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社会

青岛:观崂村原名官落村,太和观道士抢占村产,村民十四年终胜诉

2018-11-11 16:01社会

简介观崂村位于北九水西南五百米处。相传此处原名"官落(音lao,去声)石屋村",也是源于一个传说。据说,明代有一位官员,到崂山闲游,从此地经过,恰逢山雨路阻,九水势大,难以渡河返回。当地有一位乔氏土人,冒险将这位官老爷背负过河,在村子西面山腰的一座...

观崂村位于北九水西南五百米处。相传此处原名"官落(音lao,去声)石屋村",也是源于一个传说。据说,明代有一位官员,到崂山闲游,从此地经过,恰逢山雨路阻,九水势大,难以渡河返回。当地有一位乔氏土人,冒险将这位官老爷背负过河,在村子西面山腰的一座石屋躲避,官老爷感动不已,引以为恩人。

因为他是本地长官,有行政职权,为了表示感谢,就手指附近一片山林茂盛处,给乔氏作为营生代管,每年向官府缴纳薄赋即可。为纪念此事,此村即更名为"官落(lao)石屋村",取官员落脚在村中石屋之意,因为崂山当地土语"落脚"为"laojiao"。

谁知这乔氏连这点薄赋也交不起,就将此处山林,转让给崂山王哥庄的修真庵,换的一部分钱财。此处山林到了修真庵手中,就拨付给脚庙太和观管理,脚庙即下属寺院,太和观也称为修真庵下院。

后来,有山西大同宋氏一族的宋林熙,自胶州香店转来此地居住。在官落村定居后,因为没有寸土谋生,就接下了太和观的这片山林,作为谋生根本,这一做就是数百年。宋氏一族与马氏成婚后,几百年里,宋氏仰仗此地,人丁兴旺,山上的树木依仗宋氏精心护理,也是枝繁叶茂。

这几百年间,始终相安无事。谁知到了民国时期的1912年,太和观道士有一位叫刘圆丰的道长,看到此处山林极佳,就想霸占此山,找理由把观崂社区居民撵走,他就安排道士去村民茔地伐木。旧时居民对祖茔的风土十分看重,道士的行为无异于扒坟掘墓,当地村民大为不满,因此双方就发生了争执。

当地村民按人头凑了一笔费用,找了几个代表,一纸文书告到了当时的即墨县衙。谁知县衙与道观有所勾连,此案迟迟没有判决,迁延日久。村民无奈,又继续上告甚至到了省城济南。直到1926年,这场历时十四年的马拉松式的官司,终于有了结论,判决结果为村民获胜。

村民们感激涕零,就把这次官司胜诉后,官府下发的官契和文告,刻在两方石碑上,立于村口,世代相传。布告的落款,是当时的"胶澳商埠局"。后来,据《崂山县志》明确记载,1934年,"官落石屋村"更名为观崂村,更名的原因没有记录,有传说,因此处石屋在半山处,恰可观崂山巨峰奇景,又因原名不佳,所以更名。

另外,此处原有"石屋书院",清代乾隆年间,有即墨知县叶栖凤,为了家族子弟读书习字,就在"官落石屋村"的西面搭建茅舍十余间,专门用来宗族子弟和附近学子读书课业,因附近有石屋,名之曰"石屋书院"。落成之后,周边的士子、学子们,甚至有其他书院的学生,都到此地读书。

另有一说,石屋书院,是知县叶栖凤借用太和观厢房设立,供县里的生员在此读书赶考。后于道光中期废止,据说,民国初年,太和观中尚有石屋书院的大量古籍图书。青岛解放后,太和观辟为小学,图书不存。

太和观,是修真庵下院,又名九水庙,在崂山北九水山涧北侧,是内、外九水的分割处。太和观环境清幽,据传创建于明代天顺二年(1458年)。

太和观多有文人墨客到访,留下许多墨宝真迹,如观内墙壁上,有山东抚军崔应阶的《玉鳞口》七律,清初莱阳文人孙笃先的《太和观》七绝。上世纪六十年代,有村民用砖将墙壁砌死,才得保存至今。2004年,太和观重建,如今又有房舍十余间,规模复初。

关于石屋,近现代名人在日记中多有记载,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大家傅增湘1932年曾经到崂山,他由竹窝经柳树台来到官桥石屋,在《崂山游记》中写道,"(自柳树台)行二里至官桥石屋,有居民数十家,路旁巨石有张安圃年丈题名,时为壬子三月"。

著名诗人郁达夫1934年的《避暑地日记》中,记载"观崂石屋旁,有大石一,上刻壬子年丰润张人骏与同人莅游题记。" 也都是观崂村石屋的见证。

Tags:青岛,崂村,原名,官落村,太和观,道士,抢占,村产,村民,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