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虽然姓朱的东吴名将,但没有关系。

朱桓 字:休寿62)

籍贯: 吴郡吴城(今苏州)

官职:前将军 青州牧

子:朱异

朱然 字:义封(寿68)

籍贯:扬州 丹阳郡故鄣(今浙江安吉附近)

官职:大都督

子:朱绩-

下面是更多关于朱然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东吴名将朱然和朱桓有没有关系?

没关系,朱然施,是朱治甥,因为朱治没儿子,所以让姐姐的儿子过继给自己,所然改成朱然了。朱然儿子后来改回本姓了,也就是东吴后期的大将施绩。

朱桓是东吴四姓里的吴郡朱姓族人,他儿子朱异也是名将,可惜在诸葛诞之乱中被孙綝借口妄杀了。

就像朱桓不如朱然一样,朱异的能力也不及施绩。
3

东吴将军朱据、朱然、朱桓是亲戚关系吗?

我想至少是同族
4

在三国演义当中,被黑的最惨的东吴名将,朱然当真就是无名之辈吗?

应该不是,朱然在夷陵之战中,与陆逊合力大破刘备,拜征北将军,魏国趁机攻吴国,魏将围攻江陵六月之久,朱然坚守不出,朱然怎会是无名之辈。
5

朱元璋真的杀了朱桓么?

朱由中都回到定远县,提审朱人。朱六九在府中接到报告,命人备马,为了朱桓的性命,准备大闹公堂。朱元璋于县衙提审朱桓、吴金德等人。朱六九闻讯赶到县衙,被挡在门房不得入内。如此严厉的刑罚吓得朱桓浑身发抖,求朱元璋再饶他一次,情愿不再做官,回老家为朱元璋守护祖陵。朱元璋念及朱六九的亲情和恩情,不想处死朱桓,却碍于刑律不能主动说出饶过朱桓的话,是以在堂上责令将朱桓重打一百棍。朱桓不堪重刑,昏死过去。刑部侍郎唐铎上前求情。朱元璋虽不再行刑,却令人将朱桓绑到大堂的柱子上,要以箭射杀。射箭的武士知道朱元璋不愿处死朱桓,屡射不中。朱元璋离案,接过弓箭准备亲自射杀朱桓。唐铎等大臣急忙求请。朱元璋见此情景,遂传令将朱桓废为庶民,永不录用。郑士元从惩贪大局着想,不赞同对朱桓从轻处罚,冒死进谏“若皇亲国戚便法外施恩,则将失信于民,久而久之,法将不法”,结果激怒朱元璋,被判处斩首。韩宜可冒死进谏,结果被判和郑士元一同处死。太子朱标私自做主,救下郑、韩两人后,朱标后向朱元璋进言,认为不杀朱桓,实在难以向天下人交待。马皇后也进言,劝告朱元璋不要杀郑士元和韩宜可,以免阻塞视
6

东吴的名将有哪些?

1、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县(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

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2、甘宁

甘宁游侠,纠集人马,持弓弩,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组成渠师抢夺船只财物,崇尚奢华,人称锦帆贼。青年时停止抢劫,熟读诸子。曾任蜀郡丞,后历仕于刘表和黄祖麾下,未受重用。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宁率部投奔孙权,开始建功立业。

曾经力劝孙权攻破黄祖占据楚关,随周瑜攻曹仁夺取夷陵,随鲁肃镇益阳对峙关羽,随孙权攻皖城擒获朱光。率百余人夜袭曹营,斩得数十首级而回。在逍遥津之战,他保护孙权蹴马趋津,死里逃生。孙权曾说:“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吕蒙曾说:“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

3、太史慈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名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曾为救孔融而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原为刘繇[yáo]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pán],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吴书》,《三国演义》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4、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因受孙权赏识得以发挥卓越的军事才能,地位渐至隆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蜀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吴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

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

5、黄盖

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东汉末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孙权即位,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山越的一线,前后九县,所在悉平,迁丹杨都尉。

黄盖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的军队,是赤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以功拜武锋中郎将,他也因为此事迹而被后人广为传颂。

小说《三国演义》在刻画黄盖这一人物时描写了“苦肉计”的故事。不久武陵蛮夷反,攻打城邑,黄盖以五百人,放其半入,拦腰截击,大破诸贼。春去夏来,寇乱尽平。后又平讨长沙益阳县山贼,加偏将军。官至偏将军、武陵太守。有一子黄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甘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史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陆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7

东吴中期猛将,曾击败曹魏头号名将,留下什么典故流传至今?

