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更多关于大邑的问答
发布于:2020-07-13 21:50
浏览了 89次
1
2
大邑的由来?
大邑公元671年(唐咸亨晋原县西部置大邑县。《太平寰宇载:“其邑广大,逐以。”是为县名的来由。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撤销安仁县和火井县,其行政域划归大邑县管辖。火井县后划归邛州。1377年(明)洪武十年(农历五月,大邑县撤销,境域并入邛县。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复置。1960年2月1日,新津县境域并入大邑县。1962年3月25日,新津县建制恢复。自建县后,大邑县治历来在今晋原镇。早在新石器时代, 今大邑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夏、周时有古蜀。今大邑县区域当时古蜀国地。 周慎靓王五年,即秦惠更元九年(前316),秦灭古蜀国。今昔对比大邑县区域当时为临邛县地。 汉高祖五年(前202),平定巴蜀.今大邑县区域为江原县、临邛县地。 西汉末年,王莽立国为新(9至23),临邛县改为监邛县,江原县改为邛原县。后公孙述据蜀称成家(25至36)。监邛、邛原县名仍旧。 东汉建武十二年(36)十一月,成家亡,邛原县复名江原县,监邛县复名临邛县。 历蜀汉、魏、西晋宽大初至成(汉)玉衡二年(312),大邑县区域仍置。 东晋永和三年(347),成(汉)亡。汉原县改为融县,后又复名江原县。临邛县仍置。 中经宋、齐,至梁武陵王萧纪据蜀前,两县建置不变。梁末,武陵王萧纪据蜀(552至553)。临邛县改为依政县,江原县仍置。 梁承圣二年(553),西魏统治蜀地。依政县分出部分地区置临邛县,江原县仍置。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立国。江原县改为多融县,后县,后又改为晋原县。依政县、临邛县仍置。 隋代,今大邑县区域为晋原、临邛、依政县地。 唐武德元年(618),晋原县地分出部分置唐隆县。武德三年(620),临邛、依政、唐隆3县地分出部分置安仁县,贞观十七年(643),安仁县撤销,咸亨元年(670),安仁县复置。今大邑县区域唐初未建置时,属临邛、依政、唐隆、安仁县地。 公元671年(唐咸亨二年)割晋原县西部置大邑县。 西岭雪山《旧唐书》、《新唐书》、《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载:“其邑广大,遂以为名。” 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撤消安仁县和火井县建制撤消,其行政区域划归大邑县。火井县境域后划归邛州。 大邑建县后,唐、宋两代建置无变化。 1377年(明洪武十年)农历五月,大邑建制撤消,境域并入邛县。 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复置。 1960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新津县并入大邑县。原新津县城关镇改为大邑县新津镇。1962年3月25日,建制恢复,原新津县所辖区域仍归新津县管辖,10月20日,国务院补办批准手续。建县后,大邑县治历来在今晋原镇。 隶属关系:大邑县始置时隶邛州。唐宝元年(742),邛州改为临邛郡。唐乾元元年(758), 临邛改为邛州。 五代十国时期,大邑县属前蜀国19年(907至926),后唐9年(925至933),后蜀国32年(934至965),隶邛州。 北宋乾德三年(965)起, 大邑属宋,邛州改为邛州临邛郡,大邑隶邛州临邛郡。 南宋宝祐六年(1258),蒙古帝国军队攻入四川,大邑隶邛州临邛郡。至元十四年(1277)后不久,邛州临邛郡改为邛州。大邑隶属邛州。十六年(1279)。大邑属元。 元至正二十年(1360),明玉珍在蜀建立农民政权,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称帝,国号夏,大邑属邛州。 明洪武四年(1371)春,朱元璋派军入川。六月,夏亡,大邑属明,隶邛州。明洪武九年(1376),邛州降为邛县,大邑隶嘉定州。 明洪十年(1377)五月,大邑入邛县。