有的淡水港湾。其宽阔的水域,不但便于数百艘海船停泊,更有取之不尽的饮用淡水,免去到陆上跋涉取水之辛劳。太平港背靠大陆,又面对数个小岛屿,如天然屏障减弱台风对船队的袭扰。长乐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霜雪,便于浩浩水军停泊驻训。尤为上乘的是,长乐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多刮东北大风,大大便于以风为动力的船队扬帆出洋。

  长乐素有“水手之乡”的美誉,古时便是吴王夫差和三国吴主孙皓造船和训练水师的要地。当年,长乐及周边连江、福清等地的沿海港口,拥有堪称雄厚的造船、航海技术力量,为郑和修造船舶、集纳人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长乐当年有6万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以“鱼米之乡”著称,能为数百艘宝船和二万多人员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郑和船队每次出洋均带大量福建德化瓷器,长乐与德化之间有闽江支流大樟溪沟通,格外方便。

  可以推想,郑和挑中长乐,定然历经多方实地调查和潜心比较。600年前的交通条件是何等之差,郑和走南闯北考察之艰难,熟虑之周全,判断之准确,均高人一筹。

  抚摸着在长乐出土的有关郑和的珍贵历史文物,聆听数百年来流传在长乐的有关郑和的佚事趣闻,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这位大航海家的博大胸怀和精明谋略

  郑和率庞大船队在长乐累计驻泊约4年时间,遗留下不少极其珍贵的史料,为后人研究和准确评判这段举世瞩目的历史,提供了翔实的佐证。

  数百年来,国内外历史学家对郑和下西洋的宗旨曾有种种猜测,其中不乏不实之词。国外有些学者甚至断言,郑和远涉重洋,有炫耀中国武力之嫌。直到1930年在长乐南山天妃宫遗址出土的《天妃灵应之记》碑,才让人们拨云驱雾见真相。此碑系郑和于1431年冬最后一次出使西洋前在长乐所立。碑文1177字,历述郑和下西洋目的、意义,前六下西洋经过、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任务等。其中特别提到:下西洋的目的是“宣德化而柔远人也”。明确点出下西洋是为了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及经贸交流。

  600年前,数百艘宝船在茫茫大海上夜航,究竟如何指挥协同、靠什么联络?这个问题让后世的研究者颇费脑筋。人们在研究“太监球”中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当年郑和在长乐曾认一位干娘,当地方言称“谊娘”。郑和特意赠送谊娘一木制球,其外形似灯罩,球内可点油灯,俗称“太监球”。此物在“文革”期间被毁,谊娘后人依据记忆复制。经多方考证,“太监球”就是郑和庞大船队夜航中联络信号、传达指示的灯。

  在长乐高隍巷20号住宅前,有一口古井,据《长乐县志》载:“天妃宫大井在县治西隔四十余步,太监郑和造井栏。”数百年过去了,居住这里的群众依然十分动情地告诉记者,这口古井当初并无井栏,郑和担心百姓打水时不慎滑落,便请石匠打成花岗石井栏,上边镌刻“义井”两字。

  细细品味郑和留下的碑文,令我们惊叹郑和敢于走出国门、下西洋闯天下的雄才大略,更令我们叹服郑和视天下为一家的宽阔、友善胸怀。

  驻足在世世代代长乐人为郑和修建的庙宇、纪念馆、雕像面前,我们感慨颇多:长乐人为何把郑和这个外乡人视为自家人,且倍加崇敬?因为郑和给了长乐人一个闯荡世界之梦……

  长乐人对郑和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从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淡漠。闽江口附近有一山峰,风光秀丽,原名“龙峰岩”,因郑和曾多次登攀,乡人便改名为“三宝岩”,将他在山上所建之亭取名“三宝亭”(三宝太监是人们对郑和的尊称)。

  1992年6月,在长乐闽江口南面的仙岐村,偶然发现了湮埋地下的庙宇——显应宫。文物考古报告指出,该庙现存建筑多建于明清两代。庙内供奉7尊神像,居中者坐像高88公分,被称为“巡海大臣(神)”。专家考证指出,“巡海大臣(神)”塑于明万历年间,是当时乡人塑造的郑和像。

  改革开放以来,长乐人先后修建了郑和公园、郑和史迹陈列馆,并建造了郑和小区、郑和大酒店、郑和广场、郑和航海馆、三宝亭、太平港帅营、郑和船、祭海坛、郑和舟师启锚处等多处纪念性建筑景观。高高矗立于闽江口岸的郑和塑像高14.05米,是国内外最大的一尊郑和石像雕塑。

  长乐郑和研究会,成立于2001年7月。该会秘书长曾国新是市旅游局局长,他多年潜心研究郑和,写下学术论文十多篇,有的还纠正了一些误传。如,史学界普遍认为郑和首下西洋船队起航时间是1405年7月11日,他经多年研究查证提出,7月11日是皇帝下出使西洋诏书的时间,起航具体时间虽然至今无法考证,但应在10月份后,因为长乐气象历史资料表明7月份不可能刮东北风。

