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青岛

精彩青岛:20世纪的老青岛人 常逛这十个市场

2019-01-02 11:00青岛

简介20世纪老青岛人都去哪里逛街呢?劈柴院?东方市场?还是哪些我们不知道的老街巷呢? 今天就跟随鲁海先生的讲述,了解老青岛人上个世纪常逛的十大市场! 劈柴院 劈柴院像老北京东安市场一样,是个门类齐全的市场,40年代《青岛晚报》设有《劈柴院》的栏目,每...

20世纪老青岛人都去哪里逛街呢?劈柴院?东方市场?还是哪些我们不知道的老街巷呢?

今天就跟随鲁海先生的讲述,了解老青岛人上个世纪常逛的十大市场!

劈柴院

劈柴院像老北京东安市场一样,是个门类齐全的市场,40年代《青岛晚报》设有《劈柴院》的栏目,每天报道这里的新闻。

青岛建为城市后,在这里修了一条江宁路,建了几个大院,多为商店、饭铺。劈柴院从一个院子的名称成了这一商业街的名称。

江宁路的主街上,两侧主要是饭店,其中有元惠堂、李家饺子楼、增盛楼、天兴楼、协聚福、异美斋等。各饭店的门前是摊贩,以干鲜水果摊为多。



劈柴院(刘祥呈绘)

江宁路西段,以卖糖果及花生、瓜子、栗子等炒货为主,多为前店后厂,零售加批发。

主街通往北京路一段主要是酒馆,门前则是熟肉摊,经营猪头肉、酱肝、酱牛肉等,有的也是前店后场。

北街西门洞有一家著名的风味小吃店“朝天锅”,老舍、杜宇等时常光顾,喝老酒吃火锅。

几个大院中,如4号院有旧书店、文具店、杂货店,8号院加10号院是娱乐场所。曾是青岛平民娱乐中心。

劈柴院有鲜艳茶社、永安茶社、共乐茶社等几家茶社,如共乐茶社曾有歌女(演员)达23人。此处还有苗心诚说书场等曲艺场。在院子里则是“撂地”的艺人,即露天演出,摆上几条或十几条长凳,演完一段就收钱,站着看的可以不交钱,坐着看的则一定要交钱。

还有些测字、算卦的散落在江宁路上。

新时期以来,江宁路西段新开了十几家饭店,经营海鲜及炉包、馄饨、甜沫等风味小吃,被称为小吃一条街。

积庆里市场

青岛三大综合市场中,占第一位的是台东商业市场,第二是劈柴院,第三是积庆里市场。

积庆里在海泊路、易州路、高密路、博山路之间,是由积庆里、广兴里两个大院联成,官方称其为积庆里市场,市民们一般叫它广兴里。把它列入三大市场之一,一是因为它处于城市黄金地带,客流量大,二是因为它同时拥有购物、餐饮、娱乐三大功能。



积庆里原址

积庆里的电影院叫“光陆电影院”,因台东还有一个光陆戏院比它大,这里又叫作“小光陆”,它与东镇的慈光电影院是青岛两家三轮电影院,即在一轮、二轮电影院放映过以后才在这里放映,因为它小,设备也差,定为三轮影院,这样它票价便宜,只相当于头轮影院的三分之一。

积庆里的市场是半永久性建筑,一排一排地形成小街,以布匹、鞋帽、百货为多。1947年记载,这里有商铺60多家。

娱乐行业除电影院外有茶社和说书场,茶社有聚仙茶园、玉顺茶社。从内容上看,旧青岛的茶社与书场都表演曲艺,但有很大不同,茶社设备条件好,都是方桌,一般每桌可坐4人,上座特好可加座。还有三处说书场,书场条件就差了,一般是长板凳,无论是大书或段子,都按段收费。

积庆里与劈柴院的不同处是院内除了个别炉包铺等饮食摊外,饭店在外面的易州路、高密路、博山路上,几乎围了一圈。易州路上有芝罘春、新星咖啡店等,高密路上有东兴楼、会源楼、福新轩等,博山路上有共和楼、琴岗等,一般的布局是楼下是散座,楼上是雅座——单间。

博山路上有一家包子铺,天津有“狗不理”,这里叫“苟不理”,生意很好,其南边又开了一家津津社,也经营天津包子,两家相近,竞争激烈。津津社在报纸上登广告征下联,其上联是“津津社的包子津津有味”,一直没人能对上下联。包子铺因此有了名,至今仍在。

台东商业市场

随着青岛城市的发展,台东镇逐渐与小鲍岛(今辽宁路一带)相连,因这里地价低,居民也逐渐增多,商业有所发展。

1928年,杨圣训等人集资建立了台东镇商业市场,位置在台东一路至台东三路之间。初期的设计是中间为南北向楼房一座,东南角建一座戏院,东、西两面建为平房,平房与中间楼房之间是两个宽敞的院落,成为当时青岛仅次于市场三路市场的大型综合性市场。楼房共为48间,