黄武元公元222年),东吴在抵御曹魏三路大军南征的过,涌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后起之秀。除了在江陵保卫战中立下大功而声震敌国的朱然之外,还有一个跟他同姓的朱桓,在此战中的表现也颇为醒目。

据《三国志朱桓传》中记载,朱桓是在孙权执政初期效力到其帐下的将领,“孙权为将军,桓给事幕府”。他前期的主要功绩跟东吴的诸多将领一样,主要是在丹阳郡、鄱阳郡等多地,以剿灭平定当地的贼寇叛乱为主,“丹杨、鄱阳山贼蜂起,桓督领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因屡战建功,后来接替周泰成了濡须督。

在与魏军交战之前,朱桓可以说跟东吴的大部分将领一样籍籍无名,也是一位典型的东吴“隐形”将领,直到魏文帝亲率大军南征东吴的时候才逐渐开始显露,并在其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朱桓的成名之战,跟朱然的江陵保卫战有些相似的地方:都是以极少的兵力对抗曹魏名将率领的大军,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据《三国志朱桓传》中记载,当时曹丕命三路大军齐头并进,而其中进攻濡须的一路魏军,就是由曹魏的头号名将、大司马曹仁率领的数万精锐之师。曹仁在行军的过程中,想要首先占领州上的有利地形,“仁欲以兵袭取州上”。为了迷惑吴军并掩盖真实的目标,在行进的路上就放出口风,“伪先扬声”,说要全力进攻濡须坞东三十里的羡溪,“欲东攻羡溪”,为吴军指引了一个假的攻击点。

朱桓得知消息之后,火速派出帐下的大部分将士去支援羡溪加固防御,“桓分兵将赴羡溪”。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这次分兵正好中了曹仁的声东击西计策。直到曹仁大军离濡须口只剩下七十里的时候,才醒悟了过来。朱桓便立即派出探骑去追回赶赴羡溪的部队,“桓遣使追还羡溪兵”。派出去的部队还没有返回,曹仁大军就已经杀到了濡须口的城下。

当时朱桓只能抓紧时间收紧帐下的兵力进行对抗,但是全部收紧之后才发现只有五千多人,“时桓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这就是朱桓的濡须之战,跟朱然的江陵保卫战巧合的地方,都是以五千弱势兵力对数万强军。

当时在濡须城中的诸将士,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个个都恐慌不已,“诸将业业,各有惧心”。而朱桓的表现则也不失为勇谋大将的风采,他把属将们召集起来给他们做了一次战前动员。他把当前的形式做了一个简明透彻地说明:“两军对垒在于将领的手段而不在于士兵的多少,再说曹仁用兵远不如我朱桓,‘曹仁用兵行师,孰与桓邪?’我军客场作战,已经占尽了各方面的先机,魏军千里奔袭,此时已是人困马乏,‘人马罢困’。我与诸将共据高城,占据有利地形又是以逸待劳,‘此百战百胜之势也’。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曹丕亲自前来也无济于事,更何况是一个曹仁,‘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邪!’”

随后朱桓便做出了作战部署,命全城的将士外松内紧,以诱惑曹仁做出错误的判断,“桓因偃旗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

曹仁看到濡须的防御如此不堪一击,果然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曹仁命他的儿子曹泰率部进攻濡须城,又分派常雕率领诸葛虔、王双等将,乘坐油船分别袭击部曲将士家眷们的所在地中洲,而他自己则仅留下一万人驻守柘皋作为曹泰的后援,“仁自将万人留柘皋,复为泰等后拒”。

朱桓抓住了曹仁分兵的最佳时机,对魏军进行各个击破。他先是分派的部将攻取油船袭击常雕等人,又亲率部将抵御曹泰,用火攻烧了魏军的大片营地使其败退,“烧营而退”。在此战中,魏将常雕被斩杀、王双被活捉,魏军士卒死伤惨重。朱桓凭借这一战中的出色表现一战成名,成了敌国尽人皆知的东吴猛将。

不过,朱桓在成名之后的表现平平,没有什么太突出的战绩,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他自身性格上的缺陷,跟东吴诸将不太和睦造成的。但是他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捋虎须”,这是在他的一生当中发生的最有意思的一件事。

据《三国志朱桓传》注引《吴书》中载,在孙权举办的一次酒宴上,朱桓称自己在远行之前想捋一下孙权的胡子,“愿一捋陛下须”。孙权听了之后就满足了他的心愿,将身子探出到桌子外面,朱桓上前捋着孙权的胡子说:“臣今日真可谓捋虎须也。”说完之后两人大笑。这就是朱桓“捋虎须”的典故。

8

卧龙,凤雏,冢虎,幼麟得一便可得天下,为什么刘备得了三个,最后还被灭国了

1,得到卧龙诸葛亮时已失去天时(失去人民),曹操已经代汉,诸葛亮只好替刘继续代曹葛亮有地利和人和,没有天时

2,得到凤雏庞统时已失去地利(失去大将),刘璋已经设下埋伏,庞统只能替刘留书补遗。庞统有天时和人和,没有地利

3,得到幼麒姜维时已失去人和(失去主公),刘禅猜疑又没本事,姜维只有替刘独立支撑。姜维有天时和地利,没有人和

4.而冢虎司马懿:有天时,内忧已除、外患已闭。有地利,西南山险、东南水险。有人和,老将服心、新佐从翼。故能成功。

扩展资料:

诸葛亮(卧龙)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凤雏(庞统)

庞统(179-214),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刘备的重要谋士,才智与诸葛亮齐名,官拜军师中郎将。

幼麒(姜维)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

冢虎(司马懿)

西晋高祖宣皇帝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