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西海岸新区

青岛历史上两个特殊的新年

2019-02-05 20:20西海岸新区

简介中国历法大体上分三种:阳历、阴历、阴阳历。1912年中国结束了漫长的封建制度,在立法上改用了国际通用的“公历”——阳历。中国人开始了过两个新年。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仍规定使用公历,以与世界接轨,但同时规定旧历年叫“春节”。“春节”时人们还...

中国历法大体上分三种:阳历、阴历、阴阳历。1912年中国结束了漫长的封建制度,在立法上改用了国际通用的“公历”——阳历。中国人开始了过两个新年。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仍规定使用公历,以与世界接轨,但同时规定旧历年叫“春节”。“春节”时人们还是相互问候“过年好”。但工作上、历法上是以公历元旦为新年,各种统计计算均以公历为准。

青岛历史上有两个特殊的“年”。一个热闹、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个沉寂、不安。

编辑/?牛羊




青岛的第一个特殊“年”


1923年的新年和春节。1891年青岛建置,1897—1914年青岛是德国殖民地,1914—1922年青岛是日本殖民地,青岛人一直在过着殖民统治下被奴役的生活,正像作家包笑天所说中国人在青岛是三等人、四等人。经过“五四”运动,中国终于收回了青岛的主权。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举行了盛大的接收典礼,万众欢腾。青岛是中国收回的第一个殖民地。




所以,1923年的公历新年是青岛人最热闹的一个新年,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被压抑了20多年的积郁一扫而光,真正感到了是在过新年。政府当局组织了“提灯会”,几千人提着自制的各式彩灯在夜间游行至市区的街头。

这种做法后来延续了几年,使公历新年有了新“年味”。一个月后的旧历新年更是热闹。明清以来,青岛人有天后宫新年庙会,青岛口以外,四乡八村的人都来过年赴会,两台大戏对着唱,玩具、小吃热闹非凡。




但德占青岛后,限制庙会,仅准在天后宫的庙内举行,并且要拆除天后宫,这引起了全市的一场抗议的风波。德国当局怕引起众怒,最终没有强拆天后宫。

1923年,青岛人过了第一个自主的新年,又热闹地过了旧历年。从记载上看,天不亮,大街上已经有拜年的人流;天亮后,一拨一拨民间的艺术队伍走上街头,有高跷队、旱船、跑驴······互相拜年,青岛人真正扬眉吐气过了个大年。



青岛的第二个特殊“年”


青岛史上第二个特殊的新年是屈辱的新年,是沉寂的、战栗的、不安的新年。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很快就占领了北平、天津。侵略者的铁蹄跨过了黄河进攻山东,青岛处于战火的前夕,在青岛的日本侨民奉命“撤侨”,避免战火中被殃及。到1937年12月,除日侨迁外,许多中国人也逃离青岛南下,全市进入恐慌之中。留在青岛的青岛人抢购粮食、食品,为抗战做储备。




12月底,国民政府炸毁了在青岛的日本九大工厂后撤出了青岛。1938年的新年,全市一片沉寂,商店关门,街上的行人很少,报纸也几乎全停刊了,每个人、每个家都惴惴不安,完全没有“过年”的样子。寒风吹过,吹掉残余在树上的叶子,公共汽车停运,人力车只偶有几辆。元月7日,警察也脱去警服离开青岛或躲避起来,家家关门闭户,青岛似乎成为一座空城。


灾难降临了。1月10日,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终于登陆青岛了。这一天,大街上几乎没有中国人。日军的铁蹄践踏在柏油马路上,践踏在中国人的心上,在中山路上就有当场被刺死了的中国人,重要部门的大门口都有日本兵站岗。这是青岛历史上最凄惨的一个新年。

一个月后,迎来了中国人的传统新年。这个时候,侵略者组织了一个汉奸组织“治安维持会”,强迫、威胁中国人的商店开门营业。也有日本侨民商人重回青岛,市面上偶有几家商店开门经营,也是为了有点收入、为了生活开始营业。但是生活在刺刀下的青岛人还是没有心情过中国人最为重视的旧历年。


大年初一,往昔拥挤的天后宫内一天只有一二百人来烧香祈福,人们祈求平安的心情胜过任何一年,连天后宫的道士们也是满脸的愁容。

帝国主义制造“欢乐气氛”,汉奸当局放了鞭炮,但老百姓们却少有放鞭炮的。出门拜年的人也很少,甚至每年必贴的春联,也少有人家贴在门上,人们不知道春联该怎么写了,人们不知道哪一天就会失去生命。

青岛的历史上,这是唯一一次没有年味的“年”。



那些老青岛的春节地标

岁月有痕,流年有迹。在回顾完青岛历史上两个特殊新年后,再让我们一起寻觅上世纪30年代老青岛城市里的春节地标,看看它们是如何展现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韵味。


四方路、劈柴院购物最热闹

今天,如果说起四方路、劈柴院、博山路、潍县路等这些青岛老地名的历史,对上年纪的人来说,也许耳熟能详,但是,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则是陌生多了。上世纪30年代,四方路、劈柴院等路段、商区就像今天的台东商圈一样,每天人头攒动,煞是热闹。特别是春节,商铺商摊,各色节日商品,充溢街头,让人目不暇接。




贺岁大片《劫后桃花》

1936年春节,市民涌至山东大戏院争看贺岁大片《劫后桃花》。30年代,每年春节岛城人文化消闲最大的亮点之一恐怕莫过于到戏院、电影院看戏看电影了。那时,中山路上的山东大戏院、平度路上大舞台戏院等岛城响当当的娱乐场所,每至春节,常常是客满牌高悬。



1935年9月,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外景队来青进行电影《劫后桃花》的外景拍摄工作。该片在青岛拍摄了大量的外景,反映了三十年代青岛的历史风貌和风俗人情,拍摄过程中,许多青岛市民都亲眼目睹了电影拍摄现场,以致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岛城市民街谈巷议的话题。1936年春节期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将刚刚制作完成的“1935年特级巨作”电影《劫后桃花》拷贝通过飞机首先送到青岛放映,为的是感谢岛城人对电影拍摄工作的支持,同时也为岛城人春节的文化生活助兴。

土产特色街莘县路

20世纪30年代,毗邻小港湾的莘县路是土产特色一条街。1936年春节前夕,当时报纸如是描述莘县路:“除了四方路、博山路之外,尚有一条路也很兴盛,就是莘县路菜市之门外,这路两旁也是货摊连排,但所卖的东西,与四方路货摊不同,此处摊上卖的器具是洋铁壶,铁铲子,铜勺子,茶盅,茶壶,盘子,红黑筷子,切菜板,粗瓷碗,碟子,食物是海带,韭菜,白菜,元葱,山药,大葱,生姜,大蒜,辣椒,胡椒,五香末,粉条等等,香烛纸箔财神像与四方路相同……”

Tags:青岛,历史上,两个,特殊,新年,中国,历法,大体上,三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