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西海岸新区

青岛即墨:我的家乡张家烟霞村学大寨的记忆

2019-12-18 12:01西海岸新区

简介" 作者:纯 近日,路过一个施工工地,听见各种作业机械轰鸣作响,看到工地周边插满了红旗,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了家乡以前学大寨的往事。 六七十年代,全国学大寨。农村大地,到处写满标语,处处红旗招展,人们的劳动热情非常高涨。为响应国家的号召:#34;...

"

作者:纯

青岛即墨:我的家乡张家烟霞村学大寨的记忆


近日,路过一个施工工地,听见各种作业机械轰鸣作响,看到工地周边插满了红旗,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了家乡以前学大寨的往事。


六七十年代,全国学大寨。农村大地,到处写满标语,处处红旗招展,人们的劳动热情非常高涨。为响应国家的号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村也大兴水利建设。


我的家乡张家烟霞村,是丘陵地带,虽然紧靠墨水河,但水浇地不多。村北的大部分土地地势较高,丘陵的地下是岩石,当时的条件无法打深井抽水。六十年代初,村子修建了小型水库,收集盟旺山的雨水,水源还是不足。


几年以后,村里的能人设计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在山脚下挖一个平塘(水塘),在河边打井,把水输送到水塘里用于灌溉农田。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人们说干就干,大冬天的,硬是靠人力和炸药,挖出了一个边长几十米,深十几米的长方体大坑。


来年春天就在河边挖井,设计井口直径接近十米,井深十几米。我们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人们先挖一个较大较深的坑,在坑底用钢筋混凝土制作一个井口大小一米多高的圆环,厚度等同于井壁,底部呈锲型,外大内小。然后在环内深挖,使得圆环逐渐沉降,随之在圆环上使用石头砌井壁,这样一点一点的让井壁下沉,井就建好了。


为了获得充足的水源,人们还在河床底下建了一个暗藏的堤坝。由于墨水河是一条季节河,春季缺水,村里人就把河床挖开一条横沟,挖开渗透性很高的砂石,直至底部黄土。埋入透水的混凝土管道,接入机井,再填上黄土作为堤坝,河床表面铺平砂石。这样堤坝上游的水就能源源不断的流入机井了。


建好了机井,就开始修建输水管道。管道是由混凝土预制成短节,一节一节从地下铺设到半山腰的人工水塘。中间每隔一段都留有出水口和阀门,用于灌溉不同高度的农田。机井安装了两台大功率水泵。一切就绪,全村人兴高采烈,只等开机送水。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初试就不顺利,由于扬程高,距离远,混凝土管道接口承受不了这么大的水压,到处漏水。后来经过反复修补,反复试验,始终没有成功。


这也证明没有严谨的科学论证就盲目上马是不合理的。当时如果有更好的材料,更好的管道,或是更好的方法,也不至于劳民伤财,给村里人造成损失。后来水塘基本没有起多大作用,水井倒是一直使用至今。


而之前建的两口机井和水利工程就很成功。采用的是水塔和渡槽、水渠的结构。用水泵把水打到井边的水塔,通过渡槽和水渠输水,两口井连成体系,可以灌溉村里大部分农田。这个系统简单、实用,有管道、有渡槽、还有水渠,通过节点水池连接,用陶瓷管道穿越公路。这套水利工程使用时间很长,作用也最大。


我小时候经常在水渠洗脚、玩水,当时并不知道水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十几岁时,我离开了家乡,后来,我每次回老家,水塔都是我的“灯塔”。


流走的是时间,不变的是情怀。半生蹉跎,乡心未泯。回忆是一壶浓烈的酒,填满了空荡荡的日子,麻木了天涯羁旅的愁。


?作者介绍:纯,60后,即墨张家烟霞村,现居东营。

"

Tags:青岛,即墨,我的,家乡,张家,烟霞,村学,大寨,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