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下面是更多关于元大都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元上都与元大都有什么区别?

都,元代名。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人民政在旗大营子(现敦达浩特)东25公里,高勒北岸1公里,“五一”牧场南4公里处。当地牧民称之为“北奈曼苏默”城,意为一百零八庙。现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上都地区山川雄固,风景优美,据古籍对其记载:“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东北不十里有大松林,异鸟群集....山有林木,水有色盐,百货狼籍,畜牧繁息,大供居民之食用。”

上都城兴建之前,金代属桓州。成吉思汗在这里避过署。蒙哥汗五年(1255年)忽必烈受命驻守此地,次年开府营建城廓宫。元上都建于1256年,1259年落成。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于此,称开平府,1264年加号上都。自后岁一巡幸,未署而至,先寒而南,成为常任之夏都,与北京并称为两都。

上都城由外城、皇城、宫城和外苑部分组成。外城周长约十八、九里。内城为皇城,外城为市区,城内有宫署约六十所,各种寺庙一百六十余处,有大明、仪天、宝云、宸丽、慈福、鸿禧、睿思等殿,大安、延春、连香、紫檀、凝晖等阁;绿珠、瀛州两堂以及振堂等重要建筑。城内除中央及北城墙中部的大型宫殿位于中线以外,大部建筑未采用对称的布局,殿、亭、阁、榭各具特色,或近临沼池,或开渠引流,或亭阁相连,形状大小各异,色彩风俗不同,优雅非凡。上述通往各地的驿道四通八达,为漠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

上都地区元朝时商贾工匠云集,繁荣兴盛,不但有从中原来的商人,也有从中亚和欧洲来的商人,他们运来各种金属器皿、日用品和为统治阶级享用的奢侈品,而后运走上都地区的畜产品,促进了以元上都为中心的蒙古地区的经济繁荣。1358年红巾军攻克上都,焚毁宫阙衙署。结束了它作为一代陪都的历史。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开放形式的街巷。按照方位,元廷将大都街道分为50坊:福田坊,在西白塔寺,即今北京白塔寺一带。阜财坊,在顺承门内金玉局巷口,即今北京民族文化宫以北。金城坊,在平则门内,即今北京阜成门内大街以南之大水车胡同一带。玉铉坊,在中书省前相近,即今北京故宫午门以东。保大坊,在枢密院北,即今北京王府井大街一带。灵椿坊,在大都路总管府北,即今北京安定门内大街之西灵光胡同一带。丹桂坊,在灵椿坊北。明时坊,在太史院东,即今北京建国门内观象台一带。凤池坊,在斜街北,地近海子,即今北京鼓楼西大街以北。安富坊,在顺承门羊角市,即今西皇城根南街以西、甘石桥东北。怀远坊,在大都城西北隅。太平坊,有大承华普庆寺,在今北京西直门内宝产胡同一带。大同坊、文德坊,以其取义,或在元大都国子学和宣圣庙,即今北京国子监一带。金台坊,有齐政楼,即今北京旧鼓楼大街一带。穆清坊,地近太庙,在今北京朝阳门内以北。五福坊,坊在中地,或在中心阁附近,即今北京鼓楼一带。泰亨坊,地在大都城东北。八政坊,地近万斯仓、八作司。时雍坊,有庆寿寺,即今北京电报大楼西侧一带。乾宁坊,在大都城西北。咸宁坊、同乐坊、寿域坊、宜民坊、析津坊、地近海子,即今北京积水潭东北、鼓楼西大街一带。康衢坊、进贤坊、嘉会坊,在大都城南部。平在坊,在大都城北部。和宁坊、智乐坊、邻德坊、有庆坊、清远坊,在大都城西北隅。日中坊,在今地安门西北。寅宾坊,在大都城东部。西城坊,在大都城西部。由义坊,在今北京阜成门内北三里。居仁坊,在大都城东市。睦亲坊,地近诸王府。仁寿坊,地近御药院,在今北京隆福寺一带。万宝坊,大内前右千步廊之西,在今北京故宫午门以西。豫顺坊,有福寿兴元观,即今北京西直门内桦皮厂胡同一带。五云坊,大内前左千步廊之东,即今北京故宫午门以东。湛露坊,近官酒库,在大都城东部。乐善坊,地近诸王府,与睦亲坊相近。澄清坊,地近御史台,在今北京米市大街甘雨胡同一带。元大都的坊皆以街道为界线,虽有坊门,但无坊墙,坊门只不过是标志而已。《析津志》称元大都有50坊,但《日下旧闻考》引《元一统志》只列49坊,或有遗漏。《析津志》又载有里仁坊、发祥坊、善利坊、乐道坊、好德坊、招贤坊、善俗坊、昭回坊、居贤坊、鸣玉坊、展亲坊、惠文坊、请茶坊、训礼坊、咸宜坊、思诚坊、东皇华坊、明照坊、蓬莱坊、南薰坊、迁善坊、可封坊、丰储坊等坊名,均为《元一统志》所不载。《析津志》著于元末,其所记坊名当即旧坊所改,或元末所增设。

