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分钟了解陶与瓷

-

下面是更多关于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陶与瓷的区别

陶器粘土为胎、经过、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窑内烧制而成品。而瓷器则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釉或彩绘的物品。

一、烧成温度不同,陶与瓷的区别主要在于原料土的不同和温度的不同。陶器的烧制温度在800-1000度,瓷器则是用高岭土在1300-1400度的温度下烧制而成。在制陶的温度基础上再添火加温,陶就变成了瓷,瓷是陶的升级版,陶也是瓷的亲兄弟。在此特地说明:现今流行的所谓陶制品,多数都是高温烧制,严格来说都是瓷制品。

二、坚硬程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胚体并未完全烧结,胎质粗疏,敲击时声音发嗡,断面吸水率高,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二者坚硬度不同,瓷的硬度高于陶。

三、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制坯。黏土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即1300-1400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制温度达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

四、透明度不同。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以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五、施釉的不同。釉就是罩在瓷器表面的那一层光亮外衣。它主要是以粘土、石英和长石为原料。经研磨、调制后上于胚胎表面,在高温焙烧后熔融,冷却后即形成玻璃质晶体。它可增加胎体强度,并有效地隔绝气体、液体。陶器通常不施釉或只施低温釉;瓷器表面施有一层高温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从而达到美化、光洁瓷器的目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3

陶和瓷有什么区别?

一分钟了解陶与瓷

4

陶与瓷有什么区别?

是“土地的奉献,是人类的吟唱是火与土交融的艺术陶若质朴的兄瓷似妍丽的小妹,两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随着历史的推进,陶和瓷在现代汉语中相拥成了一个名词,但我们这里依旧要狠心将它们拆散。因为陶与瓷无论是从物理性能,还是从化学成分方面看而言,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般情况来说,陶与瓷有着三个最主要的区别:
(1)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钻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瓷土或以高岭土作坯。相对于陶器来说,瓷土上的硅、铝含量相对较高,而铁元素含最为低。由于“陶质为土”,原料资源极为丰富。因此产陶之地极为广泛;而瓷则必采石制泥为之,其原质量上也有美有恶。因此,产瓷是有一定区域范围限制的。并且不同地方呈现出多样性和不同的质量水平。
(2)烧成温度不同
由于使用的原料有所不同,陶和瓷所需烧成温度也不相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即便是日后出现的印纹硬陶它的烧成温度也只有1100℃左右。而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那么是不是只要烧成温度达到1200℃以上,陶器就能变成瓷器呢?并不是这样的,一般制陶用的陶土制成的坯体,在温度达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而是被烧熔化。两者之间还有质地的区别。
(3)釉料不同
一般来说,器物表面是否存在釉是可以作为判断陶器和瓷器区别的标志。但也并不确切,陶器一般是不挂釉的。但也有部分是挂釉的,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会出现熔融。如唐三彩就是挂釉的陶器;而瓷器则全部上釉。
除了这三个主要区别外,瓷器的胎体,一般具有半透明、晶莹的特点。而陶器的坯体即使再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两者坚硬程度也有所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敞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而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硬度也较高。
陶器不是中国独有的发明,考古发现证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明了制陶术。但是,只有中国在制陶术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最早发明了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独生于中国,成为中国的代表,这恐怕也算是瓷与陶的一个区别吧。
5

陶和瓷有何区别?

陶与主要区别在于:

(l)作胎原料不陶器一粘土,少数也土,而瓷器是用瓷石或瓷土作胎,因原料不同,其成分有所差异。以宜兴紫砂陶为例,其矿物组成属含铁的粘土-石英-母系,铁质以赤铁矿形式存在,主要物相是石英、莫来石和云母残骸,结晶细小均匀。烧制白陶的高岭土是一种以高岭石为主要成分的粘土,呈白色或灰白色,光泽暗淡,纯粹的高岭土含氧化硅46.51%、氧化铝39.54%、水13.95%,熔度为1780℃,因其可塑性差、熔点高,要掺入其他材料才能制作。瓷石是由石英、长石、绢云母、高岭石等组成,完全风化后就是通常所见的瓷土,制作瓷器的瓷石属半风化,经扬碎、淘洗成为制坯原料。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并含有少量的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锰、五氧化二磷等,熔度一般为1100~1350℃,其高低与所含助熔物质的多少成反比。

(2)胎色:陶器制胎原料中含铁量较高,一般呈红色、褐色或灰色,且不透明;瓷器胎色为白色,具透明或半透明性。

(3)釉的种类:釉系陶瓷表面具有玻璃质感的光亮层,由瓷土(或陶土)和助熔剂组成。陶器一般表面不施或施低温釉,其助熔剂为氧化铅。秦汉时就大量烧制这类铅釉陶,唐代的三彩、宋代的低温颜色釉、明代的五彩和清代的粉彩均属此类。瓷器表面施有高温釉,主要有石灰釉和石灰一碱釉两种。石灰釉以氧化钙等为助熔剂,含量多在10%以上;石灰-碱釉以氧化钙和氧化钾、氧化钠等为助熔剂,氧化钙含量多在10%以下,氧化钾和氧化钠等金属氧化物的总和常达4%以上。

(4)烧成温度:因制胎材料的关系,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在700~1000℃,瓷器烧制温度一般在1200℃以上。

(5)总气孔率:总气孔率是陶瓷致密度和烧结度的标志,包括显气孔率和闭口气孔率。普通陶器总气孔率为12.5%~38%;精陶为12%~30%;细炻器(原始瓷)为4%~8%;硬质瓷为2%~6%。

(6)吸水率:这是陶瓷烧结度和瓷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指器体浸入水中充分吸水后,所吸收的水分重量与器体本身重量的比例。普通陶器吸水率都在8%以上,细炻器为0.5%~12%,瓷器为0~0.5%。

以上所述,均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区分陶器与瓷器,仅比较其中一两点,容易产生误解。试举数例便可知:浙江上虞黑瓷,因作胎材料中含铁量为2%~3%,所以胎亦呈红、灰等色;南宋官窑所产瓷器显露胎色,并以"紫口铁足"为贵;北方瓷器因其胎中含氧化铝较高,大部分瓷器不能达到致密烧结,吸水率较高,有的可达5%以上,这些瓷器如仅仅对照上述某一两条来衡量,就不能称之为瓷器了。因此,在实际鉴别时,必须同时兼顾原料、釉、高温三方面综合考虑,前两项是内因,后一项是外因。

6

陶和瓷的区别是什么?

一目了然的办法就是,瓷器质地光洁细腻,陶器比较粗糙

区别就是原料和烧成温度不同

参考资料:偶是陶瓷专业的
7

瓷与陶的区别.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温度一般都低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人们总是把瓷与陶相提并论而称之为“陶瓷”,这种提法反映了陶和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由于陶器发明在前,瓷器发明在后,所以瓷器的发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产的影响。如人们对火的性能的掌握和对粘土特点的充分认识等。但陶与瓷无论就物理性能,还是就化学成分而言,都有本质的不同。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1)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行名);

(2)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

(3)陶器的烧成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

(4)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

(5)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

除以上所举,陶与瓷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先民的专门发明,它为人类所共有。只要具备了足够的条件,任何一个农业部落、人群都有可能制作出陶器。而瓷器则不同,它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尔后通过海路和陆路大量输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遍及。因此,瓷器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8

陶与瓷怎么区分?

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手捏、轮制、模塑等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82561.htm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baike.baidu.com/view/10061

现在陶瓷已经被合二为一,不作严格区分。
9

瓷和陶有什么区别?

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