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位置:鳌江镇东海之滨,浙江省温州阳县城南部,全镇总面积102平方公里,东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相望;南与龙港隔江为邻;西与国家级风景区南雁荡山接壤;北与县城昆阳镇相连。

  行政关系:鳌江镇隶属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是平阳县经济、交通中心。1997年4月被列为国家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后,建立了“四办六局”,部分行使副县级管理职权,成为温州市计划单列镇。镇内设有口岸、海关、商检等涉外机构。

  人口环境:全镇现辖11个办事处,100个行政村,16个居民区,总人口15万,主要民族为汉族,其中有畲、回、满、苗等民族共1262人。

  资源情况:

  1、工业资源:鳌江镇内设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现有工业企业近2000家。主要行业有塑料编织、水产加工、新型建材、印刷、服装、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纺织、制鞋等,主要产品有圆筒机、减速机、金融机具、洗衣机配件、速冻水产品、一次性植物纤维餐具生产线、彩印监控系统、皮鞋、商标、垃圾无害化处理机械压缩设备、水解蛋白等。

  2、农业资源:鳌江镇内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橄榄、杨梅、葡萄;主要畜牧业品种为群鸡、群鸭、山羊;著名土特产品有大坪特早茶、马蹄笋、并都已形成规模效益。

  3、海洋资源:鳌江镇沿海滩涂近万亩,可造成农田或大面积养殖,现渔业养殖品种为蝤蠓、对虾等,海上作业年捕捞水产品产量5000多吨,主要水产品有马鲛鱼、带鱼、鳗鱼、梭子蟹、鲳鱼、鳓鱼、墨鱼和小黄鱼等。

  4、交通优势:鳌江镇海陆交通十分便捷。距温州机场50公里,104国道横贯镇区,鳌江港水深底软,可通航3000-10000吨货轮,水上运输直达全国各大港口,码头年吞吐量为100万吨。

  5、市场资源:鳌江镇历来为浙南闽东北的主要物资集散地,镇内主要市场有浙南水产城、商业城、服装城、建筑装潢市场、钢材市场、水果市场、木材市场、副食品市场等20多个商场,年成交额逾50亿元。

  6、旅游资源:鳌江系国家级风景区南雁荡山门户,境内风景名胜有荆山寺、玉佛寺、荆屏峰、蔡家山古山寨、墨城龙潭等32处;出鳌江口便是享有“碧海仙山”,“贝藻王国”美称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

  7、经济发展:采取“依托港口、工贸并举、夯实基础、再创优势、提升产业、优化结构、综合开发”的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鳌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现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试点镇”、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镇、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镇、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单位、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城镇、省首批教育强镇、绿色小城镇、体育工作先进镇等等。

  城镇建设总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1992年以来,开发新区面积4平方公里,总投资12亿元。吸引中外投资项目285个,其中,外商投资1500万美元,旧城改造一期、二期工程已经完成,建筑面积达14.5万平方米,一条宽25米的江滨大道和绿树成荫的江滨公园、江滨文化广场、鳌江公园在幢幢高楼映衬之下成为鳌江新景观。旧城三期15万平方米的改造计划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鳌江的城市格局更加完美。

  鳌江作为瓯南闽北区域的主要出海口和物资集散地,云集了全国各地的大量客高。这里集中了全县的十几家大公司,为国家二类口岸,设有海关、商检等涉外机构,镇内还设有农业银行平阳县支行,工商银行平阳县支行,中国银行平阳县支行,县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网点50多家。96年底,城乡存款余额5.93亿元,多项货款余额4.86亿元,成为平阳县的金融中心。