明洪十三年(1380)十一月复置,隶嘉定州。明成化十九年(1483),邛县复升邛州,大邑还隶邛州。 明崇祯十七年八月初八日,张献忠克成都,建立大西农民政权,定都成都,称西京。并于十月初五破邛州,入大邑。在张献忠据蜀期间(1644至1646),大邑为大西辖县之一,其隶属关系与明末时同。 清顺治三年(1646),大邑属清,隶邛州。清乾隆版《大邑县志》载清顺治六年(1649),张献忠部属卢名仍“踞重庆、叙州、马湖及邛州一带”。清顺治九年(1652),已和南明联合的张献忠部属刘文秀出兵回川,大败已降清的吴三桂,克川南各州县。刘文秀克成都。清顺治九年前后,大邑属南明,隶邛州。清光绪版《大邑县乡土志》载,清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反后,其总部属王藩攻占邛州大邑。吴在1674年称帝,国号为周。大邑属周,隶邛州。清康熙十九(1680),王屏藩被讨平,大邑属清,隶邛州。 民国元年,大邑隶邛州。2年,邛州改为邛崃县,大邑隶上川南道。3年五月,上川南道改为建昌道教。17年,道制撤销,时四川正值军阀混战,延至次年才正式撤销。大邑于是直隶四川省。24年6月,大邑隶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20日大邑县解放后,隶眉山行政区。1950年3月起改隶温江行政区。又称温江专区,1968年10月改为温江地区。1983年5月, 温江地区建制撤销,大邑县至今划归成都市管辖。 1997年,面积1548平方千米,人口48.6万,辖13镇7乡。县政府驻晋原镇。 1999年,大邑县辖15个镇、12个乡:晋原镇、安仁镇、悦来镇、新场镇、唐场镇、西岭镇、斜源镇、董场镇、韩场镇、王泗镇、三岔镇、出阝江镇、上安镇、天宫庙镇、苏家镇;高山乡、青霞乡、金星乡、雾山乡、沙渠乡、鹤鸣乡、三坝乡、墩义乡、蔡场乡、元兴乡、龙凤乡、丹凤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490373人,其中: 晋原镇 120663 王泗镇 27682 唐场镇 15886 新场镇 25658 悦来镇 15408 安仁镇 22444 出阝江镇 9217 天宫庙镇 11001 西岭镇 9540 斜源镇 9702 董场镇 12518 韩场镇 14801 三岔镇 23021 上安镇 14653 苏家镇 18982 青霞乡 7760 沙渠乡 15801 雾山乡 4871 金星乡 9305 高山乡 7370 鹤鸣乡 11790 三坝乡 6512 蔡场乡 15897 墩义乡 23752 元兴乡 15424 龙凤乡 12110 丹风乡 8605 2004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33号)同意大邑县撤销唐场、元兴2个镇及丹凤、三坝、高山、龙凤、敦义5个乡;天宫庙镇更名为花水湾镇。将原唐场、元兴2个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安仁镇;安仁镇政府驻安仁村。将原丹凤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悦来镇;悦来镇政府驻观口社区。将原三坝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出阝江镇;出阝江镇政府驻出阝源村。将原高山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三岔镇;三岔镇政府驻梅花村。将原龙凤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董场镇;董场镇政府驻董家村。将原敦义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王泗镇;王泗镇政府驻政府街。 2004年,大邑县辖17个镇(晋原、王泗、出阝江、西岭、斜源、董场、韩场、三岔、上安、苏家、新场、安仁、悦来、青霞、沙渠、蔡场、花水湾)、3个乡(雾山、金星、鹤鸣),20个社区委员会、345个村委会;面积1545平方千米,人口密度322人/平方千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3
请问大邑县唐王坝的历史来源
这么细节性的问题只悬赏二十分也是搞笑。。。别人要慢慢翻史料你想坐享其成么?4
