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社会
精彩青岛,李村路忆旧
2019-11-19 15:01社会
简介" 我是在李村路出生与长大的。说实话,我对李村路没多少好印象。那时住一楼的人家由于没有卫生间,几乎家家都往街面上倒污水,弄得街面污水横流。再加上狭窄的室内空间,使得成年后的我做梦都想跳出李村路。前几天偶到市档案馆看到一张摄于1901年的李村路老照...
我是在李村路出生与长大的。说实话,我对李村路没多少好印象。那时住一楼的人家由于没有卫生间,几乎家家都往街面上倒污水,弄得街面污水横流。再加上狭窄的室内空间,使得成年后的我做梦都想跳出李村路。前几天偶到市档案馆看到一张摄于1901年的李村路老照片,却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到了震撼。原来,李村路是青岛数一数二的百年老街。顿时,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有了一点自豪感。
在那张老照片上,中山路北端即李村路西端的地方,啥建筑都没有,连闻名遐迩的宏仁堂也还没盖呢,只有一片海滩,海上有点点帆影。海水一直漫到了今天济南路、北京路的位置。但是,照片上的李村路却已经很有一番现代街道的模样了。整洁的街道矗立着两排红砖楼房,依次是土产店、果品栈、典当行等商户。特别是一种造型典雅的路灯立于照片显著位置,更是让人觉得这里已是城市的街区了。照片说明上讲,青岛初开埠时,李村路是土产果品一条街……这时,我蓦然忆起,小时经常和同学从一堵高墙跳下去偷苹果、梨的情形,敢情那是人家果品栈的仓库呀。
(梁汉杰提供)
既然已打开了对李村路的回忆盒子,那么就索性再捡拾捡拾封存已久的东西吧。那时,李村路东端有个青岛影剧院,是日本人三浦在1939年盖的,用时下流行的话讲可谓高端大气上档次,那是我小时候几乎天天光顾的地方,我们小孩都叫它李村路电影院。那时家家都挺穷,哪能进去看电影呢?哪怕是5分钱一张的电影票也是买不起的。我们光顾的是这家电影院的门前小广场,在那里跑闹,识字了后也趴在宣传橱窗的玻璃上,看里面一些电影广告,力争通过那么七八张影照弄清楚剧情的大概。记得1966年“文革”时,我上小学七年级,成为中国当代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小学七年级学生。但就是这样也没上几天,学校停课了。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无所事事,就围着青岛影剧院转悠。转什么呢?转转看看从哪儿能溜进去看不花钱的电影。很快,就被我们转出门道来了。青岛影剧院的北面是其前门,戒备森严,无半点空子可钻。西面是济宁路,矗着一排民房,也无空子可钻。东面是李村支路,有一个侧门,整天关得紧紧的,只有在电影散场时才打开,以疏散观众,也是不行。影剧院的南面是胶州路,有一堵院墙,就是这儿,被我们看出门道来了。我们站在胶州路矮矮的院墙外向里看,发现影剧院的西面是一个狭长的院子,一直通到胶州路,垒有三道院墙。虽说看上去也是戒备森严,但是除了第一道院墙高不可攀外,第二第三道院墙皆可踩着同学肩膀跳入。而第一道院墙虽说很高,但跳进去后是一个陡坡,胆大点可慢慢抓着陡坡的凸出物下去。胶州路的地势比影剧院的地势高,且垒在人行道上的外院墙很矮,翻过去下陡坡即可。于是,我们几个同学试了一次,非常成功且没人蹭破皮之类的情况发生。翻过三道墙后,我们就迅速地钻入院子里的厕所,过一会儿,便装作刚上完厕所的有票人士那样,气宇轩昂地进入剧院。时间长了,我们都亲切地叫那儿为“三道墙”。
有一段时间,青岛影剧院没什么电影可放,就天天演一出话剧叫《农奴戟》。是当时根据泥塑收租院的作品演绎的,由青岛话剧团演出。我们通过“三道墙”进去看《农奴戟》,最起码看了有二十来遍,情节都背过了。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台词是剧中一个大地主说的“租米收得怎样啦”,我们同学见面都喜欢用这句台词打趣。这句台词是青岛话剧团老演员雷仲谦在剧中扮地主时说的,他说得阴阳怪气、惟妙惟肖。他后来在改革开放后的电影《牧马人》、《喜盈门》中都扮过角色。我去看这两部片子时感到很亲切,像是见到了老朋友一般。
