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青岛

凤凰网青岛专栏|晓瑀:探访雄崖所

2019-02-07 08:00青岛

简介对卫所的兴趣来源于一些地名,山东的威海卫、灵山卫、鳌山卫以至于浮山所、石臼所都是,天津卫就更加有名了。这些都是明朝的时候卫所军屯制度的产物。我们知道古代的军事设施中长城和用于防卫的古城是常见的,而卫所似乎只能从地名里寻找踪迹了。直到几年以...


对卫所的兴趣来源于一些地名,山东的威海卫、灵山卫、鳌山卫以至于浮山所、石臼所都是,天津卫就更加有名了。这些都是明朝的时候卫所军屯制度的产物。我们知道古代的军事设施中长城和用于防卫的古城是常见的,而卫所似乎只能从地名里寻找踪迹了。直到几年以前,我才得知就在即墨就有一座所城还在,这座所城的名字叫做雄崖所,于是一直想去探访,后来终于成行的时候还是因为两位特别的向导老孙和老朱,他们都是“所里人”,对我是探访,对他俩而言就是回家。


从青岛的市区出发,一路向北,雄崖所所在的乡镇叫做丰城,属于即墨,过了丁字湾就是海阳的地界了。现在的雄崖所已经是一个平常的村落,我们驱车前行,远远地就望见了迎着进村公路的城门。保留基本完好的这出城门是所城的南门“奉恩门”。作为所城的城门,建筑并不高大,由石块、方砖砌筑而成,虽然有些沧桑感,看上去还是整齐,气派。当年在海边的平地筑起这样的所城也算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了。进得城门回望所城城门的内额上刻有“迎薰”二字,古人有熏风南至的说法,南门迎纳着南方的和煦之风,和外面的“奉恩”契合,在那时的明朝,都城尚在南京,面向南方的南门就显得尤为庄重了。同行的朱君路上就告诉我,他的爷爷题写了现存的门上的字,在所城里面的十字大街上,我们遇到了一位陈姓老者,说起朱君的爷爷,老人耳熟能详,也说出了当年题字的事,让我觉得历史一下子拉近了很多。


雄崖所大致是一座正方形的城堡,整座城堡周长2公里,当中的十字大街各有一华里长。所城的城墙是由夯土筑成的,外面包了青砖和块石,大致的高度有五米。村里人引导我们上了南门城楼,现在上面的建筑已经成了当地人供奉神灵的地方。从城楼上看得见城池十分坚固,没有了刀光剑影,历经了六百年的风风雨雨,城墙上的青砖垛口仍然静静地守候在这里。雄崖所的东北海边有一个白马岛,岛上有一段雄伟的断崖,雄崖所因此得名。


雄崖所的故城是在明洪武三十五年,也就是1402年建成的。卫所制度中,“所”是这种军事制度最基本的单位。雄崖所,是鳌山卫下辖的一个所,这里地理位置特殊,临近河口依海而建,在那个倭寇入侵频繁的年代,雄崖所就是保一方平安的军事要塞,也是胶东半岛屈指可数的海防要地。鳌山卫下辖的另一个所是早已演变成青岛城区的浮山所,那是青岛人很熟悉的地方。明代在军事上卫所划地而治,鳌山卫的军士大多是从云贵高原的乌撒卫换防而来。乌撒卫所领的五处千户所所辖之地,就是今之贵州省威宁、赫章两县及云南宣威县的北部地区,卫城的旧址在今威宁县城内。以前驻守雄崖所的首领是“五品千户”,他的品级要高于即墨县令,足可见这处海防要塞的重要。


明朝的军屯制度每年生产的粮食足以使军队自给自足,无需额外的粮饷就可以维持庞大的边防力量。随着年代的推移,当年这些远道而来的军士和将领慢慢变成了世袭的军户,他们忍受着最初思乡的愁绪,屯守在军营,亦军亦民。后来战事渐少,将士们铸剑为犁,专事农桑,逐渐在驻守的土地上生根繁衍,演变成了今天的村落。


城内有十字大街道通往各门,街道用石条铺地,我曾经站在十字大街的交叉口四望,现存的只有南门和西门了。城中的建筑早已老旧,令人唏嘘岁月的无情,却依稀寻得出当年的古风雅韵。寻常巷陌的端头,我辨认出了落满尘垢而依旧光滑的上马石,老宅子的墙壁上还可以找到当年栓马石的旧迹。城里的街道上铺地的材料当中有许多的石磨盘,这也是当年军屯留下来的遗物吧。所城的西门仍保留明代初建时的原貌,门洞上方匾额的“镇威”二字清晰可辨,让人不免追忆起那些金戈铁马的岁月。同行的老孙家的旧宅就在南门里面的西侧,我们在那里小憩。在城内也看到了早年的天主教堂,那是一百多年以前德国人在这里布道传教留下的遗迹。古远淳朴的民风,中西交会的文脉在这里生生不息,延绵数百年。


“山海景物丰,雄崖挺古城”。离开雄崖所的时候,我登上所城外面的玉皇山回望,在这里可以见到远处白马道上的断崖巍然屹立。这座最后的所城已经成为全国的历史文化名村。而能够欣赏夜空繁星的“雄崖星汉”也被评为青岛市八大天文景观之一。面对此情此景,我期待这座老村落的重生。

Tags:凤凰网,青岛,专栏,晓瑀,探访,雄崖所,卫所,兴趣,来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