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西海岸新区

青岛韩家寨村手工蜡烛 一根芦苇杆要蘸75次蜡油

2020-01-16 21:01西海岸新区

简介" 新京报讯(记者 张羽)中国新年的颜色是红色,红福字、红对联、红窗花,当然还有红蜡烛。在山东青岛市的韩家寨村,至今仍有村民坚持着手工制作蜡烛的传统。这种蜡烛外形粗壮敦实,由于采用芦苇杆制成棉芯,点出来的火更旺,火苗特别高。据当地的手艺人介绍...

"

新京报讯(记者 张羽)中国新年的颜色是红色,红福字、红对联、红窗花,当然还有红蜡烛。在山东青岛市的韩家寨村,至今仍有村民坚持着手工制作蜡烛的传统。这种蜡烛外形粗壮敦实,由于采用芦苇杆制成棉芯,点出来的火更旺,火苗特别高。据当地的手艺人介绍,手工蜡烛的制作主要依靠棉芯芦苇蘸取蜡油而成,一根芦苇杆需要蘸取大概75次蜡油。这种别具一格的大红蜡烛,在当地祭祖和春节期间都有特别的意义,“什么叫年味儿?大年三十,下饺子、点蜡烛、点香、放炮,这四样就是我们这里过去的年味儿”。

青岛韩家寨村手工蜡烛 一根芦苇杆要蘸75次蜡油

坚持手工做蜡烛的李常胜。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村里仅剩不到10户坚持做蜡

今年56岁的李常胜做了一辈子手工蜡烛,在他的记忆里,韩家寨村一直就有手工制作蜡烛的传统,制蜡卖蜡,代代传承,“我们家到我这一代都是第九代了”。

李常胜告诉新京报记者,做蜡烛最多的时候,村里近800户村民中,有超过230户从事手工制作红烛,可惜多数都放弃老手艺了。如今,村内算上李常胜一家,依然坚持的只有不到10户。他与妻子韩淑美还有弟弟三个人,一直坚守着这项传统,舍不得丢。

临近春节,李常胜家的蜡烛早已准备好,就等着销售了。距现在的家不到500米有处院子,曾经是一家人的居所,如今是李常胜制作蜡烛的“工作室”。平时老屋很安静,但到了每年11月中旬,小院便开始热闹起来。

“一般一年里就春节前这段时间做,从11月中旬开始,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就都能做完,大概2000斤左右的量,后续如果有一些订单也可以再做,从腊月一直到大年三十,陆续往外卖。”

一根芦苇杆要蘸75次蜡

在李常胜制作点蜡烛的工作室内,妻子韩淑美正坐在一个圆形支架旁边,上面挂满了还没上色的白蜡烛。


她右手取下一根在蜡油桶中蘸取后再重新挂上,左手轻轻旋转圆形支架,以方便拿取下一根。如此一直重复,棉花包裹着芦苇杆,一点点蘸上蜡油,等待凝结成固体,蜡烛的形状也越来越大。

青岛韩家寨村手工蜡烛 一根芦苇杆要蘸75次蜡油

韩淑美在给蜡烛蘸蜡油。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从外形上看,手工蜡烛要更粗一些,红烛部分占了整支蜡烛近七成,形状上也并非是从上至下等宽的圆柱体,而是由蜡烛尾部向上逐渐变粗。当然,这只是外型上的差别。

李常胜表示,村里手工蜡烛与机械化生产最大的不同,其实在于内部,也就是棉芯的材料。

青岛韩家寨村手工蜡烛 一根芦苇杆要蘸75次蜡油

手工蜡烛的原料,芦苇杆和石蜡。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李常胜介绍,手工蜡烛的棉芯由苇子杆制成,也就是芦苇杆。外层裹上薄薄的棉花,一遍遍地蘸上融化的石蜡。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一根被点燃的手工蜡烛,火苗高度最高能达到近7厘米,而且烧得直、烧得旺,蜡烛产生的蜡油不会流到蜡烛外部,而是都被留在了棉芯周围。

“老一辈曾经相信,蜡烛油全流外边不讲究也不吉祥,可我们常见的蜡烛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棉芯软,燃烧的时候会来回晃,但这种手工蜡烛的棉芯是芦苇杆,烧的时候也是直立。”

要想蜡油不外流,可得下一番功夫,“大约要蘸75遍左右”,韩淑美说道,“像这样的一圈挂着64根蜡烛,全部蘸完大概需要两个小时”。蜡油干得很快,刚从桶内取出后,不到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用手触碰,此时的蜡烛还有余温。

蜡油消耗很快,每到桶中原料见底,韩淑美都需要从灶台里重新“加油”。一个人忙不过来时,灶台火灭了,她还需要从屋外拿些干草,重新把灶台烧热。在大锅里,一块固体石蜡一般需要1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全变成蜡油。

快完成时,韩淑美还会不时地起身拿上两对蜡烛放到秤上称重,“5两8,再蘸个三圈就差不多了,这个做的是单支重量6两的。”

