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欢迎来到佛庙

佛山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据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庙,名“北帝庙”。原建筑于元代末年被焚毁,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之所以称为祖庙,据载是因为“历岁久远,且为(佛山)诸庙首”的缘故。明初重建祖庙时,规模“不过数楹”,此后随着佛山城镇经济的日渐发展,祖庙不断扩建,至清代初年,成为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并完好保存至今。 1962 年划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佛山市博物馆管理。

祖庙建筑群占地3500平方米,由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的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物组成。

作为众庙之首,在清代建立地方行政机构之前,佛山祖庙曾长期用作处理地方事务的议事场所,异於一般神庙。它的建筑乃至装饰、陈设,全部由各行业捐奉而成,且大多是本地生产。佛山历史上著名的铸造、制陶手工业,其产品在祖庙有典型的表现。建筑的精巧瑰丽也反映着古代佛山的繁华。它是佛山的一份珍贵历史遗产。因此,一些前来参观的外国朋友将祖庙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

祖庙的建筑装修琳琅满目,丰富多采。如瓦脊上的石湾陶瓷、墙壁上的 砖雕、灰塑、嵌瓷和殿堂里的木雕、石刻以及锦香池中雄踞水面的龟蛇大石 雕等等,题材十分广泛。所塑造的各种故事人物、鸟兽花卉等,大都构思新奇,刻划细致,生动传神,耐人寻味。

灵应牌坊是祖庙的重要建筑物,建于明景泰二年( 1451 年),正值明景泰帝将祖庙“敕封”为灵应祠之时,施工格外讲究,壮丽异常。清代以前,牌坊曾是祖庙的第一道建筑,坊前有广场。进入祖庙时,先经牌坊,过锦香池桥(今无),登石级而后入三门。清以后增建了戏台、廊庑,牌坊才失去了门楼的作用。牌坊建于两座高0.8米、长4.9米、宽3.8米的白色花岗岩台基上,为三楼三层式。明间宽5米,次间宽2.1米,通高11.4米。第一层为歇山顶,第二、三层为庑殿顶,檐、柱间大量施用斗拱,飞檐叠翠,层出不穷。其下用十二根柱子承托,左右各六根柱子,中间为木柱,外沿为石柱。由于是独立的单体建筑,除要承载牌坊的净重外,尚须抵抗骤然而至的强风造成的挠曲力,故设计严格,结构精密,1976年曾受十二级阵风吹袭而安然无恙。

万福台建于清初顺治十五年(1685年),距今已有 350多年的历史。万福台是演戏观赏用的,看台两旁设有包厢,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目前保存得完好的古戏台。建筑为歇山顶,不用斗拱,面宽三开间,通长12.73米,进深二开间,11.78米,分前后台;中间用一装饰大量贴金木雕的隔板分开,前后台各占一开间。隔板有四个门,分别供演员及工作人员出入。前台演戏,后台化妆。前台三门敞开,演戏在明间,奏乐在次间。台高2.07米。台前有广阔的石铺空地容纳观众。空地东西各有廊,为卷棚顶二层建筑,当时供士绅富户观剧之用。

佛山市博物馆为推动粤剧文化的发展,近期对万福台进行了重新加固和复原,并按明清史料记载使万福台两廊的包厢恢复其本来面目。到万福台参观的游客,可一边观看精彩的粤曲表演,一边品茗闲谈,在欣赏粤剧曲艺的同时,更可欣赏粤剧发源地和华南古戏台的典雅风采,领略中国四大名镇佛山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

下面是更多关于祖庙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佛山祖庙解说词

http://www.china-culture.com.cn/ww/gs/3.htm这时篇现在的。能用得上
3

佛山祖庙的内容简介

禅城祖庙是代表性的岭南建筑之一,美绝伦的木砖雕、石雕、陶塑、灰塑等三雕两塑享誉国内外,被称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民间有“来禅城没到祖庙,就等于没来禅城”之说。本书是迄今为止第一本全面介绍禅城祖庙的著作,分文物篇、建筑篇、碑记对联匾额篇、民俗篇和研究篇五个部分,对祖庙胜迹作了全面解剖和详尽介绍,兼顾学术性和通俗性,图文并茂,适合广大旅游爱好者和研究者阅读。

4

求佛山祖庙传说的来龙去脉

你又怎知飞狐外传里面的故事的不是以民间故事为蓝本?

