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掌权。伐无以掌权。刘备入川的时候内已经有两派势力了。一派早期的人士,包括庞义、严颜等。另一批是刘焉刘璋的人,可是这批人因为刘璋失势所以加入了蜀地派,李严、黄权、秦宓等。

刘备手底下也有两派势力,一派是荆州集团,包括诸葛亮、马谡、马良、霍峻等在内;第二派老革命集团。刘备死之前,老革命集团基本就烟消云散了,关羽、张飞、糜竺、孙乾、陈震都死光了,他们的孩子都投靠了荆州集团。

刘备死后,托孤给诸葛亮,但是同时还交付国家给李严。诸葛亮出于掌权目的,必须打击蜀中势力,而打击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掌握资源,也就是北伐。

2、继续刘备的未竟事业。刘备天天念着打回中原当老大,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不这么干说不过去,他必须要这面旗帜。

3、最好的防守就是攻击。这个问题上,诸葛亮是不笨的。他很清楚就蜀国那点实力,如果不打,最终的结果就一定是被打死。所以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也要北伐。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年青的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当时负责宫中事务的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后主皇妃之数是一个复杂问题,涉及到皇宫规模建制等诸多问题,非董允所能决定。当时,“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诸葛亮

-

下面是更多关于诸葛亮北伐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三国时,诸葛亮北伐屡战屡败,为何还要北伐?

一,掌权北伐无以掌权。刘备入川候,川内已经有势力了。一派早期的蜀地人士,包括庞义、严颜等。另一批是刘焉刘璋的人,可是这批人因为刘璋失势所以加入了蜀地派,李严、黄权、秦宓等。刘备手底下也有两派势力,一派是荆州集团,包括诸葛亮、马谡、马良、霍峻等在内;第二派老革命集团,具体我就不说了,鬼都知道是哪几个。刘备死之前,老革命集团基本就烟消云散了,关羽、张飞、糜竺、孙乾、陈震都死光了,他们的孩子都投靠了荆州集团。刘备死后,托孤给诸葛亮,但是同时还交付国家给李严。诸葛亮出于掌权目的,必须打击蜀中势力,而打击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掌握资源,也就是北伐。这种事情很好理解,国家战略资源在手,走遍天下难逢敌手。

二、继续刘备的未竟事业。刘备天天念着打回中原当老大,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不这么干说不过去,他必须要这面旗帜。

三、最好的防守就是攻击。这个问题上,诸葛亮是不笨的。他很清楚就蜀国那点实力,如果不打,最终的结果就一定是被打死。所以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也要北伐,免得倒霉。事实上,诸葛亮为蜀国争取了三十多年的时光,也不枉了。
3

诸葛亮北伐,起初就无法注定成功,为何诸葛亮还要坚持北伐?

把主动出击将攻打换成防守,他的兵力还有将士们的能力也是很高的,都已经有了充足的水平了。

4

诸葛亮北伐,一直打一直输,为什么还是要一直打?

其实这个时候打也不行,再这样耗下去定亡,所以在这种情况之动出击才行。

一方面是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第二方面是为了解决当时国家内部的矛盾。还有一方面就是适应天下的大势已定的规则。所以诸葛亮不能够坐以待毙,只能够带兵北伐。当然第一次失败之后,后来的北伐规模一次比一次小。而且诸葛亮也明明知道打不赢了,但是如果要不打的话,蜀国会灭亡的,更快打的话可能还可以坚持一点。
5

诸葛亮北伐,屡战屡败,为什么刘备没有追究他责任?

身为丞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之在上,上漏不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年青的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当时负责宫中事务的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后主皇妃之数是一个复杂问题,涉及到皇宫规模建制等诸多问题,非董允所能决定。当时,“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6

刘备死后,诸葛亮5次北伐,为何屡战屡败?

人员、物资、人心都不是很充备,所以尽管北伐但是难以成功。
7

诸葛亮北伐失败到底为什么?

“频烦天下计,两济老臣心”,诸葛亮为刘备创立蜀汉政下了汗劳,刘备去世后,又辅佐后主刘禅。但诸葛亮一生所致力于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却一直未能实现,最终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自从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间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了多次战争,次次都以失败告终。人们不禁要问,为何聪明的诸葛亮的北伐曹魏会屡战屡败呢?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而后勤除了战前的准备和战时的调配外,还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作为支撑。魏蜀吴三国之中,蜀汉的实力最弱。蜀汉政权虽有“天府之国”的蜀中地区的富庶,但跟三国中另外两国相比,差距仍然太大。根据史书记载,蜀汉在关羽失荆州后,仅仅保留益州一个州,为三国中领土最小的国家。在蜀汉灭亡之时,统计蜀汉共有总户数三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左右,拥有总兵力约十万人。而诸葛亮的对手曹魏拥有人口四百四十三万,兵力多达六十万人。魏蜀两国实力相差悬殊。

