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社会

国家科技奖背后故事:儿外医生携手海信攻坚数字医疗,让不可能变

2020-01-12 20:22社会

简介" “海信有没有计算机高手?”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问。 “我们有8万多人,您想做什么?”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答。 “研发一套好系统,帮助我们做手术。”董蒨说出了期待。 “海信一定会帮忙!”周厚健做出承诺。 2013年1月6日,周厚健和董蒨在青大附院有一...

"

“海信有没有计算机高手?”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问。

“我们有8万多人,您想做什么?”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答。

“研发一套好系统,帮助我们做手术。”董蒨说出了期待。

“海信一定会帮忙!”周厚健做出承诺。

2013年1月6日,周厚健和董蒨在青大附院有一次会面。会谈快结束的时候,两人之间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7年后,2020年1月10日,海信与青大附院缘起于这番对话的合作,结出了硕果: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海信医疗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共同完成的“基于小儿肝胆胰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研发、临床应用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是青岛历史上首个由青岛市推荐获得的医学类国家科技奖,也是我省大外科领域斩获的首个国家科技奖。

国家科技奖背后故事:儿外医生携手海信攻坚数字医疗,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术前精准判断,真的不能再等了

董蒨是小儿外科教授。他介绍说,相比其他器官,人体肝脏内血管遍布、错综交织,因此肝胆手术也是难度最高的外科手术之一。儿童肝脏相较成人更小,手术难度也随之上升。以往仅借助CT二维图像,医生只能凭经验,在脑中构建肝脏立体图像,难以实现精准手术。

6年前的这个案例,最能说明儿童肝胆手术之难——

2013年3月22日,家住黄岛的4岁女孩涵涵在父亲倒车时被拦腰碾过,肝脏破裂,病情危重,董蒨立即出发,连夜赶到黄岛分院进行抢救。

从事小儿外科工作30余年,身为国内小儿肝胆领域权威专家,董蒨经常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高难度疑难、危重手术。但这一次,摆在董蒨和他的同事们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董蒨回忆,手术过程中,三次对肝脏进行修复,三次仍出血不止。“我当时,汗真的一下子就下来了,传统的CT只能为手术医生提供二维图像,无法精准了解复杂伤情。这个孩子的肝脏表面,看起来没有破损,实际上没有拍到的地方有两处破口。”董蒨说。下一步还有哪些问题还会不会出血还不知道,只能硬着头皮一点点把手术艰难进行。结果,从晚上9点到次日凌晨2点,整整5个小时,他艰难地完成了手术。

虽然孩子最终顺利完成手术康复出院,但董蒨一直心有余悸:术前精准判断,真的是不能再等了,孩子们也不能再等了!

“临床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医生在术前和术中必须准确判断肿瘤、肝脏和血管间的位置关系。”董蒨说。可是长久以来,由于CT是二维影像,医生无法进行直观手术规划,尤其是小儿肝脏胰等器官相较成人更小,血管更细,手术难度更大。

针对这一临床需求痛点,董蒨申请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小儿肝脏肿瘤手术治疗临床决策系统开发”,计划在中国第一个将小儿肝脏数字化、立体呈现,实现精准医疗,让更多濒临死亡的患儿获得生还的希望。

但是,由于团队缺少技术方面的支撑,课题立项一年半,仍然没有多少进展。“我向科技部的专家、领导讲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然而在技术上却没有什么进展,无法把故事变成现实,当时特别焦急。”董蒨说。

就在董蒨心急如焚时,海信也正在为进军医疗领域而寻寻觅觅。作为老牌家电企业,依托在显示与图像数据处理技术上的深厚积累,海信早在2005年就开始在医疗电子领域进行技术储备,但强大的研发优势尚未找到着陆支点。

了解到董蒨的研究课题和瓶颈所在后,周厚健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打了十几个电话,最终确定了向董蒨推荐的海信计算机专家人选。其中,就有从日本归国专门从事医疗图像处理算法的陈永健博士。

三维数字肝脏,为精准手术“导航”

很快,海信集团与青大附院的联合攻关开始了。

“我的学生们都曾在海信待过三个月到半年时间,他们与工程师一起根据临床数据随时沟通,为产品研发解决了很多问题。”董蒨在自己的实验室里为海信集团工程师们设置了专门的办公桌。“我们还经常召开视频会议,遇到问题随时沟通、随时解决。”

医生白天要坐诊、做手术,于是三更半夜搞研究成了常态。陈永健回忆说,在前期开发阶段,医生与工程师经常三更半夜一起去“杀猪”做实验。这些猪活体的标记为“QD-piggy”,亦即“青岛小猪”。

产学研紧密合作,目标明确,使命崇高,但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

在CAS的前期开发阶段,海信工程师们白天做研发,晚上和外科医生们做动物实验,将12头试验用猪分别行CT薄层扫描,将扫描获得的DICOM数据输入研发中的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CAS),工程师设定相关参数并优化算法,通过海信自主研发的医学图像预处理和分割技术,只需在一幅图像上设定相应参数和少量人工辅助,系统可以自动精确地在一系列CT图像上分割出肝脏、血管、肿瘤、胆囊等肝脏各组织。

