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九路军陵园 日军损毁陵园最严重

  陵园:广水荫路113号

  讲述人:蔡、朱伯康

  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曾留下光辉的一页。

  最值得我们广东人骄傲的是,这支蜚声中外的部队里,绝大部分将士都来自广东。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有幸采访到今尚健在的蔡廷锴将军的长孙蔡醒民和老战士朱伯康,与他们一道追怀当年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

  军中大多是广东人

  1932年,华侨捐出10万大洋,十九路军拿出部分拨款,在广州市沙东路建成一座“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以纪念阵亡将士。该坟园于1933年建成,是如今十九路军淞沪阵亡将士陵园的前身。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属广州联谊会会长、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将军的长孙蔡醒民解释,陵园之所以建在广州,是因军队中绝大部分是广东人。十九路军的番号是1930年中原会战时发表的,它起源于孙中山创建的革命部队粤军第一师,由于是在广东组建,除了军官中有极少数的外乡人,几乎所有士兵和绝大部分军官都是广东子弟。蔡醒民说,单是蔡廷锴将军的故乡广东罗定就有300多人参加。

  除了这座陵园外,广东还有两座十九路军纪念碑,一座是和平县淞沪抗日和平县籍烈士纪念碑,另一座是台山县李荣熙烈士纪念碑。前者是全国首座抗日纪念碑,1933年由和平县老百姓自发捐款建成。当年,十九路军60师357团包括团长黄汉廷在内的大部分将士均为和平县籍,而在战役中牺牲的和平县籍将士有近50人。

  日军打烂墓碑“蔡”字

  蔡醒民介绍说,今天我们看到的十九路军陵园已非当年的坟园,70多年间陵园几经沧桑,许多建筑已消失了。

  他表示,1938年广州沦陷后,日军的破坏是对陵园最严重的损毁。闯入广州后,日军将陵园的两头铜狮和几座铜像搬走,用以制造枪弹。如今只有抗日亭、将士墓等少数纪念建筑留存了下来。

  “说起将士墓,还有一段故事呢,”蔡醒民告诉记者:“1933年,坟园建成时为阵亡将士树了这座碑,并由我祖父题字‘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将士公墓———蔡廷锴题’。1938年,日军入广州后,为泄当年淞沪战败之恨,将墓碑上的“蔡”字一枪打烂。”

  在蔡醒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陵园的将士墓发现,虽然石碑上的字迹都已重新涂上红漆,但当年“蔡”字中央被毁坏的痕迹仍清晰可见

  事实上,十九路军是一支几乎纯粹的广东部队。朱伯康回忆说,除了军官中有极少数的外乡人,绝大部分军官和几乎全部士兵都是广东子弟。朱伯康的人生就这样和这支部队割舍不断。他拿给记者一本广东十九路军将属联谊会出版的十九路军纪念画册,那上面刊载着气势恢弘的十九路军烈士陵园和纪念碑。“这个陵园在广州,修建于‘一二八’战争结束后。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会在那里而不在上海,但是你要知道,十九路军是由广东子弟组成的,是受过国父中山先生革命教育过的军队,他们参加上海淞沪抗战保卫国家,广东人对他们的纪念,正是以他们为骄傲

  (十九路军陵园 日军损毁陵园最严重 )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5-06/16/content_922048.htm

  (告十九路军全体将士书)

  http://blog1.poco.cn/myBlogDetail-htx-id-2099187-userid-17217132-pri--n-0.xhtml

http://blog1.poco.cn/myBlogDetail-htx-id-2099187-userid-17217132-pri--n-0.xhtml

-

下面是更多关于十九路军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为什么建在广州?

因为十九路军是粤军,广东子弟兵的烈士陵园建在广东无可非厚
3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为什么在广州不在上海?

因为是以粤籍将土为主。
4

广州十九路军烈士陵园求大神详细介绍

  广州十军烈士陵园是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役中阵亡的将于1933年由华侨捐资建成的。整座陵园建筑规模宏伟,布置严谨,造型庄重典雅,南北走向的墓道形成一条十分明显的中轴线,主体建筑均用花岗岩石砌成,是一座富有古罗马建筑风格的陵园。

   追答
十九路军烈士陵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沙河顶,陵园由著名建筑师杨锡宗仿西方墓园形式设计,规模宏伟,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墓门是花岗石结砌的,仿凯旋门式样,高16米。门楼正面门额刻林森题书“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字样,背面刻宋子文题书的“碧血丹心”横额。坟园后面主题建筑为半月形柱廊,前面矗立一座花岗石砌成的圆柱形纪念碑,高约20米,碑底座正面镌刻:“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李济深敬题”。纪念碑前有铜铸战士像、铜狮、铜宝鼎。十九路军烈士陵园是为纪念1932年1月28日与同年3月间在淞沪地区抗击日本侵略军战役中阵亡的十九路军爱国将士,由华侨捐资,于1933年修建的。属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国家民政部公布为全国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追问
地铁到吗
追答
好像广州东站方向的地铁1号线能吧!