事都是一样的事,还要怎么样才能体现出民间和小说里的不同来?
5

佛山祖庙的民间艺术

祖庙是一个民间博物馆,的建筑装饰工艺巧工,被外国友人誉方艺术之宫。这得益于禅城发达的民间工艺。禅城是广东木雕的重要产地之一,以红木雕刻为主,也有贴上金箔而成为金漆木雕,禅城木雕以其刀法利落,线条简练,豪放、粗矿、流畅,构图大方饱满,装饰性强而著称,题材以人物、动物、花卉、瓜果等为多,以建筑装饰木今为主。祖庙前殿、正殿所陈列的大型神台,就是禅城著名的金漆木雕杰作之一。其中所雕刻的内容包括“荆柯刺秦王”、“李元霸伏龙驹”“竹林七贤”与“薛刚反唐”等故事。此外,祖庙建筑木雕也很多,其中有檐口木雕衽、花篮、木雕大门、戏台(万福台)、屏风、牌匾、对联、挂屏、仪仗、彩门、香案、门窗、案台、桌椅等。

最值得称道的是祖庙的建筑装饰大量采用了陶塑、木雕砖雕、灰塑等。其中在建筑中应用的陶塑瓦脊共有六条,分别装置在三门、前殿、正殿、前殿两廊和庆真楼等建筑的屋顶脊之上。规模最大的三门瓦脊。全长32.02米。正两面均有以戏曲故事为主要题材的雕塑,雕塑人物的面部、手部均露胎,不施釉,目的是为了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神态表情和手部造型。釉色以绿、蓝、酱黄、白为主,色彩高贵华丽,古朴典雅。设于祖庙各处的陶塑瓦塑历经百年风雨,其釉色仍光亮如新,可见其精良的制造工艺。灰塑又叫灰批,是禅城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之一,用灰塑美化装饰建筑物,主要用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其题材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以及书画等。在祖庙中,这种禅城传统的民间灰塑艺术作品比比皆是。如祖庙两旁门、额的灰塑:“唐明皇游月宫”、“桃园结义”,东廊的“郭子仪视寿”,西廊的“哪咤闹海”等。此外,还有:“八仙”,“三英战吕布”、“刘伶醉酒”以及琴棋诗画等题材的作品。这此灰塑艺术造型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色彩绚丽。砖雕、石雕艺术也是禅城民间手工艺之一。它主要用于建筑装饰上。是我国有悠久历史的建筑艺术,明清两代在珠江三角洲各地,用这些民间雕塑艺术装饰建筑物甚为流行。祖庙公园内的马郡宗祠内牌坊,都用砖雕、石雕进行装饰,它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是禅城目前保存最完整最早的砖雕装饰艺术之一。祖庙大殿三门前两侧,端肃门上的砖雕“大红袍”(海瑞故事)、崇敬门上的“守房州”(牛皋故事)。这些砖雕的主要特色是:雕刻细腻,层次多,构图集中概括,主体感强,雕刻工艺娴熟,多用圆雕、透雕、浮雕、刀法刚劲利落极富于装饰性。细心的游人在观赏祖庙的砖雕时可以发现在砖与砖的接缝处并无丝毫的痕迹,其制作工艺令人惊叹。

