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梁思成和贝律铭先后在哈佛大学就读,可以说是校友,并无其它特别的关系

梁思成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之后赴欧洲参观古建筑,8月18日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

1927年,贝聿铭回到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可见,求学过程中,梁思成和贝律铭也就是在哈佛大学先后就读过,还不是同一时期。

扩展资料:

梁思成和贝律铭在建筑领域的相关成就:

1、1928年梁思成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2、198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证书,表彰梁思成教授和他所领导的集体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3、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着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思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贝律铭

-

下面是更多关于贝律铭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建筑师梁思成和贝律铭是什么关系?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是中国古建的发起和奠基者,著名的建筑教育家,贝律铭是美籍华人

著名现代建筑大师,两人私交甚好,并无其他特殊关系。

谢谢
3

贝聿铭还是贝律铭?

4

贝律铭说过一个时代的建筑物化了什么。。

汗。。。手头没他的书啊
5

为什么中国不建现代中式建筑而建西式现代建筑?

中式目前容易理是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内部多为木结构木结构,中式建筑缺乏建筑的材料,结构力学方面的基础理论,难以建设符合现代要求的大型建筑,六十年代搞过,好多西内中外的建筑就是那时候的杰作,没有所谓西式中式的问题,建筑业是系统科学,现代建筑从,材料,结构,成本,机械化,系统管理都形成了完整而复杂的体系,所以只有现代建筑和古代建筑的区别,西方也不会用建设城堡的方式来修房子了,因为要从古代的建筑思想上发展出符合现代建筑对于材料,结构,成本等等要求的系统科学,首先就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甚至不可能,梁思成也是专家,但这个问题不是哪个专家或设计师能解决的,是要一个系统科学体系才能解决的问题,没有中式现代建筑,就像没有中式现代汽车,中式现代电脑一样,只有中国古建筑,那种东西现在看来就是观赏建筑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6

贝律铭的简介50~200字之间

贝律

世界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贝聿铭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行长,于一九一九年到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因此,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童年,在圣保罗小学读书,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九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

他为什么会对建筑有与趣呢,说起来也属偶然。他在上海读书时,周末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理想。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九三九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进入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九四五年学成,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一九四八年。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理想搭档。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一九六零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改建和重建计划逐步转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六十年代建于科罗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国大气层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他从事公共建筑物设计的开始。「中心」始建于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落成。它的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美国《新闻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称贝聿铭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一九六四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激赏。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于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一九七九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其实,在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建成的前一年--一九七八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座费时十年,耗资近亿美元建成的「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几十年来,贝聿铭在美国各地负责设计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也在加拿大、法国、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建筑。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据粗略统计,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

贝聿铭第一次获奖是在一九五九年。是年他设计的美国丹佛市迈尔哈商场获得美国建筑学会的荣誉奖。同年,他为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筑物的设计又获该学会的功勋奖。六十年代以后,他获得的奖项更多,尤以八十年代为最。

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为此,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这个奖是一九七九年由「凯海」基金会设立的一项世界性最佳建筑成就荣誉奖金,每年颁发一次。贝聿铭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五人。这个奖是近几十年来的工作加起来评估的。

此后,贝律铭几乎年年获奖。一九八四年,由于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而夺得是托漪学会颁发的荣誉奖。一九八五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选为崇高的研究院院士。一九八六年他作为十二名各族移民中有个人杰出成就者之一,接受了里根总统授予的自由奖章。一九八八年,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落成典礼上密特朗总统授予他「光荣勋章」。这一年他还获得里根总统颁发的第四届美国「国家艺术奖」。一九八九年贝聿铭设计卢浮宫地下扩建工程竣工由于它和玻璃金字塔的成就而被膺选入全美群英厅。一九九零年,他和儿子贝礼中因合作设计洛杉矶比利华山庄办公大厦而获得「洛杉矶美化奖」。一九九一年接受了新罕布什州特矛斯学院颁赠的荣誉博士学位。一九九二年获得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

贝聿铭自一九三五年赴美国求学。以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六十个年头。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所以他常对人称「我是苏州人」、「我是广州人」。他的太太卢爱玲曾在美国卫里斯学院念书,后来在哈佛大学攻造园设计。夫妇俩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他们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中」字。依次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女儿叫贝莲,也是典型的中国化的名字。

