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石口,即晋、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

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恰克图地理位置:西伯利亚南缘。

扩展资料

恰克图衰落:恰克图进入繁荣期后,一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贸易额仍保持上升势头。每年交易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5%-20%,俄国仅次于英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1851年《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后头二年,贸易额仍很可观。从1853年开始,特别是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签订后,交易额急剧下降,80年代较50年代少了3/4。恰克图互市开始走上了一条下坡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恰克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走西口

-

下面是更多关于恰克图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走西口》中的“西口”是哪里?恰克图现在是哪里?

指山西省诸长城关口出这个西口,山西经商地区包括蒙的归化与(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新疆地区、关东地区。“走西口”的“西口”最早指山西省右玉县杀虎口。恰克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俄国境内之恰克图,今俄罗斯仍名恰克图;在当时中国境内之恰克图,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阿尔丹布拉克。
3

电视剧走西口中提到的恰克图是现在的哪里?

恰克图 清代俄境重镇。南通买卖城和库(今蒙古人和国乌兰巴托),北达上乌丁斯克(今乌兰乌德)。1727年10月,中俄《恰克图条约》在此草签,次年正式换文。根据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为界,旧市街划归俄国,清朝於旧市街南别建恰克图新市街。条约还规定,准许俄国商人贸易,其人数不得过二百人,每三年可进北京一次。1729年清朝立市集於恰克图,并派理藩院司员驻其地,监理中俄互市。汉人称互市地为买卖城。1737年,停京师贸易,对俄贸易统归恰克图办理。1762年,置库伦办事大臣,专理俄罗斯贸易。其后,因俄国守边官员屡次违约恣行,以致失和绝市。1792年中俄订立《恰克图市约》,重新通市。在俄国境内之恰克图,今俄罗斯仍名恰克图;在当时中国境内之恰克图,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阿尔丹布拉克。

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南部城市。在俄蒙边境,西距纳乌什基车站35公里。人口1.53万。原属中国。1727年建为要塞,次年6月,中俄在此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并划定两国以恰克图为界。旧城归俄,即恰克图。十九世纪后半叶以前曾为俄国同中国贸易的中心。有公路通乌兰乌德及蒙古乌兰巴托。有纺纱及针织厂等。

恰克图与晋商

西汉时苏武曾经在此牧羊,唐朝和元朝时此地分别归北庭都护府和乌里雅苏台管辖,清代恰克图成为中俄交界处的一座边境重镇。历史上,这个城镇的发展繁荣与晋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晋商,系明清时代的山西商人,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商帮。当时的晋商以义制利,雄霸天下五百年;以诚信为本,纵横欧亚九千里。靠着艰辛的劳作,晋商票号不仅开遍全中国,而且远及俄罗斯、日本、朝鲜及西亚、东南亚各国。当时就有“凡有麻雀飞过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说法。在西北贸易上,晋商促进了蒙古、新疆等地的城市发展,民间传说:“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在与俄国的贸易上,晋商远涉戈壁、沙漠,在恰克图与俄罗斯商人进行贸易,促进了恰克图的繁荣,也推动了俄国的经济发展。

清初,俄国所需的中国商品是从蒙古地区间接获得的。当时的晋商经过明朝一代人的资本积累,已经是雄视天下的大商业集团,是蒙古地区的主要商家。晋商将丝绸、茶叶、瓷器及生活日用品贩往蒙古地区,俄国商人再从此处购得这些商品运回本国。也有的晋商经喀尔喀蒙古地区至色楞格额塞同俄国商人进行直接贸易。此时的俄国已进入沙皇时代,开始利用国外市场来进行对外扩张。它一方面频频对中国边境进行骚扰,用武力实现其领土扩张,另一方面又采用扩大通商的手段来开拓国外市场,以弥补其国内商品的不足。

康熙帝在平叛“三藩”、收复台湾之后,两次对沙俄出兵,迫使沙俄在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与清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该条约明确规定黑龙江流域归属中国,有效遏制了俄国在中国北部的殖民入侵;条约还规定了双方的通商事宜,双方商人凭借路票进行贸易。自此,中俄之间开始了正式的贸易往来。俄国商队纷纷来到中国北京、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府乌兰巴托)、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张家口经商,而这些地方的商业几乎完全被晋商垄断。因此,中俄之间的早期贸易主要是依靠晋商来进行的,这为后来晋商同俄国商人的大规模贸易打下了坚实基础。

