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轮台。
1、"轮台东门送君去",诗中是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是从轮台城东门(今乌拉泊古城东门)送他的友人武判官东去,出城几十里后,来到了天山脚下,于是他们下入了一个驿站,作最后的道别,这个驿站,很可能就是紧贴着天山山脚的乌拉泊村烽火台。
或许是诗人的英灵庇护着这个烽火台,它已成为目前乌拉泊古城(轮台古城)存留的历史最久远、外形最完整的烽火台。目前,乌拉泊古城存留着五处可以分辨出的烽火台遗址,由西向东,依次是永丰烽火台、托里乡乌拉泊村烽火台、新疆化肥厂烽火台、盐湖烽火台和柴窝堡烽火台。
2、“尚思为国戍轮台”,诗中的轮台,在现在的新疆轮台县,汉代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原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难着 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释义: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争相开放。
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
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者: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释义: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扩展资料:
据观察,目前轮台这一地名主要分布在新疆境内。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有名为“轮台”的县。而在乌鲁木齐市南郊乌拉泊水库旁还有一个唐代轮台城,这正是岑参诗作中所指之处。历经400多年后,到了南宋时,陆游诗中的“轮台”,已被用来泛指边疆。
在唐代,内地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南道——从敦煌(沙州)经阳关,经于阗(和田),西逾葱岭;中道——西出玉门关,经西州、焉耆、龟兹、姑墨到疏勒,过葱岭;北道——由玉门关经伊州沿天山北麓西行,经庭州、轮台、热海至碎叶。
历史上,唯有中道东段和北道构成的通道最为畅通,即伊州(今哈密)经吐鲁番盆地,过轮台城(现今乌拉泊古城),沿天山北麓通达碎叶城的道路。
唐代文人岑参的边塞诗就大多描写了丝绸之路中道、北道的奇异景色、民族风俗和官军生活,其中明确标有“轮台”一词的诗作至少有16首。
特别是岑参最有名的三首诗,即《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无一例外地均为“轮台诗作”,且被誉为“轮台三绝”。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当记者徒步轮台古城东门,回味诗人当年伫立雪野为挚友送行的情景时,这里正是乍暖还寒、北风卷地的季节,不禁让人思绪万千。
城中有城 气势磅礴,轮台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50米,东西宽450米,周长约2公里。城墙夯筑,残高2—6米,基厚10米。四隅建角楼。除西墙外均有马面,南墙马面保存较完好;北墙、东墙城门清晰可见。
岑参曾先后两次沿丝绸之路到达西域。第一次是到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中掌书记。第二次是给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当判官。
当时,封常清大部分时间并不在北庭(今吉木萨尔)生活,而在轮台这个战略要地运筹帷幄。作为他的幕僚,岑参自然也在这里驻守和赋诗。由于有丰富的边塞生活体验,岑参的边塞诗作雄浑豪放,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唐代文人岑参的诗作中,明确标有“轮台”一词的至少有16首.千古风烟望轮台(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
-下面是更多关于轮台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