你可以去问问看别人!关于地铁方面的我不怎么清楚耶!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5

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管理处怎么样?

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管理处,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管理处更多信息和资讯。

6

广州 求黄花岗 烈士陵园 十九路军陵园的详细介绍

广州黄花岗黄花岗七烈士墓园,又称黄花岗公园,位于市面的白云山南麓先路,是为纪念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三·二九”起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它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纪念公园。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举行起义,结果失败,喻培伦等36人英勇牺牲,其中华侨29人。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二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黄花即菊花,比喻节烈),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墓园始建于1912年,至1921年烈士墓和纪功坊先后落成。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入门是宽敞的墓道,长200米。烈士墓构筑在岗陵之上,居于墓台当中,纪功坊峙立墓后。墓道两旁苍松翠柏,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南墓道为碑林,镌刻有“自由魂”“精神不死”等碑文,字字语重千钧。两条3米多高的连州青石透雕龙柱,夹道相对。

  公园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园内300多米长的层级主干道两旁苍松翠柏排列有序。巍峨的正门为高13米的牌坊,上面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词“浩气长存” 四个大字。园内有墓亭、陵墓、纪功坊、记功碑等。记功碑上刻有历史缘由和烈士英名,顶部是高举火炬的石雕自由神像。岗陵上安放着七十二烈士之墓,墓后的纪功坊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墓旁孙中山先生手植树苍劲挺拔。潘达微先生、邓仲元、杨仙逸、冯如、史坚如等革命烈士也安葬于此。园内还有黄花井、黄花亭、默池、四方池、八角亭、黄花园及网球角活动服务区。

  烈士墓园内除了72烈士之墓外,还有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家和飞行家冯如之墓、陆军上将邓仲元之墓、被孙中山誉为“中国革命空军之父”的杨仙逸之墓、被孙中山称“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的史坚如之墓以及越南烈士范鸿泰之墓等。

  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陵园建设,筑起围墙,加强整治保护。1961年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和1986年政府两次拨款维修,使浩气重光,1986年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之一,名“黄花浩气”。广州十九路军陵园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位于广州市水荫路113号,面积6212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陵园是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中阵亡将士,于1933年由华侨捐资建成。园内有凯旋门、先烈纪念碑、英名碑、抗日亭、将士墓、战士墓、先烈纪念馆等七处烈士纪念物。整座陵园建筑规模宏伟,布局严谨,造型庄重典雅,主体建筑均用花岗石砌成,是一座富有古罗马建筑风格的陵园。

  陵园入口处为花岗石砌筑的仿罗马纪功式建筑的凯旋门,门楼上镌刻“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十二个大字,背面门额上刻有“碧血丹心”四字。陵园中轴线长300米,宽14米,地面用花岗石铺成,便于群众瞻仰和祭奠英魂。从南至北建有“抗日亭”、“抗日阵亡将士题名碑”和“纪念碑”。抗日亭为一花岗石砌筑的四方亭;题名原稿碑为方柱体花岗石碑,碑体四面铭刻着1983位先烈的英名;沿中轴线踏阶而上是先烈纪念碑,纪念碑耸立在半圆柱廊中央,碑高20米,底座镌刻“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其上有一尊铜铸威武的十九路军战士塑像,塑像前正面台阶卧伏2对铜狮,8个铜铸宝鼎排列在拱卫纪功碑的厂石栏基上,铜像、铜狮、铜鼎寓意着“1.28”淞沪抗日。纪念碑后环以罗马式半圆柱廊,由12对石柱和门亭组成。陵园中轴线两侧为坟地,东侧为“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墓”,西侧为“淞沪抗日阵亡战士墓”,象征性的水泥馆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先烈纪念馆”又名“墓庐”,以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较为详细地展示了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的英勇事迹。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陵园建设。1981年成立了陵园管理处。1991年起十年间,按纪念性公园的要求投入巨资对陵园进行整治修复,对绿化进行了全面改造。新建的公园东大门,高18米,宽18米,全部用花岗石砌筑,装饰有20根立柱,整座门颇具欧式风格,庄严雄伟,气势恢宏。