3

元上都和元大都有什么不同,平面图差不小呢

不是同一个城市
4

元上都和元中都分别在哪里

刘秉忠

1256年刘奉忽必命在此地选址建城,1259年城成,命名为“开平府”,此城元上都的前身。1260年,忽必烈在此登上蒙古大汗之位,是为元世祖皇帝,将开平府作为首都。公元1264年,诏令开平府为上都,又名上京、滦京。次年,改燕京(今北京)为中都(后称大都),遂确定两都制度,使上都和大都成为元朝的两大首都,上都成为仅次于元大都(今北京)以外的第二个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1272年,元上都开始大兴土木,不断扩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北方草原规模最宏伟的一座都城,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5

元上都有什么历史

一、元上都的地理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郭勒盟正蓝旗上以东18 公里处,它北部有连绵起山岗,南有滦河流过,东、西两边及滦河之南是广阔的草原。史籍赞其城“龙岗蟠其阴,滦水迳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王恽《中堂事记》,《秋涧集》卷80)每当夏秋季节,闪电河水蜿蜒曲折,金莲花遍野盛开,自然景色十分优美。元代诗人就有“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萨都剌《上京即事五首》,《雁门集》卷6)的生动描写。

二、元上都的设立及两都制的由来

公元1251 年,蒙哥汗在漠北即位,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元史》卷4《世祖记》)。忽必烈南下驻帐于滦河上游的金莲川地区,广征天下名士,建立了著名的金莲川幕府。1256 年,又命刘秉忠选择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三年建成,初名开平府。1260 年,忽必烈在此登基,继蒙古汗位。

公元1260 年冬, 忽必烈认识到通过几千里的草原、戈壁把中原地区的粮食和各种物资运到漠北, 以保证庞大的中央机构、军队及迅速增长的都市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他也意识到大蒙古国的统治基础已经在中原地区奠定, 他要做的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正统王朝的皇帝。于是,汉人谋士郝经实行两都制的建议便得到了忽必烈的赏识。

中统四年(1263),大都(今北京)建成,忽必烈遂将开平府改名为上都,亦称上京、滦京,这里便成为和元大都并列的草原都城。元朝自此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上都为夏都,与大都共同构成了元朝的两大首都。元朝的皇帝,春分时离开大都北上来到上都,到秋分的时候,他们再南下离开。皇帝在上都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除此之外,皇帝要狩猎行乐,还要举行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和传统的祭祀活动。

相比较而言,对于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上都的战略地位更胜于大都。元人虞集在《贺丞相墓志铭》中写道:“上都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元代皇帝始终非常重视上都,一来方便与漠北蒙古宗王联络, 二来还可按照蒙古传统习俗举行宴会、祭祀、狩猎活动。每当北方或东方、西方发生紧急情况时,元朝政府就会把大批的军队和物资从南方汉地调往北方。这个过程中, 上都是最重要的枢纽。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元朝共有11 位皇帝,其中有6 位皇帝在上都城登基称帝。元中期以后发生的“南坡之变”、“两都之战”、“上都兵变”等宫廷斗争、流血冲突,都证明了上都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