七十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中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对我的牵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论哪一次回去,都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承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都有轨可寻。而座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一九七九年,贝聿铭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他以一贯的认真细致的作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他还说「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在这位多产的建筑设计师的事务所只放着两个设计样子。一个是美国国家艺术馆东楼的设计,另一个就是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可见香山饭店的设计在他心目中确实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九八四年,贝聿铭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了一座七十层楼,高一百米的大厦。这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当时美国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筑物。这固然因为他的父亲是香港中国银行的最早创办人,使他对这项建筑有一种亲切感。但他更强调的是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应该让它“抬抬头”。要显示出点风格和气派,这也是中国的骄傲。

美秀美术馆是日本人小山美秀子为藏品所建。贝聿铭在日本设计的60米高的钟塔和在法国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打动了小山美秀子,于1990年委托贝聿铭设计美术馆。鉴于业主对建筑师的完全信任,一切均尊重设计者的意见,不惜花费250亿日元的总造价建成这座人间的天堂。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到达此地山高路险,这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

最大限度保护自然景观

美术馆的开掘经过了精心的安排。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坡面和树木生长,人们修了专门的隧道,并搭建了一系列平台,用以减少对周围水土和植物的影响。在美术馆的填土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一道防震墙,墙高20多米,将地下二层的建筑与山体岩石隔开,经过覆盖,几年后山上的原始风貌已经恢复,自然景观完好如初。

再现苏州园林记忆

眼前又是一个圆形小广场,在广场中间同样有一个圆,并刻有十字交差纹样。想必与迎宾馆小广场所见的意义相同,我没有急于登上那三重台阶,而是先观赏造型传统,且全部用玻璃镶成的屋顶,以及光影交错之下的月亮门。贝聿铭本人说那是参考了日本寺院的构造,但我觉得那分明是贝聿铭少年时代苏州园林的记忆再现。

在屋面玻璃与钢管支撑杆之间的空间,设计了滤光作用的仿木色铝合金格栅。除了美学上的成功外,格栅梦幻般的影子泼撒在美术馆的大厅及走廊,它与传统的日本竹帘式的“影子文化”对上了话,这个强烈的效果是始料未及的。

一向喜欢将隐藏在造型中的几何形提纯。这个入门建筑,细看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它们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到此并没有完。如果你将屋顶中最大的一个三角形的腰边,向两边延伸,就会自然与台阶两边的围墙斜边相连接,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稳定的正三角,这便是贝聿铭的妙笔所在。如果说有受到日本的影响,应该是被强调了的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这入门建筑、不分前墙后壁,一片透明。天窗设计的独到之处是邢玻璃下边的“遮阳帽”.贝里铭的建筑中常常使用这阳的处理手法,但都是使用铝合金,这一次则是全部使用木质材料,光线通过根子的折反射之后散入空间,使室内出现一种温暖柔和的情调。进入正门之后,透过像广角银幕一样的玻璃开窗.可以看见窗外的青松以及层层叠叠的山峦,像一幅透明的屏风画,迎接着前来的观众。

群山律动中的一波

现代建筑有着多元的倾向,其中一个分支是朝着一个可游、可观、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扬的场所移行。其实,所谓建筑的真实一定是向你展现易于记忆的空间,或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而已。它建在一座山头上,如果从远处眺望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

丰富而错综的东方情结

纵观贝幸铭的作品,他为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都市增添了光辉,可以说与时代步伐一致。到了1988年,贝聿铭决定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建筑工程,而是改为慎重地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建筑高度也越来越低。也就是说越来越接近于地干线,我认为这是向自然的回归。这座美术馆更明显地显示了晚年的贝幸铭对东方意境,特别是故乡那遥远的风景——中国山水理想风景画的握憬。日本的评论界讲得好,这件作品标志着贝幸铭在漫长的建筑生涯中一个新的里程。

美秀美术馆最初的构思,来自中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在日本,它也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名著。所以美术馆的策划人小山美秀子一见这四个汉字,便立即高兴地接受了贝聿铭的构思。一位出身于中国而立业在美国的建筑家,在有大的日本,建造一座典型中国风景的美术馆,这台多么丰富而错综的情结。