  东大门北侧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纪念馆,运用现代化的展示手法增加充实十九路军抗日史迹陈列。在陵园东北角的俱乐部、茶室,为游人提供休憩、娱乐饮食等各种服务。题名碑西侧是长46米、高4.6米的浮雕墙,它以艺术语言再现了十九路军当年“一.二八”淞沪抗日的战斗场面,在花岗石铺砌的浮雕广场的衬托下,颇为壮观。四座风格相近、形式各异的风雨廊,分设在陵园内,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北门广场上造型新颖的喷水池在绿树红花的衬托下更显生机,源源不断的喷泉射向空中又化作细雨飘洒而下,象征着革命先烈铁血御侮的爱国主义米精神永放光芒,烈士们的光辉业绩永垂不朽。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是日本侵华在广东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保护好陵园,充分发挥陵园的作用,对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反击日本右翼势力歪曲侵华历史的议论,加强华人间的团结与交流,促进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陵园七处烈士纪念物都是建于1932年,在广州沦陷和“文革”时期,虽受破坏,但基本保持完好。1981年广州市政府决定成立管理处对陵园进行保护管理,1991年开始又投入6000万元分三期工程对陵园进行整治维修,新建了展览馆、东大门、浮雕墙、将军墓、喷水池、接待室、办公室、茶餐厅、俱乐部和游客中心,对园内绿化和道路进行了全面改造,三期工程的完成,突出了陵园纪念抗日英雄的主题,完善了陵园景点配套设施建设,使陵园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纪念性公园。管理处注重讲解员的培养,基本形成专职人员组成的导游讲解队伍。

  2002年初,陵园开始淞沪抗日七十周年纪念活动和国家旅游景点3A评定准备工作,年底前完成纪念馆的重新陈列、宣传资料和旅游纪念品的制作,淞沪抗日资料片摄制、电脑售票、监控系统、灯光音响系统和语音讲解系统等。今天,这座陵园更加焕发出青春,成为人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休闲活动的场所,独具特色、环境优美的公园。

  可乘公交车192 199 27 547 6 78 夜14在十九路军陵园站下

7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怎么样

在先烈路沙河是为纪念国民革命十九路军淞沪抗勇牺牲的将士而建的。由著名建筑师杨锡宗仿西方墓园形式设计,规模宏伟,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墓门是花岗石结砌的,仿凯旋门式样,高16米。门楼正面门额刻林森题书“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字样,背面刻宋子文题书的“碧血丹心”横额。坟园后面主题建筑为半月形柱廊,前面矗立一座花岗石砌成的圆柱形纪念碑,高约20米,碑底座正面镌刻:“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 李济深敬题”。纪念碑前有铜铸战士像、铜狮、铜宝鼎。
8

广州烈士陵园的简介

十军烈士陵园位于先烈东路沙河顶为纪念1932年1月28日与同年3月淞沪地区抗击日本侵略军战役中阵亡九路军爱国将士,由华侨捐资,于1933年修建的。属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国家民政部公布为全国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十九路军烈士陵园由著名建筑师杨锡宗仿西方墓园形式设计,规模宏伟,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墓门是花岗石结砌的,仿凯旋门式样,高16米。门楼正面门额刻林森题书“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字样,背面刻宋子文题书的“碧血丹心”横额。坟园后面主题建筑为半月形柱廊,前面矗立一座花岗石砌成的圆柱形纪念碑,高约20米,碑底座正面镌刻:“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李济深敬题”。纪念碑前有铜铸战士像、铜狮、铜宝鼎
9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陵园的陵园建筑

陵园主要建筑有:凯、战士墓日亭、英名碑、先烈纪念馆士墓、将和先烈纪念碑等处烈士纪念建筑物,以及浮雕墙,航空纪念碑等景观。

陵园有一座花岗岩砌成的仿罗马纪功式建筑凯旋门。门楼建于1932年,位于沙河顶、先烈路和水荫路的交会处,高13.4米,宽 11米,占地面积 40.7平方米。门额正面镌刻着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的“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背面镌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题写“碧血丹心”。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接着 1932年1月 28日日寇又悍然出兵进犯上海闸北。当时驻防淞沪地区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全军将士奋战抗击敌人,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随后张治中部第五军也参加了作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十九路军将士英勇抗击敌人侵略,苦战33天,激战100多次,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损兵1万多。但最后由于寡不敌众,十九路军退守第二道防线。5月5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悲壮激烈的淞沪抗战结束。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项伟大壮举,它延缓了日本企图侵占中国的步伐,激发了全国军民卫国御敌的斗志,开创了中国军队局部抗日的新局面,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纪念战斗中牺牲的烈士,表彰十九路军将士的卫国抗敌之举,特建立起这座烈士陵园。