三、元上都的建筑特色

上都城是由忽必烈的汉族谋士刘秉忠设计建造的,因此它既具备汉族传统农业地区城市的风貌,又带有蒙古游牧生活的特色,充满了天才的创举。

元上都的建设,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选择

了金莲川草原这一处形胜之地。元上都的外城、皇城和宫城城郭三重相套。外城轮廓为边长2200 米的标准正方形。皇城也是正方形,边长1400 米。宫城居于皇城的中部偏北,略呈纵向长方形,南北长620 米,东西宽570 米。宫城正南设御天门,从御天门向北修筑御道,形成中轴线的格局。后来, 元大都借鉴了元上都的构思模式而有所发展,如宫城、皇城、外城作三环相套的城垣,就是在元上都三重城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元上都是一座保存着大量游牧文化的草原城市,开放自由与流动性是它最大的特色。元上都的城市建筑便捷而灵活,建筑布局也随形就势,在巨大的宫殿周围,保留有大片的草地, 用来搭建蒙古包, 甚至在元上都的城中,还开辟有大面积的猎场和花园。

四、元上都的城市布局及繁华风貌

根据史籍记载和考古调查, 元上都曾拥有11 万人口。城垣周长8 公里多,城内有官署约60 所,各种寺庙堂观160 余处驿道四通八达,为漠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全城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墙组成。宫城是全城的核心,有东华、西华、御天三门,城墙用砖包镶,其中南边的御天门最为重要,它与皇城南门明德

门在一条中轴线上,是出入的主道。皇帝所下达的诏旨,都要在御天门上发布, 再送住大都, 然后转发全国各行省。主要宫殿楼阁和官署、宫学建在宫城内。宫城建有水晶、大明、鸿禧等殿,大安、延春等阁,华严、乾元等寺庙。宫城内还有泉池穿涌其间,园林特色十分明显。大安阁是宫城内最主要的建筑,也是上都城的象征。它是元世祖移取汴梁(今开封)的金朝南京熙春阁的材料所筑成,建于1266 年。皇城在全城的东南角,城墙外砌砖石,寺庙、国学和部分大型建筑在皇城内。外城北部是皇家苑囿和金顶大帐“棕毛殿”的建筑所在。城外东、南、西有关厢,其范围

很大,建筑遗迹甚多,百姓民居和商肆店铺工匠仓库主要集中在关厢地带。每年春、夏、秋三季,上都城的城外比城内更繁华,流动人口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之多,城区方圆数十公里。城西还有离宫西内,周围10 里,建筑以行宫和营帐为主。还有一处圆25 公里的大御花园, 北郊则有很多寺庙、宫观等建筑。

在元朝,草原丝绸之路从上都出发。在以上都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道上, 是行色匆匆的前往上都朝觐元朝皇帝的罗马教皇、高丽国王使者以及波斯、缅甸、印度、尼泊尔、意大利等国的学者、高僧、商贾、工匠、艺人,与他们擦肩而过的是元上都派往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友好使节。

1275 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上都觐见元世祖忽

必烈,他在其著述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终抵一城,名曰上都,今在位大汗之师建也。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屋皆涂金,绘种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元人的许多文集中,载有不少关于元上都的诗文,总计500 多首。

五、元上都的文化积淀及流传

或许是因为始终生活在元上都附近的原因, 在正蓝旗地区生活的蒙古人, 至今保留着正宗的蒙古民俗———当地人常常骄傲地自称保持着忽必烈时期的遗风。他们定期举行祭天、祭祖及礼佛仪式,每年夏季举行“敖包祭日”和“那达慕大会”。祭敖包的场面非常隆重热烈, 牧民们都带上祭礼用品赶来参加。主要祭祀形式是献奶食、哈达,为敖包添加石头, 向敖包跪拜。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请活佛和喇嘛念经、焚香、酹酒。最后,所有参加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神降福,保佑风调雨顺、家畜兴旺、无病无灾、大吉大利、财源茂盛……那达慕意为游艺, 包括传统的射箭、赛马和摔跤比赛,俗称蒙古族男儿三项技艺。如今在内蒙古很多地方,也都会举行那达慕, 但是正蓝旗的那达慕总是具有更多的意义———人们似乎在这里能穿越时间, 看到元上都当年的那达慕盛况。

