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杨绛对他们一家三口生活的回忆录,作者写这部小说的时候钱钟书先生和他们的女儿钱媛已经逝世,书中回忆的生活情节虽然很平凡,但是真的很感人,非常值得一看!-

下面是更多关于我们三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杨绛的《我们三》怎么样

一、这本书,值得一看。

这本书是杨绛对一家三口生活的回忆录,作者写这部小说的钱钟书先生和他们的女儿钱媛已经逝世,书中回忆的生活情节虽然很平凡,但是真的很感人,非常值得一看!

二、作品简介: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三、人物形象:

1、杨绛

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为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爱。“拙手拙脚”的钟书“做了坏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说:“不要紧,我会洗”;钟书不小心把台灯砸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钟书把门轴弄坏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

2、钱媛(乳名 圆圆原来叫做钱健汝)

女儿圆圆一向孝顺父母,对父母百般体贴。“圆圆也肯委屈,能忍耐”。小时候,圆圆十分乖巧、听话。“阿媛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她始终是父母的安慰、父母的骄傲。

3、钱钟书

在家人心目中,他是家里最需要照顾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细腻的,他对待妻子和女儿是温存体贴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妻子一起学做菜,一起去“探险”——在散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他长期为妻子做早餐。他与妻子、女儿一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他是女儿最好的“哥们”。

四、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钱钟书夫人,原名杨季康,著名的

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3

杨绛在<我们三>中写的古栈道是不是真实的.她有没有外孙?钱钟书什么时候死的她女儿呢?

    古栈道是虚构的。客船、古栈道,这分别对应家、医院(当时书先生已住进医院)和医院之间的路。杨绛先生用这个比喻构造了一个虚幻的场景,讲述了他们仨相聚的最后的日子。请楼上不要随意作答,这很不应当。

    杨绛先生的女儿钱瑗结婚两次,但都没有自己的孩子。她有继女和继子,分别为杨敏和杨宏建。

    钱钟书先生于1998年12月19日去世

    钱瑗老师于1997年3月4日去世

4

我们三 杨绛 收获与感悟

生命需要珍惜,其实这本书就是写他们的美好生活的
5

杨绛的我们三属于哪类题材的书籍

好看,很好看.“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女士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6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1998年,的丈夫钱锺书逝世。的伴侣、女儿相继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主要内容:《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

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扩展资料

全书虚实互补,虚实相生。以实笔写生,以虚笔写死。这样一来,“生”的部分写得充实而丰厚,杨绛一家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人生历程历历在目。那些实实在在的故事,那些生动有趣的细节,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以“梦”的形式描写女儿和丈夫最后的岁月,以虚笔写死,也许一方面是由于那一段是作者不愿去回忆的、让人撕心裂肺的岁月,她还没从伤痛中走出来,不愿再重复亲人所受的痛苦和折磨。所以,作者以“梦”的形式,滤去不堪回首的往事和细节。

另一方面,从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来看,死亡本是虚幻缥缈的东西,很难用文字把握,用此种形式描写死亡,更易揭示其真实面貌。从这个角度来看,以虚笔写死,也许本身就是内容表达的需要。

此外,作者在书中运用现代派手法以求意识流动的自由和主观感受的真实,但情感的表法依然是节制含蓄的。

杨绛通过情景交融营造梦境的邈远迷离,分载过于深重的死别的悲情,把丰富复杂的情感寓于景中,通过意象比喻、象征、暗示,尽显古典文化的韵味。梦开始,杨绛虚构了客栈、小船和古栈道,对应于现实中的家、医院和两地间的路途。

烟雾迷蒙,杨柳成行,杂树丛生,野草滋蔓,苍松翠柏的场景描写暗示通向死亡的荒凉、迷离,是作者内心伤感悲凉之情的外射和物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我们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