白蜡变红蜡“金字”有讲究

转了一圈又一圈后,蜡烛基本成型。只是这时,蜡烛还是通身白色,顶端的棉芯也还没有露出。在减掉多余的部分后,将进行“烫弯”工作,即在蜡烛的顶部用高温蜡油烫出“碗状”。

在热油的灶台正上方,挂着一个三角支架,顶部连接至屋顶。通过支架两侧不同高度的打孔可以调节高度,确保挂上去的蜡烛与下面的蜡油保持合适的高度。

青岛韩家寨村手工蜡烛 一根芦苇杆要蘸75次蜡油

灶台上悬挂制好的蜡烛,人工晃动进行烫弯。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李常胜会取出一把晾好的蜡烛挂在三角支架上,调整高度至蜡烛顶部刚刚与蜡油表面接触后,前后慢慢晃动,直到顶部被高温烧出一个碗状。

这道工序看似简单,但是蜡油的温度、蜡烛晾干程度都会影响烫弯的时间。因此,李常胜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确认蜡烛顶部的状态。据他介绍,这一步大约需要10到15分钟,也是整个环节中比较麻烦的一步。


这样一来蜡烛基本成型,剩下的就是上色、写字。


青岛韩家寨村手工蜡烛 一根芦苇杆要蘸75次蜡油

给蜡烛上色。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李常胜拿着一根晾干的蜡烛,他将盛有颜料的勺子对准蜡烛底部,一边浇下颜料,另一只手轻轻一捻,蜡烛自转一圈,就从白色变成了红色。

手工蜡烛的外皮上,一般有5个金字。顶端一个福字,一支下面写“祖豆千秋”,另一支则是“本支百世”。


青岛韩家寨村手工蜡烛 一根芦苇杆要蘸75次蜡油

用颜料在蜡烛上写字。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李常胜表示,两句话原本为“祖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由于后来为了喜庆,在蜡烛的顶部加了一个福字,两句话不得不进行了缩减。

据他介绍,两句话大意为家族兴旺,代代传承。为了纪念先祖,许多家庭会将族谱列于中堂最明显的地方,下面的桌上摆上香、蜡烛。


青岛韩家寨村手工蜡烛 一根芦苇杆要蘸75次蜡油

写好字后,正在晾干的蜡烛成品。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如今南方一些沿海城市,以及像东南亚地区的国家,还都会批量订购这种蜡烛,主要也是为了祭祖。”

除了这种祭祖性质的蜡烛,李常胜还会制作用于婚庆,写有“洞房花烛夜”的蜡烛以及用于白事的白蜡烛。根据有些客户的要求,字也可以定制。

维持生计却还要靠种地

每年春节前这段时间,李常胜都会准备好大批的手工蜡烛。除了承接批量的订单,他也会到附近的集市上摆摊售卖。20元一斤,一斤两支蜡烛,对于农村来说,这个价格不算便宜,但在春节前的赶集日里,李常胜的蜡烛都能卖光。

在他看来,不仅是韩家寨村,周边的村镇甚至胶东半岛南部沿海地区,对这种蜡烛都有一定的需求。这算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生活习惯。

“什么叫年味儿?大年三十,下饺子、点蜡烛、点香、放炮,这四样就是我们这里过去的年味儿”。李常胜告诉记者,当地每到大年三十当天,从下饺子开始,屋里的灯都会关闭,照明全靠蜡烛。“等吃完饺子再把蜡烛灭了,每年点这一次,平时放着就为了好看。”

青岛韩家寨村手工蜡烛 一根芦苇杆要蘸75次蜡油

李常胜家客厅中央摆放了蜡烛。新京报记者 张羽 摄


在李常胜的家中,一进门便能看到两根大蜡烛摆在客厅的正中央,中间还有香炉,墙壁上则是大大的福字。他告诉记者,蜡烛是去年春节新换的,已经少了一部分,等到年三十当天,还会换上新的。

在李常胜看来,手工蜡烛的制作并不难。过去,人们趁着农闲的冬三月,家中支起架子、点起灶台就可以制作,算是增加一部分收入。到了现在,虽然手工蜡烛依然有销路,但市场很小。“这种蜡烛味道小,但是因为烧的芦苇杆,烟会比较明显,现在村里买的比较多,城市里已经很少有人买了。加上现在人们觉得冬天赶集很辛苦,年轻一辈都不愿做了,肯定不如去打工。”

以手工蜡烛出名,李常胜每年的收入却必须依靠种地。在自家的10亩地上,他栽种的桃树、苹果树是每年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而蜡烛只有在冬天不忙的时候才会继续制作。

谈起以后的手艺传承,他告诉记者,自家孩子确实不愿意接手,可能等到下一代,家里就没有人做手工蜡烛了。

提到未来,李常胜有些唏嘘,“能坚持就坚持吧,不光是这个手艺,还有一些老传统老习俗,真希望能别丢了。”

新京报记者 张羽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

Tags:青岛,韩家寨,手工,蜡烛,一根,芦苇,75次,蜡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