作为元朝、清朝皇家奶食基地,正蓝旗生产奶制品的技法至今仍然延续了元代传统工艺。正蓝旗还是国家确定的蒙古语语音标准地, 也是蒙古族传统建筑蒙古包的主要生产地。

六、元上都的历史地位及其遗址保护

元上都是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掌握政权后建立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帝国都城, 是中华多民族大一统的强盛国力的体现,为多元共荣、文化昌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元上都是蒙元王朝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对外交往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的大都会,被称为“世界的心脏”。

1358 年,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攻克了上都,焚毁了所有宫阙。金碧辉煌的元上都在历经11 帝100 余年的风雨后,变成了断砖残瓦的废墟。如今这座古城元上都遗址的宫殿、皇城、宫城、外城、防御设施等遗址仍保存完好,充分体现了当时的规模、格局和草原都城的特色,是一座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研价值的实物博物馆,一座拥抱着伟大文明的遗址。

许多考察过元上都遗址的专家认为, 元上都及其周边的文化景观,如草原、金莲川、上都河、山岗,还有蒙古族民间风俗,如蒙古语标准音、蒙古长调、民间诗歌、那达慕大会、元代古墓葬等,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独特且有代表性。截至目前,在全球800 多处世界遗产中,还没有一处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的文化遗产;在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元代的文化遗产仍然是空白。元上都遗址见证了蒙古民族在13 世纪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与人类经济文化交流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体现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与辉煌。在元上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且对世界文明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元上都遗址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为了更好地传承蒙元文化, 保护元上都这座伟大的世界性都城遗址,2010 年,国家文物局将元上都遗址列为全国2012 年世界遗产提名项目。2011 年2 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元上都遗址作为全国2012 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6

元上都算不算元朝首都?

首先,我要说它与都不同,位于今中国内自治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电河畔,至于刚才的知友们回答的,那个应该是元大都,它位于北京,与之后的明朝、清朝的首都都址都有重叠的部分,是元朝的首都

我们所说的元上都,它只是避暑行宫,相当于我们所熟知的热河行宫

要补充的是,在它还成为开平的时候,还没有元大都,那个时候它算是元的首都

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7

元上都是一座什么古城

元上都 今锡林浩特是元代两都之一(两都即元上都与元大都),是由忽必烈初建,城呈形三层环套,分为外城,皇城,宫城,面积巨大,顶盛时人口达数十万,其中宫城为元代皇帝妃子夏季时的住所,里面有狩猎场等
8

元朝的都城有大都和上都,哪个在先?

上都在先。

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内蒙古元上都主题为文物遗址草原景观环境为其背景衬托,突出元上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殊的历史地位,进一步阐明元上都处于草原与农耕农牧交错带的历史特点和环境特殊性,揭示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完整性、唯一性及其不可否认的普遍价值。

元大都,简称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Khanbaliq),意为“大汗之居处”。由元代科学家刘秉忠规划建设,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丁卯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为元朝国都。

其城址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9

上都 大都 中都是不是指的是同一个地方?

不是同地方,但是都是元朝城,上都在现在的内蒙境内,是人的大本营,忽必烈下诏书将开平诏令为上都。大都和中都都是现在的北京,辽代北京就称为燕京,金灭辽以后改为中都,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地扩建新城之后,将中都改称“大都”,成了元朝的首都。于是上都和大都,都成了元代的政治中心,从而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元上都和元大都成为大元王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首都。我个人感觉,元代的统治者设立一个上都是给自己留的后路,好像感觉到自己在中原立足不会长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