  为什么长乐人如此尊崇郑和?曾国新说,因为郑和给了长乐人一个闯荡世界之梦。当年,许多长乐人跟随郑和下西洋,其中不少移居海外,这是后来长乐成为著名海员之乡和侨乡的重要原因。-

下面是更多关于长乐郑和公园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郑和下西洋几次停泊长乐

郑和当年在长乐的《天妃灵应》碑上铭记:“乐南山之行余由舟师累驻于斯,伺风开洋。”据史料记载,长乐是郑和下西洋船队在远航出国前停泊的最后一个补充给养、招募水手的基地。在前后28年中,郑和舟师至少6次驻扎于此,短则2个月,长则10个月。
3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会选择长乐停泊而不选泉州

死了问他去吧。
4

郑和下西洋的遗迹?

  郑和是我国历伟大海家、探险家和外交家。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率船队七次下,每次下西洋都经过福州闽江口一带,并停泊在太平港,伺风开洋,他在福州留有如下主要遗迹:

  1.太平港。位于长乐城西,当时,此港面阔水深、风平浪静,是驻泊船只的天然避风良港。据《长乐县志》记载:“太平港在县西半里许,旧名马江,明永乐七年(1409年),内侍郑和使西洋,海舟皆泊于此,因改今名。”它在郑和下西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太平港淤塞严重,仅有狭窄的港道通船,仍是长乐的水路港口。

  2.文石天妃庙。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地处长乐城北部,为海港要冲。据《长乐文石志》记载:“太监郑和往西域取宝,厥后朝廷遣天使封琉球中山王,俱在此设祭开船。”它是研究郑和在长乐活动的一处遗址。

  3.十洋街。它是郑和下西洋驻军地方,也是长乐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地方。乾隆重修《长乐县志》载:“永乐十年(1412年)适三宝太监驻军十洋街,人物辏集如市。”

  4.云门寺。在长乐洋屿乡云门山,傍有宋子祠、文昌阁等。永乐十年(1412年),郑和下西洋,统领船队驻泊江左光俗沿江,郑和登上云门山,重建云门寺。

  5.南山天妃行宫。永乐十年(1412年),郑和第三次奉使西洋归国后,奏请在南山塔(三峰寺塔)旁建“天妃之行宫”,“以作官军祈报之所”,并建造天妃宫大井石栏。

  6.三峰塔寺(俗称南山塔寺)。在长乐城西登高山(塔坪山)上,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郑和同寺僧重建,工竣,题其额曰:“三峰塔寺”。寺庙已圮。

  7.三宝岩。位于长乐北部潭头镇二刘村,有石门,古名龙峰岩,宋朱熹避伪学之禁,寓居于此,乡人刘砥与弟刘砺,在此读书,并筑有龙峰书院。后人称“二刘岩”,明永乐间,郑和重加修葺。人们为纪念郑和,称此岩为“三宝岩”。今仍是长乐名胜。

  8.铜钟。郑和于宣德六年(1431年)五月在长乐铸造铜钟。钟上铭文载有“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太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五月)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铜钟高84厘米,口径约50厘米,重154斤,钟面铸有铭文54字,钟体顶端是双龙蟠绕形钟钮。此钟今犹存。

  9.三清宝殿。郑和于宣德六年春建。据《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载:“今年春,仍往诸番,舣舟兹港,复修佛宇神宫,益加华美,而又发心施财,鼎建三清宝殿一所于宫之左,雕妆圣像,粲然一新。钟鼓供仪,靡不具备。”此殿已圮。

  10.《天妃灵应之记》碑。此碑于宣德六年(1431年)十一月,郑和等在长乐立的,以作七次下西洋纪念。碑高162厘米,宽78厘米,厚约17厘米,碑文楷书,共1177字,碑额正中镌篆“天妃灵应之记”,1931年在长乐南山出土。它与铜钟、三峰寺塔都是郑和下西洋在福州遗留下来的珍贵遗物,与太平港、十洋街、三宝岩等遗迹,都是中外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外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5

哪里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 好像是福州啊 那为什么福建那么的不发达呢?

郑和下西洋的起点是在江苏太仓。

福州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陆地休息点,停靠长乐休息修整。

福建为什么不发达,这个问题很大,不好回答。其实现在福建还好,不知道你说的发达到底是什么程度。
6

郑和为什么要远航

奉朱棣皇帝之命

为了对外交流和秘密寻找建文帝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远洋航海,同时也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和平远航,)
7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是什么?

  1、郑和曾过爪哇、苏门答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2、事件简介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 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率领200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 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 洲东部,红海、麦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西亚、南亚等的联系。

  3、人物简介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 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 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 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 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8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从1405年到1433年,刘家港,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劳累过度过逝。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最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