在古代历史上,也有许多名将能够以较弱的实力,以小博大,最后取胜的。刘邦战胜强大的项羽,曹操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这些都是先例。那么诸葛亮在领导实力较弱的蜀汉,能否有机会打败曹魏,兴复汉室呢?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自己出山之时,就在《隆中对》中分析了天下大势。其中分析出刘备一方若想以弱胜强打败曹魏,只有等着曹魏内部生变。但在诸葛亮北伐之时,曹魏君臣上下一心,并没有空子给诸葛亮钻。

蜀汉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之一。蜀汉占据的益州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区域。益州周边是崇山峻岭,中间是成都平原,李白曾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形容益州。因此从益州难以调集大军出击。

诸葛亮本身虽然是杰出的政治家,但他并不善于领兵作战。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给刘备规划的北伐道路,并没有让自己领兵出击。在刘备以及关羽、张飞等名将去世之后,蜀汉已无多少可用的将才,只有诸葛亮亲自领军。与诸葛亮多次交过手的司马懿曾这样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意思是说诸葛亮在统军打仗方面不知道权变。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如果不会随机应变,将会贻误战机,遭致失败。

总的来说,诸葛亮北伐就是一场不合天时(曹魏内部君臣上下一心)、地利(益州不利于调集大军)、人和(蜀汉实力较弱,诸葛亮非将帅之才),自然就屡战屡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8

三国诸葛亮北伐真正目的是什么?

三国诸葛亮北伐目的是什么

《三国演义诸葛亮是刘备的军事,他算无遗策,才智,为汉室基业鞠躬尽瘁,最后病死在了军营中。关于他的一生,最受争议的恐怕要数北伐了。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呢?

诸葛亮像

有一个说法是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帮助刘备光复汉室。因为诸葛亮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也就是他之所以出山,是为了帮助刘备统一天下。在诸葛亮北伐之前,刘备已经死了,所以可以认为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帮助刘备完成光复汉室的遗愿。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诸葛亮是为了完成他对刘备的承诺。因为刘备死的时候,将刘禅托付给了他,让他代为照顾,同时还说诸葛亮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有余,能够定国安邦。如果愿意辅佐阿斗,就用心辅佐,如果不愿意,汉室的江山就拱手送他。当时的诸葛亮非常感激刘备的信任,表示自己愿意以死效忠。

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就说过,想要统一天下,最好是先夺取荆州,在进攻西川,取一上将,从荆州北伐但是在诸葛亮出山实现自己的抱负,想要一展雄才时,刘备却为了给关羽报仇而攻打了吴国,破坏了诸葛亮的计划。等到了刘禅继位后,诸葛亮成了蜀国的实际掌权人,并于吴国结盟,共同多抗曹军。再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认为自己可以实现自己的夙愿了,所以才会出师北伐!

这三种原因说不好哪一种才是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或许三者都有,但是随着北伐的失败,他的目的终究也是不能达成了。

诸葛亮北伐路线介绍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诸葛亮北伐是由于当时蜀国的实力已经相当强大,为了平定其他的几个政权诸葛亮决定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打下一片江山,因此制定了好几个北伐的方案,也因此有了4条诸葛亮北伐路线,在这几个诸葛亮北伐路线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第一个,这也是最长的一条路线。

诸葛亮画像

诸葛亮北伐路线的第一条路线是从成都出发,经过汉中到达天水,再从天水往西到西平关,这条路刚开始的时候失败了,由于手下将领指挥无能,诸葛亮被迫退回成都,而且第一条路线所耗费的时间也太长,诸葛亮从成都走到天水就用了半年的时间,再加上中国南北跨度比较大,生活在南方的军人们大多不熟悉北方,所以导致了这次北伐的失败。

诸葛亮北伐路线中的第二条是从安定出发,安定在现今甘肃省的南部,走西平关和岐山一路直接到祁连山,这条北方路线用的时间比较短,但是中间要经过很多地形危险的地区,尤其是西平关这一带山势比较险峻,所以诸葛亮这次北伐也没有成功。诸葛亮设计的第三条路线是从街亭出发到列柳城,然后绕弯儿往东去阳平关,这条路线上发生了后来著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事件,正是因为马谡玩忽职守丢了街亭这个地方,使得诸葛亮全盘皆输,整个计划都成为一堆泡影。

最后一条诸葛亮北伐路线比较短,是从西城到达汉中地区,诸葛亮的大本营在成都,从成都到西城仅需要3天的路程,所以诸葛亮从成都出发到达西城,然后再去了汉中,这条路线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对诸葛亮来说,这条路线是下下策,因为它明显不如前面几条路线节省精力,不过可惜第四次诸葛亮北伐也失败了。