大邑王泗来历
王泗镇的外边有个塑像,此像主人王泗将军~想必此镇的来历就是王泗此人吧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5
大邑晋原镇子龙庙的来历(传说)
赵云墓位于大大邑县东门外1公里的山下(清嘉庆《邛州直隶州志•大邑方舆志•冢墓》:“蜀汉顺平侯镇东将军赵子龙墓,在县东一里银屏山下,其前东路道旁,竖有丰碑”)。赵云墓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气势磅礴,周围是用砖石砌成的梅花女墙,古柏森森。墓前是一个清幽雅静的木构四合院建筑,正中竖立着高七尺,宽约三尺的墓碑,碑上刻有“汉顺平侯赵云墓”七个篆体大字,为清康熙四年(1665年)知县李德耀书,两边为石刻填金的对联:“赤胆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河山。”匾文“永烈千秋”。旁有大小石碑数通,都是历代诗人游客歌颂赵云忠肝义胆的诗文,可惜全部遭毁。 当地民间有一种说法,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有军阀某部营打开石门入内查看,该庙也有人随入洞内,见有铁套棺悬于岩壁上,地室内有兵器架、万年灯缸等。以后,再无人进去过。 子龙祠又称将军庙,系三国蜀汉将军赵云的墓冢和祠宇所在,是成都郊外仅存的一处三国遗迹,位于大邑县晋原镇子龙街锦屏山麓,占地面积1 04 2 0平方米,1 9 9 5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9 9 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龙庙现有三重大殿,另有望军亭、子龙碑等遗物。墓园不大,墓前有清乾隆四年立“故顺平侯赵公子龙墓”的石碑一通。墓园大门有赞颂赵云的楹联“灵爽永护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子龙祠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现有隐山阁、观荷亭、小沧州、子龙祠正殿和左右偏殿等。 赵云(?一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三国蜀汉名将,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备定益州,授诩军将军。建兴六年(228年),随诸葛亮攻汉中,分兵拒曹真,因兵力悬殊,退守汉中。翌年,病死成都。因赵云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后主敕葬银屏山麓。 大邑县始建于唐咸亨二年。城东锦屏山麓,是汉顺平侯赵云将军的庙宇和陵墓。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引《本志》云:“静惠山,一名东山。山下土城,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筑。盖云尝防羌于此,有云墓及庙存”。清《四川通志·寺观》、《邛州志·祠寺》、《大邑县志·祠庙》等也均有同载。清康熙十年知县李德耀《汉顺平侯墓祠碑记》所载较为详实:大邑城北皆有子龙祠宇,青山对峙,岁时伏腊,游观之趾相错。而兵火一经,画栋成灰,限于财力,先修坟茔,复建祠宇”。时墓前拜庭立一七尺高,五尺宽墓碑,联云“赤胆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犹障蜀国河山”。拜庭中央挂张三丰乩笔狂草“智勇无双”匾额。民国时期,川军总司令、四川省长、邑人刘成勋赠大殿正中“常山正气”额,四川省主席、抗战第七战区司令、邑人刘湘赠大殿右侧“浩气英杰”额,西康省主席、二十四军军长,邑人刘文辉赠大殿左侧“虎威永镇”额。子龙祠毁于明末兵火,大殿、前殿、墓冢、因山阁、小沧洲、飐荷亭以及当年赵云在山周驻兵防羌遗迹望羌台、望军楼等交相辉映,内涵丰富。历代子龙祠墓的修葺和发展,反映出了封建时代邑令乡绅、地方百姓对赵云将军真真切切的无限敬仰之情。