  大社会办大教育是敖江教育欣欣向荣的根本。五年来,全社会教育总投入近8000万元。被评为温州市首批增长率强镇。镇内拥有许多著名的花园般的学校。鳌江一中是省级特色学校,鳌江四中是浙江省第一所农村示范中学。鳌江三中是投资约3000万元新建的中学,占地70多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设有标准的后物化学、物理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学生公寓、餐厅和国际标准400米运动场。鳌江小学始建于清光绪廿八年(1902年),曾获全国行进单位和浙江省重点小学校称号。近年来,鳌江社会办学掀起热潮。1996年创办的平阳新纪元学校是一所中小学一贯制的确良私立寄宿学校,校内建有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并配置了钢琴房、演播室、闭路电视系统和风雨操场等现代化设施。小童洲幼儿园,它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造型独特、富有童趣。目前,正在兴建的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是所跨世纪的学校,它占地250亩,总投资将达亿元,是未来浙南地区的职业教育中心和国家科技星火密集区培训基地。-

下面是更多关于鳌江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鳌江(温州)的历史

温史悠久,人杰地灵。

温州古代称瓯越。还在五六千前的新时代晚期,就民在这里劳动生息。战国时属越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闽中郡。汉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践后裔驺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俗称东瓯王。汉顺帝永和三年置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设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气候温暖,"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州山水甲东南。温州的山脉有洞宫山、括苍山、雁荡山等山脉,群山峰峦叠嶂,青翠欲滴。山体主要由流纹岩和凝灰岩构成,局部有花岗岩。由于长期受流水侵蚀,或地震影响,山体崩塌形成了无数奇峰、异洞、怪石、陡壁、峡谷、飞瀑。奇特的造型,优美的神韵,深遂的意境,令人不能不慨叹天工造物之美。 温州河流众多,主要有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这些溪流由西向东注入东海。其中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发源于庆元县的凤阳山,全长388公里,流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其上游转折迂回于崇山峻岭形成许多急流险滩,下游北岸为永嘉、乐清,南岸是温州市区。江面宽阔,由于江流海潮相互激荡,彼此消长,泥沙沉积,形成了西洲岛、江心屿、七都涂、灵昆岛四个江中沙洲,苑如玉带上的翡翠,给美丽的温州城增添了许多资色。

温州历代人材辈出,在学术、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在南宋时期,学术上形成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在我国学术史有着很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文学方面,诗坛上出现了"永嘉四灵"诗派;戏曲上首创了"南戏"这种民间戏剧形式。南宋熙佑年间,医学家陈元择以《三因方》为理论基础创立了永嘉医派;两宋及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少杰出人才,如黄公望、刘基、孙诒等等。当代文化教育界更是群星灿烂:夏鼐、夏承焘、苏步青、谷超豪……。

http://web.ovcn.com/wenzhou/ls/1212.html

http://www.folkwz.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7

3

鳌江镇的历史沿革

鳌江原名始阳江,横阳江,均以县名名。梁乾化四年(914),横阳为,但江名未改。《明史·地理志》:“平阳县西南有前仓江,亦曰横阳江,东南经江口注于海。”《明史》编于康雍间,可见宋时间,曾因钱仓(又曰前仓)是北宋以来温州的八大名镇之一,改称钱仓江。乾隆间,又复称横阳江。乾隆二十五年编的《县志》:“横阳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旧志始阳江,又曰钱仓江”。而鳌江之称,首见于史书当是《清史稿》:“鳌江古曰始阳江,两港会于萧江渡,西合罗源山下为横源江,经钱仓镇为钱仓江。”《清史稿》编于民国初期(1914-1929),而与其同时编篡的民国《县志·地舆·叙水》仍称为横阳江。可见民国初年,两称同时并存,而鳌江的称呼拟逐代替旧称。   横阳江改称鳌江的原因,据《平阳地名志》载:“后因涨潮时,江口波涛汹涌,如有巨鳌负山,故易名鳌江。”新编《县志》则称:“自新渡以下又称鳌江。”鳌江为我省三条著名涌潮江之一,涌潮自古有之,清·董氵云《中秋鳌江观潮》:“自入中秋夜,声势倍速亟。驾山山欲摇,拍岸岸为啮。宛若天上轰狂雷,来向海门恣抨击,又如赴敌之精兵,千骑万骑衔枚走甚疾。……”因涌潮而改称之说似不甚妥。而《县志》分段之说,以一段江名代替原江名,似更合情理。因为鳌江之称,古已有之,如明泓治壬子(1942)包瑜写的《重节堂记》:“妇为鳌江陈氏,年二十五,生二子,俱在髫龄,亦霜居抚子,以完其节。”文中鳌江,当是因江而得名的江边一村庄,是否现在的鳌江镇,已不可知,因为乾隆《县志》尚无村名的记载。