历史上诸葛亮北伐了几次

诸葛亮是一个中国人皆知的历史人物,他是三国中的名人。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有名的谋略之战,都是成功之战。但是,他也有没有取得重大成功的战役,就是北伐,他一生之中北伐了5次。

诸葛亮剧照

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的春天,当时,魏国新皇帝刚刚上位不久,而蜀国国力却是在诸葛亮的扶持下恢复得差不多了,而且,蜀国也将南部平复的。所以,诸葛亮就开始北伐,采用了子午谷计划,这次行动中,虽然有人没有按照他的计划进行,但还是有所成功。

第二次距离第一次北伐差不多就是一年,当时,诸葛亮几乎是不战而胜,他仅仅用自己威名就将魏国的大将吓走,占领了两个郡。

而第三次发生在公元230年,这次的主动权是在魏军手中,是他们先发起进攻,攻打汉中,但是由于这个地方的地势,天气等的影响,魏军只能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围攻祁山,在此次围攻中,司马懿想先拖时间以便让蜀军耗尽粮草。于是,诸葛亮就用激将法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出战后一直战败,所以,司马懿就不再出战。此次战役是诸葛亮的部下因为对粮草的判断失误,提早将诸葛亮叫回而结束。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准备了三年,到了公元234年才再次出战。这次诸葛亮甚至劝服了孙权一起出战魏国,但是,孙权早早就被魏国打败了。只留下诸葛亮大军继续作战,这次战役又是与司马懿对峙,司马懿再次严守不战,两军僵持了上百日,最后,司马懿抓住诸葛亮生病而不能率军的机会,开始对蜀军发起进攻。蜀军无奈退兵。诸葛亮也在此次北伐中逝去。

从地理分析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失败了,那么为了取得下一次的成功,你肯定是要分析失败的原因,然后总结经验,争取下一次的成功的。学习历史也是一样,可以在前人的故事中学到很多的经验。那么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失败又是怎样的原因所导致的呢,从中我们又能学到些什么?

诸葛亮像

就北伐的地理位置来看,四川盆地位于秦巴山地以南,四面环山。也就说蜀国是易守难攻的,它跟外界的联系非常的有限,这样的状况其实是有利有弊的。有利的是可以避免受到战争的影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更大的弊端则是它阻碍了蜀国的对外扩张,交通闭塞导致粮草的运输非常困难,兵家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草在打仗过程中的重要性了,想要长期征战,那么粮草已将需要得到及时的供给,但是蜀军的粮草运送都是一大难题,那么战争想要胜利就是难上家难了。

同时,由若干个小单元组成的蜀国,交通不便,相互之间的联系十分有限,导致其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的一群没有向心力的军队,在作战过程中是有高昂的士气的,更别说一致对外了。另外就是蜀地偏安一隅,远离战争中心,长期的修生养息,使得人们厌倦了战争,再这样的状况下,人们是严重缺乏尚武精神的,更别说是培养精兵良将了。

以上这些就是因为蜀国的地形所造成的战争失败的原因。

诸葛亮北伐失败只因错杀了此人吗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军师,可以说蜀国很多战役都是因为有诸葛亮的智谋才取得了成功,但是诸葛亮五次北伐却失败了,并且在第五次北伐的时候死在了路途中,那么诸葛亮北伐失败是因为什么呢?

马谡图片

有人说诸葛亮北伐失败只因错杀了一个人,那么这个人是谁,诸葛亮为什么要杀他呢?又为什么说诸葛亮北伐失败只因错杀了此人呢?这个人说起来在三国中也比较出名,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回中的马谡。

马谡的军事才能非常高,但也因为这一点马谡刚愎自用,不肯听别人的建议,导致在街亭一战中失礼,重点是马谡在出发之前还和诸葛亮签订了军令状,这一失败,让诸葛亮即使也很心痛他是一个军事天才,但依旧还是执行军令,斩了马谡。当时整个军中都帮马谡求情,但还是没能改变诸葛亮的决定。那么为什么说诸葛亮北伐失败只因错杀了此人呢?

其实这只是一种猜测,因为马谡是军事上的奇才,就连诸葛亮也不得不承认马谡的谋略非常高超,重点是马谡非常年轻,如果诸葛亮不杀了他,马谡正好可以接任诸葛亮的位置,马谡死后,蜀国军事谋略上后继无人也是北伐失败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个说法也只是一个推测,如果马谡不死,其他局面也说不定会随之改变,到底马谡活着,北伐能不能成功也不好说,所以说诸葛亮北伐失败只因错杀马谡这个说法也没有办法考证了。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后代历史学家对待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这个问题共总结出了两个原因,一是街亭失守,使得诸葛亮一招走错满盘皆输,马谡的玩忽职守让诸葛亮三次北伐都化作一堆泡影,第二个因素是因为后主刘禅懦弱无能,他不能给诸葛亮带来贡献反而拖了诸葛亮的后腿,使得诸葛亮5次北伐都失败。