尽管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子龙祠墓在上世纪60年代被一所职业学校占有(其实当时是借用)使用至今,墓冢渐次被削平而为钢筋水泥和杂草所遮盖;尽管子龙庙宇的左右厢房在2002年被学校擅自拆毁,大殿前殿因失之维修而摇摇欲坠;尽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被毁为两断冷置一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无法标立,清道光年间碑记委于乱草众生之中,许多碑碣零零落落流失于民间……。但尽管所有诸多怪现象使得子龙庙无法恢复,似乎也隔不断、毁不掉、更藏不住越来越多的地方老百姓海内外知名人士对赵云将军崇高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深深怀念。 追问zixiuafvjidnvgu7yexdcfvtgrcrzaqazqqqqqqqqqqqqqqqqqqqqqqqzqxcrfvbtgyhnumji,o.lp;[/'zwexrdctfvgbyhujnimko,lp.;[/;,yhlplkjuhtgfddfghyujolpxdcfvgbhunjmk,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6
谁知道大邑箭道街的来历?以及历史传说
箭道街是大邑县城普通的一条,但因为与一千八百年前赵云在防有关它的内涵就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了。《中国民间故事卷·大邑分集》写道:“梵布趁刘备攻打汉中,后方空虚之时……进入川西坝蜀汉管辖之地,攻占城乡,抢掠秋粮。”梵布是古出族人首领,以今日大邑出江镇为国都,长期与川西坝汉人发生摩擦。出族是一个在历史上十分强大的部落,导致出族的彻底消亡是在汉代之后,至今是考古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难解之谜。研究川西地方古史专家说,出族人在汉代之前曾统领川西数县,包括今日的邛崃、大邑、新津、双流、崇州、都江堰等地。然而到了汉代,出族人就从川西坝退了出去,几近消亡,只在今日大邑出江一带山区活动。刘备在汉中战场得知梵布犯境的消息后,急忙抽调火速赶到汉中战场的赵云又火速赶回成都,带兵将梵布赶到了大邑静惠山蜀出分界点。赵云要梵布识大体,与蜀汉和睦相处,共同遵守边界相关互不侵犯条约。但梵布依仗自己的武艺好,不服赵云,要和赵云比武,结果被赵云的回马枪加撒手锏生擒活捉。梵布说赵云这样打仗不算本事,只能算作“阴谋诡计”,要和赵云比射箭。赵云从蜀汉三国之间的战略高度考虑,所以将梵布放了,按照梵布说的来日比赛箭法。在最后三天的射箭比赛中,梵布果然表现出了他箭法的不凡,连赵云也不得不佩服他的箭法厉害。但赵云毕竟是见过大战争、大场面的战神,在最后最难的反手穿箭洞的高难度箭法比赛中,梵布输了,心服口服地在互不侵犯条约上签了字,退回了出江,直至蜀汉灭亡,均未发生过摩擦,使这一众多民族聚居的山丘平原之地安定了好几十年。后来到了唐咸亨二年,唐高宗决定将四周五个县的土地划拨一部分在鹤鸣山出山口,成立大邑县。大邑古县志曾载:“鹤鸣山以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道出了大邑设县的历史渊源。当年赵云与梵布比赛射箭、令兵士们来回搬运箭矢的地方,也修成了一条长长的街道,箭道街的命名就是这样得来。箭道街街名传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然保持着清代、民国民居的建筑风格,许多木结构四合院落,沿箭道街两边一排排并列。一个接着一个的木构龙门子,将三百余米长的箭道街装点得古朴生香,引来一批寻幽探古的人们留恋驻足。间或有古樟树、古桢楠遮天蔽日般荫护着的五七座四合小院,三五耄耋坐在龙门子前吸着旱烟,或在雕梁画栋的墙边围着茶几,喝茶聊天,谈古论今……大讲张献忠剿四川焚烧大邑县城的往事,这就是箭道街见不到明代风格建筑的原因。那次兵燹对箭道街的破坏,时不时从耄耋们的口中传出,总使不少有心人要上前去追问个明白,直至静惠山边落山的余晖染红了半条箭道街,还仍然恋恋不舍。当年大邑县城的恢复,是经过顺治到乾隆一百余年的励精图治,才有今天大邑县城的旧貌,才有箭道街这样的古朴幽深……
7
大邑县的内蒙古大道来历是什么?
是蒙古人民捐款修建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