建筑构造之意境

人们常常埋怨建筑受到各种限制、而无法实现初衷。但常常又由于有了限制,忧秀的创造才得以体现,美秀美术馆就是一件绝好的范例。

1997年1月21日贝聿铭在纽约曾接受过一次记者的采访,他认为:“构造的形态当然被地形所左右,根据当地的规定,总面积为一万七千平方米的部分,大约只允许两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部分露出地面,所以美术馆80%的部分必须在地下才行。”

现在我们看到完成的这个超过我们想象的建筑,可以说是被约束下的杰作,在制约中,我们看到了贝聿铭的天才手笔。从外观上只能看到许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顶、其实那都是天窗,一但进入内部,明亮舒展的空间超过人们的预想。

整个建筑由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构成,入口在一层,进正门之后仰首看去,天窗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的组合,成为你对这个美术馆的重要记忆。用淡黄色木制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内的壁面与地面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这与贝聿铭为设计卢浮宫美术馆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样。应该说,这方面也满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希望。

南北两翼及收藏库

设施大体由南北两翼构成,连接南北两馆的通道使整个建筑显得舒畅有致,这些通过建筑的平面图一目了然。北馆主要展示东方美术品,而南馆则是西方美术收藏,地下两层均为服务空间。北翼是收藏库群,而南翼则是理事和馆员们的办公室。

贝聿铭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炼的造型达到极致。而这次,由于美术馆在构造上的特殊要求,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术品,必须在内部设计一些专门的空间。比如,为在南亚美术画廊展示的,公元2世纪后叶巴基斯坦的犍陀罗雕刻的顶部,专门设计7天窗。从上面撒下的光线,极具神秘感。

现在收藏品仓库的设计则一反常规,它设计在最下层,因此在防水和防潮方面成为施工上的大课题。所有的壁面都使用隔热材料,以防止由于室内外的温差而结霜。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建筑上覆盖的土渗水,采用了具有耐寒和耐根(即耐树根的侵蚀)性的,瑞士生产的防水剂,再在那上面筑水泥以防方一发生的事故。

不只是建筑本身,其它如对美术品的安放、收藏环境等,贝聿铭都下了相当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问的空调系统设计。在展示间没有直接的空调,而是在它的周围加以设置,目的是保护珍贵的美术品。这一新的设想是,让具有理想温度的空气渗透到展示空间中来,而内部的空气不对流,把对美术品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收藏品仓库中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对展品有害的发热光源,用最近几年开发出来的光纤维材料作照明。

借景与造园

所谓借景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纳入,这是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着同样的传统。

请看贝聿铭是这样加以运用的美术馆和神慈秀明会建筑有一公里之遥,为了体现与这组建筑的联系、进入正庭之后,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群山和那仅露出屋顶的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塔。

在北馆有一个中庭,庭中有院,这是委托日本造园师设计的。越过庭院周围的建筑,可见院外的山岗和蓝天白云,这美丽的关系让我想起在京都修学院离宫所见。现在看得太局部,贝聿铭对美术馆设施整体的构想,确实是在杜景观之大景。

7

代表中国的建筑师

吴良镛

吴良镛,城市规划及学家,教育家。长期致力于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教学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建筑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为北京、桂林、三亚、深圳等城市的规划,特别是旧城区改造整治规划设计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专著《广义建筑学》对建筑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进行了重要的理论探索。