漆扑又叫漆夹伫塑是一种以伫夹缝以漆粘扑而成的雕塑工艺,俗称漆扑。最早出现于东晋时代,以唐代为盛。禅城祖庙博物馆内的大神像都是用这种工艺扑制而成的。禅城民间漆扑雕塑,有悠久的历史。制作工艺须先塑出泥胎人像或动物、器皿,然后翻制石膏模,在石膏模上用小麻布片逐层粘贴,脱模成型,再在胎塑造型表面施以精细雕塑、刻画线条、装饰上漆(油)、贴金、加彩等,最后塑造出一座完整的立体造像或器物。在祖庙内现存有20多座漆扑神像供人们参观,这是清代禅城的漆扑艺术作品。

祖庙的正殿里庙内还陈设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如70件33种兵器铜墙铁壁仪仗,直径1.31米的巨型铜镜、大型铜鼎铜钟和香炉。铁器有大铁鼎,铁鼎,铁画等等。园内还陈列有石刻匾额,明、清时期的石兽、碑刻唐代“贞观二年”款棋字阳文“禅城”,石片旁的复制品。重新组合复完的陶塑瓦脊,大量的金木雕建筑构件,大型铁铸武士立像,铁铸瑞兽、铁炮等等。这些陈列品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佛山高超的工艺技术。无怪乎,一些前来参观的外国朋友将祖庙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

6

佛山祖庙的英文介绍

The Temple of the Ancestors (Foshan Zumiao) dates originally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1th C, and was restored in 1372 following a fire. It is dedicated to the God of the North, Ruler of the Waters. Although the Chinese name ''Zumiao'' means ''Temple of the Ancestors'', this simply indicates that it is the oldest temple in town, "the ancestor of temples". The rich ceiling decoration with many figures is its most interesting feature.

The complex covers an area of 3000sq.m/32,300sq.ft and includes the following buildings: the portico (Qian Dian), the main hall (Zheng Dian), the Festival Hall of Truth (Qingzhen Lou), the Pond of Scented Brocade (Jinxiang Chi) and the Theatre of a Thousand Good Fortunes (Wanfu Tai) which is decorated with gilded carvings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7

急需有关佛山祖庙的所有资料

佛山祖庙位于广佛山市禅城区,祖庙从北宋元丰1078—1085年)始建,至清代初年,这里逐为一座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祖庙大修,形成今日的祖庙建筑群。

佛山祖庙与肇庆悦城龙母庙、广州陈家祠合称为岭南古建筑三大瑰宝,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庙的正殿里庙内还陈设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如70件33种兵器铜墙铁壁仪仗,直径1.31米的巨型铜镜、大型铜鼎、铜钟和香炉。铁器有大铁鼎、铁鼎、铁画等等。园内还陈列有石刻匾额,明、清时期的石兽、碑刻唐代“贞观二年”款棋字阳文“佛山”,石片旁的复制品。重新组合复完的陶塑瓦脊,大量的金木雕建筑构件,大型铁铸武士立像,铁铸瑞兽、铁炮等等。这些陈列品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佛山高超的工艺技术。无怪乎,一些前来参观的外国朋友将祖庙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

历史沿革

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当时的名称叫祖堂,其实就是北帝庙,当时珠三角地区多为水乡,水患多,而北帝恰是传说中治水的神,于是北帝作为佛山人的保护神被供奉起来。但在明代,祖庙遭到破坏。洪武5年,祖庙得到重建。

明朝正统十四年,朝廷封祖堂为灵应祠,并建了灵应牌坊。自此,祖庙由民间祭祀之地成官方祭祀之地。

1451年,成为官方祭祀之地的祖庙得到朝廷的支持扩建,塑北帝铜像。自此,祖庙初具规模。

光绪二十五年,富裕的佛山人捐钱捐物对祖庙进行首次大修,祖庙至今仍保持着百年前的艺术建筑风貌。

当时,各行各业人士都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捐给祖庙,佛山当时手工最出名的石湾瓦也被放在了祖庙的屋脊上。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灵应祠大堂后面庆真楼的砖木结构改成了混泥土结构。据当时参加了修缮工作的梁诗裕先生说,当时动用了100多人共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修缮工作。