李村路上的房子以日式建筑为主,而且大多都是两层。也有三层的,但从街面上看还是两层,因为有一层是在地下,我们叫它地下室。其实说地下室也不太准确,若从李村路的街面上看,只有一排排嵌入地下的气窗,确实是地下室,但若绕到后面的市场三路看,它又是明门明窗,像是陕西窑洞那般。因为李村路自青岛开埠后即是商业街,所以,李村路街面上的房子大多都是前店后家的格局的。我家是李村路11号,也是日式房子,自然也是前店后家的格局。我父亲是画画的,他在五几年就在李村路开了一个画店叫“徐萍美术社”,一直开到1957年合作化,他被“合作”进了青岛美术社。
我们家虽说是前店后家的格局,但本来是一家住的房屋,却被当时的房管部门硬生生地塞进去三家,即前店是我家,后面的两间屋子又安排住进来王姓人家、郝姓人家。我们家八口人,父母加六个孩子,一间屋子怎么住呢?有办法。李村路上的日式房子大多都设计有阁楼,那是为了办前店时放货物的,一般高度为一米四五,站不起人来。但是没办法,爸妈就把我们六个孩子赶上去住了,下面父母住兼开店。青岛人都叫这种阁楼为“吊铺”。后来我的两个妹妹大点了,不好和小子们混住在一起了,没办法,父亲又动手搭了一个小吊铺,两个妹妹算是有了“闺房”了。由此,我们家就有两个吊铺。我们叫原先的阁楼为“大吊铺”,后搭的叫“小吊铺”。每到冬天,吊铺就特别暖和,也是我特别愿意早早爬上去的原因。躺在温暖的吊铺上看书,躯体虽说受到限制,但想像却不受限制。由文字而生的想像翅膀,在低矮的吊铺里任意驰骋,真是冬日里神仙般的日子呀。
我家的大吊铺最辉煌的时候是1960年“瓜菜代”时。那个时候我们家与莱西老家亲戚“互动”频繁,不是我们下去“倒地瓜”,就是他们上来走亲戚。农村地方大,住没问题,住我们家可就麻烦了。这时,大吊铺显身手了,最多时,我家的大吊铺齐刷刷地躺过九条汉子睡觉。
我家老屋在建快速路二期工程时拆了,老屋拆的时候我特意去老屋看了看。发现大吊铺的支撑梁、地板什么的统统露着白茬,七八十年的风风雨雨硬是没把它腐蚀掉哪怕半毫米,而且,连一个虫洞都没有。如今,李村路因为上述工程被拆掉了半条街,不过还留着半条街,可以让人依稀看到百年老街的某些风采。然而,那座给我留下许多美妙回忆的青岛影剧院却不见踪影了,它被拆掉了。
END
2010年春,随着东西快速路三期工程施工,青岛沧口路,市场三路、李村路一带开始大规模拆迁,一大批岛城人熟悉的老房子和老街道消失。以下是本公众号搜集编辑的部分拆迁前的李村路老照片,借用徐昆源老师的一篇旧文,与大家再次分享那些曾经的旧影时光,看看能否勾起你曾经美好的回忆......
走在青岛老城区,那老青岛耳熟能详的一条条老街,每条老街都是一段历史,几代人的记忆。随着近些年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大,很多老街、老场景已逐渐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作为凝固的历史,很多老建筑也没能原汁原味修旧如旧的加以保留,亦是这个城市的莫大损失。
一组十年前的老照片,带您再次回到曾经熟悉的李村路......
本文作者:徐昆源,文中照片源自青岛市北档案馆,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编辑添加,转载请注明!
Tags:精彩,青岛,李村路,忆旧,是在,李村路,出生,大的,说实话,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青岛10水库低于死水位主要河道断流 莱西重旱
连日来的高温给城市供水带来严峻考验。昨日,记者从青岛水务集团获悉,7月26日,市区日供水量再创历史... -
黄岛新区(原胶南)小学招生划片表
小编微信:hulan1201 欢迎大家与我交流 胶南小学划片表 一、符合入学条件且家庭自有住房的适龄儿童、少年按... -
现把青岛开发区(黄岛)及高速违章测速点告知大家,免
点击关注:青岛君如意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牢记这些路段,免违章,君如意祝君平安! 2013年1月1日起17处路段设... -
风水师批黄岛买房风水 这些地方房子不能买
我结合青岛楼市论坛,给出风水堪舆版块一档购房风水指南专栏,就青岛不同区域给出购房风水的建议,服务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