早在北宋时期,鳌江由渔人聚集成市,清朝初年设置了海关。 至于鳌江镇(俗称鳌江),据民国《县志》:“鳌江,地因渔人聚集成市,名舻艚头,译名古鳌头,旋易今名。”为什么译名叫古鳌头,是否与古鳌江有关,已不可知。其实古鳌头之名古已有之。鲍台(1761-1854)《募修海神庙序》中提到古鳌头。“昆阳之南,横江之滨,为古鳌头地方。旧分上中下三埠。于是埠建海神庙一,圣姥宫一,居民估客以时祷赛。其中庙貌巍峨,宫舆之埒,层栾浮柱。瓴瓴榱举,翠灿与云齐,洵错观也,今则渐圯矣。……今鳌头烟火万家,舟车辐辏,外界大洋,拍天无岸,而蟹舍渔村,安堵无恙,官艚海舶日就波蹈坎,出入氵项洞而虞者,惟神是恃,其所呵护者甚大。”该文写作的确切年月已不可知,据鲍台生平计算,至少距今有一百五六十年。鳌江已有上中下三埠,“烟火万家,舟车辐辏”,相当。如果从庙宇“今则渐圯矣”推测,建庙当在此前一百余年,其时当是雍乾两朝,或更早一些,可见其时已居民不少,才有能力修建如此辉煌庙宇。由此可推断鳌江成村落最迟在雍乾两朝前。民国《县志·神教·杨府庙》有一段按语:“清咸丰五年三月,平阳鳌江有土匪突入,居民御之,亦称神助。击毙贼渠,余匪悉遁,同时上其事,乞加封号,部议未覆。同治六年(1867),平阳绅民以金钱会匪平,诸赖神力,复请。六年六月,得旨加封神 二字。”杨府庙即海神庙。址在鳌江二小,可见当时已具有一定知名度了,也就是说,已成市了。   至于鳌江成市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厚庄日记》:庚寅(1890)三月十五日载:“古鳌头泊售外来,自二月至今,计刮洋三万余圆。”又如《县志·食货》:光绪十九年(1893)温处捐总局移县,严禁闽盐船驰入古鳌头行销。此时,鳌江已与古鳌头并用,不但有市集,而且设有收税机构、学校、巡警分局。如《厚庄日记》戊子(1888)五月廿三日:“自鳌江归,阅颜氏学记。”同上,乙末(1895)六月廿九曰:“鳌江厘局司员顾鸿言之宗湘文观察……”又如《平阳教育志》:“1897年,王理孚、陈仲芸、王惺园三人发起办学,称鳌江书院。”又如《胡公寿海坠泪碑》:“鳌江盐栈激怒被毁,省檄严惩,公不复忍,自偿。公负累二千余金。”民国《县志·武卫》:“宣统元年四月,设古鳌头巡警第一分局,内设副巡官一员,巡警十名。1911年10月改朝后,改称鳌江警分署,直辖于军政分府。”

1923年,建成鳌江港,港口开辟了至湛江、汕头、上海、基隆、大连等全国主要沿海城市航线,成为鳌江流域对外开放的窗口。

1933年,鳌江正式建镇,携渔业与船运之便,成为浙南著名商埠,时称“中国古鳌头”、“瓯闽小上海”。解放后,鳌江商贸依然非常活跃,平阳县的工商企业大部分设在鳌江,周边的福鼎、泰顺、文成等县都在此设立商务代理处,是浙南闽东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出海口。