上个世纪70年代还没有设立佛山市博物馆,祖庙旁边是关帝庙、妈祖庙等,后来才把它们拆了修建佛山博物馆,因此用博物馆的概念来评价祖庙是不准确的。1998年,庆真楼变成危房,加固后又重新使用。

编辑本段结构装饰

从建筑的角度看,祖庙是一组建筑艺术高超,装饰工艺精美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群。南北中轴线由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物组成。其整体布局规整庄严,蔬密有致,亭台廊榭的设置严格遵守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原则,以藏和露的巧妙辩证让游客觉得其内部空间含蓄、内敛、复杂、神秘继而产生肃然起敬之感。祖庙是一个民间艺术博物馆,里面的建筑装饰工艺巧夺天工,被外国友人誉为东方艺术之宫。这得益于佛山发达的民间工艺。佛山是广东 木雕的重要产地之一,以红木雕刻为主,也有贴上金箔而成为金漆木雕,佛山木雕以其刀法利落,线条简练,豪放、粗矿、流畅,构图大方饱满,装饰性强而著称,题材以人物、动物、花卉、瓜果等为多,以建筑装饰木今为主。祖庙前殿、正殿所陈列的大型神台,就是佛山著名的金漆木雕杰作之一。其中所雕刻的内容包括“荆柯刺秦王”、“李元霸伏龙驹”“竹林七贤”与“薛刚反唐”等故事。此外,祖庙建筑木雕也很多,其中有檐口木雕衽、花篮、木雕大门、戏台(万福台)、屏风、牌匾、对联、挂屏、仪仗、彩门、香案、门窗、案台、桌椅等。

雕刻艺术

最值得称道的是祖庙的建筑装饰大量采用了陶塑、木雕、砖雕、灰塑等。其中在建筑中应用的陶塑瓦脊共有六条,分别装置在三门、前殿、正殿、前殿两廊和庆真楼等建筑的屋顶脊之上。规模最大的三门瓦脊。全长32.02米。正两面均有以戏曲故事为主要题材的雕塑,雕塑人物的面部、手部均露胎,不施釉,目的是为了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神态表情和手部造型。釉色以绿、蓝、酱黄、白为主,色彩高贵华丽,古朴典雅。设于祖庙各处的陶塑瓦塑历经百年风雨,其釉色仍光亮如新,可见其精良的制造工艺。灰塑又叫灰批,是佛山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之一,用灰塑美化装饰建筑物,主要用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其题材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以及书画等。在祖庙中,这种佛山传统的民间灰塑艺术作品比比皆是。如祖庙两旁门、额的灰塑:“唐明皇游月宫”、“桃园结义”,东廊的“郭子仪视寿”,西廊的“哪咤闹海”等。此外,还有:“八仙”,“三英战吕布”、“刘伶醉酒”以及琴棋诗画等题材的作品。这此灰塑艺术造型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色彩绚丽。砖雕、石雕艺术也是佛山民间手工艺之一。它主要用于建筑装饰上。是我国有悠久历史的建筑艺术,明清两代在珠江三角洲各地,用这些民间雕塑艺术装饰建筑物甚为流行。祖庙公园内的马郡宗祠内牌坊,都用砖雕、石雕进行装饰,它建于明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是佛山目前保存最完整最早的砖雕装饰艺术之一。祖庙大殿三门前两侧,端肃门上的砖雕“大红袍”(海瑞故事)、崇敬门上的“守房州”(牛皋故事)。这些砖雕的主要特色是:雕刻细腻,层次多,构图集中概括,主体感强,雕刻工艺娴熟,多用圆雕、透雕、浮雕、刀法刚劲利落极富于装饰性。细心的游人在观赏祖庙的砖雕时可以发现在砖与砖的接缝处并无丝毫的痕迹,其制作工艺令人惊叹。