诸葛亮剧照

其实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因为诸葛亮会治国,但不会治人,他虽然是智慧谋略的化身但是他在军事将领的任用上确实存在着不足,姜维等大将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重用,但是马谡这种粗枝大叶的人却深受诸葛亮喜爱,最后丢了街亭造成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悲剧,侧面说明了诸葛亮在识人用人方面存在一定短板,他不能够知人善用,对于马谡这种人也不能狠得下心去。导致了诸葛亮北伐均遭失败。其实影响诸葛亮北伐的还有刘禅,刘禅是刘备的儿子,刘备临死前把托孤大业寄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刘备要好好照顾刘禅,然而刘禅却不给诸葛亮争气,一直在后宫中寻欢作乐还拖诸葛亮的后退,使得诸葛亮的北伐大业不能够成功,其实诸葛亮北伐失败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刘禅的荒淫无道懦弱无能。

除了这两个重要因素之外,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还应该包括其他客观因素,例如那时候蜀国实力还不太强盛,还不能够支持诸葛亮进行大举进攻,而且北方地区已经几十年没有经过战争,相对和平,政权也相对稳定,诸葛亮选择北伐的时机是不对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9

三国诸葛亮坚持北伐是否正确?

改:其实孔明没有6次北伐, 5次, 而其中一次是向北出兵抵挡魏的入. 即是只有4次北伐. 其中第1,3次应该,第2,4次不应该。

东汉的10多个州中只占一个, 魏占了大部分, 即使北方长期战乱, 其人口(军力,国力)也一定远多於蜀. 而且当时蜀人的体格比不上北人. 长远来说人从各地来的人才会死去,人才会慢慢不如北方多.孔明认为长远下去蜀一定会亡, 所以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取得关中和陇右. 孔明的八卦阵其实很厉害, 据说隋朝很多名将都有学习, 李卫公问对(武经7书之一)中对此阵的评价相当高,李靖言他的六花阵就是改自八卦阵的. 也听说八卦阵很复习, 威力很视乎主将的反应速度. 孔明是了解, 蜀中唯一可以用比魏军少, 且缺少骑兵的情况下, 依然可以打败魏军的人就只有他. 司马懿是聪明人, 他在平孟达及平辽东时都表现出相当高的军事才能, 他一看孔明的布阵, 就知自己即使有压倒性的兵力优势, 也打不过孔明, 所以选择拒守. 两军一度正面交战而是蜀军斩魏军3000, 但蜀军最後还是粮尽退兵.

第1次北伐时,魏自刘备死後已不把蜀国放在眼内, 可以出其不意地进攻,但用人不当而失败. 魏军自第一次北伐後已经加强兵力, 且很容易估出蜀军的进军路线加强防守. 这情况下要打的就要有心理准备会进入长期战, 攻一座坚城要花一年是常有的事. 韩信当年围攻废丘的章邯就用了一年. 但孔明第2次北伐竟然打1个月就粮尽退兵, 那根本是不理智的.第3次北伐是因李严运粮出问题而退兵,看似本身粮食足够的。没有人可以预见到拥有压倒性兵力优势的司马懿会拒绝决战。如果战争的时间延长数年,魏国可能会因司马懿拒战而换主帅,魏军如果愿意跟蜀军大决战,孔明打胜的机会很大。最後一次(第4次)不应该北伐,孔明看似很急於跟司马决战,但他应该预计到司马会拒绝交战才对。

自第3次北伐後,北方明显没有可乘的空隙,那不如大量积蓄粮食, 鼓励生育, 加强防备, 可以的话把四川的山蛮和云南贵州的蛮族也汉化(唐朝川中还有很多山蛮), 东吴有很多人口和士兵就是来自汉化山越的。从南丝路多跟中亚地方通商,增加国力. 然後等待北方出现异变时才再出兵. 历朝中因为政治腐败而令军事腐败的例子相当多, 其实至晋灭吴时, 整个北方官场已经是一团糟, 反观蜀国自孔明为相後政风却相当好. 蜀国当初如果不是不断北伐(姜维9次北伐)而令国力衰竭, 蜀国有天险, 荆州又是盟友, 要灭蜀其实很难.

有人认为蜀国国小,如无北伐大旗,大家可能会想投降北方,但若一个小国的政风良好,国力充足,而大国的政风黑暗,照理这小国的大臣应该不会想投降。至於蜀国内部不同地域的派系分歧,孔明以公平的法治治国(eg 斩马谡),应该已经足够,以北伐来化解分歧,恐怕不是很重要的理由,北伐累次失败,反而会容易造成内部的意见出现分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