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西海岸新区

曾祥裕:崂山风水宝地飘逸佛道灵气

2018-12-03 20:20西海岸新区

简介崂山风水宝地飘逸佛道灵气 -----曾祥裕点评崂山寺院和道观风水 曾祥裕 曾海亮 青岛民间流传一句俗语,“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反映了当地人民心中热爱家乡风水的一种情结。追根溯源,此言出于明朝崂山异人胡峄阳的手笔,并有联为证:“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精...

崂山风水宝地飘逸佛道灵气

-----曾祥裕点评崂山寺院和道观风水

曾祥裕 曾海亮

青岛民间流传一句俗语,“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反映了当地人民心中热爱家乡风水的一种情结。追根溯源,此言出于明朝崂山异人胡峄阳的手笔,并有联为证:“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精神与墨水同长;歉而不歉,乱而不乱,唯居之崂山最稳。”言下之意, 名山风水数崂山,蕴藏了崂山是“风水宝地”的涵义。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我在崂山考察期间,一幅幅山海相连图卷在眼前舒展,所到之处景色奇观秀丽,人文历史厚重,难怪古往今来都是游历朝圣、修身养生的理想去处。

崂山风光美,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最高峰崂顶海拔1133米。崂山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历史上不少名人留下墨宝给我们回味无穷。 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用他“我昔东海上,劳山去紫霞”的诗句,赞美崂山的山光水色。

崂山也自古就被称为“神仙窟宅”、“灵异之府”,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寻访神仙,唐明皇也曾派人进山炼药,崂山道士更是闻名遐迩。最著名的便是创始人西汉道士张廉夫、唐代道士李哲玄、宋代道士刘若拙以及金元时代的丘处机、刘长生,元明时的张三丰,都曾在此隐居潜修,谈玄论道,著书立说。

风水宝地宜人居

崂山山区面积44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0余公里,古人描述为“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也”。 崂山属北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受到海上东南季风及海流调节影响,又表现出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和湿度大等海洋气候特点,东南部降水较多,北部高峰温度较低,巨峰前后被当地人称为“北关东、南江南”,一山之隔两重天,形成了独特的“云海”景观,平添了许多神秘色彩。这一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崂山成为旅游避暑胜地,也非常适宜人们居住。

所幸的在这块风水宝地,在历史上,崂山少见战争销烟,所以当地百姓没有遭遇战乱之苦。崂山的地质结构稳定,很少有地震,气候适宜除了春旱少有天灾,地势较高百川归海,偶然山洪暴发也不会造成洪涝结果。此外,史志记载中历史上也没有风灾、疫病、虫灾等特大自然灾害。

太清宫为崂山道观代表作

天下名山道(僧)占多。我在崂山考察了不少名观名寺风水。

崂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

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等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观大多毁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

我重点考察了太清宫,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它是崂山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观,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2140多年历史。太清宫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多间建筑。

步入太清牌坊,眼前为其壮观所倾倒,其高8米,宽16米,由底座、立柱、额枋、字板四部分组成,为四柱三门式。牌坊又称牌楼,是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虽然它只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小品",但其古老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其被公认为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加上它具有强烈的装饰、衬托、气氛渲染的风格,自然被广泛地应用到寺观庙宇的建筑中来,起到了标识引导、空间分界、装饰美化、纪念颂扬的作用。

太清石坊阳面"崂山太清宫"五字为中国宗教局闵志庭道长题写;阴面"阆苑圣德"为本观现任道长刘怀远所题。"阆"字意为"空旷",庄子外物曾记"胞有重阆,心有天游",意指心胸宽阔;"苑"指花园,"阆苑"则指具有"阆风的花园",古指仙人所居之境;唐李商隐《李羲山诗集》中有"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墙无处不(妻)鸾"。"阆苑圣德"是指具备高尚品行的仙人居住之处。

经测,其牌坊坐山立向为甲山庚向已卯与辛卯之间小空;正殿壬山丙向大空,右水倒左,水从从右峰而下从后院蜿延流向左侧, 左右护砂拱护着后龙山,左青龙明显高于右白虎。三官殿、三清殿坐向同为子癸山午丁向小空;三皇殿为子山午向丙子与戊子之间界缝。

华严寺:佛教兴旺的标志

崂山既是道教圣地,也是佛教胜地。佛教在发展过程中随政局安定而兴旺,随动乱而衰败。华严寺的历史进程就是如此。它位于崂山东麓返岭后村西那罗延山半腰,是崂山规模最大的佛寺,系明代御史黄宗昌在崇祯年间罢归故里即墨后出资修建,未成就毁于兵燹。清初由其子黄坦移址续修,顺治九年(1652年)落成,始名“华严寺”,又名“华严禅寺”;1931年改称“华严寺”。

目前,崂山区“华藏世界”中,千尊随石形而雕造的佛像,蔚为壮观,让人心起恭敬心。站在法显塑像前,让我穿越时空,追忆从古印度求法归国在崂山登陆的历史往事,弘法之路自古不平坦,历尽千辛万苦方可求得圆满。

凡名寺必有高僧。明代高僧憨山曾在“那罗延窟”面壁修行使这里远近闻名。整个庙宇座落在青龙白虎护砂之中,依山势修建,为“阶梯式”院落,布局严谨,宏伟而典雅。正北为大殿,系斗拱单檐雕甍歇山式建筑。内尊释迦牟尼塑像;东西两廊为禅堂。由大殿侧门再拾级而上,又一院落,是为后殿,内尊观音;侧为祖堂,供本寺第一代住持慈沾师。

经测,露天观音像坐向为亥山巳向(已亥与辛亥界缝);山门为壬子山丙午向小空;主殿为子山午向丙子与戊子之间界缝;华藏世界为亥壬山巳丙向小空。

看完华严寺,转下山来西侧有一塔院,四周环筑围墙,是寺中历代住的藏骨。院中的一座七级砖塔埋葬着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坐向为庚酉山甲卯向小空,有两珠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60年代松树枯死。与砖塔相对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处。相传是农民起义领袖于七兵败出家,法名善和,圆寂后藏此墓之中(坐向为庚山甲向253度分金)。

旅游的快乐不在于视觉上收获了与老家不一样的风景,更重要的是打开心灵窗户,输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感悟。 崂山之行,让我亲临其境感受了崂山风景之奇特之处,也让我心灵得到佛道文化的滋养。

随手记录我的崂山之行的感悟,与朋友分享。

Tags:曾祥裕,崂山,风水宝地,飘逸,佛道,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