平房104间,出租为各种商店,院中除建有两处说书场以外,有摊商200多所,是台东区的商业中心。

台东商业市场内的戏院叫光陆大戏院,也是台东区最大的戏院,以演京剧为主,外地来青岛的京剧团多数也到这里演出。

从30年代开始,东、西两排平房逐渐拆建为楼房,成了铺面商店。商场相对来说小了,商场内的院落以蔬菜、副食为主。中间的楼房上层仍为百货业,下层为杂货业。40年代,楼上下共有商店60余家。

在“三大改造”以后,楼上间隔的墙壁全部拆除,建为大型百货商店,初称台东商业市场百货

店,现称青岛市第二百货商店,楼下仍为副食品商店。

近年来,市场周围成立了新的市场,台东三路十分繁荣,成为中山路以外的青岛第二个商业中心。过去的光陆戏院经过改建,现在称为“遵义剧场”,也兼演电影。台东区还新建了大光明、台东两家电影院。唯独延续了30年群众喜爱的说书场没有能恢复。现在台东商业市场已全部拆除,新建了沃尔玛购物商场,老青岛还有些怀念三四十年代的台东商业市场。

东方市场

20年代后期开始,金口一、二、三路建成,“五龙”(龙山、龙口、龙华、龙江、伏龙)路居民日多,主要有三类人:一是在青岛的俄国人,所以金口一路上建有一座我国罕有的东正教教堂;二是大学教师;三是资本家。因而1930年起,在龙口路上建起了一座市场。市场的名字,一则因当时处于市区东部,二则因中国处于世界东方,因而叫作东方市场。

东方市场是一个综合性市场,包括百货、文具、杂货、蔬菜以及理发、食品、饭店等共有商家近100家。青岛是移民城市,江浙人很多,东方市场是唯一销售南方蔬菜、水果的市场,也有经营南方菜的东方饭店。市场里还有俄国人开设的商店。

东方市场中心在市场内,北门在广西路上,南门在常州路上,东门在龙口路上,这三条路沿街也属市场。在广西路、龙口路口的荒岛书店是青岛历史上一个颇有名气的书店。它东为一家照相馆,西为茶叶店,南门内还有一家书店,专营通俗小说。

在“三大改造”以后,多数合并,许多房舍成了住宅。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东方市场又有了不少个体商业开始经营,市场以南建起了高大的东方宾馆,附近又新办了东方舞厅。东方市场现已全部拆除。

西广场和新广场

国外称旧货市场为跳蚤市场,过去青岛最大的跳蚤市场是西广场和相连接的新广场。

中国政府于1922年收回青岛以后,台西区陆续建了一些民众大院,贫苦市民聚居于这一地区,于是利用四川路填海建了一座以经营旧货为主的市场,叫西广场。

这座市场以坐商为主,各店有棚户式的房子,店面临着狭窄的街道,背街住家,房子鳞次栉比十分拥挤,另外还有一些露天摊贩。经营的品种多数为旧货,包括旧衣、五金、百货、瓶罐、书纸等等,凡是新货商店有的这里也有,贫苦市民无钱进大商店,就到这里买旧货。

随着西广场摊位日多,在它的旁边又相邻建了新广场。两个市场连在一起,有两条东西相通的主街,还有许多南北向的小街,十分热闹,因而也建了一些饮食店,招来了一些撂地的民间艺人。

1941年10月27日夜,新广场市场突发火灾,因为这里多是用木板、纸盒等建的简易住房,当时正值秋季干燥季节,当局救火措施又不力,火势越来越大,一夜之间,这个庞大的旧货市场竟然成为废墟。当局公布烧毁房屋1000多间,无家可归的受灾人数4832人,据说,实际数字比公布的还多。这成为青岛史上一大惨案。

大火之后一两年的时间里,这座旧货市场又恢复了起来。1947年统计、登记的商贩,新广场200多户,西广场500多户,一共有近800户商贩,是青岛市规模最大的市场。

青岛解放以后,一些商贩走了合作经营的道路,有的在原地成立了废品店,有的到别处经营,而这些简陋房屋给经营、居住带来很大困难,青岛市人民政府决心改造这一棚户区,于1964年建成了大楼,称为幸福楼,许多老人流着幸福的泪水搬入新居。西广场和新广场成了青岛的历史地名了。

劝业场

清朝后期,为学习西方技术,推进工商业发展,国家建立了商部,即商业部,在省一级建有劝业道的行政机构,“道”相当于今天省厅级机关。在各城市分别建立新型的商场,有的叫劝工场,多数叫劝业场或劝商场。