佛山人生活的离不开祖庙

祖庙内供奉的北帝神,传说是北方水神,所有兴风作浪的龙虾蟹将都由他统管。由于唐宋时期珠三角一带多有水灾,佛山人便将北帝请到佛山坐镇。说来奇怪,自此之后,佛山一带再也没有闹过水灾。广东人有以水为财的观念,故而北帝崇拜是成了珠三角民俗的典型,其中蕴含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佛山人把祖庙视为福庙,每逢中国传统的节假日,如春节、端午、中秋,佛山和珠三角一带老百姓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祖庙。他们朝拜祈福,许下良好心愿,他们反思忏悔,净化心灵。大家心理都觉得:不到祖庙心理就不踏实,到了祖庙,大家心里则有了一种平衡,有了一个希望,生活才有了目标,有了动力。于是日子在日复一日中变得有滋有味……现代城市经济才在车水马龙中滚滚向前……无怪乎佛山人将祖庙视为自己的根,自己的源,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有位佛山的朋友曾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文革”时期全国上下掀起一阵又一阵破“四旧”的浪潮,许多庙宇和庙宇内的珍贵文物在这次浩劫中毁于一旦。那时候,外地红卫兵将佛山祖庙定为摧毁的目标。在一天上午,突然出动大批人马手持棍棒冲向祖庙,佛山的红卫兵和老百姓事先得到消息,早早来到祖庙门口,手挽手,万众一心,用身体组成了一道人墙,誓死保住了祖庙。当年参加祖庙保卫战的人一提到这件事都忍不住热泪横流……太感人了,许多人被打的全身流血,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当时有一个信念,生命可不要,祖庙决不能丢。这个故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神州大地,庙宇无数,然而,能在人们心中占据如此地位的庙又能有几个,祖庙原来是无愧于这“万庙之祖”的称号的。

佛山人的生活轨迹处处都和祖庙连在一起,那天游祖庙时正好赶上四对新人在祖庙举行婚礼。新娘们坐着大红花轿,新郎手扶花轿跟着,八音锣鼓起奏、大头佛开路、大吟姐陪侍,在众人的簇拥下喜气洋洋地进入祖庙,结婚典礼开始。他们先到万福台上拜天地、拜高堂。然后新郎新娘牵手到灵应祠许愿,并一起到锦香池用银子齐掷石雕龟蛇祈福,到黄飞鸿纪念馆看舞狮表演,最后由主办方向新郎新娘赠万福之婚纪念匾。其间大批的观看者,新闻记者和摄影发烧友的长枪短炮为婚礼的气氛推波助澜。这种仪式在祖庙屡见不鲜,很多新婚夫妇即使没有在祖庙里举行婚礼也必定要到祖庙门前合影。这给祖庙平添了许多浪漫的生活气息。

此后,新婚夫妇生了贵子,快到上学的年龄又要到祖庙来参加开笔典礼。开笔仪式在祖庙西南部的孔庙里进行。据传凭借祖庙的灵气,历史上佛山读书人的成绩冠甲全粤,直至辛亥革命前后人才辈出思想家康有为,铁道之父詹天佑,小说家吴研人至现在任香港律政司长梁爱诗等均在佛山的尊孔的风气中成长。1980年一来,佛山在全国的高考中更是异军突起,祖庙专设状元榜以激励后人发奋学习,并在此开设儿童开笔典礼仪式。开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节的称谓,是作为少儿进入人生学习阶段和贯通教育心理学的启蒙教育纪念形式。祖庙的开笔典礼已经开办多年,珠三角不少家长学校都选择祖庙为小孩举行开笔典礼。笔者有幸目睹了开笔典礼的全过程。首先参加开笔典礼的小孩排好队,在乐声中由老师引领步入孔圣殿,在殿里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的训导。并由老师教写“学业进步”的描红条幅,然后每个小孩手摸孔庙内的文笔合影,参观佛山状元榜,手拿“学业进步”的吉祥语到吉祥树下许愿;共同击敲启智钟,取状元井的水用状元巾洗脸,接下来便由启蒙老师用朱砂为开笔者开智(痣),最后穿上博士袍集体合影。整个开笔典礼仪式节奏鲜明,意义深远。