1994年经省政府批准鳌江港为国家二类口岸,并设立了海关、商检、口岸、边防、海事等涉外机构,承担着温州市飞云江以南四个县的全部涉外业务。

1997年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后,先后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试点、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等多个荣誉称号。

2009年被列为温州市首批强镇扩权改革试点镇,2010年被列为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

2011年经过行政区划调整,附近的钱仓、南麂、西湾、梅溪、梅源等五个乡镇撤销建制并入鳌江镇。

4

平阳县的历史

  1.建县有1700多年历史。283年(晋武帝四年析安固南横屿船屯地置始阳县,这是平阳单县的开始。后也称罗阳县。不久,“取横屿及横江之义”,改名横阳,仍隶扬州临海郡。323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设永嘉郡,统永宁、安固、松阳、横阳,从此横阳改隶扬州永嘉郡。

  2.平阳县是浙江省辖县,地处浙南沿海,陆地面积1051.17平方公里,与苍南共有海域37200平方公里。与瑞安市、文成县、泰顺县、苍南县接壤,县城距温州市区50千米,南麂列岛离台湾基隆140海里。

  3.平阳地质属浙闽太平洋沿海基底隆起带,以火山形成地貌为主,地势西高东低,海岸线蜿蜒曲折,丘陵、谷地、平原、河海一应俱全。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水丰沛,物产丰富。
5

平阳县的历史沿革

据《史东越列传》,驺摇因“功多其民便附”,乃立东海王,都东世俗号为东瓯王”。

至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建元三年),惧闽越攻击,“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间,”国灭。公元前85年(汉昭帝始元二年),以其地为回浦县地,隶会稽郡南部都尉(据《汉书·地理志》)。

东汉光武帝时将原来的闽中地更名章安(《后汉书》及《宋书》另引晋《太康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章帝章和元年立”),属会稽郡东部都尉。

公元138年(顺帝永和三年)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三国吴大帝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分永宁县南面置罗阳县(后改安固县),并在仙口一带设横屿船屯,仍隶会稽郡东部都尉。257年(三国吴孙亮太平二年)以会稽东部都尉设临海郡,罗阳改属之。268年(三国吴孙皓宝鼎三年),改罗阳县为安阳县,领属不变。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安阳县为安固县,隶属州郡仍无变动。这是平阳建县前的历史。

283年(晋武帝太康四年),析安固南横屿船屯地置始阳县,这是平阳单独建县的开始。后也称罗阳县。不久,“取横屿及横江之义”,改名横阳,仍隶扬州临海郡。323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郡设永嘉郡,横阳属之。

县治据说是郭璞所选,隆庆《平阳县志》云:“自晋郭景纯定县治,以仙坛、昆山对峙于前,鸣山、石塘拥障于后,故宋令陈容有‘前分凤翅,后叠蛾眉’之句。俗传左右二山为斗牛,鸣山为伏虎,言其形势也。”在当时闭塞的条件下,县城不得不偏于东北一隅。

隋唐之际,因战乱频仍,一度撤销县制,并入安固或永嘉,而自701年(武后大足元年)复置。五代十国时期为吴越国辖地,改名为平阳。

宋朝以后,平阳已成为“两浙咽喉,八闽唇齿”。至明、清两朝,“邑之盐亭大小屿诸山,向为斥卤者,兹皆为沃壤,而旁海成市如堂奥焉。至番舶贡琛,往往守风其间。远望海上马鞍、麂山,俨然外屏。是不独两浙咽喉,八闽唇齿,抑又为大洋之门户矣”(乾隆《平阳县志》)。民国以来,一直延续县级建制,并发展为平阳、苍南两大县。