吴良镛,1922年5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家境清寒。自幼喜爱文学、美术,兴趣广泛,读书勤奋,各科成绩优异。20世纪上半叶,正值国土遭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火纷飞,人民流离失所之年代,吴良镛辗转逃难至重庆,1940年,他选择了为战后重建家园的奋斗目标,考入中央大学建筑系,受教于我国建筑教育先驱鲍鼎、徐中、谭垣、杨廷宝、刘敦桢等各位先生门下。1944年,毕业获工学士学位。1945年5月,应著名建筑学者梁思成先生之约,协助编绘《战区文物保护工作》手册图集。此期间论及战后建设人才急需问题,于是即接受梁先生邀请共赴古都北平,协助筹办清华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初任助教,开始进行艰难初创工作。1948年夏,经梁先生推荐赴美深造,进修于著名建筑师E·沙里宁(ELIELSAARINEN)主办的匡溪艺术学院。1949年,以“中国城市研究”论文毕业,并获得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学位。由于在底特律市与克里夫兰市举办的个人作品展览成功及后来发表的《中国住房研究》等论著均受到美国建筑界的高度评价,《底特律论坛报》发表沙里宁的评论说:“吴完成了出色的工作,根据一以贯之的中国精神,将旧与新融为一体。”当年吴良镛又以夏威夷“太平洋战争殉难者纪念碑设计”荣获全美罗马奖金(RomePrize)建筑绘画雕塑设计竞赛的荣誉奖。在此时期同时受聘参加沙里宁主持的通用汽车公司技术研究中心建筑群规划设计并负责汽车公司设计大厦方案设计。因朝鲜战争爆发,吴良镛基于强烈爱国热情和进步思想,毅然克服重重困难途经香港返国。1950年底,回到清华大学任教,主持新设立的市镇设计组教学。1951年,升任副教授。同年,被委任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顾问,参加首都的城市规划研究等实际工作。1952年,为造应国家开展大规模建设需要,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决定并入清华大学,吴良镛被委任为系副主任,协助梁思成先生主持日常教学行政工作。经长期不懈地努力开创,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师资队伍不断充实,学生规模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科研与规划设计任务相结合的方式在1958年进一步得到推动,其后在毕业设计中继续坚持并加以完善。为创建理论联系实际的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教育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50年代开始,结合教学和科研积极参加了多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实践工作。先后受国家委托为首都国庆工程和重点建筑以及许多城市规划设计项目提供方案。1976年,唐山地震后,立即投入重建唐山的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其后,又负责因建设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广场扩建的总体布局规划设计,在这些实践创作中都付出了大量劳动。

1980年,受联邦德国文化部长邀请,赴卡塞尔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为建筑、城市规划与园林及应用社会科学体系开设联合讲座。同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81年,返回清华大学。1983年,在香港大学讲学,同年,筹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任副理事长至今。1984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任所长。同年,被选为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1986年,被选为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会员。1987年,赴法国讲学,任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同年,当选为负责亚澳地区工作的国际建协副主席,其后多次应邀出席英国、日本、埃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加拿大等国的学术会议。1988年,被选为人类聚居学会理事、副主席。当年,应邀作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客座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的访问学者,并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工作。是年,被聘为保加利亚国际建筑学院教授。1990年,为美国建筑师协会提名为该会荣誉资深会员,并被誉为:“新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先驱者之一,杰出的建筑教育家,著名的水彩画家,多产作家。”

致力于开拓新中国建筑教育事业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之际,吴良镛即协助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创办建筑工程学系,当时,梁思成在美讲学,全系只有林徽因教授与吴良镛2人执教。建系之初,大体依照原中央大学建筑系的作法,沿用巴黎艺术学院的传统教学体系。在1947年,梁先生讲学返校后,才逐步在教学中开始增加欧美现代建筑教育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吴良镛正在美国进修,为开拓建筑学的教育道路,适应新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他毅然返回祖国,在清华大学任教,担任了在当时各校中第一个开办的市镇设计组教学工作。1951年,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更有效地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的生力军”,其后又多次提出扩大建筑专业和建筑教育结合实践等建议。当年,与农业大学汪菊渊教授联合建议清华大学与农业大学合办园林绿化专业,并在清华大学招收了我国第一批园林规划设计专业学生,这是后来组建的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系的前身。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并入清华大学,建筑系规模迅速扩大。暑期后,吴良镛被委任为建筑系系副主任,负责主持日常教学行政管理工作,当时他吸取国外经验并注意从国情和本专业教学特点出发,开始研究和制订了建筑系的全新教学计划,组织了专业,专门化及课程设置,建立了教研室、实验室、图书室、资料室,推动了各课教材及参考资料的编写出版,使教学体系逐步走向正规。经数年努力建设,清华大学建筑系师资队伍不断充实,学生数量进一步增加,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很快成为在全国最有影响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1958年,在一贯坚持建筑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基础上,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系组织师生参加国庆工程建筑设计及首都和华北地区城乡规划实践。吴良镛身体力行,带领学生投入各项实际规划设计任务,在推动建筑教育改革的进程上不遗余力。通过实践和经验教训总结,吴良镛执笔发表过多篇有关建筑教学改革的文章和论述,在探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教育体系的工作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十年来,吴良镛为提高建筑教学水准,以严谨的学风,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学生讲授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园林绿化、城市与建筑史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指导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带领实习等,经历了建筑教学的各个环节。50年代初,他就是指导建筑学专业第一批研究生的导师,1981年,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84年,为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培养出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论文“北京奥林匹克及亚运会建设规划研究”被评为国家教委的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吴良镛除了主进研究生必修课“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外,19801990年,指导了30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其中不少论文都以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效益得到很好的评价。1988年,经过全国评议,以吴良镛为第一学术带头人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点,成为中国建筑界仅有的四个重点学科之一。