演武厅内的武术表演佛山的老人们则更离不开祖庙了。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洒满祖庙的前院,老人们的晨练曲已经开始了,打太极拳、做操、练气功、跳舞……生气与活力立刻在祖庙的院子中弥漫开来……晚上,老人们又聚集到祖庙的万福台观看粤剧表演,随着八音锣鼓摇头晃脑,悦耳的音符将手中茶杯里的茶冲得酽酽的,让时间凝固,让生命延长……让平淡的生活变得极富韵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位老人说:人老了,祖庙成了生活中的一部份了,怎么离得开呢。

岭南建筑的典范

从建筑的角度看,祖庙是一组建筑艺术高超,装饰工艺精美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群。南北中轴线由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等建筑物组成。其整体布局规整庄严,蔬密有致,亭台廊榭的设置严格遵守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原则,以藏和露的巧妙辩证让游客觉得其内部空间含蓄、内敛、复杂、神秘继而产生肃然起敬之感。

灵应牌坊灵应牌坊是祖庙里的重要建筑,始建于明朝景泰2年,因明景泰皇帝将祖庙赐封为灵应祠。所以牌坊施工构建格外讲究。壮丽异常。牌坊建筑为三楼三层式,威严耸立,檐柱间大量施用斗拱,飞檐叠翠,飘逸凌云。正面顶层正中有竖书“圣旨”二字匾。下层横书。“圣域” “灵应”二字。背面顶层竖书“谕祭”二字匾。朱红的木结构映衬着贴金大字。配以绿色琉璃瓦上盖,使整座牌坊显得辉煌夺目。风骨凛然且结构极为坚固,曾经承受过十二级的台风而安然无恙。锦香池位于灵应牌坊前,于明正德八年开凿。初为土池。清雍正年间改建为石池。池中有象征北帝的石雕龟蛇像。每一位到祖庙的游客必定到锦香池向池中的龟蛇像投硬币。据说,投中的越多则财运越好。三门是整座神庙的门面,建筑非常考究。面宽九开间,顶端有一条1米多高30米长的陶塑人物瓦脊,檐下是贴金木雕,中间是红色沙岩围墙并排配以三个进深为一米的圆拱门洞,下为石砌抬级,整个建筑壮丽威严。

祖庙正殿内景

前殿建于明宣德四年为山歇顶式建筑,檐下为如意斗拱,层层相叠雄伟壮观。正殿是祖庙的主体建筑。是祖庙最重要也是最早的建筑物,采用宋代建筑法式,营选施用大量斗拱,使之大幅度向外延伸,保护下面的柱子免受南方雨水的浸蚀,形体固实厚重,外观雄伟稳健,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少见的宋式斗拱实例。殿周三面围墙,南面敞开,面宽进深各三间,柱子十六根,殿前左右两侧有廊,与前殿相连,中间有天井。殿内置有明正统年制作的形象威严的真武大帝(北帝)铜造像,披发端座,清静庄严,彩绘龙袍,金光闪耀。是祖庙供奉的主要神像。