劝业场旧景

胶澳租界建立以后,在欧洲人居住的青岛区与中国人居住的鲍岛区的区界中国人一侧建了一座劝业场,周围为固定商店,中部广场为摊贩区,十分热闹。由于地点适宜,顾客不少,但其建筑简易,冬天、雨天经营者很苦,也影响购物。

日占青岛后,1917年开始在市场三路兴建新的劝业场,1918年建成,原劝业场拆除,市场三路劝业场主楼二层,为“口”字形,二楼为日商租用,中国人抗议又在东部建了两排平房,有30多户商家,还有一处露天市场。而新建的劝业场日本统治者命名为市场,逐渐再没有人叫它

劝业场。全国各城市中的劝业场也多数易名为市场或商场。

青岛市又在四方建了一处新的劝业场,地址在杭州路、人民路立交桥南,其中包括国营、集体、个体不同性质的商业业户,与清末民初的劝业场相一致。这种综合性购物中心叫劝业场是名实相符的,只是多数人已不知劝业场名称的来历了。

新市场

青岛解放以后,市内主要街道有许多个体摊贩,他们处于流动状况,既不便于管理,又影响市容。对个体业户来说,漂泊无定也不利于经营。

青岛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普集路建立一处市场,叫新市场。这一大块空地,原是过去拟新建火车站及站前广场的预留地,后来车站没有建,于是建了市场。新市场成立后,摊贩和简易坐商涌入,短时间内就有三四百户在市场开业,百货杂陈,各行各业俱全,也有少数旧货店。

青岛中山路上原有一座戏院,日本统治时叫乐乐座,中国收回青岛后,曾叫中和戏院、华乐戏院。青岛解放时,因多年失修,已成危房,于是在新市场建立了一座临时简易剧场,每天日、夜两场,刘湘臣等京剧演员曾在这里演出。另外。还有说书、曲艺、魔术等文艺演出,以及许多小吃摊点。这样一来,新市场十分热闹,成了青岛人一处购物、消闲的去处。

在“三大改造”中,个体业户组织起来,新市场也取消了。以后,逐渐建起了学校、住宅、工厂,这处预留的火车站址终于没有保存下来。

莘县路市场与东海楼

中国人一向以南为阳、为前,以北为阴、为后,所以,青岛人把南面的太平路叫前海沿、南海沿,叫北面的莘县路为后海沿。

除沿街商店外,莘县路西端建了一座莘县路市场,东海楼市场,以杂货店为主,还有饭店、理发店,有业户30多家,但楼上为妓院,这也是船员集中地区的特殊现象。

东海楼市场还有说书场、小戏院。

莘县路市场,在旧青岛是建筑较好的一处综合性市场,一层为食品摊店,从蔬菜、干鲜水产、肉类到水果应有尽有,因而群众也叫它菜市楼,二楼有百货、靴鞋、书店、成衣店等,全市场产业兴旺时有业户80多家。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沿海各县先后解放,各地航业及渔业船只无法进出青岛港,莘县路开始萧条,在莘县路西端的莘县路市场也日渐冷落,二楼上许多摊店先后关闭。

解放后,东海楼妓院被封,后来整个市场作为公司办公之用。莘县路市场因地处偏僻也不兴旺,“三大改造”后,业户合作成店,原址成了居民楼。

西广场、新广场两处市场已全建为居民楼群,这一带缺乏一个市场。1996年,有关部门决定将原莘县路市场一部分房舍重辟作市场,以繁荣市场经济。

第三公园市场

日占青岛时期建“新町公园”,中国收回青岛后叫“第三公园”。公园之北建了市立体育场分场,亦名第三公园体育场。

此后,这处公园,包括体育场竟成了青岛一处露天市场。各种摊贩聚集在这里,形成一条条的巷子,艺人们也聚集于此,演出如相声、琴书、柳腔、茂腔等曲艺,有时也演京戏。

青岛解放后,第三公园还用席棚扎着一个舞台,除进行群众集会、宣传演出外,青岛市文联京剧团、青岛市文联文工团也在这里演出过。

原民言报社、盐务局及运动场全交给了市总工会,在这里建了青岛市工人文化宫。

2000年,一座高层建筑——新的工人文化宫大厦设计通过,开始施工。2002年完成施工交付使用。

对于老青岛来说,这里改换过不同名称,可是习惯上人们总叫它“第三公园”,虽然它早已不是公园了。





《鲁海说青岛·青岛老字号》

本书为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所著有关青岛老字号的专著。

青岛出版社

Tags:精彩,青岛,20世纪,青岛人,常逛这,十个,市场,