80年代以来,通过数十年的教学实践和多次国外讲学考察,吴良镛悉心研究现代西方建筑教育的成就与不足以及各种学派的争论,总结了我国建筑教学发展进程的经验教训。根据我国面临的形势要求,提出了他对中国建筑教育的系统设想与建议:关于“建立多层次的教育结构,广泛培养多种建筑人才”、“教育机构、研究机构与生产实践结合”、“注意职业教育的地区性”、“重视建筑师的社会培养与社会联系”、“教学上将建筑设计扩展为人类居处环境的创造与设计”等基本指导思想,是对我国建筑教育道路特点的概括,也是对建筑事业发展战略的倡议。

吴良镛参与创建经营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在他的积极推动下,1988年,组建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他长期教学所造就培养出的一批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园林学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已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他所致力探索开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教学道路,也为推动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国内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勇于实践为城市规划的深化寻求途径

吴良镛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即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努力从事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多方面的创作实践活动。先后参加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佛子岭水库休养所、杭州华侨宾馆、长沙火车站、北京饭店新楼、北京图书馆新馆等建筑方案设计,天安门广场、东西长安街、海淀区中心、北京西北郊文教区等城市设计以及北京、保定、邯郸、秦皇岛、唐山、北海、酒泉、开封等城市总体规划。1979年,他提出“发展中等城市”的建议,被录入国家政策“合理发展中等城市”。1983年,参与提出对“住房、环境、城市建设”技术政策的建议,1985年,提出北京亚运会建设规划原则均受到重视。近年,在担任国家建设部和北京市、深圳市等市政府的专业顾问工作中,参加上海、广州、西安、厦门、海口等各省市规划方案评议会议上,都热心参与我国许多城市规划的审定、研究和论证工作,对各城市的发展和当前建设提出了不少具有重要价值的建议,得到有关方面不同程度的采纳。

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建设大规模进行,传统的规划方法已难以适应现实需要。为了推动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深化,吴良镛带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师生,在桂林和三亚两个城市试点,进行了有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从我国国情和城市具体条件出发,深入调查踏勘,综合分析,改革了单纯注重建筑形式构图的一般规划设计方式,提出了控制性规划的可行程序与具体内容。特别是规划如何突出城市自然环境山水特色,如何保持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上,制定了原则并设计了典范,为推动我国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自1978年起,吴良镛即开始对首都北京旧城区中心地段整治进行研究,以寻找解决这一城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突出难题的途径。其后又深入到对破旧危房地区改造规划和新型四合院的设计创作工作。依据他提出的“有机更新”思想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能适应旧城环境及其机理的原则。1988年,在北京市及区政府和开发公司的支持下,得以在北京菊儿胡同试点。为完成这项具有综合研究性的规划设计实际工程任务,吴良镛领导研究生和设计小组,从动员当地居民组织“住宅合作社”开始,经方案的确定和施工图纸的绘制,到分期实施建造以及完工后的反馈调研,付出大量辛勤劳动。在探索顺从旧城格局“有机更新”而谋求建立新街坊体系的“有机秩序”理论上,在兼顾居住私密性与邻里交往的人居环境的创造上,在体现实用、经济、美观的新型四合院住房设计上,在运用“融贯的综合研究”于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法上,均获得了具有创造性的实际成果。作为首都旧区住房改造整治的典范经验,也得到国内外建筑学界的充分肯定。1991年,菊儿胡同试点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设计一等奖。并荣获亚洲建协首次颁发的居住建筑金奖。