万福台祖庙里的万福台是华南地区最古老和保存最好的古戏台。始建于清初顺治十五年,台前有宽阔的石铺场地。东西两侧是两层式长廊供民众和乡绅富户观剧之用。具有300多年历史、以辉煌灿烂的木雕装饰而成的万福台,还有中壮年似的气势,威风凛凛地矗立着。万福台高2.07米,从万福台到两旁的两廊,再到灵应牌坊,形成一个天然的整体立体环绕声回音壁,保证了极佳的演出音响效果。据馆内人士介绍:自清代中期以来,粤剧戏班的第一台戏必先在万福台演出,以图吉利并检阅阵容,然后再到四乡巡演。目前,佛山至少有28个粤剧戏团,每天晚上和周六、周日全天,在此演出,仅去年就演出了700多场。300多年前的戏台,如今还照常使用,足见中国建筑声学技术之高超。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他不但流行于广东、广西、港澳台地区并随着粤籍侨民散居各地,把粤剧传播到了东南亚、美洲、大洋洲、欧洲并通过创世界记录的逾千部戏曲和近万种唱片风靡全球。佛山是粤剧的发祥地,从这点上看,万福台对粤剧的发展起过重要的推动和引领的作用。如今世界各地粤剧团体都将万福台视为粤剧之源。去年十一月,从海外回来朝宗的新加坡粤剧团在万福台上表演了别开生面的英语粤剧《清宫怨》,观者如潮,影响极大。

被外国友人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

祖庙是一个民间艺术博物馆,里面的建筑装饰工艺巧夺天工,被外国友人誉为东方艺术之宫。这得益于佛山发达的民间工艺。佛山是广东木雕的重要产地之一,以红木雕刻为主,也有贴上金箔而成为金漆木雕,佛山木雕以其刀法利落,线条简练,豪放、粗矿、流畅,构图大方饱满,装饰性强而著称,题材以人物、动物、花卉、瓜果等为多,以建筑装饰木今为主。祖庙前殿、正殿所陈列的大型神台,就是佛山著名的金漆木雕杰作之一。其中所雕刻的内容包括“荆柯刺秦王”、“李元霸伏龙驹”“竹林七贤”与“薛刚反唐”等故事。此外,祖庙建筑木雕也很多,其中有檐口木雕衽、花篮、木雕大门、戏台(万福台)、屏风、牌匾、对联、挂屏、仪仗、彩门、香案、门窗、案台、桌椅等。

最值得称道的是祖庙的建筑装饰大量采用了陶塑、木雕砖雕、灰塑等。其中在建筑中应用的陶塑瓦脊共有六条,分别装置在三门、前殿、正殿、前殿两廊和庆真楼等建筑的屋顶脊之上。规模最大的三门瓦脊。全长32.02米。正两面均有以戏曲故事为主要题材的雕塑,雕塑人物的面部、手部均露胎,不施釉,目的是为了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神态表情和手部造型。釉色以绿、蓝、酱黄、白为主,色彩高贵华丽,古朴典雅。设于祖庙各处的陶塑瓦塑历经百年风雨,其釉色仍光亮如新,可见其精良的制造工艺。灰塑又叫灰批,是佛山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之一,用灰塑美化装饰建筑物,主要用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等处。其题材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以及书画等。在祖庙中,这种佛山传统的民间灰塑艺术作品比比皆是。如祖庙两旁门、额的灰塑:“唐明皇游月宫”、“桃园结义”,东廊的“郭子仪视寿”,西廊的“哪咤闹海”等。此外,还有:“八仙”,“三英战吕布”、“刘伶醉酒”以及琴棋诗画等题材的作品。这此灰塑艺术造型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色彩绚丽。砖雕、石雕艺术也是佛山民间手工艺之一。它主要用于建筑装饰上。是我国有悠久历史的建筑艺术,明清两代在珠江三角洲各地,用这些民间雕塑艺术装饰建筑物甚为流行。祖庙公园内的马郡宗祠内牌坊,都用砖雕、石雕进行装饰,它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是佛山目前保存最完整最早的砖雕装饰艺术之一。祖庙大殿三门前两侧,端肃门上的砖雕“大红袍”(海瑞故事)、崇敬门上的“守房州”(牛皋故事)。这些砖雕的主要特色是:雕刻细腻,层次多,构图集中概括,主体感强,雕刻工艺娴熟,多用圆雕、透雕、浮雕、刀法刚劲利落极富于装饰性。细心的游人在观赏祖庙的砖雕时可以发现在砖与砖的接缝处并无丝毫的痕迹,其制作工艺令人惊叹。

