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近代,毛泽东的《如•》,
创作于1930年1月。
全文为:
《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全文翻译:
在宁化、清流、归化三县城中,
路途险窄,密林深暗,青苔光滑。
今天我们又去哪儿?
径直奔向武夷山下。
就在那里的山下呀,
风卷着红旗如幅幅图画。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全词六句33字,采用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相结合的方法,生动地记录了红军长途行军的路线、方向和目的,讴歌了红军战士无坚不摧、胜利前进的革命精神。
第一、二句写红军战略转沿途艰难进军的情景。开头连用三个地名,点明福建省西部的三个县,说明这次红军进行战略转移途经的一些地方。
从这几个地方看,行军从古田北向至宁化,再折向东至清流,右转向东北至归化,路线还是迂回曲折的。接着描写沿途的道路是那么狭窄、险要、阻滞,森林繁茂,荆棘丛生,到处阴暗潮湿,青苔满布,前进十分困难。
红军经过这些地方向武夷山进军,困难非常多,但红军为了打破国民党所谓“会剿”,甩掉敌人,尽快取得战略转移的胜利,才决定要走这样一条敌人预料不到的、比较艰难的路。
第三、四句写红军战略转移的方向和目标。两个句子,一问一答,说明一直向着武夷山前进,要进军武夷山脚下。“直指”一词写出红军勇往直前的雄姿和气势。“武夷山下”点名进军初步要到达目的地。问句突出红军在“古田会议”之后崭新的精神面貌,使人精神一振;答句目标明确,铿锵有力。
第五、六句写红军到达目的地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的情景。这是一幅十分壮丽的图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鼓舞性。第五句承接上一层“山下”一词,再连用“山下”两词,“到山下啦,到山下啦”那种胜利时欢呼雀跃的情景跃然纸上。
最后一句写出红军胜利实现转移,大军云集在武夷山的山脚下,那种盛大而雄伟的场面。写得像图画一般美丽,充分表现了作者为胜利而欢呼的喜悦心情,也展示出革命武装斗争光明灿烂的前景,显现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下面是更多关于宁化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