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和:又称为六和口和无诤;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和同住;利和同”其意思如下:

一、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就是相处的和乐。

二、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就是语言的亲切。

三、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就是心意的开展。

四、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就是法制的平等。

五、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就是思想的统一。

六、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就是经济的均衡。

扩展资料:

佛教僧团的六和精神是指:

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

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

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

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

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

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

参考资百度百科-六和精神

-

下面是更多关于六和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佛法六和是什么意思

佛和是指六和敬,分别是:见和、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意和、利和同均。

在寺庙中,为了维护长远的共住与和谐,组织要有一个机制来做两件事:一、宣扬核心,保持组织的核心凝聚力;二、捋顺管理关系,以保持管理的畅通。这两件事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的内容:佛教的世界观、共住的道德规范以及“六和敬”思想。

“六和敬”思想,是世界三大语系——巴利语、汉语、藏语系佛教的共同依止依止:佛教术语,其本意是“依存而止住”,或以某种事物为所而止住。在佛教寺院里,新学沙弥必须依止于教授师和羯磨(行为规范)师,系统学习教诫和教理,也是团结与合作的基础。

扩展资料

古人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佛教认为这还不够。所谓“口和无诤”不是讲不要争论,而是说不要做无益的辩论。有嗔名诤,无嗔名辩,法不应机不如不说!20世纪中期,著名的藏学家更敦群培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赞同某一个观点,你会寻找到成千上万个论据支持它;如果你反对一个观点,你也同样可以找出成千上万个论据来佐证它。”

如果僧团无法做到口和无诤,而且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找出若干条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而否定他人的看法,进而导致无益的争辩。如此,大家也就无法在语言上寻找到共同的方式。除了不做无意义的争论之外,口和无诤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不能因为一己之私利而去争讼。

林则徐将“慎独”挂在书房里作为自我警策的座右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修正口业、修行语言行为的重要。在佛教丛林规约里,为了避免常住的是非和纷争,在“六和思想”里将“口和无诤”放在第二位,要求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在说话时,语气要谦和礼貌,要和颜悦色,不要因恶口粗声而引人不快;更不能因此而发生激烈的争吵,以至于肢体的冲突。口和无诤的理念来源和注解是四摄当中的“爱语摄”,在佛制戒律中的规定则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

这样的语言标准,大致包含有八个:

(1)仔细聆听,三思而后言;

(2)语音清楚,言辞得体;

(3)语气温和,出言诚恳;

(4)精练有度,避免晦涩;

(5)善巧方便,讲究方法;

(6)不扬他过,严守秘密;

(7)有嗔名诤,无嗔名辩;

(8)法不应机,不如不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和敬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3

佛教六和敬是什么?

就是六种规则,能使过的生活是清一色互相敬重,和谐,清净快乐。

一、身和同住:大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不发生磨擦,打架等粗暴野蛮的举动。

二、语和无诤: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三、意和同悦:大家同住一起,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和悦,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四、戒和同修:佛教七众,各有戒律,但在每一家中都有著共同遵守藉以修持的戒法。如以比丘僧团为例,比丘就有共同受持的二百五十条的戒法。应该大家怎么做,就该怎么做,才显出大家共同守法的精神。

五、利和同均:利就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必须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或养成营私肥己的恶习,不能使教财成为公产,致引起争权夺利的纠纷,会影响到教团的破产。

六、见和同解:见即是意见、见地或见解。大家同为教徒,在见解思想上,必须要相同统一,教团的力量才不会分化,否则,每个份子思想多、意见多,各持成见,自以为胜,那么这个团体一定不能清净,也必精神散漫,不能振作有作为了。

这六和虽有六种,亦可摄为两种,即理和与事和。如见和同解,即指大家所证悟的真如理性,也就是对宇宙人生所认识的真理,是只有一个,没有两样的,故在思想方面,不消说自然能趋于一致;其他的五和都是属于事相方面的。思想既然统一,行动自然也趋于一律,这也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佛教徒的六和生活,不但可为佛教团体的生活准则,也可为普通社会一切团体的生活准则。

4

佛教“六和”,何解?

佛教:谓身和(共住)和(无诤)﹑意和(同事)和()﹑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也是“六和,即是佛陀摄众的方法之一。略述如下:

  一、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就是相处的和乐。僧团大众,同作佛事,必须做到身业清净,讲求和谐快乐,彼此互相帮助、尊重、包容;遇有疾病,相互照顾,平等共居,和合共住。

  二、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就是语言的亲切。僧团大众,共同信佛、赞法、敬僧,必须做到语业清净,说话恳切,言语柔和,和平共处。

  三、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就是心意的开展。僧团大众,同一信心,共同追求佛法真理,必须做到意业清净。日常生活中,不违不犯,不比较人我得失,不计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悦才是当下的净土。

  四、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就是法制的平等。僧团大众受持戒法,进退有节,仪礼有据,行住坐卧之中,威仪庄严。

  五、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就是思想的统一。僧团大众对于出世圣道,能如理通达,舍去分别执著,彼此见解一致,达成共识,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

  六、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就是经济的均衡。僧团大众,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

  六和敬之中,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质;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和合的表现。身业的实践,如法共住;语业的谈吐,和雅高尚;意业的动念,清净无染。和乐清净的僧团,便是正法久住的基础,因此,经典中以破和合僧与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同为“五逆重罪”。

5

佛教中,六和敬是什么意思

阿弥陀佛

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6

佛教的“六和敬”是什么意思

庙中,为了维护长远的共住与和谐,组有一个来做两件事:一、核心,保持组织的核心凝聚力;二、捋顺管理关系,以保持管理的畅通。

分别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以及戒和同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7

佛教的"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是什么意思

一个觉分成六个感官,眼耳鼻舌身意。
8

什么是佛教中的“六和”

佛教:谓身和(共)﹑口和(无诤)﹑意和(同事)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也是“六和敬即是佛陀摄众的方法之一。略述如下:

  一、身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就是相处的和乐。僧团大众,同作佛事,必须做到身业清净,讲求和谐快乐,彼此互相帮助、尊重、包容;遇有疾病,相互照顾,平等共居,和合共住。

  二、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就是语言的亲切。僧团大众,共同信佛、赞法、敬僧,必须做到语业清净,说话恳切,言语柔和,和平共处。

  三、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就是心意的开展。僧团大众,同一信心,共同追求佛法真理,必须做到意业清净。日常生活中,不违不犯,不比较人我得失,不计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悦才是当下的净土。

  四、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就是法制的平等。僧团大众受持戒法,进退有节,仪礼有据,行住坐卧之中,威仪庄严。

  五、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就是思想的统一。僧团大众对于出世圣道,能如理通达,舍去分别执著,彼此见解一致,达成共识,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

  六、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就是经济的均衡。僧团大众,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

  六和敬之中,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质;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和合的表现。身业的实践,如法共住;语业的谈吐,和雅高尚;意业的动念,清净无染。和乐清净的僧团,便是正法久住的基础,因此,经典中以破和合僧与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同为“五逆重罪”。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