吴良镛通过一系列规划设计实践所寻求的途径,特别是他从国情出发研究探索的现代城市设计的概念、原则、技巧和工作方法,为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逐步完善充实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创探索《广义建筑学》理论系统研究的方向

吴良镛以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勤奋创新的精神,在建筑学各个领域中努力进行理论上的研究探讨。他在博学广研的基础上发表的专著、论文和报告达百余篇,内容涉及建筑、城市规划、园林绿化、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建筑与城市历史、建筑教育、区域与农村发展以及建筑绘画和美学等范畴,均广泛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1960年,吴良镛主持编著了我国第一本大学教学用书《城乡规划》,1979年,开始主持编辑《梁思成文集》共4集,历时6年完成,先后付印出版,1988年,文集被评为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81年,发表专著《中国古代城市史纲》,并于1985年,发行英文版。1987年,《吴良镛城市规划设计论文集》出版。1988年,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吴良镛任城市规划分卷主编。1977年起,由吴良镛担任主编的《城市规划》期刊,作为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的主办刊物,已发行68期约130万册。1986年以来,吴良镛负责承担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科研基金和加拿大CIDA科研合作基金的《我国城市结构形态发展规律研究》、《城市与城市规划比较研究》、《中国人居环境研究》等项目,都是在当前城市规划领域中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课题。

1989年,吴良镛把数十年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心得,写成了15万字的专著《广义建筑学》出版。这本分为聚居论、地区论、文化论、科技论、政法论、业务论、教育论、艺术论、方法论及广义建筑学构想等10章的学术论文,是我国第一部现代建筑学系统性理论著作,是他对建筑学进行了广义的理性探讨和观念更新的研究成果。本书从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论证了建筑的本质、建筑学科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揭示其内涵的广博和综合性质。在总结历史经验及对国外相关理论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当前我国建筑界存在的问题,展示了一个系统的建筑学理论研究框架,并对实际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提出了多方面建议,热情地提倡建筑工作者必须建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这也是他在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和沙里宁建筑师的影响下,一直努力从中与西、新与旧之中寻求适合于中国建筑学术方向的主要研究成果。该书出版后,引起我国建筑界广泛的关注,被推荐为“一本建筑师的必读书”。1991年,被授予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一等奖。

8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

貌似现在王澍影响力不小,毕竟得了霹雳奖 ,知名度高嘛
9

二级建造师和二级建筑师的区别

来说两者的区别在于二级建造师在工程中从事施工管理的工作;二级建筑师是指在建筑设计单位内从事建筑设计以及相关知识的咨询、监督的工作人员。两者的具体定义如下:

二级建造师是建筑行业的一种执业资格,是担任项目经理的前提条件。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合格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部门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建造师是指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和施工管理关键岗位的执业注册人员。建造师是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员,既要有理论水平,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建造师注册受聘后,可以建造师的名义担任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经理、从事其他施工活动的管理、从事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业务。建造师的职责是根据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对工程项目自开工准备至竣工验收,实施全面的组织管理。

二级建筑师是依法取得注册建筑师资格证书,在一个建筑设计单位内执行注册建筑师业务的人员。国家对从事人类生活与生产服务的各种民用与工业房屋及群体的综合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建筑装饰装修设计,建筑修复、建筑雕塑、有特殊建筑要求的构筑物的设计,从事建筑设计技术咨询,建筑物调查与鉴定,对本人主持设计的项目进行施工指导和监督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实施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制度。 注册建筑师是依法取得注册建筑师资格证书,在一个建筑设计单位内执行注册建筑师业务的人员。
10

林觉民 和 林徽因的 关系

林徽因是林长民的女儿,而林觉民是林长民的弟弟,二人是叔侄关系,林家人算是书香大家。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