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楼,俗称“生土楼”

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称“客家土楼”。

它是以生土作为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

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

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不单有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有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

福建永定土楼群

-

下面是更多关于客家土楼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福建土楼始于那个朝代?为什么叫客家土楼?

哥是不折不土楼人,福建土楼,故靖。

跟你讲土楼的由来吧。

土楼的历史由来样的,唐朝时候,开漳圣王陈元光开拓了福建南部地区,但是由于当时土匪和海盗很多,后面陈元光让当地百姓仿照他兵营和山寨的形式,用红土松木之类做材料,做成百姓可以居住在一起抗敌的民间城堡,所以后面才有土楼的建筑,起初包括闽南闽西一带都是很多土楼的,比如在漳州市漳浦县绥安镇的一德楼和锦江楼,还有泉州南安的花岗岩和泥土混合建造的土楼,后面逐渐遗留的福建闽西南一带,包括漳州市的南靖县和华安县、龙岩市的永定县。

看土楼就是看古人的智慧,为古人的智慧而震撼,为暂别整日忙碌的城市生活而来回归优美的田园风光所感叹,为寻找往昔农家生活的记忆所嘘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3

承启楼为什么叫土楼之王,振成楼为什么叫土楼王子?

1、承启楼位于省龙岩市永定县高高北村,据传从明崇祯年间奠基,至清年间竣工,历世3代,阅时半个世纪,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1986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福建民居就是一座环环相连的土楼,这座土楼就是如今闻名遐迩的承启楼,承启楼是一座城堡—— 一座家族之城。邮票是“国家的名片”,影响力十分深远,庞大的承启楼正是借助这方寸的邮票名扬四海。

2、振成楼,是客家土楼中的土楼王子,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中南部,由洪坑林氏21世林鸿超兄弟等人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造。俗称八卦楼,以富丽堂皇、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著称。其局部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祖堂、花墙等所用的颜色,大胆采用了西方建筑美学所强调的多样统一原则,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堪称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作。该楼坐北朝南,占地约5000平方米,由两环同心圆楼组合而成。外环土木结构,高4层,直径57.2米,内通廊式。

3、承启楼明朝动工,清朝建成,早于振成楼的民国时期。

4、承启楼占地约5300平方,大于振成楼的5000平方。

5、因此承启楼成为当之无愧的土楼之王,而振成楼,因其富丽堂皇、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的八卦造型,在众多土楼中脱颖而出,成为众望所归的土楼王子。
4

福建土楼的由来是什么?

福建土楼的由来,还得追溯到魏晋时代。当时内乱,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生。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南侵,所谓“五胡乱华”。西晋王朝内部又自相争斗,酿成“八王之乱”。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攻陷都城洛阳,那里的百姓无论是有钱有势的还是平民百姓,皆纷纷南逃。有的大家族则举族南迁。但在南逃的过程中,他们一直难以落脚安居,因为经常被当地土著驱赶。后来好不容易逃到福建、广东、江西交界处,总算定居下来了。然而,年复一年,死的死,走的走,也不知道这个家族原来是怎样的结构,难以论资排辈地居住,于是干脆造个圆形的大屋,大家住在里面,不分彼此。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经常要与当地土著发生矛盾,甚至斗殴,因此平时只好生活在宅内,务农时出去。里储有大量的粮食、油盐、蔬菜等,几个月不外出也无妨。圆形建筑正适应了这种需要。
5

福建人的土楼为什么是圆的

你误解了,福建并不是都是圆的,也方形的。

这种圆环形的土大的直径达到70余米,一圈房屋四层高,内有环形走廊。

至于为什么要制作成圆形大屋,有两个原因。

1.魏晋时期,内乱外患,社会动荡,西晋永嘉年间,匈奴攻陷洛阳,百姓举族南迁,南逃到福建、广东、江西交界处,总算安定。但是时长日久,人员伤亡分离,已经不知道家族原来的结构,难以论资排辈居住,于是造型圆形的大屋,大家聚居,不分彼此。