浮雕墙位于陵园的西边、战士墓的北侧,由浮雕墙和浮雕墙广场组成,占地1250平方米,全部由花岗石制成,于1998年元旦竣工。这组浮雕由闸北巷战、争夺战、敢死队、大刀队、阵地战、支援前线等几个战斗场面组成,还突出了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这两位抗战风云人物的形象。浮雕墙长46米,高4.6米,其浮雕残缺的墙体象征当时祖国山河破碎,整体红墙则寓意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战士墓建于1932年,墓区位于陵园的西边,全称为“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战士坟墓”。墓区由主墓碑和墓组成,占地1187平方米。坟墓由 190座墓依次排列建造,象征性的水泥棺比将士墓略小。主墓碑位干西边,碑上由李济深题词:“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战士坟墓”。

“广东航空纪念碑”是为纪念我国航空事业先驱和在东征、北战、抗日战争中阵亡的空军将士们而建造的。1987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将这座碑移建在陵园内,次年3月纪念碑落成。碑石下面刻有孙中山先生题写的“航空救国”4个字,碑志上面刻有冯如等266名殉国殉职的航空英烈的名字。

抗日亭位于陵园中轴线的最南端,为一花岗岩砌成的方亭。“抗日亭”三个苍劲大字是当时淞沪紧备司令戴戟将军题写。碑亭建于1932年,面积为120平方米。

陵园的中轴线长近300米.宽14米。由抗日亭沿中轴线向北走,可见到中轴线中部有座题名碑。碑体为方柱体花岗岩石碑,四周铭刻着1983位先烈的英名。英名碑全称叫“抗日阵亡烈士题名碑”。该碑建于 1932年,高7.7米,占地91平方米。这1983位先烈是十九路军六十师、六十一师、七十八师、第一师补充团当年在淞沪抗战中阵亡的英烈。

广州市政府为弘扬中华民族抵御外强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干1991年3月开始,用了10年时间,共投入资金4900万元,分三期工程对全园进行了整饰维修。现在,修复后的陵园更加庄严肃穆,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此于1999年4月立下维修纪念碑。

陵园东大门广场有一座欧式风格的建筑物,这就是先烈纪念馆。该馆位于陵园的东南侧,建于1932年,占地300平方米。初期这里是用来祭拜英灵和临时休息之用。1981年收回后曾作为十九路军陈列展览馆。2002年初淞沪抗日 70周年纪念日,对先烈纪念馆进行了重新陈列,并建起了纪念广场和“文化墙”。

现在,这座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纪念馆运用了现代化展示手法,增加充实了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的史迹陈列,使游人对先烈事迹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陵园内除了西侧的战士墓之外,在东侧靠北部,还有一个战士墓群和将军墓区。将士墓群与战士墓群位于东西两侧边,相互呼应,水泥棺也象征性整齐地排列着。将士墓全称为“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烈士公墓”,建于1932年,占地1875平方米。墓区北面是一座主墓碑,其他202座整齐有序地平列在墓地中,其中22座是花岗石砌筑,现保存的碑有37块。主墓碑上有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题写的“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将士公墓”;背面“十九路军抗日死难将士之碑”也是蔡延锴亲手撰写,碑文记述了十九路军将士抗日守土、浴血奋战的经过。

将军墓位于陵园的东边,将士墓的背面,占地400平方米。这里,蒋光鼐将军和蔡廷锴将军的骨灰于1997年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葬于陵园。两墓碑石采用两个25吨自然花岗石凿成,碑文为“蒋光鼐之墓 和“蔡廷锴之墓”。

陵园中轴线的最北段竖立着一座先烈纪念碑。该碑建于1932年,也是陵园中的主体和代表性建筑。

纪念碑高 19.2米,占地 2298平方米。这座全用花岗岩砌成的仿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圆柱体纪念碑格外宏伟壮观。纪念碑底座镌刻着“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降”,是李济深的题字;而下端镌刻有:“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三月十日京沪卫戍长官陈铭枢、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淞沪警备司令戴戟会同立石”。

纪念碑上有一立体方形的花岗岩石底座,其上竖立一个威武雄壮的十九路军战士铜像。战土像高3.15米,肩托步枪,背系一顶铜鼓帽(竹帽)。在塑像前的正面台阶,则卧伏着2对铜狮,还有8个铜铸立鼎,依次排列在拱卫纪念碑的石墓栏上。

铜像(1个)、铜狮(2只)和铜鼎(8个)原始物,在1938年广州沦陷时被日军夺去了。1991广州雕塑院尹积昌教授根据有关记载加以复制。其实,一个铜像、二只狮子、八个铜像宝鼎,这数字不是巧合,而是专门用来纪念“一 二八”淞沪抗日事件的。

纪念碑后现建百罗马式半圆柱回廊,由12对古罗马式石柱环绕。在回廊的两边是门亭,左亭墙有1933年林森撰文并手书的《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全文,右亭墙有1933年3月林森撰文并手书的《十九路军公墓纪念碑》碑文。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