自283年(西晋太康四年)建县以来平阳县境历经多次小变迁,一次大变迁。

1452年(明代宗景泰三年)闽、括间政局不稳,山民穷困无告,时有起义发生。为了加强统治,巡抚孙原贞奏设泰顺县,因析原归仁乡的三十八、三十九、四十都三都的区域归泰顺。三十四都因无户口可稽,以其地分隶三十二、三十三、三十五都,全县由55都减为51都。

清初,郑成功等义军在东海沿海一带坚持抗清斗争。1661年(顺治十八年)曾下令“迁界”由尚书苏纳海负责,“撤边海三十里居民而空其地”,实行彻底的坚壁清野、移民并村的残暴政策。平阳副总兵张思达反对当时县令高仪坤依瑞安例内迁五里的主张,坚持内迁十多里,造成“男号女哭,四境相闻”的惨状,田园弃置过半,“所存图里,十仅有四”。

1670年(康熙九年),清朝严正声明政局较前稳定,下令“展界”,一直到1691年(康熙三十年)才恢复原来图籍。只有原属二十四都的南麂诸岛,明时居民因倭寇之乱散入内地,以军籍余额编补,名存实亡。南明时,郑成功曾驻营其地,终清之世,未入版图。中华民国时期,才开垦发展,建立乡制。

1952年将瑞平行政村从瑞安凤翔乡划归腾蛟区的龙尾。1953年,又将属瑞安石龙乡的根竹行政村划归腾蛟包洋。1955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南麂乡划归成立不久的洞头县管辖,1957年8月,又将其重划归平阳,恢复原貌。1955年秋,国务院决定,将平阳管辖的台山列岛划归福建省霞浦县。宋桥乡的杜山头自然村毗邻瑞安,历史上一半属瑞安,一半属平阳,管理方面诸多不便。经两县有关代表磋商,并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经上级批准后,于1958年上半年,将该村划归瑞安县仙降区吴桥乡管辖。

平阳原是一个大县,居全省第二位。土地总面积相当于瑞安、文成二县之和,而耕地面积则比瑞安、文成、泰顺之和尚超出5万多亩,人口则占温州地区的三分之一。

1980年,浙江省和国务院根据实际情况及经济发展需要,接受全县干部和群众的要求,颁发了(81)国函字68号和浙政(1981)68号文件《关于平阳县划分为平阳、苍南县的通知》,决定于1981年开始,将平阳县的矾山镇和宜山、钱库、金乡、灵溪、桥墩、矾山、马站7个区析出,另建苍南县,这是平阳建县以来县境的最大一次变迁。

6

鳌江镇的名胜古迹

千佛寺

祀“三宝佛”,位于三清八千公山,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创建于明朝宣德年(公元1433年),于1980年重建。

7

平阳人文历史故事

平阳县是中国浙江级市温州市下辖的六之一。

平阳地处浙江南部沿海,与瑞安市、文成县、县接壤,陆地面积1051.17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7200平方千米(与苍南县共有)。

平阳县地貌类型比较复杂,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四周以火山形成的地貌为主,中、东部沿海为沉积形地貌,有众多岛屿与喇叭形海岸,属里亚斯型沉降式海岸。

南雁荡山脉和鳌江水系由西向东横贯全县,境内有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雁荡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
8

平阳镇的历史沿革

平阳镇,“夹信子因其位居黄与大石头河汇合处之间,。清末,定名

为“平阳镇”,是密山府所辖“72镇之一”。中华民国时期,为密山县平阳镇区。东北沦陷后期,设平阳镇村,1941年9月划归鸡宁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设置平阳区。1949年7月,鸡宁县改为鸡西县后,称平阳镇区。1956年5月,撤区划乡,设置平阳镇。1957年1月,划归密山县管辖。1958年8月,成立平阳人民公社。1965年1月,正式划归鸡东县管辖。1984年4月,改为平阳乡。1985年5月,改为平阳镇。该镇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全镇下辖 14 个行政村,56 个自然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