18世纪上半叶,俄国开始进一步侵略中国西北和漠北地区,清政府给予严厉打击,将俄国军队赶出中国蒙古地区。同时,为惩罚俄国的侵略行为,清政府禁止俄商在蒙古地区贸易,杜绝俄商来北京贸易,中俄贸易中断。由于俄国已从双方多年的贸易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为保住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俄政府于1725年(雍正三年)派代表团来华谈判,希望能与中国继续通商并扩大两国间的贸易。清政府为断绝俄国与葛尔丹分裂势力的勾结,于1727年(雍正五年)同俄国签署了《布连斯基条约》,在此基础上,1728年(雍正六年)两国又在恰克图正式签署了《恰克图条约》。这两个条约划定了双方在蒙古地区的边界,明确了双方的贸易规定:俄国来华经商人数不得超过200人,每3年来北京1次,免除关税;同时在两国边界处的恰克图、尼布楚、祖鲁海尔设互市,“情愿前往贸易者,准其贸易。周围墙垣栅子,酌量建造,亦毋庸取税,均指令由正道行走,倘或绕道或有往他处贸易者,将其货物入官。”1730年(雍正八年),清政府批准在恰克图的中方边境地区建立买卖城,这样就将恰克图分为南北两市,南市为中国商民居住,称为“买卖城”;北市为俄国商民居住,称为“恰克图”。由于尼布楚、祖鲁海尔地理位置偏僻,恰克图就成为中俄贸易往来的重要据点。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宣布中止俄国商人来北京贸易。这样,中俄之间的贸易就全部集中在了恰克图。

早在《恰克图条约》签订之前,晋商就已经开辟了北京—张家口—库伦一线的通商渠道,并在这些地区与俄国商人进行贸易。条约的签署为晋商提供了极为优越的和平环境。晋商凭借着先前的经商优势和雄厚的资本,迅速将商号开在了恰克图,并开辟了库伦到恰克图的商路,对恰克图早期的开市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晋商的介入,恰克图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一跃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八方商人,聚集于此。

4

走西口中的西口具体指哪里是?东口呢

您好,很高兴回答...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风景名胜区。东口,即张家口,张家口市地处河北省西北部,跨东经113°50′至116°30′、北纬39°30′至42°10′,南北最大距离近300km、东西最大距离约228km,总面积36873平方公里。...祝您新年快乐,虎虎生威!!
5

走西口中的西口是什么地方?

走西口是“中国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走西口文化 地理位置   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具体含义   从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线图看,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 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 文化背景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口外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蒙古地区以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农耕并举的 多元化社会。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由于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晋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扩展。   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走西口”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6

现在在热播的《走西口》西口是什么地方??

  西人走西口大致的图看,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条向西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

  没有走东口,有“闯关东”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至1840年东北人口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国人口达四亿多。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年间(1912年——1949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 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的山东人达 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因此,现在东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

  闯关东,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满洲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闯关东-山东人-清代分三个时期:(1)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2)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 康熙七年(168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3)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

  闯关东,从“流人”到“流民”,到东北“移民社会”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人口压力、天灾人祸、 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 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关东,东北是外敌侵扰之地,山东人卓绝的斗争。吉林省浑江市《湾沟公社志》记载:“1921年间有一名叫王振邦的农民, 原籍山东,因逃荒携妻及长女一家流落于西川一带。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王振邦与山东老乡聚义百余人抗日,1934年末,他们与日军大小战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战绩最佳,日军死伤惨重,义军为日军所胆寒。”

  闯关东,由于东北为流放地,禁垦,边墙西为蒙古贵族驻牧地。但灭的满清政府无力阻挡历史潮流,满清二百多年统治,倒促进了满蒙汉等族的大融合,即使“满蒙独立”运动、“伪满洲国”等历史沧桑,都没能改变满洲人成为中国的满族人。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增强最,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辛亥革命东北几千万关内汉人回到中国怀抱,“以至于人文地理学地图表明该地区完全是中国人的”(《草原帝国》,法国,勒内·格鲁塞)。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存在“闯关东”的特定背景。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 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 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作为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汉族,几百年来人囗压力就使汉人不断向周边扩散:走西囗、下南洋,内蒙古和新疆也成为汉人移民地。那么,闯关东便成了人口与经济的平衡学。

7

《走西口》中,西口指哪

民间所说走西口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
8

电视剧走西口中的地名 西口 是指哪个省市的什么地方?

电视里指的是山西祁县

“走西口”不是地名
9

走西口到底是走到哪里啊? 西口是什么地方啊?是关卡吗?

走西口”的具体含义】 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州市右玉县杀。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 从16世纪末开始,历经明清两朝四百多年,中原地区通往内蒙古、外蒙的主要关口杀虎口,是山西人外出务工经商的必经之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