漆扑又叫漆夹伫塑是一种以伫夹缝以漆粘扑而成的雕塑工艺,俗称漆扑。最早出现于东晋时代,以唐代为盛。佛山祖庙博物馆内的大神像都是用这种工艺扑制而成的。佛山民间漆扑雕塑,有悠久的历史。制作工艺须先塑出泥胎人像或动物、器皿,然后翻制石膏模,在石膏模上用小麻布片逐层粘贴,脱模成型,再在胎塑造型表面施以精细雕塑、刻画线条、装饰上漆(油)、贴金、加彩等,最后塑造出一座完整的立体造像或器物。在祖庙内现存有20多座漆扑神像供人们参观,这是清代佛山的漆扑艺术作品。

祖庙的正殿里庙内还陈设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如70件33种兵器铜墙铁壁仪仗,直径1.31米的巨型铜镜、大型铜鼎铜钟和香炉。铁器有大铁鼎,铁鼎,铁画等等。园内还陈列有石刻匾额,明、清时期的石兽、碑刻唐代“贞观二年”款棋字阳文“佛山”,石片旁的复制品。重新组合复完的陶塑瓦脊,大量的金木雕建筑构件,大型铁铸武士立像,铁铸瑞兽、铁炮等等。这些陈列品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佛山高超的工艺技术。无怪乎,一些前来参观的外国朋友将祖庙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

祖庙的骄傲黄飞鸿

黄飞鸿真人唯一的照片在祖庙三门的北侧,有一座两层仿清代青砖镬耳建筑,那是占地五千平方米的黄飞鸿纪念馆。走进黄飞鸿纪念馆,馆内设有陈列馆、飞鸿影院。陈列馆内,有一幅目前国内仅存的黄飞鸿真人照片,很多游客到了这里必须要和大师的照片合影。“十三姨”莫桂兰的真人照片,也陈列在馆内。并制作了一个“宝芝林”的复制品,与电影里的场景很相似。颇令游人兴奋。纪念馆里有个很大的演武厅,每天都有一场武术表演在这里进行,黄飞鸿的门人们将精湛的武艺呈现给游客。飞鸿影院则不停地播放黄飞鸿的电影录像,拳脚声不绝于耳与武术表演相得益彰,仿佛又见黄飞鸿当年矫健的身影。据说,祖庙的工作人员地毯式收集了1000多件黄飞鸿的文物,近百部黄飞鸿电影以及黄飞鸿功夫的真人演绎,才形成了这座凝聚全世界38万黄飞鸿门人寻根拜祖的纪念馆。黄飞鸿在《中华奇人大辞典》里,只有一句话的介绍,但“黄飞鸿”这个题材却被充分利用,并被演绎得传奇神奇,可见人们对正义的追求。为满足海内外华人的愿望,纪念馆已经整理出的《黄飞鸿大事年表》,刻成了石碑,放在馆内供人解读。是祖庙的灵气哺育了黄飞鸿,而黄飞鸿的民族气节和传奇经历又给祖庙添了荣耀。在纪念馆的左侧,每天进行一次的南派舞狮表演。队员们在铁柱和木桩上闪展腾挪,将高超的岭南狮艺展示给游客。据说:这支舞狮队由黄飞鸿传人组成的,每年还要到海外华人聚集的地方表演好几次。大概是出于对黄飞鸿仰慕,或者对舞狮艺术的崇拜,当舞狮者摆出一个造型“定格”时,游客就纷纷往大开口的“狮子”嘴里放钱。

青石铺路,斗拱飞檐,清音萦绕,曲径回廊,祖庙的内涵实在是过于丰富,以致于再多,再深沉,再华丽的文字去描述她都是隔鞋挠痒,徒流遗憾而已。只有亲自去体验,去感受……方能领略其中妙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