2这些难逃的人经常要和当地土著发生矛盾,甚至斗殴,因此平时只好生活在宅内,务农时候再出去。土楼里储存有大量的粮食、油盐、蔬菜,即使几个月不外出都没关系,圆形的土楼正好适应了这样的需要。
6

土楼的来历是什么?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闽南的永定、一带。多年前,中原一带,举族南迁的客家人几经辗转,来到闽西南一带的山区。为避免外来冲击,他们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用生土、砂石、木片垒起厚重封闭的土楼。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长时间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7

土楼的来历是什么呀

土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黏质沙土拌合的泥土,以夹墙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根据《现代汉浯词典》的解释,所谓“楼”,就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子”。据此,一层的房子,即使以生土墙承重、以木料作为柱梁等构架,也不能称为土楼,只能称为土屋。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汉民族传统民居的瑰宝。

土楼是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的客家地区,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它们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

土楼已被严格确认的福建土楼建筑有3000余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县、福建省漳州南靖县和华安县,其中又以客家土楼为代表。土楼的兴建高潮是在中国动乱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这些时期包含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与明末清初。直至17世纪之后,不但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也让土楼分布地点以中国闽粤地区为大宗。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的。

土楼的产生与中原居民大南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由于北方连年战乱,又出现罕见的大旱和蝗灾,中原居民大量举族南迁,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福建开始显现新的生机。唐宗章二年(669年),唐高宗为了巩固对福建的统治,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中原府兵入闽,驻扎福建南部的漳州等地。唐末(7—8世纪),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又一次大规模地南迁,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北部的建州等地。上述进入福建东南部漳州、泉州等地区的中原汉人,在与原住民的相互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闽南话为代表的福佬民系,并通过随后不断向海外迁徙,形成了主要分布东南亚各国数以千万计的闽南华侨群体。

北宋末期,特别是南宋时期(1127—1279年),由于北方受金人攻打、 统治,中原民众举家南迁者甚多,这些南迁者多经江西赣州进入福建西南部的汀州,带入中原的语言、文化,经过与当地文化的长期融合,形成了以客家话为代表的客家民系,并通过随后的继续向南、向海外的迁徙,形成了主要分布于中国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的客家人群体,以及世界各地数以千万计的客家华侨群体。

考古成果表明,从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乃至中亚、东亚的广阔区域内,就开始了以生土夯筑房屋、聚落建筑的历史。从11—13世纪始,传统的生土建筑艺术在特定的历史大迁徙背景和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中,衍生并发展繁荣了“土楼”这一奇特的建筑品类。福建土楼记载着这一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在土楼的建筑形式上,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福建的生土夯筑技术已相当成熟,福州新店战国晚期至汉代古城遗址(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武夷山城村闽越王城遗址(公元前1世纪)等所遗留的城墙,均为生土夯筑而成。唐五代(7—8世纪)以后,福建地区出现的具有强烈军事防御性质的堡、寨,其堡、寨的墙体也多以夯土依山而筑。

这些生土夯筑的土堡(寨),自古至今绝大多数被当地人称为寨,基本上已毁,或仅存残墙断壁,或已被拆除重建,或仅作为地名沿用至今。上世纪40年代以前出版的《永定县志》,就记载了许多寨的名称,但其中多数已荡然无存,被后来兴建的土楼或砖混建筑所代替,极少数只留下部分可以辨别的遗存,至多仅存残墙断壁。迄今所知,南宋以前永定境内就有溪南里的新寨、赤寨、西湖寨、金寨、仁梓寨、龙安寨、水寨、高寨、犁头寨、罗寨、永安寨,丰田里的上寨、新寨、下寨、中寨、龙王寨、网岗寨、何家寨、黑云寨、湖洋寨、铜鼓寨、地上寨、龙旗寨、廖湖寨,金丰里的太平寨、杨家寨、天德寨、苏屋寨、曾屋寨、高头寨、金山寨等等。这些寨均以生土夯筑而成,既是民居,又是具有突出防卫功能的建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