陈永健回忆说,海信的工程师们,之前做的是基础数据处理,不是三维的,临床应用和算法开发涉及两个不同的专业,只能不断磨合,那时候只能白天不断做数据,然后晚上再改进算法,项目一度没有进展,压力很大。陈永健说,他们一度陷入了没有思路的迷茫。

转机发生在一个凌晨三点。“那天晚上,我们不断改进算法,不断测试,大概凌晨三点的时候,做出来的数据很好,我们都很兴奋,赶紧发邮件给董院长,没想到他也没睡,正在等着这个数据,秒回信息,第二天就在手术中应用了,这是我们突破的第一步。”

在这个研发过程中,作为“典型的技术崇拜者”,周厚健一直密切关注。“这相当于是周董拿回来的项目,一些阶段性的成果,都要到周董办公室亲自过项目。在一些关键节点上,与青大附院的会议交流等,也都是由周董亲自主持,最深层、最基础的技术问题,周董都非常清楚。”陈永健说,第一代海信CAS产品做出来速度有些慢,手术规划需要一两个小时,周厚健亲自主持专题会组织技术攻关,经过多次技术迭代,现在只需要15分钟就能完成手术规划。

历时两年多研发,两款产品相继问世,一是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ComputerAssistedSurgery,下称海信CAS),系世界一流、全球TOP;二是海信外科智能显示系统(HisenseSurgicalIntelligentDisplaysystem,下称海信SID),系国内首创、世界唯一。

单来说,海信CAS即肝脏的三维数字成像:将近千张原始CT片中的数据输入系统,电脑会自动建立虚拟立体的数字肝脏。因此,不用开膛破肚,医生便可三维观察病变与血管、脏器的关系,精确计算脏器、病变的体积,还可实施虚拟手术切除,确定最佳手术切除线,从而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肝组织,减少手术出血量,降低术后患者肝功能衰竭的风险。

海信SID即术中手势控制导航:通过智能识别,该设备可在术中根据医生手势指挥,三维立体展现数字肝脏的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既方便医生迅速判断手术操作路径,又保证操作环境无菌无污染。

2014年,两款产品正式获得国家注册证,推向临床应用市场。

国家科技奖背后故事:儿外医生携手海信攻坚数字医疗,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不可能变成可能,成功应用于全国100多家医院

5年来,海信CAS成为董蒨手中的一件神奇法宝,助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

2013年年底,一个叫帅帅的男孩从济南来到青大附院。巨大的肿瘤侵蚀了他肝脏的三分之二,济南、北京的多家医院就此判定“无法手术”。根据海信CAS建立的三维肝脏图像,董蒨及其团队进行了大约半小时的手术模拟,直观预测各种方案可能带来的后果,成功为帅帅做了手术,出血量仅30毫升。

“没有这套系统的辅助,手术是不可能做到的。稍有不慎会大出血,危及生命。”董蒨说。

时间来到2019年3月,又是3月22日,整整6年之后,相似的一幕发生?——一胶州一名4岁男孩被汽车撞倒辗轧,情况危急。“我要求直接送到CT室,15分钟做出CAS影象,有了三维导航,哪里有问题很清楚。”董蒨说,有了海信CAS,手术历时2.5小时顺利完成,出血仅20毫升,自己“没有像6年前那么狼狈”。

医生与工程师擦出火花,董蒨与海信一起站上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前沿。实际上,董蒨团队现已成立九个课题组,在包括肺、心脏、颅骨等不同学科领域开展系列产品研发。

基于合作成果,董蒨与海信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人类数字肝脏数据库平台,将全部肝脏数据将免费对外开放,与世界共享。“这是我们为人类进步所做的贡献。”

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董蒨又在全球提出了新的、适合中国人体特点的、以中国人名命名的肝脏分段体系,即“Dong’s数字肝脏分段体系”,并将中国人体肝脏分为ABCD四种类型,被称之为“改变经典医学教科书的发现”。

对于海信而言,海信CAS的成功像是打开了一扇门,短短几年,海信医疗迅速扩张为集数字化手术室、医用显示器、医护终端等多产品、多方向的医疗公司。

2019年,海信医疗继续推出业内领先的3D产品解决方案;推出4K超高清内窥镜显示器;推出第一款全面自主研发的彩色超声诊断仪产品,成功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海信深耕医疗影像领域、加快转型发展的又一把科技“尖刀”,填补了山东省在超声领域的产业空白。

截至目前,海信CAS已成功运用于全国100多家三级以上医院,因海信CAS获得救治的疑难病例已经增加到8000多例。

陈永健说,这其中很多手术,都是按照国际临床指南做不了的,而且病人早就辗转了很多医院,医院基本都拒收,建议家长和孩子“好好度过剩下的日子”。

“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都是为人父母,每每想起这些,就很有成就感”陈永健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肖芳 报道)

"

Tags:国家,科技奖,背后,故事,儿外,医生,携手,海信,攻坚,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